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

張戴人曰。嘗觀刺瘧論。心欲試之。會陳下有病瘧二年不愈者。屢服溫熱之劑。漸至衰羸。命予治之。予見其羸。亦不敢便投寒涼藥。乃取內經刺瘧論詳之。曰。諸瘧不已。刺十指間出血。正當發時。予刺其十指出血。血止而寒熱立止。咸駭其神。又云。一書生病瘧。間日一作。

白話文:

張戴人說 : 我曾經看過〈刺瘧論〉, 心裡想要嘗試這個方法。恰巧陳下有人生病, 瘧疾兩年不治, 服用多次溫熱藥物慢慢變得衰弱。求我治療他, 我見他身體虛弱也不敢立刻給他服用寒涼藥物。於是我取出《內經》的〈刺瘧論〉仔細研讀。上面說 : 「各種瘧疾都不能治癒的, 刺十指間出血, 正好在發作的時候。」我刺他的十指放血, 血止後寒熱立刻停止, 大家都大吃一驚。又說 : 「一篇書上所載生病瘧疾, 間隔日發作一次。」

將秋試。及試之日。乃瘧之期。書生憂甚。誤以蔥蜜合食。大吐涎數升。瘀血宿食皆盡。同室驚畏。至來日入院。瘧亦不發。蓋偶得吐法耳。

白話文:

秋天要考科舉。在考試當天,正好是瘧疾發作的日期。書生非常憂愁。誤把蔥和蜂蜜一起食用。大吐涎水好幾升,瘀血和宿食都吐光了。同室人驚訝且害怕。到了第二天進入考場時,瘧疾也就沒有發作了。這大概就是偶爾得到吐法的好處。

〔附〕資生經曰。有人患久瘧。諸藥不效。或教之以灸脾俞。即愈。更一人亦久瘧。聞之亦灸此穴而愈。蓋瘧多因飲食得之。故灸脾俞得效。

白話文:

〔附錄〕《資生經》中記載:有一個人患了很長時間的瘧疾。各種藥物都無效。有人教他灸脾俞穴。立刻就治癒了。還有一個人也患了很長時間的瘧疾。他聽說了這個方法後,也灸這個穴位而治癒。這可能是因為瘧疾多是因飲食所致。所以灸脾俞穴纔能有效。

羅謙甫治書吏高士謙。年逾四十。至元戊寅七月間。因官事出外勞役。又因過飲。午後大發熱而渴。冰水不能解。早晨稍輕減。服藥不效。羅診其脈弦數。金匱要略云。瘧脈自弦。弦數者多熱。內經云。癉瘧者。肺素有熱。氣盛於身。厥逆上衝。中氣實而不外泄。因有所用力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治療書吏高士謙的疾病。高士謙年紀超過四十歲。在至元戊寅年的七月間,因為公務出外勞作,又因為喝酒過量,下午突然發高燒且口渴,喝冰水也無法解渴。到了早晨,病情稍有減輕。服藥治療卻沒有效果。羅謙甫診斷他的脈搏,發現脈搏弦數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說,瘧疾的脈搏自弦。弦數的脈搏多是熱證。《內經》中說,患瘧疾的人,肺部本來就有熱,熱氣盛行於全身,逆衝而上,中氣充實而不外泄,因為用力導致症狀爆發。

腠理開。風寒舍於皮膚之內。分肉之間而發。發則陽氣盛而不衰。則病矣。其氣不及於陰。故但熱而不寒。氣內藏於心。而外舍於分肉之間。令人消爍肌肉。故名曰癉瘧。士謙遠行勞役。又暑氣有傷。酒熱相搏。午後時助。故大熱而渴。如在甑中。先以柴胡飲子下之。後以白虎加梔子湯

白話文:

皮膚的組織一旦鬆散開來,風邪寒氣便會侵入皮下,表現在皮膚與肌肉之間。發作時,陽氣強盛而不過衰。那麼就會得病了。病氣不及於陰分,所以只發熱而不畏寒。病氣內藏於心,而外發於皮膚與肉之間,使人肌肉消瘦。所以稱這種病為癉瘧。士謙先生遠行勞碌,又受暑氣所傷,酒熱相互搏擊,下午時分症狀加劇,所以高燒口渴,就像置身於蒸籠中一樣。先用柴胡飲子治療,再用白虎加梔子湯。

數服而愈。

震按此係夏秋新得之瘧。乃實證也。又系癉瘧。故用寒下之法。然其證易識易治。不比丹溪諸案之難辨難治。

丹溪治一婦人久痢。因哭子變瘧。醫與四獸飲之類。一日五六作。汗如雨不止。凡兩月。朱診之。脈微數。食少疲甚。蓋痢後無陰。悲哀傷氣。又進濕熱之藥。助起旺火。正氣愈虛。今汗已大出。無邪可治。陰虛陽散。死在旦夕。豈小劑之所能補。遂用參、術各二兩。白芍一兩。黃耆五錢。炙甘草二錢。濃煎頻服。兩日。寒熱即止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丹溪醫生醫治一位患有久痢的婦女,因爲哭泣悼念兒子而變成瘧疾。醫生給她服用四獸飲之類的藥物。患者一天發作五六次,汗水像下雨一樣不止。持續了兩個月。朱醫生診斷了她的脈象,脈搏微弱、數快,飲食少,疲勞非常嚴重。這是因爲痢疾之後陰虛,悲傷哀痛損傷了她的元氣,又服用了濕熱的藥物,助長了旺火,正氣更加虛弱。現在汗液已經大量排出,沒有邪氣可治。陰虛陽散,性命危在旦夕。豈是小的劑量所能治好的。於是使用了人參、白朮各二兩,白芍一兩,黃耆五錢,炙甘草二錢,濃煎頻服。兩天後,寒熱立止,並痊癒。

又治一少婦。身小味厚。痎瘧月餘。間日發於申酉。頭痛身熱。寒多。口乾。喜飲極熱辣湯。脈伏。面色慘晦。作實熱痰治之。以十棗湯為末。粥丸如黍米大。津咽十粒。日三次。令淡飲食。半月後大汗而愈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位年輕的婦女,身材嬌小,口中的氣味很重。患有瘧疾一個多月了,隔日發作,時間在下午三點到七點之間,頭痛身體發熱,較怕冷,口乾,喜歡喝極熱的湯,脈搏沉弱,面色不好。我把她當作實熱痰來治療。把十棗湯研磨成粉末,用粥水做成像黍米那樣大小的丸藥,讓她用唾液送下十粒丸藥,每天三次。並囑咐她飲食清淡。半個月過後她出了一身大汗,病情痊癒。

僉憲詹公年近六十。形狀色蒼味厚。春得痎瘧。丹溪視之。知其飫於醲肥者。告之曰。須卻欲食淡。調理浹月。得大汗乃安。公不悅。一人許以易愈。與劫藥三五帖。病退。旬日後又大作。又與之。又退。綿延至冬。又求治于丹溪。知其久得藥。痰亦少。惟胃氣未完。天寒欠汗。

白話文:

詹公這個縣官接近六十歲了。身材魁梧,面色蒼黃而氣息濃鬱。春天患上瘧疾。丹溪診視他,知道他是因飲食過肥膩而得病,便告訴他說:「您必須戒除想吃美味佳餚的慾望,調養一個月,身體就會出大汗而康復。」詹公卻不高興。有人答應他很容易治癒,就給了他三五帖治瘧疾的藥。病情退了。十天之後病情又嚴重發作。於是又給他藥,病情又退了。一直拖到冬天,又向丹溪求醫。丹溪知道他病的時間已久,痰也少了,只是胃氣沒有完全恢復,天氣寒冷所以欠缺汗液。

非補不可。以一味白朮為末。粥丸。空腹熱湯下二百丸。盡二斤。大汗而愈。如此者多。但略有加減耳。

白話文:

必須用藥物進行滋補治療。用白朮一種藥材研成細末,做成稀粥丸子。空腹時用熱湯送服二百丸,一共服用二斤。患者會大量出汗而痊癒。像這種病例有很多,不過藥物的加減略有不同罷了。

一富人年壯病瘧。自卯時寒至酉時方熱。至寅初方休。一日一夜。止蘇一時。因思必為入房感寒所致。及問之。九月暴寒。夜半有盜。急起。不著中衣。當時足即冷。十日後瘧作。蓋足陽明與衝脈合宗筋會於氣街。入房太甚。則足陽明衝脈之氣皆奪於所用。其寒乘虛入中。舍於二經所過脛所會足胕上。

白話文:

一位富人年輕時患有瘧疾。從早上六點到下午六點感到寒冷,直到凌晨三點才感覺好轉。他一天一夜只感覺好轉了一次。他認為這一定是因為進入房間受寒所引起的。詢問後得知,九月份天氣突然變冷,半夜有小偷來,他趕緊起來,沒穿中衣。當時腳就冷了。十天後,瘧疾發作。這是因為足陽明經和衝脈合宗筋會於氣街。如果進入房間太久,足陽明經和衝脈的氣都會被消耗。寒氣乘虛而入,停留在兩經經過的小腿和足胕上。

