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七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34)

1.

高果哉治魏子一。未發時,常患嘴唇乾燥。自服麥冬一兩,生地四錢,元參二錢,五味一錢,甘草六分,烏梅三個。雖有小效,而病根不去。果哉云:此證宜用神水。其法:以鉛熔化;散澆於地;成薄片;取起;剪作長條數塊;以一頭鑽眼;懸吊於鍋;鍋內置燒酒;燒酒之上,仰張一盆,與鉛片相近;鍋下燃火,使酒沸而氣上衝於鉛片。鉛片上有水滴下盆內,為之神水。取服之。以此水從下而上,能升腎中之水,救上之燥干也。

震按:神水亦古方所載;而得高公之釋,其義始明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叫做魏子一的人,他的嘴唇常常乾燥。他還沒發病的時候,就常常覺得嘴唇很乾,自己吃了麥冬一兩、生地四錢、元參二錢、五味子一錢、甘草六分、烏梅三個,雖然稍微有點效果,但病根還是在。

高果哉說,這個病適合用「神水」來治療。方法是把鉛熔化後,灑在地上,使其變成薄片,然後把薄片取起來,剪成幾條長條狀。在一條長條的一頭鑽一個洞,把它懸掛在鍋子的上方。鍋子裡放燒酒,燒酒上方再放一個盆子,讓盆子跟鉛片很接近。在鍋子底下燒火,讓燒酒沸騰,蒸氣往上衝到鉛片,鉛片上就會有水滴到盆子裡,這水就是「神水」。取用這「神水」服用,因為這水是從下而上來的,能夠把腎裡的水氣向上提升,救治嘴唇乾燥的問題。

震按,這種「神水」的作法也是古書記載的,但經過高果哉的解釋,它的道理才清楚明白。

2.

[程仁甫治一婦,年近四十,信來求藥,云不時懸齶墮下;勞苦即衄血;或偏身作痛。程雖未診視,按經云:喉舌之疾,皆屬痰火。推察其原,又是陰血不足,不能制上焦虛火,而前證作矣。必滋下焦陰血,使水升火降,病當不舉。若峻用正治之藥,上焦之火未去,而中寒之疾復生。

前病何由得愈?八物湯加桔梗、陳皮、貝母、元參。喉痛甚加荊芥、薄荷。丸用加減八味丸加黃柏。久服而安。

一人口內生肉球,有根,線長五寸余。吐球出,方可飲食。以手輕按,痛徹於心。水調生麝香一錢,頻服之。三日根化而愈。]

白話文:

程仁甫治療一位將近四十歲的婦人。她寫信來求藥,說她有時候會覺得喉嚨裡的懸壅垂(俗稱小舌頭)垂下來,只要勞累就會流鼻血,或是身體半邊會疼痛。程仁甫雖然還沒有親自診視,但根據醫書上說,喉嚨和舌頭的疾病,都屬於痰火引起的。他推測病因,認為是陰血不足,無法抑制上焦的虛火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必須滋養下焦的陰血,使水氣上升,火氣下降,病才能治好。如果直接使用正治的藥方,上焦的火還沒去除,反而又產生中焦虛寒的毛病,這樣之前的病怎麼可能治好。於是,他開了八物湯,加上桔梗、陳皮、貝母、元參;喉嚨痛得厲害,就再加荊芥、薄荷。丸劑則使用加減八味丸,加上黃柏。長期服用後,病就痊癒了。

另一個人,嘴巴裡長了一個有根的肉球,肉球的線狀部分有五寸多長,吐出肉球才能吃飯。如果用手輕輕按壓,疼痛會直達心臟。用麝香一錢,用水調勻,多次服用。三天後,肉球的根就化解,病就好了。

3.

