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瘧痢

羅謙甫於至元己亥。治廉臺王千戶。年四十五。領兵鎮漣水。此地卑濕。因勞役過度。飲食失節。至深秋。瘧痢並作。月餘不愈。飲食全減。形羸瘦。仲冬輿疾歸。羅診得脈弦而微如蛛絲。身體沉重。手足寒逆。時復麻木。皮膚痂疥如癘之狀。無力以動。心腹痞滿。嘔逆不止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在元朝至元己亥年,任廉臺王千戶,時年四十五歲。他奉命率兵鎮守漣水。當地環境潮濕,天氣炎熱,加上勞役過度,飲食不規律,導致在深秋時節染上了瘧疾和痢疾,一個多月來一直沒有好轉,飲食慾望全無,身體消瘦。在仲冬時節,他因病乘車返回家鄉。羅謙甫診斷他的脈搏細弱如蛛絲,身體沉重,手腳冰涼,時常麻木,皮膚粗糙,猶如患了麻瘋病一樣。他全身無力,心腹脹滿,嘔吐不止。

此皆寒濕為病。久淹。真氣衰弱。形氣不足。病氣亦不足。針經云。陰陽皆不足。針所不為。灸之則宜。內經曰。損者益之。勞者溫之。十劑曰。補可去弱。先以理中湯附子。溫養脾胃。散寒濕。澀可去脫。養臟湯加附子。固腸胃。止瀉痢。仍灸諸穴以併除之。經云。府會太倉。

白話文:

以上內容都是寒濕所引起的疾病。長時間的浸泡,真氣衰弱,形氣不足,病氣也不足。針經中說,陰陽皆不足,針灸都無效。艾灸則是適宜的。醫典中記載,損則補益,勞則溫熱。十劑藥方中說,補可以消除虛弱。先用理中湯加上附子,溫養脾胃,散寒濕。澀則可消除脫離,或使用養臟湯加上附子,固腸胃,止瀉痢。仍要艾灸各種穴位來同時去除。醫書中說,太倉是府臟的會合之處。

即中脘也。先灸五七壯。以溫養脾胃之氣。進美飲食。次灸氣海百壯。生髮元氣以榮百脈。充實肌肉。復灸足三里。胃之合也。三七壯。引陽氣下交陰分。亦助胃氣。後灸陽輔二七壯。接陽氣。令足脛溫暖。散清濕之邪。迨月餘。病氣去。神完如初。

白話文:

中脘,也就是臍上四寸的地方,先灸五到七壯。目的是溫養脾胃之氣,讓飲食胃口變好。再來灸氣海一百壯,生髮元氣以榮養百脈,充實肌肉。接著灸足三里,是胃的合穴,灸三到七壯,引陽氣向下交陰分。最後灸陽輔,是二七壯,能接續陽氣、讓足脛溫暖、散去清濕之邪。大約一個月後,病氣就會消失,神完氣足。

震按溫補固澀以治瘧痢虛證。其效猶遲。得諸灸法。參、附之力加倍矣。遇險病。宜宗之。

滑伯仁治一婦。年五十餘。患瘧。寒熱湧嘔。中滿而痛。下利不食。殊困頓。醫藥不效。伯仁診其脈。沉而遲。曰。是積暑與食。伏痰在中。當下之。或曰。人疲倦若是。且下利不食。焉可下。方擬進參、附。滑曰。脈雖沉遲。按之有力。雖利而後重下迫。不下則積不能去。

白話文:

滑伯仁曾經治療一位婦人,年齡五十多歲。患了瘧疾,伴隨寒熱交替、嘔吐、腹脹疼痛、腹瀉、不思飲食等症狀,身體十分虛弱,藥物治療也無效。滑伯仁診脈時發現,脈搏沉穩而遲緩,便說:「這是暑熱和飲食積聚,痰液伏在體內造成的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」有人說:「病人已經如此疲憊,而且腹瀉、不思飲食,怎能再瀉下呢?」醫者準備進呈參、附等補益藥物。滑伯仁說:「雖然脈搏沉遲,但按壓時有力,即使腹瀉,但後面還有重症需要治療。如果不瀉下,積滯無法去除。」