於是二經之陽氣益衰。不能滲榮其經絡。故病作卒不能休。乃用人參、白朮大補。附子行經。加散寒之藥以取汗。數日不得汗。病如前。因悟足胕道遠。藥力難及。用蒼朮川芎桃枝煎湯。以器盛之。浸足至膝。一食頃。以前所服藥飲之。其汗通身大出。病即已。

白話文:

於是陽明經和少陽經的陽氣越來越虛衰,不能滋養其經絡。所以病很嚴重而且沒辦法緩和。於是用了人參、白朮大補。用附子運行於經絡。再加散寒的藥來發汗。很多天都沒有出汗,病情和以前一樣。因此醒悟到足胕(小腿)的經絡長,藥力很難到達。於是用了蒼朮、川芎、桃枝煎熬成湯,用容器盛裝著。浸泡雙足到膝蓋,大約吃頓飯的時間。再服用以前所服的藥。汗水從全身大範圍流出,病情馬上就好了。

一老人患瘧嗽半載。脈之。兩手尺數而有力。色稍枯。余料之。必服四獸飲等劑。中焦濕熱下流。伏結於腎。以致心火上連於肺。故瘧嗽俱作。用參、朮、升、柴、黃芩黃連。二三日與黃柏丸服之。兩夜夢交通。來告急。余語之曰。此腎中熱解。乃從前陰精竅而散走。故為是夢。勿憂。次日瘧嗽頓止。

白話文:

一位老人患有瘧疾和咳嗽半年之久。我給他把脈,兩手尺脈數次而有力,面色稍顯枯黃。我料想他一定服用了四獸飲等藥方,導致中焦濕熱下流,伏結於腎,進而心火上連於肺,所以瘧疾和咳嗽都發作了。我用參、朮、升、柴、黃芩、黃連治療,幾天后,我又給他服用黃柏丸。兩晚後,他夢遺精,來找我看急診。我對他說,這是腎中熱解,精竅自然流通而散開,所以才會做這樣的夢,不用擔心。果然,隔天瘧疾和咳嗽就停止了。

浦江洪宅一婦。病瘧三日一發。食甚少。經不行已三月。丹溪診之。兩手脈俱無。時當臘月。議作虛寒治。以四物加附子、吳茱、神麯為丸。心疑誤。次早再診。見其梳妝無異平時。言語行步。並無怠倦。知果誤矣。乃曰。經不行者。非無血也。為痰所礙而不行也。無脈者。

白話文:

浦江的洪家有一位婦女,得了瘧疾,三天發作一次,吃的東西很少。月經也已經有三個多月沒來了。名醫丹溪給她診病,發現她兩隻手上的脈搏都沒有。當時正值臘月,丹溪認為她是虛寒症,於是用四物湯加附子、吳茱、神麯做成藥丸給她服用。但丹溪心裡還是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診斷錯了。第二天早上,丹溪又去看她,發現她梳妝打扮和平時沒有什麼不同,說話走路也沒有疲倦的樣子。丹溪知道自己果然診斷錯了。於是對她說:「妳月經不來,並不是因為沒有血,而是因為痰阻礙了經血的運行。妳脈搏沒有,也不是因為虛寒,而是因為痰阻礙了脈搏的流動。」

非氣血衰而脈絕。乃積痰生熱。結伏其脈而不見爾。以三花神佑丸與之。旬日後。食稍進。脈漸出。但帶微弦。瘧尚未愈。因謂胃氣既全。春深經血自旺。便自可愈。不必服藥。教以淡滋味節飲食之法。半月而瘧愈。經亦行。

白話文:

不是氣血衰敗而脈象消失,是痰液積聚生熱,淤結阻塞脈路而脈象不顯。用三花神佑丸給與他服用。十日後,食慾漸增,脈象漸出,只是帶微微的弦脈。瘧疾還沒有痊癒。因為胃氣已經完全恢復,春天到來,經血自然旺盛,就能夠自行痊癒。不必再服藥了。教導他飲食清淡,節制飲食的方法。半個月後瘧疾痊癒,經血也來了。

震觀丹溪諸案。思深而法備。真有周旋中規折旋中矩之妙。較之劉李。誠出其右。後人猶欲詆譭之。何異蚍蜉撼樹斥鷃笑鵾鵬哉。

白話文:

我看過丹溪的各種醫案,他的思慮深刻,方法完備,實在有周旋中規折旋中矩的妙處。相比劉完素和李杲,丹溪真的遠遠超出他們。後來的人竟然還想要詆毀他,這豈不是蚍蜉撼動大樹,麻雀嘲笑大鵬鳥嗎。

虞天民治二男子。年皆逾四十五。各得痎瘧三年矣。俱發於寅申巳亥日。一人晝發於巳而退於申。一人夜發於亥而退於寅。虞曰。晝發者。乃陰中之陽。宜補氣解邪。與小柴胡湯倍加柴胡、人參。加白朮、川芎、葛根陳皮青皮、蒼朮。夜發者。為陰病。宜補血疏肝。用小柴胡湯合四物加青皮。

白話文:

虞天民曾經治療過兩個男子,年齡都超過了四十五歲。他們都患有瘧疾三年了,而且都是在寅、申、巳、亥日發作的。其中一人,白天在巳時發作,在申時退燒。另一人,晚上在亥時發作,在寅時退燒。虞天民說,白天發作的患者,屬於陰中之陽,應該補氣解邪。他給患者開了小柴胡湯,並加倍了柴胡和人參的用量。此外,還加了白朮、川芎、葛根、陳皮、青皮和蒼朮。晚上發作的患者,屬於陰病,應該補血疏肝。虞天民給他開了小柴胡湯,並加入了四物湯和青皮。

各與十帖。俱加薑棗煎。於未發前二時服。每日一帖。服至八帖。同日得大汗而愈。

震按二證為同中之異。花溪分別精細。用藥熨貼。故八帖即愈。然亦緣瘧已三年。發時不爽。乃得間而入。如其不然。當另有說。但於未發前二時服。又云。每日一帖。則不發之日。亦依其時而服耶。

白話文:

震按這兩種證狀是相同的,但也有區別。花溪先生分別得很精細,用藥也很貼切,所以八劑藥就治好了。但也因為瘧疾已經三年,發作時從不間斷,所以才能趁機侵入。如果不是這樣,應該還有其他原因。但要在還沒發作前兩個小時服用。又說,每天一劑,那麼不發作的日子,也要依照那個時間服用嗎?

薛立齋治一產婦。患瘧久不愈。百病蜂起。其脈或洪大。或微細。或弦緊。或沉伏。難以名狀。用六君子加炮姜。二十餘劑。脈證稍得。又用參朮煎膏。佐以歸脾湯。百餘劑而痊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醫生曾經治療一位產婦,患了瘧疾很久都治不好。各種疾病接踵而來。她的脈搏有時洪大,有時微細,有時弦緊,有時沉伏,很難用語言形容。薛立齋醫生用六君子湯加炮薑,服用二十多劑後,脈象和症狀略有改善。他又用黨參、白朮煎成膏,佐以歸脾湯,服用一百多劑後痊癒。

又治一婦久瘧。形體怯弱。內熱晡熱。自汗盜汗。飲食少思。月事不行。服通經丸。病益甚。此因虛而致瘧。因瘧而致經閉。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。各百餘劑。瘧愈而經行矣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治療一位患有長期瘧疾的婦女。她的身形虛弱,體內有熱,午後發熱。有自汗、盜汗的症狀。飲食沒有胃口,月經也不正常。服用通經丸後,病情反而加重了。這是因為體虛而導致瘧疾,瘧疾又導致月經閉塞。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丸,各服用了一百多劑。瘧疾痊癒了,月經也正常了。

震按藥已對病。尚百餘劑始愈。設醫者拿不定。則見異而遷病者。信不真則半途而廢。必至前功盡棄。因知虛證用補。慎毋欲速。

白話文:

從我的臨牀經驗來看,藥物即使很對證,常服用百餘劑才能痊癒;如果醫生遲疑不決,那麼就會看見一點徵兆就改變病機,這說明醫生的信心不足,半途就會放棄治療,最終導致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。因此,應該知道治療虛證要用補法,千萬不要想快點治好病。

汪石山治一人。形瘦色脆。年三十餘。八月因勞病瘧。寒少熱多。自汗體倦。頭痛胸痞。略咳而渴。惡食。大便或秘或溏。發於寅申巳亥夜。醫欲從丹溪用血藥引出陽分治之。汪診其脈濡弱。近快稍弦。日觀色察脈。乃屬氣血兩虛。瘧已深入厥陰矣。專用血藥。不免損胃又損肺。

白話文:

汪石山曾經治療一個病人,這個病人身材消瘦,面色枯黃,年紀約三十多歲。在八月因為過度勞累而得了瘧疾,怕冷的症狀較輕,發熱的症狀較重。病人自汗淋漓、身體疲倦、頭痛、胸悶、輕微咳嗽且口渴、厭食、大便時而便祕時而腹瀉。瘧疾發作的時間在寅時、申時、巳時和亥時。醫生想要遵照丹溪的醫術,用血藥引出陽分的病氣來治療。汪石山診斷他的脈搏濡弱,但是仔細觀察後脈搏略微有點緊繃。他每天觀察病人的面色和脈搏,診斷病人是氣血兩虛,瘧疾已經深入厥陰經。如果只用血藥治療,恐怕會損傷胃和肺。