薛己治一婦人,善怒,舌本強,手臂麻。薛曰:舌本屬土,被木剋制故耳。用六君加柴胡、芍藥治之。

一男子舌下牽強,手大指次指不仁,或大便秘結,或皮膚赤暈。薛曰:大腸之脈散舌下,此大腸血虛風熱,當用逍遙散加槐角、秦艽治之。

一人舌腫脹,舒出口外。以蓖麻油蘸紙捻煙;熏之而愈。

一人傷寒,舌出寸余,連日不收。用梅花片腦糝舌上,應手而收;重者用五錢,方愈。

一婦人產子,舌出不能收。醫有周姓者,令以硃砂末敷其舌;仍令作產子狀,以二女掖之;乃於壁外潛累盆盎置危處,墮地作聲;聲聞而舌收矣。

江曰:舌乃心之苗,此必難產而驚,心火不寧,故舌因用力而出也。今以硃砂鎮其心火,又使倏聞異聲以恐下。經曰:「恐則氣下」,故以恐勝之也。

本事方曰:一婦人舌腫滿口,不能出聲。用蒲黃一味為末糝之;一宿即愈。

良方曰:一士人無故舌出血,仍有小穴。一醫云:「此名舌衄。」炒槐花為末摻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薛己治療一位婦人,她容易發怒,舌根僵硬,手臂麻木。薛己說:「舌根屬於脾土,這是因為肝木過於強盛剋制脾土的緣故。」於是使用六君子湯,再加入柴胡、芍藥來治療。

一位男子舌頭下方感覺被牽拉緊繃,而且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麻木,有時會便秘,或是皮膚出現紅色的斑塊。薛己說:「大腸的經脈分布在舌頭下方,這是大腸血虛產生風熱的現象,應當使用逍遙散,再加入槐角、秦艽來治療。」

有一個人舌頭腫脹,伸出口外。用蓖麻油沾濕紙捻,點燃後用煙燻,就好了。

有一個人得了傷寒,舌頭伸出將近一寸多,連續幾天都收不回去。用梅花冰片灑在舌頭上,立刻就收回去了。嚴重的,用到五錢才治好。

有一位婦人生完小孩後,舌頭伸出來收不回去。有一位姓周的醫生,讓她把硃砂末敷在舌頭上,並讓她擺出正在生產的樣子,讓兩個女子扶著她。接著,在牆壁外面偷偷堆放很多盆子,放在危險的地方,讓盆子掉落發出聲響。聽到聲響後,舌頭就收回去了。

江氏說:「舌頭是心臟的外顯,這必定是因為難產而受到驚嚇,心火不安寧,所以舌頭才會因為用力而伸出來。現在用硃砂來鎮定她的心火,又讓她突然聽到奇怪的聲音,用驚嚇來使氣下行。經典上說:『恐懼能使氣下行。』所以用恐懼來克服這種狀況。」

《本事方》記載,一位婦人舌頭腫脹滿口,無法發出聲音。用蒲黃單獨研磨成粉末,灑在舌頭上,一個晚上就好了。

《良方》記載,一位讀書人無緣無故舌頭出血,而且還有小洞。一位醫生說:「這叫做舌衄。」用炒過的槐花研磨成粉末,敷在舌頭上就好了。

4. 牙齒

東垣治一婦人,年三十,齒痛甚,口吸涼風則暫止,閉口則復作,乃濕熱也。足陽明貫於上齒,手陽明貫於下齒,陽明多血聚,加以膏粱之味助其濕熱,故為此病。用黃連、梧桐淚苦寒,薄荷、荊芥穗辛涼,治濕熱為主。升麻苦辛,引入陽明為使。牙者骨之餘,以羊䯒骨灰補之為佐。

麝香少許入內為引,作細末擦之,痛減半。又以調胃承氣去硝,加黃連以治其本,二三行而止,其病良愈,不復作。

一人因服補胃熱藥,致上下牙疼痛不可忍,牽引頭腦,滿面發熱大痛。足陽明之別絡入腦,喜寒惡熱,乃是手陽明經中熱盛而作也。其齒喜冷惡熱,以清胃散治之而愈。

震按:齒痛不屬陽明,即屬少陰。此二條與後易案,乃兩大局正面文章也。

衛生十全方云:一人牙齒日長,漸漸脹開口,難為飲食,蓋髓溢所致,只服白朮愈。

魏云:可見腎虛者,不宜服術。

易思蘭治一人患齒病,每遇房勞,或惱怒,齒即俱長,痛不可忍,熱湯涼水,俱不得入,發必三五日,苦狀難述,竟絕欲。服補陰丸、清胃飲,俱不效。易診其脈,上二部俱得本體,惟二尺洪數有力,愈按愈堅,乃曰:沉濡而滑者腎脈,洪數有力者心脈。今於腎部見心脈,是所不勝者侮其所勝。

乃妻入乘夫,腎中火邪盛矣。清胃飲惟胃脈洪數者為宜,今胃脈平和,清之何益?腎主骨,齒乃骨余,火盛而齒長,補之何益?況有乾薑,更非所宜。乃用黃柏三錢,以滋水泄火,青鹽一錢為引,升麻一錢,升出腎中火邪。藥入口,且漱且咽,服後即覺丹田熱氣上升,自咽而出。