病必不已。乃以消滯丸。微得通利。覺少快。明日再服之。宿積腸垢盡去。向午即思食。旋以薑、橘、參、苓。淡滲和平飲子調之。旬余乃復。

白話文:

疾病還是沒有根除,於是服用消滯丸,稍微通利了一下,感覺好一點了。第二天再服用此藥,宿積的腸垢全部排出了。中午就覺得想吃東西了。隨即用薑、橘、參、苓等藥組成清淡滲利兼具和平的飲劑調養。十多天後就恢復了健康。

震按此條瘧痢兼嘔。竟以消導藥愈。較之專以發散藥愈者。可作兩大局。但須著眼中滿而痛。脈沉有力。知其病在裡不在表也。

白話文:

震按此條瘧疾、痢疾並發且嘔吐。竟然用消導藥治好。比較專用發散藥治好的人。這些可以作為治療此病兩種主要的治法。但一定需要配合診斷病人的眼睛紅赤且疼痛。脈沉有力。知道疾病在於中焦而不是外感。

南潯董宗伯。門下有馬廚者。七月初旬病。病二十餘日。愈劇。其證大發寒熱。寒至不憚入灶。熱至不憚下井。痢兼紅白。日夜八十餘行。腹痛惡心。神氣倦甚。時孫東宿在宗伯家。問向來醫者言脈何如。有客曰脈不吉。下痢脈洪大者死。細微者生。今洪大。逆也。東宿曰。

白話文:

南潯有個姓董的太醫院官。他的門下有個廚子姓馬,七月初得病,病了二十多天,病情更加嚴重。他的病症是大發寒熱,冷到不怕進廚房,熱到也不怕下井。腹瀉兼有紅白痢疾,日夜拉肚子八十多次。腹痛、噁心,精神狀態極度疲倦。當時,孫東宿住在董太醫院官家裡,董太醫院官問起之前看病的醫生說脈象怎麼樣。有個客人說脈象不好,腹瀉時脈洪大者會死,細微者會活。現在脈洪大,這是逆證。孫東宿說:

痢固忌洪大。寒熱亦非細微所宜。其中必有故。試往視之。見面色微紅。汗淋淋下。因究病所由起。渠謂過客眾。廚門燥熱。食瓜果菱藕過多。晚又過飲御內。而寢於樓檐之下。次日即寒熱腹痛。因而下痢。病情雖述。治法難諧。因沉思之。告宗伯曰。偶有一得。乃背水陣也。

白話文:

痢疾最怕用洪大、猛烈的藥物治療。寒涼和溫熱的藥物也不是輕微的病症就能使用的,這其中必定另有原因。我去探視病人時,發現他的面色略微發紅,汗流浹背。於是我開始追究他的病因。他說,最近過往的客人很多,廚房裡很燥熱,自己吃了過多的瓜果、菱藕,晚上又喝了太多的御酒,之後在樓檐下睡覺。第二天就開始出現寒熱、腹痛的症狀,接著就開始腹瀉。儘管病情的症狀已經描述得很清楚,但治病的方法卻很難決定。於是我陷入了沉思,然後告訴宗伯說:「我偶爾想到一個辦法,就是『背水陣』。」

