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七 (7)
卷七 (7)
1. 心脾痛
但受寒食寒;或勞役;或入房;或怒;或飢即發。止則諸證泯然。甚則日二三發。服溫脾勝濕滋補消導藥,皆微止隨發。時珍思之:此乃飢飽勞逸,內傷元氣,清陽陷遏不能上升所致。遂用升麻葛根湯合四君子加柴胡、蒼朮、黃耆煎服,仍飲酒一二杯助之。
其藥入腹則覺清氣上行,胸膈爽快,手足和暖,頭目精明,諸證如掃。每發一服,即止。若減升麻、葛根;或不飲酒,則效便遲。大抵人年五十以後,其氣消者多,長者少;降者多,升者少;秋冬之令多,春夏之令少。若稟受弱而有前諸證者,並宜此藥活法治之。
震按:此種病近來頗多,每從右脅脹痛至中脘;或吞酸;或吐水;或作瀉;肢冷不食。予每以二陳湯加香附、白芍、蒼朮、良薑、草蔻、胡盧巴等,服之頗效。但易於發,發久則漸重,欲其不發,殊苦無策。觀此病飲酒少止,得熱少止,似有間可尋矣。乃不用溫藥,而以升、柴、葛、二朮、參、耆升陽益胃,
實得力於東垣。惜不載脈象為恨。然云每發一服即止,則亦不能不發也。
一婦人胃脘痛,勺水不入,寒熱往來。或從火治,用芩、連、梔、柏;或從寒治,用薑、桂、茱萸。展轉月餘,形體羸瘦,六脈弦數,幾於斃矣。高鼓峰曰:「此肝痛也,非胃脘也。其病起於鬱結生火,陰血受傷,肝腎枯乾,燥迫成痛。醫復投以苦寒辛熱之劑,胃脘重傷,其能瘳乎?」
急以滋腎生肝飲與之。一晝夜,盡三大劑,五鼓熟寐。次日痛定覺餓矣。再用加味歸脾湯加麥冬、五味,十餘劑而愈。
震按:江應宿治一男子心脾痛,六脈弦數,曰:「此火鬱耳。」投薑汁炒黃連、山梔瀉火為君;川芎、香附開鬱;陳皮、枳殼順氣為臣;反佐以炮姜,從治一服而愈。再與平胃散加姜炒黃連、山梔,神麯糊丸服,永不發。與此案脈同治異,可合參之。
嘗閱臨證指南治脘痛,大半是肝邪犯胃;或挾痰;或挾瘀;或兼寒;或兼熱。再辨胃之虛實、肝之寒熱,而錯綜參伍以為治。即紫金丹、栝蔞薤半桂枝湯;瀉心和枳實、薑汁;異功加歸、芍;總皆古法,不立新方。其用石決明、桑寄生、阿膠、生地、杞、苓、石斛等以養胃汁,即鼓峰滋腎生肝法也。其用蘇木、人參、桃仁、歸尾、鬱金、梔仁、琥珀、茺蔚,以紅棗肉丸,即孫東宿治查良川法也,惟緩逐其瘀。用蜣螂、䗪蟲、靈脂各一兩;桃仁二兩;桂枝尖生用五錢;蜀漆炒黑三錢;老韭白根搗汁丸,以蟲豸入血搜逐,及諸配合之藥為最巧。又陽微濁凝,用炒川椒一錢;泡乾薑錢半;炮黑烏、附各三錢,大劑辛熱驅寒,不加監製之藥為最猛。惟此二方有大力量。然指南全部,亦僅數年之醫案,豈足概先生之一生!自刊行以來,沾溉後學,被其惠者良多;而枵腹之輩,又藉此書易於剿襲,每遇一證,即抄其辭句之精華,及藥方之纖巧而平穩者。
白話文:
心脾痛
患者受寒、勞累、房事、憤怒或飢餓都會誘發此病。疼痛停止後,諸症狀皆消失。嚴重者,一天發作兩三次。服用溫脾、燥濕、滋補、消導的藥物,只能稍微緩解,病情隨即復發。時珍思考此症,認為是飢飽勞逸,內傷元氣,清陽之氣下陷不能上升所致。於是,採用升麻葛根湯,加四君子湯、柴胡、蒼朮、黃耆煎服,並飲酒一兩杯以助藥力。藥物入腹後,便感覺清氣上升,胸膈舒暢,手足溫暖,頭目清爽,諸症狀如同掃除一般。每次發作服用一劑藥,即可止痛。如果減少升麻、葛根的用量,或不飲酒,療效就會減慢。總而言之,五十歲以後的人,陽氣衰退的多,陽氣旺盛的少,陰氣下降的多,陽氣上升的少,秋冬季節發病的多,春夏季節發病的少。如果體質虛弱且有上述症狀者,都應該用此藥治療。
