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七 (31)
卷七 (31)
1. 咽喉
羅謙甫治徵南元帥不鄰吉歹。年七旬。春間東征。南迴至楚邱。因過飲。腹痛腸鳴自利。日夜約五十餘行。咽嗌疼痛。耳前後赤腫。舌本強。涎唾稠黏。欲吐不能出。以手曳之方出。言語艱難。反側悶亂。夜不能臥。羅診得脈浮數。按之沉細而弦。即謂中丞黏公曰。仲景云。
下利清穀。身體疼痛。急當救里。後清便自調。急當救表。救里四逆湯。救表桂枝湯。總帥今胃氣不守。下利清穀。腹中疼痛。雖宜急治之。比之嗌咽。猶可少緩。公曰。何謂也。答曰。內經云。瘡發於咽嗌。名曰猛疽。此病治遲則塞咽。咽塞則氣不通。氣不通則半日死。故宜急治。
於是遂砭刺腫上。紫黑血出。頃時腫勢大消。遂用桔梗、甘草、連翹、鼠黏子、酒黃芩、升麻、防風等分。每服約五錢。水煎清。令熱漱之。冷吐出之。嚥下恐傷脾胃。自利轉甚。再服涎清腫散。聲出。後以神應丸辛熱之劑以散中寒。解化宿食而燥脾濕。丸者。取其不即施行。
則不犯其上焦。至其病所而後化。乃治主以緩也。不數服。利止痛定。後胸中閉塞。作陣而痛。復思靈樞有云。上焦如霧。宣五穀味。熏膚充身澤毛。若霧露之溉。是為氣也。今公年高氣弱。自利無度。致胃中生髮之氣。不能滋養於心胃。故閉塞而痛。經云。上氣不足。推之揚之。
脾不足者。以甘補之。用異功散甘辛微溫之劑溫養脾胃。加升麻、人參。上升以順正氣。不數服而胸快。利痛止。內經云。調氣之方。必別陰陽。內者內治。外者外治。微者調之。其次平之。勝者奪之。隨其攸利。萬舉萬全。又曰。病有遠近。治有緩急。毋越其制度。又曰。
急則治其標。緩則治其本。此之謂也。
震按一人之病而有寒熱兩岐者。當分緩急後先施治。此案即是成例。斷勿學混沌湯作一綱兜之計也。但涼解藥漱而弗咽。恐亦無益。其涎清腫散者。想得力於砭刺耳。然今之喉證。用刀者往往受害。此又氣運及風土俱有不同所致。
〔附〕楊立之自廣府通判歸楚州。喉間生癰。既腫潰而膿血流注。日夕不止。寢食俱廢。醫生束手。適楊吉老赴郡。二子邀之至。熟視良久曰。不須看脈。已知之。然此疾甚異。須先啖生薑片一斤。乃可投藥。否則無法也。語畢即出。其子有難色。曰。喉中潰膿痛楚。豈能食生薑。
立之曰。吉老醫術通神。其言不妄。試取一二片啖我。如不能進。屏去無害。遂食之。初時殊為甘香。稍復加至半斤許。痛處已寬。滿一斤。始覺味辛辣。膿血頓盡。粥食入口。了無滯礙。明日。招吉老謝而問之。曰。君官南方。多食鷓鴣。此禽好啖半夏。久而毒發。故以薑製之。
今病源已清。無服他藥。
一人咽喉間生肉。層層相疊。漸漸腫起。有竅出臭氣。用臭橘葉煎服而愈。
白話文:
咽喉
羅謙甫治療徵南元帥不鄰吉歹,當時他已七十歲,春天東征,南返至楚邱時,因過度飲酒,腹痛腸鳴,腹瀉不止,一天約五十多次,咽喉疼痛,耳前後紅腫,舌根僵硬,唾液稠黏,想吐卻吐不出來,用手拉才能吐出,說話困難,輾轉難眠,整夜睡不好。羅謙甫診脈發現脈象浮數,按下去則沉細而弦,於是對中丞黏公說:「張仲景說:『下痢清穀,身體疼痛,應先急救裡,等大便自行恢復後,再急救表。』救裡用四逆湯,救表用桂枝湯。元帥現在胃氣不守,下痢清穀,腹中疼痛,雖然應該緊急治療,但比起咽喉腫痛,可以稍緩一下。」黏公問:「為什麼?」羅謙甫答道:「《內經》說:『瘡瘍發生在咽喉,叫做猛疽,這種病治療晚了就會咽喉阻塞,咽喉阻塞則氣血不通,氣血不通則半天就會死』,所以應該緊急治療。」