人參白朮石膏滑石各五錢。知母、炮姜各三錢。大附子、炙甘草各二錢。作一大劑煎之。服後倘得一睡。則陰陽始和。和則汗可斂。而寒熱嘔惡可止也。至夜。痢減其半。汗吐全無。脈亦斂矣。再用參、朮、白芍、石膏、滑石各三錢。炮薑、肉桂、知母各二錢。炙甘草、附子各一錢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、石膏、滑石各五錢。知母、炮姜各三錢。大附子、炙甘草各二錢。將這些藥材合成一個大藥劑煎煮。喝了以後如果能睡著一會兒。那麼陰陽就開始調和了。調和了汗就會收斂。而寒冷、發熱、嘔吐、噁心的症狀就能夠停止了。到了晚上。腹瀉減少了一半。汗、吐的症狀全部消失了。脈搏也收斂了。再用參、朮、白芍、石膏、滑石各三錢。炮薑、肉桂、知母各二錢。炙甘草、附子各一錢。

服後瘧止。痢又減半。飲食漸進。神氣漸轉。改用酒炒白芍五錢。去石膏、附子。余藥各減一錢。三劑全愈。客問曰。公寒熱均投。此為何證。而劑何名耶。東宿曰。此滑公所謂混沌湯也。經云。夏傷於暑。秋必瘧痢。白虎湯益元散。皆解暑之劑。瓜果寒涼。傷其中氣。酒後御色。

白話文:

服藥後瘧疾停止了,痢疾也減了一半。飲食逐漸增加,精神也漸漸好了起來。改用酒炒白芍五錢,去石膏、附子,其他藥物各減一錢,三劑藥後痊癒了。客人問道:「您對寒熱症狀都投藥,這是什麼證?藥名是什麼?」東宿說:「這是滑公所說的混沌湯。經典曰:夏天受暑傷,秋天必定患瘧疾、痢疾。白虎湯、益元散都是解暑的藥劑。瓜果寒涼,損傷人體中氣。酒後行房事。

損其下元。故合附子理中湯溫中補下。若以寒熱均用為疑。則仲景附子瀉心湯大黃、芩、連與附子並用。此何說哉。蓋假對假。真對真也。

震按古方中寒熱並用者誠多。如仲景五瀉心湯黃連湯烏梅丸麻黃升麻湯。為後賢連理湯左金丸諸方之祖。夷考其義。瀉心湯用芩、連之苦以瀉痞熱。薑、夏之辛以散結氣。即寒因熱用也。黃連湯則以桂枝柴胡。黃連代黃芩乾薑生薑。喻西昌所謂換小柴之和表裡者。

白話文:

震說古方的醫方裡很多都同時使用寒藥和熱藥。例如仲景的五瀉心湯、黃連湯、烏梅丸、麻黃升麻湯。可以視為後世連理湯、左金丸等藥方的祖先。檢視一下這些藥方的作用原理。瀉心湯使用芩、連的苦味來排除積熱。薑、夏的辛味來去除積結的氣。這同時使用寒藥和熱藥。黃連湯則是用桂枝代替柴胡。黃連代替黃芩。乾薑代替生薑。如同喻西昌說的更換小柴之和處理表裡症狀。

為通上下法也。烏梅丸則以厥陰一經。本陰標熱。故用薑、附之辛熱。佐連、柏之苦寒。柯韻伯引經文所謂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。麻黃升麻湯以知母、石膏。合麻、桂、乾薑。猶是越婢湯成例。其參入歸、芍、苓、朮、天冬玉竹。則因邪陷厥陰。寒鬱熱伏。又為下藥重亡津液。

白話文:

這是疏通上下的一種方法。烏梅丸則用於厥陰經。以厥陰經為本,而以熱邪為標。因此用薑、附子的辛熱之性來佐助。連、柏的苦寒之性。柯韻伯引用經文所謂的「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」的道理。麻黃升麻湯用知母、石膏。配伍麻、桂、乾薑。仍然是越婢湯的成例。其加入歸、芍、苓、朮、天冬、玉竹。這是因為邪氣陷入厥陰經。寒邪鬱結,熱邪伏藏。又因為下藥過重,損傷津液。