震按:近來此種疾病相當多見,常常從右脅部脹痛蔓延至中脘部,或伴有吞酸、嘔吐清水或腹瀉,四肢冰冷,食慾不振。我常用二陳湯加香附、白芍、蒼朮、良薑、草蔻、胡蘆巴等藥治療,療效頗佳,但容易復發,久病則病情加重。想要防止復發,卻非常困難。觀察此病,飲酒或溫暖後能暫時緩解,似乎可以找到治療的突破口。因此不用溫熱藥物,而用升麻、柴胡、葛根、蒼朮、白朮、人參、黃耆等藥以升陽益胃,這確實得益於東垣(張仲景)的醫學思想,可惜沒有記載脈象,令人遺憾。然而,記載中提到每發作一次服用一劑藥即可止痛,這也說明此病還是會反覆發作。
一位婦人患胃脘痛,一口水也喝不下去,寒熱往來,曾用清熱瀉火藥物(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柏子仁)治療,也曾用溫熱藥物(生薑、桂枝、吳茱萸)治療,反覆治療一個多月,形體消瘦,脈象弦數,幾乎危及生命。高鼓峰說:這是肝痛,而不是胃脘痛。她的病是由於鬱結化火,陰血受損,肝腎虧虛,燥熱而致痛。醫生又用苦寒辛熱的藥物治療,反而加重了胃脘的病情,怎麼可能痊癒呢?
於是,我立即用滋腎生肝的藥方給她服用,一天一夜服用了三大劑,五更時分就睡熟了,第二天疼痛停止,感到飢餓。接著又服用加味歸脾湯,加麥冬、五味子,十幾劑藥就痊癒了。
震按:江應宿治療一位男子,患心脾痛,脈象弦數,他說這是肝火鬱結,於是用薑汁炒黃連、山梔子瀉火為主藥,川芎、香附開鬱,陳皮、枳殼理氣為臣藥,佐以炮薑,一劑藥就痊癒了。之後又給他服用平胃散,加薑汁炒黃連、山梔子,神麴糊丸,從此不再復發。這個病例與上述病例的脈象相同,治療方法卻不同,可以互相參照。
我曾閱讀《臨證指南》中治療胃脘痛的記載,大多是肝邪犯胃,或兼夾痰濁、瘀血、寒邪或熱邪,然後再辨別胃的虛實,肝的寒熱,然後綜合考慮,制定治療方案。例如紫金丹、栝蔞薤白半夏湯、瀉心湯、枳實導滯湯、薑汁等,以及異功散加歸脾湯、白芍藥等,這些都是古方,沒有創立新方。書中也提到用石決明、桑寄生、阿膠、生地黃、枸杞子、茯苓、石斛等滋養胃陰。
這與鼓峰的滋腎生肝法相同。書中還提到用蘇木、人參、桃仁、當歸尾、鬱金、梔子仁、琥珀、益母草等,用紅棗肉做成藥丸,這是孫東宿治療查良川的方法。緩慢地驅除瘀血,用蜣螂、地膽草、靈脂各一兩,桃仁二兩,桂枝尖生用五錢,蜀漆炒黑三錢,老韭菜白根搗汁做成藥丸,用蟲類藥物入血,搜刮瘀血,以及其他配伍的藥物,堪稱巧妙。又如果陽氣虛弱,陰邪凝滯,則用炒川椒一錢,泡乾薑半錢,炮黑烏梅、附子各三錢,用大劑量的辛熱藥物驅寒,不加監製的藥物,藥效最強。這兩種療法都有很大的療效。但是《指南》全書,也只是幾年內的醫案,豈能概括先生一生的醫術呢?自從書出版以來,對後學影響很大,受益匪淺。但是那些空腹求醫的人,卻容易藉助此書抄襲,每遇到一個病例,就抄襲書中精華的詞句和藥方,以求平穩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