淹延歲月。恐久瘧成勞也。蓋嗽渴固宜養陰。自汗惡食胸痞。豈血藥所能獨理。古人用藥立例。指引迷途耳。因例達變。須後人推廣之。遂以補中益氣湯加川芎、黃柏枳實、神麯、麥冬。倍用參、耆、術煎服。三十餘帖。諸證稍除。瘧猶未止。乃證之曰。今當冬氣沉潛。瘧氣亦因之以沉潛。

白話文:

經歷的歲月很長。擔心長期的瘧疾會轉變成勞瘵病。咳嗽口渴本來就應該滋陰。自汗、厭食、胸悶脹滿,豈是隻用補血的藥物就能治理好的。古代醫家制定用藥的原則,是為了指引後人走出迷途。根據原則靈活變化,需要後人進一步推廣研究。於是就用了補中益氣湯加上川芎、黃柏、枳實、神麯(即人參)、麥冬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加倍用量煎服,三十多付之後,其他症狀逐漸消除,只有瘧疾沒有停止。於是從症狀上分析說:現在正值冬季,陽氣沉潛,瘧疾之邪也隨著陽氣的沉潛而沉潛。

難使浮達。況冬月汗孔宜乎閉固。而瘧則必須汗解。當此蟄藏之令。安得違天時以汗之乎。且以參、朮、枳實、陳皮、歸身、黃芩丸服。胃氣既壯。來年二月。瘧當隨春氣而發泄矣。果如期而安。

白話文:

難以使浮氣達於肌膚。況且冬月汗孔應該閉固。而瘧疾又必須汗出才能解除。當此冬眠收藏的時令,怎麼能夠違背天時來發汗呢?而且服用了人參、白朮、枳實、陳皮、當歸、黃芩組成的藥丸。胃氣壯實以後。來年二月。瘧疾應當隨著春天的氣息而發泄出來了。結果真的如期而安。

震按冬藏難使浮達。亦備啟悟之一端。其不用血藥。誠為高見。然補中益氣之升、柴。已與嗽渴自汗不相宜。更加川芎何謂。

白話文:

震按:在冬季閉藏的時候,難以使浮陽提升發達。這也是啟發悟解的一個方面。不用血藥,真是高見。但是,補中益氣湯中的升麻、柴胡,已經與咳嗽、口渴、自汗這些症狀不相宜。現在再加入川芎,就更不妥當了。

一人年三十。六月因勞取涼夢遺。遂覺惡寒。連日慘慘不爽。三日後。頭痛躁悶。家人診之。驚曰。脈絕矣。議作陰證。欲進附子湯。未沃。請汪治。汪曰。陰證無頭痛。今病如是。恐風暑乘虛入於陰分。故脈犬耳。非絕也。若進附子湯。誤則莫解。姑待以觀其變。然後議藥。

白話文:

一個人三十歲,六月因為勞動後受涼而夢遺,隨即感到惡寒,連續幾天都不舒服。三天後,頭痛煩躁鬱悶,家人診斷後,驚訝地說:脈搏沒有了。討論後認為是陰證,想要服用附子湯。還沒有煎好藥,請來汪醫生診治。汪醫生說:陰證不會頭痛。現在的病情如此,恐怕是風暑乘虛侵入了陰分,所以脈搏微弱,不是沒有脈搏。如果服用附子湯,那麼後患無窮。暫且等待觀察病情的變化,然後再討論用藥。

次日未末申初。果病寒少熱多。頭痛躁渴。痞悶嘔食。自汗。大便或瀉或結。脈皆濡小而駛。脾部兼弦。此非尋常祛瘧燥烈之劑所能治。遂用清暑益氣湯去蒼朮、升麻。加柴胡、知母厚朴、川芎。以人參加作二錢。黃耆錢半。白朮、當歸各一錢。煎服二十餘帖而愈。

白話文:

第二天傍晚七點左右。確實病情是寒氣少,熱氣多。頭痛,煩躁,口渴。胸悶,嘔吐食物。自汗。大便時而腹瀉,時而便祕。脈搏均比較細小而流暢。脾部兼有弦脈。這種情況不是平常祛除瘧疾燥熱的藥物所能治好的。於是用了清暑益氣湯,去除了蒼朮、升麻。加上了柴胡、知母、厚朴、川芎。用人參加入做二錢。黃耆錢半。白朮、當歸各一錢。煎服二十帖左右而痊癒。

震按脈證有可疑處。猛浪投以重藥。脫有所誤。噬臍何及。姑待以觀其變。真老醫之老到處也。

一人年二十餘。八月。因勞病瘧。汪診之。脈數。皆六至而無力。曰。古人云。形瘦色黑者。氣實血虛也。間日發於午後。亦血分之病也。以色脈論之。當從血治。但今汗多。乃陽虛表失所衛。消穀善飢。乃胃虛火乘其土。俱為氣虛之證。仲景法有憑證不憑脈者。茲當憑證作氣虛治。

白話文:

有一人二十多歲,在八月時因勞累而患了瘧疾。汪大夫為他診脈,脈搏數而無力,每分鐘六次。汪大夫說:「古人說:形體消瘦、面色發黑的人,氣虛血虛。瘧疾間日發作,也是血分不足所致的疾病。從他的面色和脈搏來看,應該從血虛入手治療。但現在他汗多,這是陽虛、表衛不固的緣故。消化不良、經常飢餓,這是胃虛、虛火侵犯脾胃的緣故。這些都是氣虛的症狀。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有憑證不憑脈的治法。現在應該憑證據氣虛治療。」

以參、耆各三錢。白朮、白芍、麥冬各一錢。歸身、生地、甘草各七分。知母、陳皮各五分。煎服二十餘帖而安。

白話文:

黨參、黃耆各三錢。白朮、白芍、麥冬各一錢。當歸身、生地黃、甘草各七分。知母、陳皮各五分。以上藥材煎服二十多帖,症狀便痊癒了。

震閱石山治瘧案二十二條。所載脈象。或曰浮濡無力。或曰浮而欲絕。或曰濡小而緩。或曰浮大而濡。或曰濡弱近駛稍弦。或曰數而無力。是分明參耆朮草之病。無甚疑難。少分寒熱。自易取效。故僅登三條。余可類推。

白話文:

翻閱石山所治瘧疾的病案,共有二十二例。所記錄的脈象,有的說是浮而無力,有的說是浮而將要斷絕,有的說是濡弱而緩慢,有的說是浮而大而且濡,有的說是濡弱而且接近於浮而稍微弦緊,有的說是數而無力。這些分明都是參耆朮草引起的疾病。沒有什麼疑難,稍微有寒熱症狀,很容易奏效。因此只列舉三個病例。其餘的可以類推。

王肯堂云。外祖母虞太孺人。年八十餘。夏患瘧。諸舅以年高不堪再發。議欲截之。予曰。欲一劑而已。亦甚易。何必截乎。乃用柴胡、升麻、羌、防、葛根之甘辛氣清以升陽氣。使離於陰而寒自已。以知母、石膏、黃芩之苦甘寒。引陰氣下降。使離於陽而熱自已。以豬苓之淡滲分利陰陽。使不得交併。以穿山甲引之。以甘草和之。果一劑而止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,我的外祖母虞太孺人,八十多歲了。在夏天患了瘧疾。各位舅舅認為她年事已高,經不起瘧疾再次發作,商議要截斷她的瘧疾。我說,只需一劑藥就能治好,也非常容易,何必截斷呢?於是,我使用柴胡、升麻、羌活、防風、葛根的甘辛氣清之藥來升發陽氣,使陽氣擺脫陰氣而感冒自癒。再使用知母、石膏、黃芩的苦甘寒之藥來引導陰氣下降,使陰氣擺脫陽氣而發熱自癒。再使用豬苓的淡滲之藥來分離陰陽,使陰陽不能交合。再使用穿山甲來引導藥物,再使用甘草來調和藥物。果然一劑藥就治好了她的瘧疾。

震讀靈蘭要覽載此方治瘧屢效。又附隨證加減法。最為精當。是金壇得意之作也。李士材治新安程武修藍本於此。惟以白豆蔻換穿山甲。亦其善用藥處。

白話文:

震曾在《讀靈蘭要覽》中讀到這個方子,用於治療瘧疾,屢次有效。另外附有隨證加減法。最為精當。是金壇得意之作。李士材在治療新安程武修的病例時以此為藍本。只不過把白豆蔻換做了穿山甲。這也是他善於用藥的地方。

李士材治相國沈銘縝。患瘧。吐蛔。悶不思食。六脈沉細。李曰。瘧傷太陰。中寒蛔動也。用理中湯烏梅三個。黃連五分。四劑後。胸中豁然。寒熱亦減。蛔亦不吐。去黃連。加黃耆二錢。生薑五錢。五劑而瘧止。

白話文:

李士材為相國沈銘縝看病。沈銘縝患瘧疾,而且吐蛔蟲,胸悶不想吃飯。六脈沉細。李士材說:「瘧疾損傷太陰,受寒後蛔蟲就會活動。」使用「理中湯」,再加入三個烏梅和五分的黃連。服用四劑後,胸中豁然開朗。寒熱也有所減輕,蛔蟲也不再吐出了。把黃連去掉,加入二錢的黃耆和五錢的生薑。服用五劑後,瘧疾停止發作。

繆仲淳治梁溪王興甫。偶食牛肉。覺不快。後遂發瘧。飲食漸減。至食不下咽。已而水飲亦不下。白湯過喉間。嘔出作碧色。藥不受。小便一滴如赤茶。大便閉。諸醫束手。繆視之。令仰臥。以指按至心口下偏右。大叫。因詢得其由。即用礬紅和平胃散作末。棗肉和丸。白湯下三錢。

白話文:

繆仲淳醫治梁溪的王興甫。他偶爾吃牛肉,感覺不舒服,後來就得了瘧疾,飲食逐漸減少,到最後什麼都吃不下去,連水也喝不下去。白開水剛嚥下去,就嘔吐出來,呈現碧綠色。藥物也吃不下去,小便一滴一滴地排出,呈現赤茶色,大便不通暢。所有的醫生都束手無策。繆仲淳診察後,讓王興甫仰臥,用手指按壓他的心口下方偏右側,王興甫大叫。繆仲淳詢問後得知了病因,於是使用礬紅和平胃散研磨成粉末,加上棗肉製成藥丸,用白開水送服三錢。

至喉輒不嘔。水道漸通。次日下黑物數塊如鐵。其病若失。再以人參、麥冬各五錢。橘紅、白芍各三錢。煎服。四日起。

白話文:

到了喉嚨就吐不出來。水路逐漸暢通。第二天解出幾塊黑色物體,像鐵一樣。病好像好了。再用人參、麥冬各五錢。橘紅、白芍各三錢。煎服。四天後可以起牀活動。

震按理中加梅、連以治吐蛔。礬紅和平胃散以治停滯牛肉。原非奇方異法。然與諸案病情稍別。故錄之。

僧慎柔治淮安客。年三旬外。季夏患癉瘧。但熱不寒。連日發於午後。熱躁譫語。至次日天明才退。數日後。忽腹痛。晝夜無間。勺水不進。呼號欲絕。遇瘧發時即厥去。醫治不效。求慎柔診之。脈弦細而濡。乃謂弦細為虛為暑。而濡為濕。蓋暑邪成瘧。濕熱乘虛內陷而腹痛。

白話文:

僧人慎柔診治淮安的一位病人,年紀在三十歲以上。在季夏(即農曆七月)患上瘧疾,只有發熱而沒有畏寒。連續幾天在午後發病,發熱煩躁,說胡話,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退燒。幾天後,突然腹痛,晝夜不停,一勺水都吃不進去,呼號不止,幾乎要死去。在瘧疾發作時,就昏厥過去。醫生治療無效,病人求助於慎柔診治。慎柔把了脈,發現脈象弦細而濡。於是說:脈搏弦細是虛症,也是暑症,而脈搏濡是濕症。暑邪導致瘧疾,濕熱乘虛內陷而引起腹痛。

用酒炒白芍一兩。炙甘草一錢五分。水煎。調下天水散五錢。服後腹痛如失。次日瘧亦不發。

白話文:

將一兩白芍與酒炒至微焦。烘烤甘草一錢五分。放水煎煮。調入五錢的天水散。服用後會感到腹部疼痛,好像要排泄一樣。次日即可不發作瘧疾。

震按此與繆仲淳用丹皮汁煮滑石法同。而此少遜之。且腹痛甚。遇瘧發即厥。恐戊己天水未必效。

白話文:

震按這個方法和繆仲淳用丹皮汁煮滑石的方法一樣。但這個方法稍遜一籌。而且腹痛嚴重。遇上瘧疾發作即會昏厥。恐怕戊己天水未必有效。

高果哉治張習可。五月間。受微雨及風冷。逐患三瘧。瘧發於暮。熱甚於夜。至九月中。診得六脈虛數。此陰虛而暑入陰分。最難治。當先升舉其陽。用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炙草、知母、乾薑、乾葛、升麻、柴胡、薑、棗煎服。四劑後。加首烏、人參。又定丸方。首烏四兩。

白話文:

高果哉醫生治療了張習可的病。五月的時候,張習可因微雨中著涼,患上了三瘧。瘧疾在傍晚發作,夜裡發熱嚴重。到了九月中旬,高果哉診斷後發現張習可的六脈虛數。這是因為陰虛而暑熱侵犯了陰分,是最難治療的。應該先提升他的陽氣。於是用了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炙草、知母、乾薑、乾葛、升麻、柴胡、薑和棗煎服。四劑藥後,又加上了首烏和人參。另外還制定了丸藥方,其中首烏四兩。

生地三兩。參、朮、當歸、龜版、豬苓、知母、黃芩、山楂各二兩。柴胡一兩六錢。牛膝一兩五錢。乾薑、穿山甲各一兩。甘草五錢。活鱉一個。入砂仁末二兩。煮取鱉肉。同藥搗勻烘乾。其骨亦炙為末。加入荷葉湯法丸。服完全愈。

白話文:

生地三兩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龜版、豬苓、知母各二兩、黃芩、山楂各二兩、柴胡一兩六錢、牛膝一兩五錢、乾薑,穿山甲各一兩、甘草五錢、活鱉一隻,加入砂仁末二兩,煮取鱉肉,然後把藥材和它一起搗勻,並烘乾。同時把鱉骨炙成藥末,加入荷葉湯中加丸。服用後可完全治癒。

又治高文甫三瘧。有三月餘。用首烏、生地、當歸、白朮、知母、青皮、枳殼、升、柴煅制穿山甲、薑棗煎服。過瘧期三轉。第二次用生地一兩。老薑一兩。第三次用當歸一兩。姜皮一兩。第四次用白朮一兩。姜皮一兩。每帖加桃葉七片。三轉後。撿不破荷葉烘燥為末。三白酒調服五錢。

白話文:

另外治療高文甫的三次瘧疾,發作已經有三個多月了。使用何首烏、生地、當歸、白朮、知母、青皮、枳殼、升麻、柴胡煎制川山甲、生薑和紅棗後煎煮服用。經過三輪瘧疾的發作期,第二次使用生地一兩,老生薑一兩。第三次使用當歸一兩,生薑皮一兩。第四次使用白朮一兩,生薑皮一兩。每帖藥中加入桃葉七片。三輪後,把荷葉烘乾研成粉末,用三白酒調成藥湯,服用五錢。

又三轉。瘧漸止。但骨節腰膝疼酸。無力行走。腹上常熱。乃用四物湯加首烏、枸杞、萸肉、杜仲、牛膝、白朮、甘草、虎骨、麥冬、五味、貝母、橘紅為末。活鱉一個。煮取肉。搗藥烘乾。鱉甲骨俱炙燥研末加入。以酒蒸常山四兩煎濃汁煮棗為丸。薑湯送下三四錢。

白話文:

再經過三次治療。瘧疾症狀逐漸停止。但骨節、腰膝部位仍疼痛酸楚。無力行走。腹部經常發熱。於是使用四物湯加上首烏、枸杞、萸肉、杜仲、牛膝、白朮、甘草、虎骨、麥冬、五味、貝母、橘紅研磨成粉末。活鱉一隻。煮取肉。將藥搗碎烘乾。鱉甲骨全部烤乾研磨成粉末加入。用酒蒸常山四兩煎成濃汁加入棗泥煮成丸劑。用薑湯送服三四錢。

震按果哉先生乃王金壇之高弟。準繩序中所謂嘉善高生隱從余遊。因採取古今方論。命高生次第錄之者是也。予童時習聞父老傳誦。其治病如神。著有醫林廣見及雜證二書。未曾刊印。世人得之者珍如拱璧。又有醫案數卷。立方頗多奇巧。然險峻者亦難輕試。略選數條以存吾邑之文獻云耳。

白話文:

震說:「果哉先生是王金壇的高徒,準繩序中所說的嘉善高材生,隱居之後跟我遊學。於是採集古今醫家論述,讓高材生依序編成書。我就是小時候聽到父老們傳頌先生的事蹟,其治病的神奇像神仙一樣,著有《醫林廣見》及《雜證》兩本書,但都沒有刊印。世人得到這兩部書的人,像捧著拱璧一樣珍貴。還有醫案數卷,處方很多奇巧的地方,其中也有一些險峻的處方難以輕試,我簡略地挑選幾條醫案來保存我們鄉裏中的文獻著作。」