故以辛溫升散其邪。必兼涼潤以製藥之燥。仲景諸方。精義入神。豈如混沌湯清暑回陽一網兜乎。乃引附子瀉心湯為證。不知大黃、芩、連。以麻沸湯浸。而附子別煮取汁。是重劑固陽為君。略寓泄熱之意為佐。法律固森然也。節庵祖之。制回陽返本湯。以臘茶、黃連、地漿

白話文:

因此用辛溫之藥,升散其邪。必定兼用涼潤之藥,以調製藥物的燥性。仲景所用的各種方劑,精義入神,難以言傳。怎麼會像是混沌湯那樣,既能清暑又能回陽,一網打盡呢?於是有人引述附子瀉心湯為證。不知道大黃、黃芩、黃連用麻沸湯浸泡,而附子另煮取汁,這是重用固陽之藥為君藥,略微加入瀉熱之意為佐藥。使用的法則森嚴。節庵祖之,制定了回陽返本湯,以臘茶、黃連、地漿。

作人參四逆之嚮導。方為妥貼。奈何以參、朮、桂、附、炮姜。與知母、石膏、滑石。雜然並進。譬之演劇者。合三班為一班。將琵琶千金殺狗記一齊登場混演。有是理乎。再考仲景證象陽旦條。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。亦是寒熱並現。乃先與桂枝加附子湯。增桂令汗出。

白話文:

把它放參四逆中做嚮導。這個方法才妥當。為什麼要將參、朮、桂、附、炮姜和知母、石膏、滑石混在一起用呢。這就如戲劇演員把三個班合到一起演戲。讓演奏琵琶的和演唱〈千金殺狗〉的同時登場混演。這怎麼能行呢。再看仲景的記載,陽旦條中,出現陽虛旦發汗熱,陰虛逆咽中幹,兩脛拘急而譫語的證象。這也是寒熱同時出現的病證。在這種情況下,應該先服用桂枝加附子湯。多放桂枝以發汗。

雖陽明內結。譫語煩亂。更飲甘草乾薑湯。俟陽回足熱。乃與芍藥甘草湯以伸其腳。然後用承氣湯以止其譫語。先後緩急之間。不為病所惑。而次第合節。方稱仙手。若使孫公當此。應將四方合而煎飲之。不反笑仲景之跋涉耶。然余之錄之者。其書載其效如神。則亦姑存其說而已。

白話文:

雖然陽明經脈內部受阻結閉,胡言亂語,煩躁不安。再讓他喝甘草乾薑湯。等到陽氣回升,手腳溫熱,再用芍藥甘草湯來舒展他的手腳。然後用承氣湯來止住他的胡言亂語。先後緩急之間,不被病情所迷惑,而次第合宜。這才稱得上是神醫。如果讓孫思邈遇到這種情況,他應該把四種藥合在一起煎服,難道不會笑仲景的跋涉嗎?然而我之所以把這個方子記錄下來,是它的書記載其療效神奇,所以姑且保留這個說法罷了。

孫公原案又云。實者邪氣實也。故以白虎湯、益元散應之。虛者正氣虛也。故以理中湯應之。今考此方分兩。純是少陰經陰盛格陽治法。若果有暑邪。豈五錢之石膏、滑石。能與大劑參、朮、薑、附並取其效哉。案載脈洪大。不載有力無力。亦不載口渴與否。舌胎及小便若何。

白話文:

孫公原來的看法又說:實是指邪氣實。所以用白虎湯、益元散來治療。虛是指正氣虛。所以用理中湯來治療。現在我考量這個方的分量,完全是少陰經陰盛格陽的治療方法。如果真的有暑邪,五錢的石膏、滑石,能夠和大劑量的參、朮、薑、附相並用,取得療效嗎?記載脈搏洪大,沒有記載有力無力,也沒有記載口渴與否,舌頭、舌苔和小便如何。

