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5)

1. 傷寒

止用調氣藥。許診之。曰。此陰中伏陽也。仲景法中無此證。世人患此者多。若用熱藥以助之。則為陰所隔絕。不能導引真陽。反生客熱。用冷藥則所伏真火愈見澌滅。非其治也。須用破散陰氣導達真火之藥。使水升火降。然後得汗而解矣。乃授破陰丹二百粒。作一服。冷鹽湯下。

不時煩躁狂熱。手足躁擾。其家大驚。許曰。俗所謂換陽也。須臾稍定。略睡。身已得汗。自昏達旦方止。熱退而病除矣。今考破陰丹方。乃硫黃、水銀等分。熔結成砂。加陳皮、青皮分兩減半。各為細末。麵糊丸如桐子大。而用至二百丸。非許學士其誰能之。此與陰隔陽用參附者似是而非。

從古無人論及。可不謂發仲景之所未發哉。

孫兆治一人。傷寒五六日。頭汗出。自頸以下無汗。手足冷。心下痞悶。大便秘。脈沉緊。或者以為陰結。孫曰。此即仲景所謂半在表。半在裡。脈雖沉緊。不得為少陰病也。投以小柴胡湯而愈。蓋四肢冷。脈沉緊。似乎少陰。然少陰多自利。不當大便硬。況頭者三陽同聚。

若三陰經則至胸而還。今有頭汗出。似乎陽虛。故曰汗出為陽微。然少陰額上冷汗。同為陰毒矣。故曰陰不得有汗。今頭汗出。知非少陰也。與小柴胡湯。設不了了者。得屎而解。仲景雖不立方。可知其為大柴胡湯矣。此亦陽症似陰之一種也。

一道者患傷寒。發熱。汗出多。驚悸目眩身戰掉。眾醫有欲發汗者。有作風治者。有欲以冷藥解者。延孫兆至。兆曰。太陽經病得汗而不解。若欲解。必復作汗。腎氣不足。汗不來。所以心悸目眩身戰。遂與真武湯。三服。微汗自出。即解。蓋真武湯附子、白朮和其腎氣。腎氣得行。故汗得來。仲景云。尺脈弱者。營氣不足。不可發汗。以此知腎氣怯則難汗也。

震按此二條深得力於仲景。可與許學士媲美。

滑伯仁治一人。病傷寒。已經汗下。病去而背獨惡寒。脈細如線。湯熨不應。伯仁以理中湯加薑、桂、附子大作服。外以蓽茇、良薑、吳茱、桂、椒諸品大辛熱藥為末。薑汁調敷滿背。以紙覆之。稍干即易。如是半月。竟平復不寒矣。此治法之變者也。

震按此以熱藥外敷。又開一法。

一人七月內。病發熱。多服小柴胡湯。惡寒甚。肉瞤筋惕。滑伯仁診之。脈細欲絕。曰。此升發太過。多汗亡陽。表虛極而惡寒甚也。肉瞤筋惕者。裡虛極而陽不復也。以真武湯。進七八服而愈。

吳綬治一人。傷寒未經發汗。七八日。經脈動惕。潮熱來尤甚。其肉不瞤。大便秘結不行。小便赤澀。以手按臍旁硬痛。此有燥屎也。用加味大柴胡湯下之而愈。

又一人傷寒十餘日。曾三四次發汗過多。遂變肉瞤身振搖。筋脈動惕。此汗多氣血俱虛故也。用加味人參養營湯二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只用調節氣血的藥物,許學士診治後說:「這是陰氣中潛伏陽氣的病症。」張仲景的醫案中沒有這種病症,但世人患此病者很多。如果用溫熱藥物來助長陽氣,則會被陰氣阻隔,不能引導真陽之氣,反而會產生客邪的熱症。如果用寒涼藥物,則潛伏的真陽之火會更加衰滅,這也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必須使用能破散陰氣、疏通真陽之火的藥物,使陰陽之氣協調,然後才能發汗而痊癒。於是,他給病人服用破陰丹二百粒,一次服用,用冷鹽湯送服。

