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心脾痛

羅謙甫治江淮漕運使崔君長子。年二十五。體豐肥。奉養膏粱。時有熱證。因食涼物。服寒藥。至元庚辰秋。久瘧不愈。醫用砒霜截藥。新汲水送下。禁食熱物。瘧不止。反加吐利。腹痛腸鳴。時復胃脘當心而痛。屢醫罔效。延至次年四月。因勞役煩惱。前證大作。羅診之。

脈弦細而微。手足稍冷。面色青黃不澤。情思不樂。惡煩冗。食少。微飽則心下痞悶。嘔吐酸水。發作疼痛。冷汗時出。氣促。悶亂不安。須人額相抵而坐。內經云。上氣不足。頭為之苦傾。中氣不足。溲便為之變。腸為之苦鳴。下氣不足。則為痿厥心悗。又曰。寒氣客於腸胃之間。

則卒然而痛。得炅乃已。炅者。熱也。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愈。為制扶陽助胃湯。炮乾薑一錢五分。人參、草豆蔻、炙草、官桂、白芍各一錢。陳皮、白朮、吳茱、益智各五分。炮熟附子二錢。薑、棗煎。服三帖。大勢皆去。痛減過半。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。以助胃氣。次灸氣海百餘壯。

生髮元氣。滋榮百脈。以還少丸服之。則善飲食。添肌肉。明年春。灸三里二七壯。乃胃之合穴也。亦助胃氣。又引氣下行。春以芳香助脾。育氣湯加白檀香。戒以懲忿窒欲。慎言節食。一年而平復。

滑伯仁治一婦人。盛暑洞泄。厥逆惡寒。胃脘當心而痛。自腹引脅。轉為滯下。嘔噦不食。醫以中暑霍亂療之。益劇。脈三部俱微短沉弱。不應呼吸。曰。此陰寒極矣。不亟溫之。則無生理。內經雖曰用熱遠熱。又曰。有假其氣。則無禁也。於是以薑、附溫藥。服之七日。諸證悉去。再以丸藥除其滯下。而安。

丹溪治一人。以酒飲牛乳。患心疼年久。飲食無礙。雖盛暑飲食身無汗。醫多以丁、附治之。羸弱食減。每痛以物拄之。脈遲弱弦而澀。大便或秘結或泄。又苦吞酸。時七月。以二陳湯加芩、連、白朮、桃仁、郁李仁、澤瀉。每旦服之。屢湧出黑水。若爛木耳者。服之二百餘帖。

脈澀漸退。至數漸添。純弦而漸充滿。時冬暖。意其欲汗。而血氣未充。以參、耆、歸、芍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。服之痛緩。每旦夕一二作。乃與麻黃、蒼朮、芎、歸、甘草等藥。才下咽。忽暈厥。須臾而蘇。大汗。痛止。

一婦春末。心脾疼。自言腹脹滿。手足寒過肘膝。須綿裹火烘。胸畏熱。喜掀露風涼。脈沉細澀。稍重則絕。輕似弦而短。渴喜熱飲。不食。以草豆蔻丸。三倍加黃連、滑石。神麯為丸。白朮為君。茯苓為佐。陳皮為使。作湯下百丸。服至二斤而愈。

震按二條脈象。俱似虛寒。而丹溪以濕熱治者。上條屢服熱藥不效。且年久飲食無礙。大便或秘或泄。知其為停飲也。此條以胸前畏熱喜涼。及脈沉細澀為據。所為稍重則絕者。以細澀故也。與闊大而軟之為虛寒不同矣。故加黃連、滑石。遍觀丹溪案。凡脈弦細澀者。俱不用溫藥。

白話文:

心脾痛

羅謙甫治療江淮漕運使崔先生的長子,年二十五歲,身材肥胖,飲食豐盛,偶爾有熱症。因為吃了寒涼食物並服用寒涼藥物,到元庚辰年秋天,久患瘧疾不癒,醫生曾用砒霜治療,用新汲的水送服,禁忌食用熱物,但瘧疾不但沒有痊癒,反而加劇了嘔吐腹瀉,腹痛腸鳴,時常胃脘部疼痛,並延伸至心口,多次求醫都無效,延誤到次年四月,因為勞累煩惱,舊病復發。羅謙甫診治後發現,脈象弦細微弱,手腳略微冰冷,面色青黃無光澤,情緒低落,厭惡煩悶,食慾不振,稍微吃飽就覺得心下痞悶,嘔吐酸水,疼痛發作時伴有冷汗,呼吸急促,煩悶不安,需要有人扶著他的額頭才能坐穩。根據《內經》所說:「上氣不足,頭為之苦傾;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;下氣不足,則為痿厥心悗。」又說:「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則卒然而痛,得炅乃已。」「炅」就是熱。此症非甘辛大熱的藥物不可治愈。於是羅謙甫為其制定了扶陽助胃湯:炮乾薑1.5錢,人參、草豆蔻、炙甘草、官桂、白芍各1錢,陳皮、白朮、吳茱萸、益智仁各0.5錢,炮熟附子2錢,用薑、棗煎服。服用三劑後,病情明顯好轉,疼痛減輕了一半以上。到秋天,先灸中脘穴37壯,以助益胃氣;然後灸氣海穴100多壯,以生髮元氣,滋養全身經脈。並服用還少丸,之後飲食正常,肌肉也長了回來。到次年春天,再灸三里穴27壯(胃經的合穴),亦可助益胃氣,並引導氣血下行。春天用芳香之品以助脾陽,於育氣湯中加入白檀香。並告誡病人要戒除惱怒、抑制慾望,說話謹慎,飲食節制。一年後病完全痊癒。

滑伯仁治療一位婦女,盛夏時節患腹瀉,厥逆惡寒,胃脘部疼痛,從腹部延伸至脅肋,轉而出現下痢,嘔吐,不思飲食。其他醫生誤診為中暑霍亂治療,病情加重。脈象三部皆微弱短促沉沉,呼吸微弱。滑伯仁診斷為陰寒極盛,如果不迅速溫補,將危及生命。《內經》雖然說用熱藥要遠離熱症,但又說「有假其氣,則無禁也」,因此,他用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治療。服用七天后,諸症悉數消失,之後再用丸藥治療下痢,最終痊癒。

朱丹溪治療一人,因飲酒後喝牛奶而導致心痛,多年不愈,飲食不受影響。即使在盛夏,飲食後也不出汗。很多醫生都用附子、丁香等溫熱藥物治療,導致病人身體虛弱,食慾減退,疼痛時需用手扶著患處。脈象遲弱弦細而澀,大便時而便秘,時而腹瀉,並伴有吞酸的症狀。當時是七月,朱丹溪使用二陳湯加黃芩、黃連、白朮、桃仁、郁李仁、澤瀉,每天服用。服藥後多次排出黑色污水,像爛木耳一樣。服用200多劑後,脈象澀滯漸退,脈搏次數逐漸增多,脈象由弦細轉為充實。到冬天變暖和時,朱丹溪認為病人欲出汗,但血氣未充盈,於是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芍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等藥物治療,疼痛減輕,每天早晚發作一到兩次。之後又使用麻黃、蒼朮、川芎、當歸、甘草等藥物,藥物剛入口,病人就暈厥,片刻後甦醒,大汗淋漓,疼痛停止。

一位婦女在春末患心脾疼痛,自訴腹部脹滿,手腳冰冷至肘膝,需要用棉被裹著火爐烘烤,胸部怕熱,喜歡掀開衣物吹風納涼。脈象沉細澀,稍重則脈象消失,輕則似弦細而短促,口渴,喜歡喝熱飲,不思飲食。朱丹溪用草豆蔻丸加倍黃連、滑石,以神麴為丸劑,白朮為君藥,茯苓為佐藥,陳皮為使藥,用湯藥送服100丸,服用至二斤而痊癒。

震按:以上兩則脈象,都像是虛寒,但朱丹溪卻用濕熱之法治療。上例多次服用溫熱藥物無效,而且多年來飲食不受影響,大便時而便秘時而腹瀉,可知是停飲之症。下例則以胸前怕熱喜涼,以及脈沉細澀為據。所謂「稍重則絕」,是因為脈細澀的緣故,與脈象寬大而軟弱的虛寒證不同。因此,加用黃連、滑石。遍觀丹溪醫案,凡脈象弦細澀者,都不用溫熱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