何以放膽用溫補。若痢兼紅白。腹痛惡心。面紅汗多。寒熱大作諸證。確係暑邪為病。溫補殊屬反背。若果能取效。則的系虛寒。其細微之知母、石膏。正如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耳。不得牽扯暑邪二字以混之也。然病經二十餘日。虛寒證早已亡陽矣。能待孫公用藥耶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膽敢使用溫補的藥物?如果痢疾兼有紅白便,腹痛噁心。臉紅汗多。寒熱交作等症狀。確實是暑邪引起的疾病。溫補顯然是背道而馳的。如果真的能見效。那麼一定是虛寒所致。其中的細微之處,如知母、石膏。正如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一樣。不要牽扯到暑邪二字來混淆它。然而,病程已經二十多天了。虛寒證早就亡陽了。能等孫公用藥嗎?

又考虞天民治婦人疫病。以三方合為一方。曰三合湯。不過於血藥中加寒下藥。卻是一路。與混沌湯風馬牛不相及也。混沌湯之名。出於白雲集。乃滑伯仁治陳伯英肺氣焦滿。而告之曰。病由多愁善飲。且殫營慮。中積痰涎。外受風邪。發即喘喝痰咳。不能自安。為制清肺泄滿降火潤燥苦辛之劑。

白話文:

此外,虞天民醫師也治療婦女的流行病。他將三種不同的藥方合而為一,稱之為「三合湯」。但虞天民醫師的方法並非像混沌湯那樣,只是在補血藥中添加一些瀉下的藥物,而是採用完全不同的方法。混沌湯這個名字出自白雲集, 是滑伯仁醫師為治療陳伯英肺氣焦滿的病症所開的方劑。滑伯仁醫師告訴陳伯英,他的病情是因爲愛愁善飲,思慮過度,體內積聚了痰涎,外感風邪所引起的。他開立了一種清肺、泄滿、降火、潤燥、苦辛的藥方。

服之既安。眾詰出何方書。名何湯散。伯仁應之曰。是混沌湯。然觀其制方之義。實非混沌。不似孫公之真混沌也。

白話文:

吃下後就安定下來了,大家追問這藥方出於何書?是什麼湯散的名字?伯仁回答說,這叫做混沌湯。但是看它的藥方配製的方法,實際上並非混沌,不像孫公的真正混沌湯。

又治金達泉瘧兼痢。日夜四十餘度。小腹痛甚。每登廁。汗出如雨。下迫後重。小水澀痛。頭疼口渴。下午發熱。天明始退。左脈浮弦而數。右軟弱。中部稍滑。此內傷飲食。外感風邪所致。先與柴苓湯一劑。小便即清。不痛。瘧發時寒多熱少。晚與人參敗毒散。去羌、獨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一種治療方法,用來治療金達泉的瘧疾兼痢疾。整天整夜體溫都在四十度以上。小腹疼痛劇烈。每次上廁所,汗水像雨水一樣流出。排便後有下墜感,小便困難疼痛。頭痛口渴。下午發燒。天亮後才能退燒。左邊的脈搏浮弦而數,右邊的脈搏軟弱。中間的脈搏稍滑。這是內傷飲食,外感風邪引起的。先給予柴苓湯一劑。小便很快就清了,不痛了。瘧疾發作時,寒多熱少。晚上給予人參敗毒散,去除羌活、獨活。

葛根防風、桂枝、白芍。次日頭痛痢疾俱減。夜才起三次。改與補中益氣湯加酒芩、桂枝、白芍。其夜瘧止。但微熱。再改胃風湯。人參、白朮、桂皮各二錢。白芍四錢。酒炒芩連各一錢。當歸茯苓川芎佐之。炮薑、地榆為使。服後寒熱殄跡。夜起一次是糞。前方減去桂枝。

白話文:

加入葛根、防風、桂枝和白芍。第二天,頭痛和痢疾都有所減輕。晚上只起來了三次。改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入酒芩、桂枝和白芍。當晚沒有發燒。仍然感到非常熱。再次改用胃風湯。人參、白朮和桂皮各二錢。白芍四錢。酒炒芩連各一錢。當歸、茯苓和川芎佐之。炮薑和地榆為使。服藥後,寒熱都消失了。晚上起來了一次,是排便。前面的方子減去桂枝。

