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八 (2)
卷八 (2)
1. 黃疸
能去十二經留濕。澤瀉鹹平。茯苓、豬苓甘平。導膀胱中熱。利小便而去癃閉也。
至元丙寅六月。時雨霖霪。人多病濕溫。真定韓君祥。因勞役過度。渴飲涼茶。及食冷物。遂病頭痛。肢節亦疼。身體沉重。胸滿不食。自以為外感內傷。用通聖散二服。加身體困甚。醫以百解散發其汗。越四日。以小柴胡湯二服。復加煩熱躁渴。又六日。以三一承氣湯下之。
躁渴尤甚。又投白虎加人參、柴胡飲子之類。病愈增。又易醫用黃連解毒湯、硃砂膏、至寶丹之類。至十七日後。病勢轉增。傳變身目俱黃。肢體沉重。背惡寒。皮膚冷。心下痞硬。按之則痛。眼澀不欲開。目睛不了了。懶言語。自汗。小便利。大便了而不了。羅診其脈緊細。
按之空虛。兩寸脈短不及本位。此證得之因時熱而多飲冷。加以寒涼寒藥過度。助水乘心反來侮土。先囚其母。後薄其子。經云。薄所不勝。乘所勝也。時值霖雨。乃寒濕相合。此為陰證發黃明矣。羅以茵陳附子乾薑湯主之。內經云。寒淫於內。治以甘熱。佐以苦辛。濕淫所勝。
平以苦熱。以淡滲之。以苦燥之。附子乾薑辛甘大熱。散其中寒。故以為主。半夏、草豆蔻辛熱。白朮、陳皮苦甘溫。健脾燥濕。故以為臣。生薑辛溫以散之。澤瀉甘平以滲之。枳實苦微寒。泄其痞滿。茵陳苦微寒。其氣輕浮。佐以薑、附。能去膚腠間寒濕而退其黃。故為佐使也。
煎服一兩。前證減半。再服悉去。又與理中湯服之。數日氣得平復。或者難曰。發黃皆以為熱。今暑隆盛之時。又以熱藥治之而愈。何也。羅曰。主乎理耳。成無己云。陰症有二。一得始外傷寒邪。陰經受之。或因食冷物。傷太陽經也。一者始得陽證。以寒治之。寒涼過度。
變陽為陰也。今君祥因天令暑熱。冷物傷脾。過服寒涼。陰氣大勝。陽氣欲絕。加以陰雨寒濕相合。發而為黃也。仲景所謂當於寒濕中求之。李思順云。解之而寒涼過劑。瀉之而逐寇傷君。正以此耳。聖賢之制。豈敢越哉。或曰。潔古之學。有自來矣。
震按此二案。前系濕熱。後系濕寒。病固易辨。而論治論藥。悉本內經。由其學有根柢也。
虞天民治一人。年三十餘。得谷疸證。求治。以胃苓湯去桂。加茵陳。數十帖。黃退。自以為安。不服藥十數日。後至晚。目盲不見物。虞曰。此名雀目。蓋濕痰盛而肝火有餘也。用獖豬肝煮熟。和夜明砂作丸。服之目明如故。來謝。虞曰。未也。不早服制肝補脾消痰之劑。
必成蠱脹。伊不信。半月後。腹漸脹。痞滿。復求治。仍以胃苓湯倍二術。加木通、麥冬。煎湯下褪金丸。一月而安。
江篁南治猶子三陽患疸證。皮膚目睛皆黃。小溲赤。左脈弦而數。右三部原不應指。今重按之隱隱然指下。證見午後發熱。五更方退。以茵陳五苓散除桂。加當歸、梔子、黃柏、柴胡。數服。繼用人參養榮湯。乃八物除芎。加耆、陳皮、五味、薑、棗。兼人乳、童溲。熱退三日。
白話文:
黃疸
這篇記載說明了幾位醫師治療黃疸的案例。首先描述一個病人因勞累過度、飲用涼茶和食用冷食,導致頭痛、肢體疼痛、身體沉重、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。最初使用通聖散、百解散、小柴胡湯、三一承氣湯、白虎加人參、柴胡飲子等藥物治療,但病情反而加重,出現黃疸、肢體沉重、畏寒、皮膚冰冷、心下痞硬疼痛、眼澀睜不開、說話懶散、自汗、小便通暢但大便不暢等症狀。醫師診斷為因暑熱多飲冷水,又服用寒涼藥物過度,導致寒濕內侵,陽氣受損,陰盛陽虛而發黃,遂使用茵陳附子乾薑湯治療,藥效顯著。 文中討論了治療黃疸的理論基礎,認為有些黃疸是因寒濕所致,需用溫熱藥物治療,而非一概視為熱證。
另一個案例是一位三十多歲的病人患有谷疸,醫生使用去桂皮的胃苓湯加茵陳治療,黃疸消退後停藥,不久後卻因濕痰盛、肝火旺而導致目盲,需用豬肝、夜明砂治療。 之後病情加重,出現腹脹、痞滿等症狀,需再次服用加強劑量的胃苓湯,並加入木通、麥冬,配合褪金丸治療才痊癒。
最後一個案例是一位患有黃疸的病人,出現皮膚、眼睛發黃,小便赤紅,脈象特殊等症狀,醫生使用去桂皮的茵陳五苓散加當歸、梔子、黃柏、柴胡治療,之後又使用去芎藭的人參養榮湯並加入其他藥物以及人乳、童尿等治療,最終痊癒。 這些案例說明了不同情況下黃疸的治療方法,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,以及寒濕在黃疸發病中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