於是便用針刺腫脹處,排出紫黑色的血,一會兒腫勢就大大消退。然後用桔梗、甘草、連翹、鼠黏子、酒黃芩、升麻、防風等分量,每次服用約五錢,水煎後趁熱漱口,冷了就吐出來,吞下去怕傷脾胃,腹瀉會加重。再服用一些可以清熱散腫的藥物,聲音就恢復了。後來用神應丸這種辛溫的藥物,來散寒、消食、燥濕,用丸劑是因為它可以避免立刻起效,不傷害上焦,等到藥力到達病灶才起效,這是緩和治療的方法。服用不多幾次,腹瀉止住,疼痛也消失了。後來胸中阻塞,陣陣作痛,他又想起《靈樞》記載:『上焦像霧一樣,宣佈五穀的滋味,滋潤肌膚,滋養毛髮,像霧露一樣的滋養,這就是氣。』現在元帥年高體弱,腹瀉過度,導致胃中生髮之氣不能滋養心胃,所以阻塞疼痛。《內經》說:『上氣不足,要推動它、揚起它。』脾虛的人,要用甘味補益它。於是用異功散這種甘辛微溫的藥物溫養脾胃,並加入升麻、人參,上升以順正氣。服用不多幾次,胸痛就舒暢了,腹瀉和疼痛都停止了。《內經》說:『調理氣血的方法,必須區別陰陽,內在的用內治,外在的用外治,輕微的調節它,其次是使其平衡,過盛的要減弱它,根據其有利的方向,做到萬無一失。』又說:『疾病有遠近,治療有緩急,不要越過它的規範。』又說:『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。』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震按:一個人患病,有寒熱兩種症狀,就要區分緩急,先後施治,這個病例就是最好的例子,絕對不要學那些用混沌湯一網打盡的方法。只是用涼性的藥物漱口而不吞咽,恐怕也沒有什麼益處。那個清熱散腫的藥方,我想是得益於針刺耳後,但是現在的喉嚨疾病,用刀治療往往會受害,這又和氣候、風土不同有關。
〔附錄〕楊立之從廣州通判回到楚州,喉嚨長了癰疽,腫脹潰爛,膿血流個不停,日夜不止,吃飯睡覺都受影響,醫生都束手無策。恰好楊吉老去楚州,楊立之的兩個兒子邀請他來診治。楊吉老仔細觀察很久,說:「不用看脈,我已經知道了。但是這種病很特殊,必須先吃一斤生薑片,才能用藥,否則不行。」說完就走了。楊立之的兒子很為難,說:「喉嚨潰爛疼痛,怎麼能吃生薑呢?」楊立之說:「吉老醫術高明,他的話不會錯,先試著吃一兩片看看,如果不能吃就罷了。」於是他就吃了,開始覺得很香甜,慢慢地吃到半斤左右,疼痛已經減輕,吃到一斤,才覺得辛辣,膿血一下子就停止了,粥食入口,完全沒有阻礙。第二天,楊立之邀請楊吉老道謝並詢問原因,楊吉老說:「你在南方做官,經常吃鷓鴣,這種鳥喜歡吃半夏,時間久了,毒性發作,所以要用薑來解毒。現在病根已經清除了,不用再吃其他藥物了。」
還有一個人咽喉間長肉,一層層堆疊,漸漸腫起來,有孔洞排出臭氣,用臭橘葉煎服就治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