喻嘉言治袁繼明。素有房勞內傷。偶因小感。自煎薑蔥湯表汗。因而發熱三日。變成瘧疾。喻診其脈。豁大空虛。且寒不成寒。熱不成熱。氣急神揚。知為元陽衰脫之候。因謂其父曰。令郎光景。竊慮來日瘧至。大汗不止。難於救藥。今晚宜用人參二兩。煎濃湯。預服防危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醫治袁繼明。袁繼明本來就有陽氣不足的問題。有一天不小心受涼,自己煎了薑蔥湯發汗,結果發燒了三天,變成瘧疾。喻嘉言診斷他的脈搏,發現脈象虛浮大,忽冷忽熱,氣喘神浮,知道這是元陽衰脫的徵兆。於是對袁繼明的父親說,你的兒子情況不妙,我擔心明天瘧疾發作時,大汗不止,到時候難以醫治。今天晚上應該用兩錢人參煎濃湯,讓他事先服下以預防危險。

渠父不以為意。次日五鼓時。病者便覺精神恍惚。覺得參至。瘧已先發矣。喻甚彷徨。恐以人參補住瘧邪。雖救急。無益也。只得姑俟瘧熱稍退。方與服之。服時已汗出沾濡。頃之。果然大汗不止。昏不知人。口流白沫。灌藥難入。直至日暮。白沫轉從大孔遺出。喻喜曰。白沫下行。

白話文:

渠父沒有放在心上。第二天早上五更時,那個病人便覺得精神恍惚,遲遲地覺得參苓來到,然而瘧疾已經發作了。喻嘉言心裡十分煩惱。他擔心用人參補住瘧疾的邪氣,雖然可以緊急救助,但無益處。只得暫且等待瘧疾的熱度稍退後,才給他服用人參。服藥的時候,已經汗流浹背。一會兒,果然大汗不止,昏迷得像不認識人似的,口中流出白沫。灌藥進去十分困難。一直到太陽下山,白沫轉從大便中排出。喻嘉言高興地說:“白沫從下行排出。”

可無恐矣。但內虛腸滑。獨參不能勝任。急以附子理中湯。連進四小劑。人事方蘇。能言。但對面談事不清。門外有探病客至。渠忽先知。家人驚以為祟。喻曰。此正神魂之離舍耳。吾以獨參及附子理中駟馬之力追之。尚在半返未返之界。以故能知宅外之事。再與前藥二劑而安。

白話文:

(患者)可以不用擔心了。但他腸胃較弱,獨參湯無法勝任。於是趕緊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,連續服用四次小劑量後,才逐漸清醒,能說話。但面對面的談話仍不清楚。門外有探病客到來,他突然事先知道了。家人大驚,以為是鬼祟。我說,這正是精神離散了。我用獨參湯及附子理中湯,像四匹馬拉車追回來,神仍在半回未回之際。所以能感知家門外的事。再服用以前藥物兩劑就完全好了。

震按高鼓峰治新安程結先子病瘧。皆從此案描出。但每日辰時大寒。午時大熱。熱即厥。兩目直視。不能出聲。頦脫。涎水從口角湧出不止。日流數升。至丑時始汗解。飲食不進。昏冒欲絕。其為虛甚。尤易識耳。惟以大劑參、耆、桂、附而兼熟地。是宗景岳法。與喻案稍不同。

白話文:

震醫師依照高鼓峯醫師治理新安縣程結先母親的瘧疾病例,皆由此案例中描述出。但是每日辰時(上午七點到九點)時分,患者感到非常寒冷。午時(上午十一點到一點)時分,患者感到非常炎熱。感到炎熱之後,便會昏厥。兩眼直視,不能出聲。下巴脫臼,口水從嘴角湧出不停。每天流出好幾升的口水。直到醜時(凌晨一點到三點)時分開始流汗,症狀才解除。患者飲食不下,昏迷到了想要死亡的境地。患者的體虛症狀十分嚴重,很容易辨識。震醫師仍使用大劑量的參、耆、桂、附,並且加上熟地。這也是宗景嶽的方法。與喻氏醫案中稍有不同。

又治中尊陸六息久瘧。一日輕。一日重。食減肌瘦。困倦噯氣。嘉言云。是由飢飽勞佚所感。受傷在陽明一經。故飲食減。而大便轉覺艱澀者。胃病而運化之機遲也。飢肉消瘦者。胃主肌肉也。形體困倦者。胃病而約束之機關不利也。口中時時噯氣者。胃中不和而顯晦塞之象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中焦脾胃不好,陸續間歇發作的瘧疾已很久了。有一天症狀輕微,有一天症狀嚴重,食慾減少、肌肉消瘦、身體倦怠、經常打嗝。嘉言說:這是由於飢餓、飽食、勞累、休息等因素引發的,損傷了陽明經。所以飲食減少,大便感覺困難,這是由於胃病,運化功能減慢。飢餓時肌肉消瘦,這是由於胃主肌肉。身體倦怠,這是由於胃病,約束功能不利。口中經常打嗝,這是由於胃中不和,表現出虛塞的現象。

一日輕一日重者。因時日乾支之衰旺。與人身相關。故甲丙戊庚壬為陽。乙丁己辛癸為陰。瘧久食減。胃中之正已虛。而邪去未盡。是以值陽日助正。而邪不能勝則輕。值陰日助邪。而正不能勝則重也。當以理中湯。助胃家中脘。俾得運用。則下脘之濁氣。自能傳入腸中。而大便不艱。

白話文:

瘧疾有一天比一天輕,有一天比一天重,這是因為時日乾支的衰旺與人體相關。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是陽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是陰。瘧疾久了,食慾減退,胃中正氣已經虛弱,邪氣還沒有完全去除。所以,遇到陽日,有助於正氣,邪氣不能勝過正氣,那麼瘧疾就會減輕。遇到陰日,有助於邪氣,正氣不能勝過邪氣,那麼瘧疾就會加重。應該用理中湯來幫助胃的運作,讓胃的濁氣能夠自然傳入腸中,這樣大便就不會困難。

不復升至胸中。而膈間寬快矣。

震按此條議論通暢。而干支衰旺之說前人從未道及。可比昌黎之張皇幽渺矣。

張路玉治張怡泉。年七十五。居恆常服參、附、鹿角膠等陽藥。秋間病瘧。誤用常山止截藥一劑。遂致人事不省。六脈止歇。按之則二至一止。舉指則三五至一止。惟在寒熱之際診之則不止歇。熱退則止歇如前。此真氣衰微。不能貫通於脈。所以止歇不前。在寒熱之時。邪氣衝激經脈。

白話文:

張路玉治療張怡泉的病例。張怡泉七十五歲,平時經常服用參、附、鹿角膠等溫陽藥物。秋天得了瘧疾,誤服了一劑常山止截藥。服後便人事不省,六脈停息。按脈搏時,有時兩個脈搏跳動一下,有時五個脈搏跳動一下。只有在寒熱交替的時候診脈,脈搏纔不停息。熱退後,脈搏仍然像之前那樣停息。這是由於真氣衰微,不能貫通於脈絡,所以脈搏停息不前。在寒熱交替的時候,邪氣衝擊經脈,所以脈搏才一時跳動不息。

所以反得開通。此虛中伏邪之象。乃用常山一錢酒拌。同人參五錢焙乾。去常山。但用人參以助胸中大氣而祛逐之。當知因常山傷犯中氣而變劇。故仍用常山為嚮導耳。連進二服。遂得安寢。但寒熱不止。脈如前。乃日進人參一兩。分二次進。並與稀糜助其胃氣。數日寒熱漸減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反而得到疏通。這種情況是虛中有邪。於是用了常山一錢拌酒,人參五錢焙乾,去掉常山,只用人參來幫助胸中的大氣以祛除邪氣。要知道因為常山傷了中氣而使病情變得嚴重,所以仍用常山來引導。連續服用兩次。於是能夠安睡。但是寒熱不止,脈象如前。於是每天服用一兩一人參,分兩次服用,並用稀飯幫助胃氣。幾天後,寒熱逐漸減少。

脈微續而安。

震按此條論歇止脈最有見。其用常山法。與楊介以冰煎藥。皆為巧作。然寒熱不止。脈止如前。巧且無益。惟日進人參一兩。不兼他藥。真大巧若拙也。

白話文:

震按:這條經文論述歇止脈時最具見地。其中運用常山的方法,以及楊介以冰煎煮藥物,都是巧妙的作法。然而,寒熱的症狀並未因此停止,脈象依舊如前。這些巧妙的作法並無益處。唯有每天服用一人參一兩,不搭配其他藥物,纔是真正的大巧若拙。

又治顧大來。年逾八旬。初秋患癉瘧。昏熱譫語。喘乏遺尿。或者以為傷寒譫語。或者以為中風遺尿。危疑莫定。路玉曰。無慮。此三陽合病。譫語遺尿。口不仁而面垢。仲景暑證中。原有是例。遂以白虎加人參。三啜而安。

白話文:

當時,又為顧大來先生治病。顧先生已經八十多歲了,在初秋的時候得了癉瘧,常常昏迷,說胡話,喘不上氣,而且小便失禁。有的人認為他是傷寒引起的說胡話,有的人認為他因為中風而小便失禁,議論紛紛,拿不定主意。路玉說:“不必擔心,這是三陽合病。說胡話、小便失禁,這是口齒不靈、臉色發黑的症狀,在仲景的暑病方劑中,原先就有這樣的例子。”於是,就用白虎湯加入人參給他服用,服用了三小口藥後,病情就好了。

