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七 (5)
卷七 (5)
1. 心脾痛
想其閱歷多而認得真也。又一婦心與頭互換作痛。用清空膏而愈。亦云瘦弱脈澀。以四物加桃仁、酒芩、陳皮、甘草調理。
虞天民治一婦。四月間多食青梅得病。日間胸膈中大痛如刀錐。至晚胸中痛止而膝䯊大痛。蓋痰飲隨氣升降故也。醫作胃寒治。與薑、桂、丁、沉、蓽茇、烏、附之類。病反劇。加口渴。小水淋漓。虞診其六脈洪數而滑。知為痰病。令熬竹瀝。服三日。口不渴。小水亦不淋瀝。
但胸中與膝互痛如舊。用蘿蔔子研汁小半碗。吐痰半升。至夜痛尤甚而厥。此引動其猖狂之勢也。再用吐法不效。一日清晨。以藜蘆末一錢。麝香少許。酸漿水調服。始大吐。其痛如脫。調理而安。
震按此條與丹溪治許文懿公案彷彿。許因中脘有食積痰飲。續冒寒濕。抑遏經絡。氣血不行。津液不通。痰飲上升則為痹疼。下降則為胯痛。須湧泄之。乃以甘遂末一錢。入豬腰子內煨食之。連泄七行。次日胯痛止而足能步。復又大作嘔吐。不食煩躁。氣弱不語。朱謂多年鬱結。
一旦泄之。徒引動其猖狂之勢。隨連用吐劑大吐之。更以朴硝、滑石、黃芩、石膏、連翹等一斤。濃煎冷飲。四日盡四斤。後又腹微滿。二便閉。脈歇至於寅卯時。朱謂卯酉為手足陽明之應。此胃與大腸積滯未盡。二日內令服紫雪至五兩。得稍安。又小溲閉痛。飲以蘿蔔子汁半盂。
得吐立通。又小腹滿痛不可捫摸。神思不佳。以大黃、牽牛作丸。連下之。得如爛魚腸、桕油條者。而神思漸安。脈乃不歇。自病半月。不食不語。惟脈皆平常弦大。次年行倒倉法。全愈。朱公此案。宛似戴人。較之花溪。更加險峻。故節錄附此。又一童子久瘧初愈。心脾疼。
六脈伏。痛稍減時。氣口緊盛。余皆弦實而細。意其宿食。以小胃丹十餘粒。服十二次。藥尤狠。恐難學。
遊以春治一嫠婦。年三十餘。忽午後吐酸水碗許。至未時。心前作痛。至申時痛甚。暈去不省人事。至戌方蘇。每日如此。屢治不效。遊至。用二陳下氣之劑。亦不效。熟思之。忽憶針經有云。未申時氣行膀胱。想有瘀血滯於此經致然。遂用歸尾、紅花各三錢。乾漆五錢煎服。
吐止痛定。暈亦不舉。次日復進一帖。第三日加大黃、桃仁飲之。小便去凝血三四碗而痊。
震按先吐酸水然後心前作痛。醫者必認胃病。而以痰氣兼濕熱治。否則兼寒濕治耳。乃從所發之時想到氣行於小腸膀胱。果得小便去凝血而愈。內經所謂病在上求之下也。豈庸手所能辦。
孫東宿治查良川。怒後食魚。骨哽喉中。即以饅頭粽肉等壓之。骨雖下。便覺胸膈不快。又服消骨藥兩日。胸膈脹痛殊甚。飲食悉從背後而下。惡寒發熱。六脈弦數。因思骨哽之後。用硬物壓之。傷其胃脘。必有瘀血停蓄膈間。將食管逼在背後。故飲食覺從背後下也。今但消去瘀血。
白話文:
心脾痛
一個人的經歷豐富,才能真正懂得病理。還有一位婦女,心臟和頭部交替疼痛,用清空膏治療後痊癒。也有人體弱脈澀,就用四物湯加上桃仁、酒芩、陳皮、甘草調理。
虞天民治療一位婦女,四月間吃了很多青梅而生病。白天胸膈劇痛,像刀錐一樣;晚上胸痛止了,膝蓋卻劇痛。這是因為痰飲隨著氣機升降的緣故。醫生誤診為胃寒,用薑、桂、丁香、沉香、蓽茇、烏藥、附子等藥物治療,病情反而加重,還出現口渴、小便淋漓的症狀。虞天民診脈發現脈象洪數而滑,知道是痰病,就讓她熬煮竹瀝服用,服用了三天,口渴和尿頻的症狀都消失了。
