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六 (15)
卷六 (15)
1. 溺閉
李東垣治長安王善夫。病小便不通。漸成中滿腹大。堅硬如石。腿腳亦脹裂出水。雙睛凸出。晝夜不得眠。飲食不下。痛苦不可名狀。服甘淡滲泄之藥皆不效。李曰。病深矣。非精思不能處。因記素問有云。無陽則陰無以生。無陰則陽無以化。又云。膀胱者。州都之官。津液藏焉。
氣化則能出矣。此病小便癃閉。是無陰而陽氣不化也。凡利小便之藥。皆淡味滲泄為陽。止是氣藥。陽中之陰。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也。此乃奉養太過。膏粱積熱。損北方之陰。腎水不足。膀胱腎之室。久而乾涸。小便不化。火又逆上而為嘔噦。非膈上所生也。獨為關。
非格病也。潔古云。熱在下焦。填塞不便。是關格之法。今病者內關外格之病悉具。死在旦夕。但治下焦可愈。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。黃柏、知母。桂為引用。丸如桐子大。沸湯下二百丸。少時來報。服藥須臾。前陰如刀刺火燒之痛。溺如瀑泉湧出。臥具皆濕。
床下成流。顧盼之間。腫脹消散。李驚喜曰。大哉聖人之言。豈不可遍覽而執一者乎。其證小便閉塞而不渴。時見躁者是也。凡諸病居下焦。皆不渴也。二者之病。一居上焦。在氣分而必渴。一居下焦。在血分而不渴。血中有濕。故不渴也。二者之殊。至易別耳。
震按前賢之不可及者。以其善悟經旨而創立治法耳。若今人不過尋章摘句。即舊時成法。尚未通曉。豈能另標新義。恰合病情乎。
朱丹溪治一人。小便不通。醫用利藥益甚。脈右寸頗弦滑。此積痰在肺。肺為上焦。膀胱為下焦。上焦閉則下焦塞。如滴水之器。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。以藥大吐之。病如失。
李士材治郡守王鏡如。痰火喘嗽正甚時。忽然小便不通。自服車前、木通、茯苓、澤瀉等藥。小腹脹悶。點滴不通。李曰。右寸數大。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。惟用紫菀五錢。麥冬三錢。北五味十粒。人參二錢。一劑而小便湧出如泉。若淡滲之藥愈多。反致燥急之苦。不可不察也。
江右袁啟莘。平素勞心。處事沉滯。時當二氣。小便不通。用六一散。不效。再用苓、瀉、木通、車前等。又不效。李診兩寸洪數。知為心火刑金。故氣化不及州都也。用黃連、茯神、牛膝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。一劑而愈。
士材曰。先兄念山。謫官浙江按察。鬱怒之餘。又當盛夏。小便不通。氣高而喘。服胃苓湯四帖。不效。余曰。六脈見結。此氣滯也。但用枳殼八錢。生薑五片。急火煎服。一劑稍通。四劑霍然矣。
孝廉俞彥直。修府志勞神。忽然如喪神守。小便不通。士材曰。寸微而尺鼓。是水涸而神傷也。用地黃、知母各二錢。人參。丹參各三錢。茯苓一錢五分。黃柏一錢。二劑稍減。十劑而安。
白話文:
溺閉
李東垣治療長安王善夫,病人小便不通,漸漸腹部脹大堅硬如石,腿腳腫脹裂開流出水液,雙眼凸出,日夜不得眠,飲食不下,痛苦難以言喻。服用甘淡滲洩的藥物均無效。李東垣說:「病情嚴重,非得用心思考才能處理。」於是想起《素問》中記載:「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」又說:「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氣化才能排出。此病小便閉塞,是因為陰虛陽氣不化。」凡是利尿的藥物,都屬淡味滲洩,屬於助陽的藥物,只是治標之法,並非從根本解決問題。這是因為過度滋補,膏粱厚味積聚內熱,損傷了腎陰,腎水不足,膀胱久而乾涸,小便不能排出,火氣逆上而導致嘔逆,並非膈上之病,而是關格之症。潔古云:「熱在下焦,填塞不通,這是關格的病症。」今病人內關外格的症狀全都出現,危在旦夕,只要治療下焦就能痊癒。於是用北方寒水所化的大苦寒之味的藥物,黃柏、知母、桂枝引經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沸水送服二百丸。不久病人來報,服藥後片刻,下體如同刀割火燒般疼痛,小便如同瀑布般湧出,床鋪都濕透了,床下流水成河,轉眼間腫脹消散。李東垣驚喜地說:「聖人的話真是精妙!難道不能遍覽醫書,抓住根本嗎?」這種小便閉塞而不口渴,有時又煩躁的症狀就是如此。凡是下焦的病症,都不會口渴,這與上焦的病症不同,上焦病症在氣分,一定會口渴;下焦病症在血分,不會口渴,因為血中有濕,所以不渴。這兩種病症的區別,很容易分辨。
震按:前輩醫家之所以高明,是因為他們善於領悟經旨,創立新的治療方法。而今人只是斷章取義,沿用舊有的方法,尚未通曉醫理,怎麼能夠另立新說,恰好符合病情呢?
朱丹溪治療一人小便不通,醫生用利尿藥過度,脈象右寸部弦滑,這是肺部痰積,肺在上焦,膀胱在下焦,上焦不通則下焦閉塞,如同盛水的容器,必須上口通了,下口的水才能流出。於是用藥使其大吐,病症痊癒。
李士材治療郡守王鏡如,痰火咳嗽正盛時,突然小便不通,自己服用車前子、木通、茯苓、澤瀉等藥,小腹脹悶,仍然點滴不通。李士材診脈,右寸脈數大,這是金燥不能生水,於是只用紫菀、麥冬、北五味子、人參,一劑藥小便便如同泉水般湧出。如果服用淡滲的藥物越多,反而會導致燥急,不可不察。
江右袁啟莘,平素勞心,處事不順,正值氣候轉換之時,小便不通,服用六一散無效,又服用茯苓、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等藥物,仍然無效。李東垣診脈,兩寸脈洪數,知道是心火克金,所以氣化不能到達膀胱。於是用黃連、茯神、牛膝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,一劑藥便痊癒。
李士材說:「我兄長李念山,被貶謫到浙江做按察使,鬱怒之餘,又值盛夏,小便不通,氣喘吁吁,服用胃苓湯四劑無效。我診脈,六脈都見滯結,這是氣滯,於是只用枳殼、生薑,急火煎服,一劑藥稍通,四劑藥便痊癒了。」
孝廉俞彥直,編撰府志勞神過度,突然感覺精神萎靡,小便不通。李士材診脈,寸脈微弱,尺脈有力,這是腎水枯竭,神氣受損,於是用熟地黃、知母、人參、丹參、茯苓、黃柏,二劑藥稍減,十劑藥便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