震按內經論癉瘧。純是實熱證。故推其未病。則曰中氣實而不外泄。溯其受病。則曰用力出汗。風寒舍於皮膚分肉。究其病發。則曰陽氣盛而不衰。經文雖不言脈。諒脈之洪實有力可知也。此條系癉瘧。故譫語遺尿不死。然八旬之外有此證。死者甚多。勿輕以此案作榜樣也。

白話文:

震按《內經》裡所說的瘧疾,純粹是實熱症。追溯其未生病時,會說正氣充實而不外散。追溯其開始生病時,會說用力出汗,風寒外邪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部位留滯。究其病因,則認為是陽氣旺盛而不衰退。經文雖然沒有提到脈象,但可以推測脈象是洪大、有力,有力的。

這條案例是典型的瘧疾,所以會出現譫語、遺尿,但不會死亡。然而,八十歲以上的人有這種症狀,死亡的很多。不要輕易以這個案例作為榜樣。

中翰金淳還乃郎。八月間患瘧。發於辰戌丑未。而子午卯酉每增小寒熱。直至初夏。石頑診其六脈如絲。面青唇白。乃與六君子加桂、附。四服不應。每服加人參至一兩。桂、附各三錢。又四服而辰戌丑未之寒熱頓止。子午卯酉之寒熱更甚。此中土有權而邪並至陰也。仍與前藥四服。而色榮。食進寒熱悉除。後與獨參湯八味丸。調理而安。

白話文:

中翰金淳的兒子,八月間患了瘧疾。每逢辰日、戌日、丑日、未日都會發作,而每逢子日、午日、卯日、酉日症狀都會稍輕,而且一直持續到了初夏。石頑診脈細弱如絲,面色蒼青、嘴脣青白。就開了六君子湯加桂枝、附子。四劑藥服下,病情未見好轉。每次服藥再加人參至一兩、桂枝、附子各三錢。又服了四劑,辰日、戌日、丑日、未日的寒熱頓時停止,子日、午日、卯日、酉日的寒熱卻更嚴重了。這是因為中焦脾胃起了作用,而邪氣卻侵犯陰分。繼續服用前面的藥四劑,臉色紅潤了,食慾也增加了,寒熱全部消失了。後來又以獨參湯送服八味丸調理,最終安然無恙。

震按此案與虞花溪案同閱。始知輕重各有妙處。

飛疇治沈子嘉平。向來每至夏間。臍一著扇風則腹痛。且不時作瀉。六脈但微數。無他異。此腎臟本寒。閉藏不密。易於招風也。下寒則虛火上僭。故脈數耳。曾與六味去澤瀉。加肉桂、肉果、五味、白蒺。作丸服。因是臍不畏風。脾胃亦實。明秋患瘧。醫用白虎、竹葉、石膏等。

白話文:

飛疇醫生治療沈子嘉的病人。向來每逢夏季,肚臍一著扇子的風就會腹痛,並且不時腹瀉。然而他的六脈只有微數,沒有其他異常。這是因為這個病人的腎臟本性寒冷,閉藏不嚴密,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。下寒則虛火上浮,所以脈搏才數。

曾經給他服用去除了澤瀉的六味丸,加上肉桂、肉果、五味子和白蒺藜,做成藥丸服用。因此,肚臍不再害怕風,脾胃也強健了。

到了明秋,他又患上了瘧疾。醫生用了白虎、竹葉、石膏等藥物治療。

瘧寒甚而不甚熱。面青足冷。脈亦弦細而數。用八味地黃。三倍桂附作湯。更以四君合保丸。早暮間進。二日瘧止。調理而愈。

白話文:

瘧疾非常不適,但也不發高燒。臉色發青、手腳冰冷。脈搏也緊而細、跳動很快。採用了八味地黃、三倍桂附合湯治療。另外,服用四君合保丸。早晚服用。兩天後,瘧疾就停止了。經過調理後,就痊癒了。

震按腹之部位。當臍屬腎。臍著扇風即痛瀉。自宜溫腎。但不以六脈帶數而畏投溫藥。可取也。蒺藜一味。加得更好。至如治瘧。不以脈之細數而不倍加桂、附。更可取也。

白話文:

震按腹部的位置。當肚臍屬腎。肚臍感受風寒就會疼痛、腹瀉。自然適合溫補腎陽。但不因為六脈帶數就畏懼投用溫補藥物。可以採取這樣的做法。蒺藜一種藥物。加進去更好。至於治療瘧疾。不因為脈細數就不倍加桂皮、附子。也可以採用這個方法。

馬元儀治工部那公太夫人。年七十外。惡寒發熱如瘧。遷延月餘。神昏食少。舌胎兼刺。小腹腫痛。上連胸脅。諸醫莫效。馬診兩手脈弦澀而結。尺中倍弱。知為內傷重而外感輕。得之勞倦且郁。病在肝脾兩經也。勞則傷脾。郁能傷肝。肝脾氣血兩傷。邪氣獨從內結。治之者責其實而忘其虛。

白話文:

馬元儀醫師治療工部那大人的母親。她已經七十多歲了,惡寒發熱如瘧疾,症狀拖延了一個月多,精神昏沉、食慾不振,舌苔兼刺,小腹腫痛,向上連接到胸脅,其他醫生沒有治療效果。馬元儀診斷後發現她的雙手脈絡弦澀而結,尺脈中特別弱。他知道這是內傷重而外感輕,是勞倦和抑鬱引起的,病在肝脾兩經。勞累則傷脾,抑鬱能傷肝,肝脾氣血兩傷,邪氣獨自從內部聚集。治療時只顧著治療實證而忽略了虛證。

以致加重。今須大顧元氣。微兼治邪。始克有濟。用人參三錢。扶其元氣。桂枝七分。散其虛邪。黃連、肉桂。使上下交通。炮薑、半夏。以開痞散結。一劑而脈漸透。再劑而神氣頗清。右關轉見滑實。元儀方以脈有轉機為慶。前醫疑熱藥太過。欲投白虎湯。馬曰。此津液元氣兩虧之證。

白話文:

到最後,熱氣和傷寒之邪更加嚴重。現在必須注重補益元氣,同時調理消除邪氣,纔能有好的治療效果。用人參三錢,以補益元氣。桂枝七分,來驅散邪氣。黃連、肉桂,使上下氣機通暢。炮薑、半夏,以打開痞塞,消除積結。服用一劑藥後,脈象漸漸清晰。再服一劑藥後,神氣較為清朗。右手關脈轉為滑實。元儀方認為脈象的變化是一個好的兆頭。之前的醫生懷疑熱藥用得過多,想要用白虎湯。馬曰(元儀方的字)說,這是津液和元氣兩個方面都虧損的證狀。

服藥後兩脈透起。神氣清爽。業已養正而透邪。但今津液尚枯。虛熱內甚。當進以滋燥清熱之品。其與陽明實熱證可峻行肅殺者。奚啻天壤也。仍用人參為主。加生首烏以養津潤燥。佐黃連、枳實、杏仁、半曲。以除熱散結而化痰。三日。大便已行。後加蘆根汁、蔗漿。甘寒養陰之品。

白話文:

服藥後脈搏變強,神清氣爽。正氣已經恢復,邪氣已經透發出來。但是現在津液還很枯竭,虛熱很嚴重。應該進一步服用滋潤清熱的藥物。這與陽明實熱證,適用於激烈發散風寒之藥,兩者差別很大。還是以人參為主藥。加入生地首烏以滋潤津液。輔以黃連、枳實、杏仁、半夏,以清熱散結,化痰。三天後,大便已經通暢。之後再加入蘆根汁、蔗漿,它們是甘寒養陰的藥物。

六七日。右關脈和。舌刺亦平。微見利下。前醫又疑寒藥所致。欲用理中。馬曰。數日以來。純用甘寒清燥之劑。三四日而始大便通。六七日而始舌刺平。今津液方回。雖見利下。繼必自止。何得喜功生事。且今胸腹間尚有結氣未釋。正宜疏暢肝脾。以通和氣道。且氣道通和。

白話文:

在六七天之中,右關脈息和緩,舌刺也平復,微微見利。前醫生又懷疑是吃了寒藥造成的,想要用理中丸治療。馬醫師說,數天以來,一直使用甘寒清燥的藥物,三四天才開始有大便,五六七天後舌刺才平復。現在 津液才開始恢復,即使見利,也一定會自己停止,怎麼可以喜功生事呢!況且現在胸腹之間還有鬱結的氣沒有消除,正該疏暢肝脾,以通和氣道。且氣道通和之後。

雖不治利。利亦自止。所謂一舉而兩得也。仍用人參、半、曲、廣皮、茯苓鬱金、佛手等劑。六七日後。氣和而利止。周身浮腫。下體不能轉移。此久病後元氣大虧。脾虛不運。如盜去而舍空之比。復與大劑參、朮、苓、草、附、桂。至二十劑而腫平。乃得全愈。

白話文:

雖然沒有服治療便祕的藥,但便祕的情況自然就停止了。所謂一舉兩得就是如此。依然使用人參、半夏、曲、廣皮、茯苓、鬱金、佛手等藥劑。六七天後。氣順和了,便祕也停止了。全身浮腫。下半身不能翻動。這是因為長期生病後元氣大傷。脾虛不運。就像是被盜賊搬空了房子一樣。又給予大劑量的參、朮、苓、草、附、桂。用到第二十劑時,腫脹消失了。於是完全康復了。

震按印機草中所載寒熱痞悶中州結痛者。每用人參、桂枝、肉桂、黃連、炮薑、半夏。或合枳、樸。或合枳、桔。繼見燥象。即以人參、生首烏、栝蔞實、蔗漿、梨汁、蘆根汁等。或合黃連、知母。或合橘、半。若見虛寒象。多用理中加桂湯。或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。其用人參有一二兩至五六兩作一劑者。

白話文:

震氏發現《印機草》中記載寒熱痞悶、中州結痛的病症,通常使用人參、桂枝、肉桂、黃連、炮薑、半夏來治療。有時候也會加入枳實、樸硝,或是枳實、桔梗。如果出現燥熱的症狀,就使用人參、生首烏、栝蔞實、蔗漿、梨汁、蘆根汁等。有時候也會加入黃連、知母,或是橘子、半夏。如果出現虛寒的症狀,多使用理中湯加桂枝湯。有時候也會使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。人參的使用量從一兩到六兩不等,視病情而定。

亦可謂大手筆。但雷同之案太多。故此集所選獨少。又見其治身熱胸滿喘嗽多痰者。必重用栝蔞實、紫菀。佐以半曲、貝母、杏仁、蘇子、枳、結。或合柴胡、秦艽。或合前胡、乾葛。大約相同。惟治汪生咳嗽夢泄。面白畏風。兩寸浮大而虛。關尺虛小。用玉屏風散。多加人參。

白話文:

這也可以說是大手筆了。但雷同的案例太多。因此,這個集子選擇的只有很少一部分。又看到他治療身體發熱、胸滿、喘嗽、痰多的病人,一定大量使用栝蔞實、紫菀。輔助藥物有半夏、貝母、杏仁、蘇子、枳實、結梗。或者合用柴胡、秦艽。或合用前胡、乾葛。大體上相同。只有汪生的咳嗽夢泄、面色白畏風、兩寸脈浮大而空虛、關尺脈空虛而小的病情。用玉屏風散,多加人參。

為不同。及治朱千秩喘嗽。寒熱自汗。食減身重。自夏至秋。脈象浮澀。亦用玉屏風加貝、杏、蘇子、桔梗。云一劑而脈症和。此不敢信也。繼以六味加參。頗妥當。至如栝蔞實合炮姜及桂枝、生首烏者。不一而足。雖其運用純熟。未免數見不鮮。因並舍之。

白話文:

它們的功效有區別。另外,用於治療朱千秩的哮喘、咳嗽。寒冷和發熱自汗。食慾減少,體重增加。從夏季到秋季。脈象浮而澀。亦用玉屏風加減貝母、杏仁、蘇子、桔梗。說一付藥脈症就會調和。這點不敢相信。繼用六味丸加減人參。相當妥當。像栝蔞實與炮姜及桂枝、生首烏合用。不只一種。儘管其運用純熟。但難免常見。因此,全部捨棄它。

〔附〕嘉善一張姓少年。春間患寒熱如瘧。始用發散。繼用養陰。已愈矣。越數日。瘧又作。且兼白濁不止。用小柴加首烏、生地、丹皮、萆薢等。不應。又數日。寒熱漸重。不能起坐。口渴煩躁。舌赤唇焦。一老醫用白虎湯。而熱益甚。發暈。昏沉幾死。熱氣衝開二三尺。

白話文:

嘉善縣,有個姓張的年輕人。春天時,他得了像瘧疾一樣的寒熱。開始使用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的藥物,接著使用滋陰清熱的藥物,病情已經痊癒了。過了幾天,瘧疾又發作了,並且還有白濁不止的症狀。他使用小柴胡湯加首烏、生地、丹皮、萆薢等藥物,但效果不佳。又過了好幾天,寒熱症狀加重,他無法起牀坐下來。口渴煩躁,舌頭紅赤,嘴脣乾焦。有一位老中醫使用白虎湯治療,但病情反而更加嚴重,出現頭暈眼花、昏沉的症狀,幾乎死亡。熱氣從他的體內衝出,達二三尺遠。

兩目赤腫。目眵膠閉。舌紅且干。唇焦面赤。兩足如烙。惟大便泄瀉。脈虛而軟。余友沈堯封兄用人參二錢。熟附子三錢。茯苓五錢。白芍一錢五分。一劑而熱少定。遂連服十餘日。惟以牡蠣、牛膝、枸杞、生地出入加減。粥進熱退。諸證去其六七矣。忽然腹痛大作。連瀉二三十次。

白話文:

雙眼紅腫。眼睛視力模糊無法睜開。舌頭發紅且乾燥。嘴脣乾裂且臉色發紅。雙腳好像被烙鐵燙過一樣。只有大便稀瀉。脈象虛弱且無力。我的朋友沈堯封兄用人參二錢、熟附子三錢、茯苓五錢、白芍一錢五分。一劑藥服用後體熱稍退。於是連續服用十幾天。只利用牡蠣、牛膝、枸杞、生地這些藥物調整藥方。服用粥後體熱退下。各種症狀已痊癒了六七成。忽然肚子痛得厲害。連續瀉了二十到三十次。

煩渴又作。懊憹迷悶不安。舉家駭泣。沈曰。無恐。此久積之寒飲。因脾得參附之力以運動之。欲乃大下也。復用附子五錢。乾薑二錢。苓、芍、炙草。數劑而安。又用參朮平補全愈。

白話文:

煩渴的症狀又出現了,病人煩悶迷糊,不安於牀。全家人都嚇得大哭。沈說:「不要擔心,這是積寒飲已久的症狀,因為脾臟得參附之力而紓解,這想(病人)必然很快排出大便。」再用附子五錢、乾薑二錢、苓、芍、炙草。幾劑藥後,病人安適了。又用參、朮把身體調理得平復,最後治癒了。

震選瘧疾諸案雖不多。然皆精深高妙。可以啟發後學。若淺近之法未載。略為補之。古云。日作者輕。間日者重。此不可拘。若日作而寒熱之時短。勢又不甚。則誠輕。倘勢甚。而時又長。反不如間日者尚有休息之一日也。何可云輕。惟瘧發漸早為易痊。漸晏為未止。乃一定之局。

白話文:

雖然震選的瘧疾案例不多,但每一個都精深高妙,可以啟發後學。我將未記載的淺近方法,稍微補充一下。古話說,每天發作的瘧疾較輕,間隔一天發作的瘧疾較重。這條原則不能拘泥。如果每天發作,但寒熱時間短,症狀又不很嚴重,那麼的確較輕。如果症狀很嚴重,而且時間又長,反而不如間隔一天發作的瘧疾,因為還有一天的休息時間。怎麼能說每天發作的較輕呢?只有瘧疾發作逐漸變早的,才容易痊癒;逐漸變晚的,病情就沒有停止。這是確定不變的規律。

間有不一定者。如發漸早而熱退之時如舊。則其寒熱加長矣。愈長則正氣愈虛而加劇。不得引內經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為證也。又有發漸晏而熱退之時如舊。則其寒熱漸短矣。愈短則邪氣愈衰而自止。不得引昔賢自陽之陰者難愈為證也。隔二日曰三陰瘧。較諸瘧為最重。

白話文:

有時候是不一定的。比如發作逐漸提前,而熱退之後又跟以前一樣。這樣寒熱交加的時間就會延長。時間越長,正氣就會越虛,病情就會加重。不能引《內經》中「其氣上行九天,出於缺盆之中」來作證據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發作逐漸延遲,熱退後又跟以前一樣。這樣寒熱交加的時間就會縮短。時間越短,邪氣就會越衰弱,最後會自己停止。不能引古賢所說的「自身陽氣的陰分難以痊癒」來作證據。隔兩天發作一次的稱為三陰瘧。它是諸瘧中最嚴重的。

有二三年未愈者。亦有二三月即愈者。只看其寒熱之輕重短長。以辨其病之淺深。然三陰瘧無驟死之理。反不比日作與間日者。有驟死之人也。此皆就予生平所驗而言之。大抵瘧疾因風寒者。多初起無汗。必該發散。羌、蘇、防、葛之類。若有汗。則用桂枝、白芍。兼見熱象。

白話文:

有些瘧疾病人兩三年都沒治好,也有些兩三個月就治好了。這只看寒熱病症的輕重和時間長短,就能判斷疾病的深淺程度。但是三陰瘧理論上不會突然死亡,反倒不是每天發作或隔天發作的瘧疾,有的人會突然死亡。這些都是根據我平生所驗證的經驗來說的。一般因為風寒引起的瘧疾,發病時多半沒有汗,必須發散治療。可以用羌活、蘇葉、防風、葛根這類藥物。如果有汗,就用桂枝、白芍,再加一些退熱的藥物。

