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卷七

2. 頭痛

羅謙甫治柏參謀。六十一歲。初患頭昏悶微痛。醫作傷寒治。汗後其痛彌篤。再汗之。不堪其痛矣。易醫用藥。大都相近。甚至痛不能臥。且惡風寒。不喜飲食。羅診之。六脈弦細而微。氣短促。懶言語。內經云。春氣者。病在頭。今年高氣弱。清氣不能上升頭面。故昏悶耳。

且此證本無表邪。汗之過多。則清陽之氣愈虧。不能上榮。亦不得外固。所以頭痛楚而惡風寒。氣短弱而憎飲食。以黃耆一錢五分。人參一錢。炙甘草七分。白朮、陳皮、歸芍各五分。升、柴各三分。細辛、川芎、蔓荊子各二分。名之曰順氣和中湯。食後進之。一飲而病減。

再飲而病卻。

戴人治一婦。頭偏痛五七年。大便燥結。雙目赤腫。眩暈。凡療頭風之藥。靡所不試。且頭受針灸無數。戴人診之。急數而有力。風熱之甚也。此頭角痛是三焦相火之經。乃陽明燥金勝也。燥金勝乘肝則肝氣鬱。肝氣鬱則氣血壅。氣血壅則上下不通。故燥結於中。尋至失明。

以大承氣湯倍加芒硝。下泄二十餘行。次服七宣丸、神功丸以潤之。目豁首輕。燥澤結釋而愈。

薛立齋治劉尚寶。怒則太陽作痛。用小柴胡加茯苓、山梔以清肝火。更用六味以生腎水。遂不復作。

李士材治少宰蔣恬庵。頭痛如破。昏重不寧。風藥血藥痰藥。久治無功。李曰。尺微寸滑。腎虛水泛為痰也。地黃四錢。山藥、丹皮、澤瀉各一錢。茯苓三錢。沉香八分。日服四帖。兩日輒減六七。更以七味丸。人參湯送。五日其痛若失。

孫東宿治蔡樂門令眷。頭痛如破。髮根稍動。則痛延滿頭。暈倒不省人事。逾半時乃蘇。遍身亦作疼。胸膈飽悶。飲湯水。停膈間不下。先一日吐清水數次。蛔蟲三條。原為怒起。今或惡風。或惡熱。口或渴或不渴。大便秘。脈則六部皆滑大有力。孫曰。此痰厥頭痛證也。先以藿香正氣散止其吐。

繼以牛黃丸、黑虎丹清其人事。頭仍疼甚。又以天麻、藁本各三錢。半夏二錢。麻黃、薄荷、白芷、陳皮、生薑、蔥白煎服。得少汗而頭痛少止。至晚再服之。五更痛止大半。而人事未全清。孫謂此中焦痰盛。非下不可。乃用半夏五錢。巴霜一分。麵糊丸。每服三十丸。生薑湯送下。

午後大便行三次。皆稠黏痰積也。由此飲食少進。餘證差可。惟遍身仍略疼。改用二陳湯加前胡、藁本、薄荷、黃芩、石膏、枳殼、石菖蒲。調理而安。

僧慎柔治一貴介。年三旬。先因齒痛。用石膏三錢煎服。頃即滿頭皆腫痛。牙齦上齶。腫勢尤甚。天明稍退。蓋得陽氣故也。診之右關細澀。左關洪。左尺亦澀。慎柔謂須納氣下達。方得脈和。定方名羌活散火湯。羌活酒炒五分。防風三分。酒連一分。酒芩二分。白茯苓一錢。

白話文:

頭痛

羅謙甫治療一位名叫柏參謀的病人,六十一歲。最初症狀是頭昏悶微痛,醫生誤以為是傷寒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結果頭痛加劇。再次發汗後,疼痛難忍,病人換了醫生,但治療方法都差不多,疼痛甚至無法平躺,而且怕風寒,不想吃東西。羅謙甫診斷後發現,病人脈象弦細微弱,呼吸急促,懶得說話。根據《內經》所說,“春氣者,病在頭”,這位病人年齡大了,元氣虛弱,清氣無法上升到頭面,所以才會頭昏悶。