再進二帖,病即全愈。

震按:此案醫理講得最精,由於脈象診得的真,而更運以巧思,斯發無不中矣。清胃散之庸,誠不足責,即泛用滋陰藥,亦難應手,只此三味,銓解甚明,信乎缺一味不可,多一味不必也。余鄉有患齒痛數年,諸藥不效者,葉天士先生用山萸肉、北五味、女貞子、旱蓮草各三錢,

淮牛膝、青鹽各一錢而全愈。此取酸鹽下降,引腎經之火,歸宿腎經,可與易公之方,並垂不朽,而其義各別。

白話文:

一位婦人三十歲,牙痛非常厲害,吸入涼風會暫時緩解,但閉上嘴巴又開始痛。這是因為體內濕熱引起的。足陽明經脈經過上牙,手陽明經脈經過下牙,陽明經脈氣血旺盛,加上常吃肥膩食物,助長了體內的濕熱,所以導致這種牙痛。治療方法要以清濕熱為主,使用黃連和梧桐淚這種苦寒的藥物,搭配薄荷和荊芥穗這種辛涼的藥物,同時用升麻這種苦辛的藥引導藥性進入陽明經。牙齒是骨頭的剩餘部分,所以用羊骨灰來補養牙齒。少量麝香作為藥引,將藥磨成細末塗在牙痛處,疼痛就減輕了一半。之後再用調胃承氣湯去掉芒硝,加上黃連來治療病根,服用兩三次就好了,牙痛完全痊癒,不再復發。

另一個人因為服用補胃熱的藥物,導致上下牙疼痛難忍,疼痛還會牽連到頭部,臉部也發熱疼痛。這是因為足陽明經脈的支脈進入了腦部,這個人喜歡涼爽而厭惡燥熱。是因為手陽明經脈熱盛導致的,牙齒也喜歡涼爽而厭惡燥熱。用清胃散治療後就痊癒了。

張震認為,牙痛不屬於陽明經,就屬於少陰經。這裡的這兩個例子和後面易思蘭的案例,都是從正面角度探討牙痛病因的經典文章。

《衛生十全方》中記載,有一個人牙齒每天都在生長,漸漸把嘴巴撐開,難以進食。這是因為骨髓外溢所導致的。只需要服用白朮就可以痊癒。

魏氏認為,由此可見腎虛的人,不適合服用白朮。

易思蘭治療一個牙齒有問題的人,每當性事過後或發怒時,牙齒就會變長,疼痛難忍,熱水和涼水都無法入口,每次發作都要持續三五天,痛苦難以言喻,最後只好禁慾。服用補陰丸和清胃飲都沒有效果。易思蘭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寸關兩處脈象正常,只有尺部脈象洪大有力,按壓下去反而更強。易思蘭判斷說,沉濡而滑是腎脈,洪數有力是心脈,現在在腎部出現了心脈,這是被壓制的反過來欺侮壓制他的。

這是因為房事過度,導致腎中火邪旺盛。清胃飲只適合胃脈洪大的人,現在他的胃脈平和,清熱沒有用。腎臟主管骨骼,牙齒是骨頭的剩餘部分,火邪旺盛導致牙齒變長,補益腎臟也沒有用,而且藥方中還有乾薑,更不適合。於是就用黃柏三錢來滋水洩火,用青鹽一錢作為藥引,升麻一錢引導腎中的火邪向上排出。將藥含在口中,漱口後再吞下,服藥後就感覺到丹田有熱氣上升,並從咽喉排出。

再服用兩劑藥,病就完全好了。

張震認為,這個案例分析的醫理最精闢,因為診斷脈象非常準確,並且巧妙運用了醫理,所以藥到病除。清胃散的平庸之處顯而易見,即使是泛用滋陰的藥物,也難以見效。單單用這三味藥,就解釋得非常清楚,確實是缺一味不可,多一味不必。我的家鄉有人牙痛多年,用了很多藥都沒效,葉天士先生用了山茱萸肉、北五味子、女貞子、旱蓮草各三錢,加上淮牛膝、青鹽各一錢就痊癒了。這是取酸鹹的藥物使其下降,引導腎經的火邪歸於腎經,可以和易思蘭的藥方並列流傳後世,但兩者的道理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