病人時常煩躁、狂熱,手腳不安,家屬非常驚慌。許學士說:「這是俗稱的陽氣回升。」片刻之後,病人稍微平靜,稍稍睡了一會兒,身體已經開始出汗,從傍晚到第二天早上汗才止住,熱退病除。現在考究破陰丹的方劑,是硫黃、水銀等量,熔化成砂狀,加入陳皮、青皮各減半,都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量竟達二百丸,除了許學士,還有誰能這樣用藥呢?這與陰氣阻隔陽氣而使用人參附子的治療方法,看似相似卻並不相同。

從古至今,沒有人論述過這種病症,不能不說這是對張仲景醫案的補充和發展。

孫兆治癒一人,傷寒五六日,頭部出汗,頸部以下不出汗,手腳冰冷,心下痞悶,大便秘結,脈象沉緊。有人認為是陰氣凝結,孫兆說:「這是張仲景所說的半在表、半在裡。雖然脈象沉緊,但不能認為是少陰病。」他用小柴胡湯治療,病人痊癒了。因為四肢冰冷,脈象沉緊,似乎是少陰病,但少陰病患者大多腹瀉,不應該大便秘結。況且,頭部是三陽經聚集的地方,如果屬於三陰經,則寒邪會到達胸部就回去了,現在頭部出汗,像是陽氣虛弱,所以說出汗是陽氣虛弱的表現。然而,少陰病患者額頭會有冷汗,同樣是陰邪的毒性。所以說陰氣不應該出汗,現在頭部出汗,就知道不是少陰病。用小柴胡湯治療,如果效果不佳,通過大便排出毒素就能痊癒。張仲景雖然沒有記載這個方劑,但可以知道這相當於大柴胡湯的治療方法。這也是陽性病症類似陰性病症的一種。

一位道士患傷寒,發熱,出汗很多,驚悸、眩暈、身顫,眾多醫生有的想發汗,有的用祛風的方法治療,有的想用寒涼藥物治療。於是請來孫兆,孫兆說:「太陽經的病症,發汗後不能痊癒,如果想痊癒,必須再次發汗。腎氣不足,汗液就出不來,所以心悸、眩暈、身顫。」於是給他服用真武湯三劑,微微出汗後就好了。因為真武湯中的附子、白朮能調節腎氣,腎氣通暢,所以汗液就能排出。張仲景說:「尺脈微弱者,營氣不足,不可發汗。」由此可知,腎氣虛弱,就難以出汗。

震按:這兩條經驗深得張仲景的精髓,可以與許學士的醫術相媲美。

滑伯仁治癒一人,患傷寒,已經發汗、瀉下,病症減輕,但背部卻獨自發冷,脈象細如絲線,湯熨無效。伯仁用理中湯加薑、桂、附子大量服用,外部用蓽茇、良薑、吳茱萸、桂枝、胡椒等辛熱藥物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調和敷在背部,用紙覆蓋,稍乾就更換,這樣半個月後,終於痊癒,不再發冷。這是治療方法的變化。

震按:這種用溫熱藥物外敷的方法,又開創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。

一人七月內患病發熱,服用很多小柴胡湯,惡寒很重,肌肉抽搐,筋脈跳動,滑伯仁診治後,脈象細弱,將要斷絕,說:「這是升發過度,多汗耗損陽氣,表虛極致而惡寒很重。肌肉抽搐,筋脈跳動是裡虛極致,陽氣不能復甦。」用真武湯,服用七八劑後痊癒。

吳綬治癒一人,傷寒沒有發汗,七八日,經脈跳動,潮熱加重,肌肉不抽搐,大便秘結不通,小便赤澀,用手按壓臍旁疼痛,這是燥屎,用加味大柴胡湯瀉下,痊癒。

又一人傷寒十多日,曾三四次發汗過度,於是出現肌肉抽搐,身體震顫,筋脈跳動,這是因為發汗過度,氣血都虛弱的緣故,用加味人參養營湯兩劑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