而且這個病症原本沒有表邪,過度發汗導致清陽之氣更加虧損,無法上榮於頭面,也無法外固於肌表,所以頭痛劇烈且怕風寒,呼吸短促且不想吃東西。於是羅謙甫開了個方子,叫做「順氣和中湯」,藥方如下:黃耆一錢五分,人參一錢,炙甘草七分,白朮、陳皮、歸芍各五分,升麻、柴胡各三分,細辛、川芎、蔓荊子各二分。病人飯後服用,喝下第一劑藥後症狀減輕,喝下第二劑藥後病就好了。

戴人治療一位婦女,頭痛偏向一邊,已經五年七個月了,大便乾燥,雙眼紅腫,頭暈目眩。她嘗試過各種治療頭痛的藥物,也針灸過無數次,都沒有效果。戴人診斷後發現,她的脈象急數有力,是風熱過盛。這類頭痛是三焦相火循行經絡的病症,是陽明燥金勝過其他臟腑的表現。燥金過盛則克制肝臟,導致肝氣鬱結,肝氣鬱結則氣血阻塞,氣血阻塞則上下不通,所以大便秘結,甚至可能導致失明。

於是戴人開了大承氣湯,加倍芒硝服用,瀉下二十多次大便。然後服用七宣丸、神功丸滋潤腸道。眼睛恢復明亮,頭痛也減輕,便秘和乾燥症狀都消失了,病就好了。

薛立齋治療劉尚寶,只要生氣,太陽穴就會疼痛。薛立齋用小柴胡湯加茯苓、山梔子來清瀉肝火,又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,從此太陽穴就不再疼痛了。

李士材治療少宰蔣恬庵,頭痛劇烈,好像頭要裂開一樣,昏沉重、不安穩,用過各種治療風、血、痰的藥物,都無效。李士材診脈發現,尺脈微弱,寸脈滑數,認為是腎虛水泛化為痰導致的。於是開了方子:地黃四錢,山藥、丹皮、澤瀉各一錢,茯苓三錢,沉香八分,一天服用四劑。服藥兩天後,頭痛減輕很多,然後再服用七味丸,用人參湯送服。五天後,頭痛幾乎消失了。

孫東宿治療蔡樂門令的家人,頭痛劇烈,好像頭要裂開一樣,頭髮稍微動一下,疼痛就蔓延到整個頭部,病人暈倒不省人事,過半個小時才醒來,渾身疼痛,胸膈飽脹,喝水也停留在胸膈處,下不去。前一天還吐了好幾次清水,吐出了三條蛔蟲。病人是因為生氣而導致的這種病症,有時怕風,有時怕熱,有時口渴,有時不口渴,大便乾燥,脈象六部都滑數有力。孫東宿診斷為痰厥頭痛。先用藿香正氣散止吐。

然後用牛黃丸、黑虎丹治療昏迷。頭痛仍然很嚴重,於是又用天麻、藁本各三錢,半夏二錢,麻黃、薄荷、白芷、陳皮、生薑、蔥白煎服,出了一點汗,頭痛稍微減輕,晚上再服用一次,到五更天時,頭痛減輕很多,但神志還未完全清醒。孫東宿認為是中焦痰盛,必須瀉下,於是用半夏五錢,巴豆霜一分,做成麵糊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

下午大便三次,都是稠粘的痰積。因為這個原因,病人進食減少,其他症狀都比較好轉,只是全身仍然略微疼痛。於是改用二陳湯,加上前胡、藁本、薄荷、黃芩、石膏、枳殼、石菖蒲調理,最後痊癒。

僧慎柔治療一位達官貴人,三十歲,因為牙痛,服用石膏三錢,結果不久後整個頭都腫痛,牙齦和上顎腫得最厲害。天亮後腫痛稍微減輕,可能是因為陽氣的關係。診脈發現,右關脈細澀,左關脈洪大,左尺脈也澀。慎柔認為必須讓氣機下達,才能使脈象平和。開了一個方子,叫做「羌活散火湯」:羌活(酒炒)五分,防風三分,川連(酒制)一分,黃芩(酒制)二分,白茯苓一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