但是胸部和膝蓋交替疼痛的症狀仍然存在。於是用蘿蔔子研磨成汁,喝了小半碗,吐出半升痰液。晚上疼痛更加劇烈,甚至出現厥冷,這是因為治療引動了病情猖狂的勢頭。再次使用吐法卻沒有效果。一日清晨,用藜蘆末一錢,麝香少許,用酸漿水調服,終於大吐特吐,疼痛也隨之消失,調理後痊癒。
震按:這條病例和丹溪治療許文懿公的病例很相似。許文懿公因為中脘積聚了食積痰飲,又受寒濕侵襲,導致經絡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,津液不通。痰飲上行則引起痹痛,下行則引起胯痛,需要湧泄出來。於是用甘遂末一錢,放在豬腰子裡煨熟後食用,連續瀉了七次,第二天胯痛消失,也能走路了。但是又再次劇烈嘔吐,不思飲食,煩躁不安,氣虛說不出話。朱丹溪認為這是多年鬱結之症,突然瀉下,反而引動了病情猖狂的勢頭,於是連續使用吐法,讓病人大吐特吐,又用朴硝、滑石、黃芩、石膏、連翹等藥物一斤,濃煎後冷飲,四天服完四斤。之後又出現腹部輕微脹滿、二便不通,脈搏微弱,直到寅卯時分。朱丹溪認為卯酉時是手足陽明經的應時,這是胃和大腸積滯未盡的緣故,在兩天內讓病人服用紫雪丹至五兩,病情略有好轉。又出現小便閉塞疼痛,就讓病人喝半盂蘿蔔子汁,吐出後小便就通暢了。又出現小腹脹痛,按壓不得,精神狀態也不好,就用大黃、牽牛子製成丸劑服用,瀉下後排出物像爛魚腸、桕油條一樣,精神狀態才逐漸好轉,脈搏也不再微弱。從發病到痊癒共半個月,期間不思飲食,不說話,但脈象卻是平常的弦大脈。次年進行了倒倉療法,才完全痊癒。朱公這個病例,跟戴氏的病例很像,比花溪的病例更加險峻,所以節錄附在此處。還有一位童子,瘧疾初愈,心脾疼痛,六脈沉伏,疼痛稍減時,氣口緊盛,其他脈象都是弦實而細弱,認為是宿食引起的,就用小胃丹十幾粒,服用十二次。這種藥效很猛,恐怕難以模仿。
遊以春治療一位寡婦,三十多歲,突然午後嘔吐酸水約一碗,到未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心前疼痛,申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疼痛加劇,昏迷不省人事,直到戌時(晚上七點到九點)才甦醒,每天如此,多次治療無效。遊以春診治後,用二陳湯等下氣的藥物治療,也無效。仔細思考後,忽然想起針灸經書上說,未申時氣行膀胱,認為是瘀血滯留在膀胱經引起的,於是用當歸尾、紅花各三錢,乾漆五錢煎服,嘔吐止住,疼痛也消失了,昏迷也不再發生。第二天再進一劑,第三天加大黃、桃仁,服用後小便排出凝血三四碗,病就好了。
震按:先嘔吐酸水,然後心前疼痛,醫生必定認為是胃病,用痰氣兼濕熱的藥物治療,或者兼寒濕的藥物治療。但是他卻從發病時間想到氣行小腸膀胱,果然排出凝血而痊癒。內經所說「病在上求之下」,豈是庸醫所能辦到?
孫東宿治療查良川,生氣後吃了魚,魚骨卡在喉嚨裡,就用饅頭、粽肉等食物壓下去,雖然魚骨下去了,但是感到胸膈不適,又服用了消骨藥兩天,胸膈脹痛更加嚴重,飲食都從背後流下去,惡寒發熱,六脈弦數。孫東宿考慮到魚骨卡住後,用硬物壓迫,損傷了胃脘,必定有瘀血停留在膈間,壓迫食管,所以飲食感覺從背後下去。現在只要消除瘀血就可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