則桂枝柴胡各半湯。深秋初冬。寒重無汗。口不渴。脈不數者。麻黃湯小劑用之。兼見熱象。則加石膏。即越婢法也。表證而挾里證。有痰食者。加入樸、半、麥芽之類。向有無痰不成瘧。無食不成瘧二說。未可全廢。瘧疾因於暑者。必熱多寒少。有汗口渴。桂枝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酌用。

白話文:

桂枝柴胡各半湯:適用於深秋初冬,寒重無汗,口不渴,脈不數的患者。

麻黃湯:可用小劑量治療上述情況,兼見熱象者,可加入石膏,即越婢湯。

表證而挾裏證,有痰食者:加入樸硝、半夏、麥芽之類藥物。

瘧疾因於暑者:必熱多寒少,有汗口渴,可酌用桂枝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。

關於痰食與瘧疾的關係,有「無痰不成瘧」、「無食不成瘧」二說,不能完全廢棄。

暑兼濕。則蒼朮白虎湯、桂苓甘露飲酌用。以上皆瘧疾之表證藥。而瘧發每多嘔逆痞悶。又須以草果、知母、藿香、枳、樸、白蔻、薑汁、乾薑、竹茹、蘆根等。審其寒熱加入。亦統屬瘧疾之實證藥也。若素虛人。或病後瘡後產後。不可一例論。古云。無汗要有汗。散邪為主。

白話文:

如果暑熱兼濕,則可以使用蒼朮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。以上都是瘧疾的表證用藥。而瘧疾發作時,常伴有嘔吐、反胃、痞悶等症狀,這時需要加入草果、知母、藿香、枳、樸、白蔻、薑汁、乾薑、竹茹、蘆根等藥物,根據患者的寒熱情況靈活使用。這些藥物都屬於瘧疾的實證用藥。如果患者體質虛弱,或者是在生病、瘡瘍、產後,則不能一概而論。古人說:「無汗要有汗,散邪為主。」意思是說,如果患者沒有出汗,則要設法讓其出汗,以驅散體內的邪氣。

有汗要無汗。扶正為先。汗之一端。尚且嚴為分別。豈以虛證虛脈而可虛其虛乎。補中益氣湯、人參養營湯參茸歸桂飲、理中、八味、真武等方。擇其脈證相合者用之。蓋溫補溫通補脾補腎。方義微別耳。惟是大虛必挾寒。昔腎謂治久瘧用補者。少加附子。其效如神。故虛瘧之用桂、附。

白話文:

即使出汗或不出汗,都要以扶正為先。出汗只是其中一種現象。更要嚴格地分別。難道可以因為虛症虛脈就虛上加虛嗎?針對補中益氣湯、人參養營湯、參茸歸桂飲、理中湯、八味丸、真武湯等方劑。選擇脈象和症狀相符合的來使用。因為溫補、溫通可以補脾補腎。各個方劑的意義其實基本相同。只是在治療非常虛弱的症狀時,必定會夾雜著寒症。以前腎科方面說到治療久瘧用補藥的人。都會適當加入附子。治療效果非常神奇。所以虛寒體質瘧疾使用桂枝、附子。

與三陰瘧之用丁香。俱有奇功可據也。然或虛瘧不見寒證。卻有熱象。脈弦數或洪數者。勢難投以溫藥。則甘寒生津如蔗漿、秋露水、梨藕汁。壯水制火如二地、二冬、阿膠。以及生脈散何人飲。又堪供我驅策矣。復有虛實參半之熱證。則小柴胡原方、人參白虎湯半夏瀉心湯黃連湯

白話文:

丁香對於三陰瘧疾的治療,有著極好的療效。但是有時虛瘧症狀沒有寒證,卻有熱象,脈搏弦數或洪數,這種情況下就難以使用溫藥。則甘寒生津之物,如甘蔗汁、秋露水、梨藕汁等,可以壯水制火。或者使用生地、麥冬、阿膠等藥物,以及生脈散、何人飲等藥方也可以用來治療。如果虛實參半的熱證,那麼小柴胡原方、人參白虎湯、半夏瀉心湯、黃連湯等藥方都可以用來治療。

可以奏功。若虛實參半而寒者。較易治。毋庸再贅。但寒熱二字。全在憑之以脈。縱使熱多。甚至但熱無寒而脈細軟者。當以虛治。不得輕用白虎。寒多。甚至但寒無熱而脈洪實者。當以熱治。不得便用薑、桂。此妙訣也。夜瘧皆云邪入血分。當用血藥以提其邪。說固可通。

白話文:

這些方法都可以奏效。如果虛實參半而偏寒的,比較容易治療。不必再重複。但是寒熱二字,全在憑脈象來判斷。縱使熱多,甚至只有熱沒有寒而脈細軟的,應該以虛證來治療,不可輕易使用白虎湯。寒多,甚至只有寒沒有熱而脈洪實的,應該以熱證來治療,不可便用薑、桂。這是妙訣。夜間發瘧疾的,大家都說邪氣侵入血分,應該用活血藥來祛邪。這種說法固然可以理解。

景岳歸柴飲、鼓峰香紅飲二方俱佳。然初起在夜。嗣後不早不晏。始終發於夜者是也。設趲前漸定日昃。縮後已至日出。皆不得謂之夜瘧矣。禁法與截法不同。禁是外為鎮厭。其法甚多。效者亦多。即祝由之一類。然輕者效。重者不效。三瘧全不效。比之打仗。掠其殘兵耳。

白話文:

景嶽的歸柴飲、鼓峯的香紅飲兩方藥都很好。可是,瘧疾一開始時發作在晚上。後來不早不晚。始終在晚上發作的,這纔是夜瘧。假設瘧疾在前一天逐漸平靜,到了下午開始發作。到了後一天已到日出時發作。這些都不能稱之為夜瘧了。禁止的療法和截斷的療法不同。禁止是外在的安撫法。這種方法很多。效驗的也有很多。就像祝由科(古代一種巫術)之類。但是,輕微的瘧疾有效。嚴重的瘧疾沒有效。三個瘧疾完全沒有效。好比打仗。只是俘虜了殘兵敗將罷了。

設用藥中綮。何藉此乎。截是服藥以截止。常山截三瘧有奇效。截止後須謹慎調攝。否則復發增重。用砒者亦然。然砒必大吐。恐至傷人。其間日與日作者。原不須截。欲截則露姜飲最佳。虛加人參尤妙。繆仲淳謂瘧由於暑。暑得露而解也。予考古法。要冷飲以存露性。今怕冷飲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在用藥時要截斷?截斷是指服用藥物來終止疾病。常山截斷瘧疾效果非常好。截斷後必須謹慎調養身體,否則會復發並加重病情。服用砒霜也是如此。但服用砒霜一定要大吐,恐怕會傷人。那些每天發作一次的瘧疾,本來就不需要截斷。如果想截斷,露姜飲最好。如果再加點人參就更好了。繆仲淳認為瘧疾是暑熱引起的,暑熱遇到露水就可以解除。我考查了古代的方法,需要喝冷飲來保持露水的特性。現在的人怕喝冷飲。

隔湯燉溫猶可。若著火則露性全失矣。臨證指南以秋露煎藥。非也。外有膽汁二姜丸、蒜燒醨、草果蒸參、常山炒參諸方。以及景岳云。小柴胡湯加常山二錢。截瘧如神。皆在乎人之善用耳。瘧母必用鱉甲煎丸。丸中除去人參為大謬。或以參湯送之。湯力已過。丸力才行。譬如悍卒無良將統馭。

白話文:

隔水燉溫的藥還可以。如果直接在火上煎煮,那麼藥的藥性就會全部喪失。臨證指南用秋露煎藥。這樣不正確。外面有不少名方,比如膽汁二姜丸、蒜燒醨、草果蒸參、常山炒參諸方。還有景嶽說過,小柴胡湯加常山二錢。能截斷瘧疾,效果就像神明一樣。這些方子的療效,取決於醫生善不善於使用。瘧母一定要用鱉甲煎丸。丸藥中去除人參是一個很大的錯誤。有人用參湯送服藥丸。參湯的藥力已經過去了,藥丸的藥力才開始起作用。這就像勇猛的士兵沒有好的將領統帥一樣。

步伐豈能整齊。又按此丸偏於寒削。若陽虛者不宜。惟仲淳瘧母丸重用參、桂為宜。三瘧雖屬三陰。亦只要辨明寒熱虛實。而應以溫涼補瀉。若謂陽經輕淺之方。治之無益。必以仲景治三陰之法為根蒂。似屬高談。實門外漢也。總之。醫者多讀書。多閱歷。病者能調攝。能謹慎。

白話文:

腳步怎能整齊。又按此丸偏於寒削。如果陽氣虛弱的人就不適合。只有仲淳的瘧母丸重用人參、桂皮才合適。三種瘧疾雖然都屬於三陰,但也只要辨明寒熱虛實,才能對症下藥。如果認為陽經輕淺之方治之無益,一定要以仲景治三陰之法為根本,這似乎是高談闊論,實際上是門外漢。總之,醫生要多讀書,多閱歷。病人要能調攝,能謹慎。

斯四難並。二美合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