再三劑而巾櫛出戶矣。

震按此案用方妥當出色。可以效法。若王金壇治邑令劉蓉川深秋患瘧而洞泄不止。欲先去其一為快。乃用局方雙解飲子。一服而二病俱愈。更覺神妙。是得法於澹寮所謂用藥多一冷一熱半熟半生分利陰陽之義也。然竊思瘧痢並作。初起者專用發散如羌、防、柴、葛等。佐以赤苓、神麯。

白話文:

震認為這個病例的方劑使用得當,值得效法。如果碰到王金壇治療縣令劉蓉川秋季患瘧疾,同時久瀉不止的病例,要先治好其中一個病症,才能根治。於是開出局方中的雙解飲劑。一服藥下去,兩種病症都治癒了,顯得非常神奇。這是遵照澹寮的理論,用藥時遵循寒熱、生熟相配,分利陰陽的原則。但是,我認為如果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,剛開始的時候,應該專注於發散治療,可以使用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等藥物,輔以赤苓、神麴。

見血痢參入歸身、川芎。右關脈大可加厚朴。使在腑之邪提並於經而外解。最為捷法。倘或不應。審其挾熱挾寒而用表裡分散之法。熱者去羌、防。加芩、連、香薷、滑石。寒者去柴、葛。加桂枝、乾薑。若熱甚者多實證。風藥不宜矣。大柴胡湯加黃連、滑石。寒甚者多虛證。

白話文:

若是痢疾參入人參、川芎。如果脈象關脈大,則可再加厚樸。這會使原本在腑的邪氣,轉入經,從而解除疾病。這種療法最為快捷有效。倘若沒有效果,就要審察它夾雜的是熱證還是寒證,再用表裡分散的方法。如果夾雜的是熱證,就要去掉羌活、防風,並加入黃芩、黃連、香薷、滑石。如果夾雜的是寒證,就要去掉柴胡、葛根,並加入桂枝、乾薑。如果熱證比較嚴重,多為實證,那麼不宜用風藥。可以用大柴胡湯加上黃連、滑石。如果寒證比較嚴重,多為虛證。

風藥當戒矣。真武湯加桂枝、人參。此仍表裡雙解之法。至如人參敗毒散、補中益氣湯。虛證之表藥也。理中湯、八味丸。虛證之裡藥也。表證之虛而挾熱者。小柴胡湯。里證之虛而挾熱者。連理湯。表證之虛而挾寒者。麻黃附子細辛湯。里證之實而挾寒者。溫脾湯。以此諸法。

白話文:

風藥必須謹慎使用。真武湯可以加入桂枝、人參。這仍然是表裡雙解的方法。至於人參敗毒散、補中益氣湯是虛證的表藥。理中湯、八味丸是虛證的裡藥。表證虛弱而夾雜有熱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裡證虛弱而夾雜有熱,可以使用連理湯。表證虛弱而夾雜有寒,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裡證實證而夾雜有寒,可以使用溫脾湯。按照這些方法就可以治療。

將脈證配合審用。無不手到成功。如此條右脈耎弱為虛。瘧發寒多熱少亦為虛。故第二劑即用人參。但汗出如雨。而於敗毒散去羌、獨。加桂枝、白芍是矣。又加葛根、防風。尚覺太過。

白話文:

將脈象和症狀一起參照使用。沒有不手到病除的。像這種情況,右脈沉弱無力是虛證。瘧疾發作時,惡寒多於發熱也是虛證。所以第二劑中藥就使用了人參。但是汗出如雨,而敗毒散中去掉了羌活、獨活。加入桂枝、白芍是正確的。又加入葛根、防風。這樣反而覺得過於滋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