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六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2)

1. 五淋

分為十服。煎瞿麥湯下之。膀胱得硫黃。積鉛成灰。從水道下。猶累累如細砂。病愈。

丹溪治一老人。因疝疼二十年。多服蒼朮、烏、附等藥。疝稍愈。又患淋十餘年。其間服硝、黃諸淋藥。不效。忽項右邊發一大疽。連及缺盆。不能食。淋痛愈甚。叫號困憊。時當六月。脈短澀。左微似弦。皆前烏、附積毒所致。凝積滯血。蓄滿膀胱。脈澀為敗血。短為血耗。

忍痛傷血。叫號傷氣。知其溺後有如敗膿者。詢之果然。遂先治淋。令多取土牛膝根莖葉濃煎湯。並四物湯大劑與之。三日痛與敗膿漸減。五七日漸止。瘡勢亦定。蓋四物能生血也。但食少。瘡未收斂。用四物加參、耆、白朮熬膏。以陳皮、半夏、砂仁、木香煎取清汁。調膏與之。

逐漸能食。一月瘡安。

震按土牛膝汁。治血淋最效。以其能疏通滯血也。脈澀者。更宜之。丹溪合四物同用。因脈兼短耳。即不短。亦宜之。澀為血瘀。亦主血虛也。

〔附〕周慎齋治一人年老。因入房忍而不泄。小便不利。諸藥不效。此腎虛而氣滯血凝也。用土牛膝搗汁。酒服二碗。小便出物長三寸長六寸者二蟲而愈。

丹溪又治一男子。患淋久。囊大如球。莖如槌。因服利藥多。痛甚。脈微弱如線。以參、耆、歸、術加肉桂、元胡各一錢。木通、山梔、赤芍、赤茯苓、甘草梢等藥。一服痛稍減。二服不溲利。四服愈。

薛立齋治大尹劉天錫。內有濕熱。大便滑利。小便澀滯。服淡滲之劑。愈加滴瀝。小腹腿膝皆腫。兩眼脹痛。此腎經虛熱在下焦。淡滲導損陽氣。陰無以化。遂用地黃滋腎二丸。小便如故。更以補中益氣。加麥冬、五味。兼服而康。

震按服利藥既多。脈微弱如線。法必宜補矣。猶兼延胡、赤芍、木通、赤苓、山梔等利血利水藥者。以其證仍痛甚也。可見淋證宜利者多。惟薛案所敘病因病情。必該用所用三方。其合滋腎丸者。以小便仍澀滯也。若果陽虛脈微。又當用金匱腎氣丸。與知、柏不宜。至如葉氏治淋。

有虎杖、麝香、大黃、牽牛、兩頭尖、威喜丸、連、柏、膽、薈、參、茸、八味等方。較薛氏法多而且備矣。

孫東宿治丁耀川令堂。年四十四。常患胃脘痛。孀居茹素十五年。七月中。觸於怒。吐血碗許。不數日平矣。九月又怒。吐血如前。加腹痛。至次年二月。忽裡急後重。肛門大疼。兩胯亦痛。小便短澀。出惟點滴。痛不可言。腰與小腹之熱。如滾湯泡。日惟仰臥不能側。一側則左胯並腿痛甚。

小便疼。則肛門之痛減。肛門疼。則小便之痛減。遇驚恐。則下愈墜而疼。經不行者兩月。往常經來時。腰腹必痛。下紫黑血塊甚多。今又白帶如注。口渴。通宵不寐。不思飲食。多怒。面與手足虛浮。喉中梗梗有痰。肌肉半消。孫診之。脈僅四至。兩寸軟弱。右關滑。左關弦。

白話文:

五淋

五淋的治療方法分為十種,用煎好的瞿麥湯服用。膀胱內有硫黃般的結石,積聚成灰白色的物質,從尿道排出,像細沙一樣,病就好了。

丹溪醫治一位患疝氣二十年的老人,服用大量蒼朮、烏頭、附子等藥物後,疝氣稍有好轉,但又患上了十多年的淋證,期間服用硝石、硫黃等治療淋證的藥物,均無效。突然,老人右頸部出現一個很大的癰疽,蔓延到鎖骨,不能進食,淋證疼痛加劇,痛苦不堪,日夜呻吟。當時是六月,脈象短澀,左脈略微弦細,都是以前服用烏頭、附子積累的毒素所致,導致瘀血凝滯,蓄積在膀胱,脈澀是敗血的表現,脈短是血虛的表現。

忍痛傷了血,呻吟傷了氣。知道老人排尿後,尿液如同敗膿一樣,詢問後果然如此。於是先治療淋證,讓老人取大量的土牛膝根莖葉濃煎,並服用大劑量的四物湯。三日後,疼痛和敗膿逐漸減少,五到七天后基本痊癒,癰疽也開始好轉。因為四物湯可以生血。但是老人食慾仍然不好,瘡瘍尚未完全癒合,於是用四物湯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熬成膏劑,再用陳皮、半夏、砂仁、木香煎取清汁,調和膏劑服用。

逐漸恢復食慾,一個月後瘡瘍痊癒。

我認為土牛膝汁治療血淋最有效,因為它可以疏通瘀滯的血液,脈象澀滯的病人更應該使用。丹溪將其與四物湯合用,是因為脈象也短促,即使脈象不短,也應該使用。脈澀代表血瘀,也主血虛。

〔附〕周慎齋治療一位年邁的病人,因為房事時忍而不洩,小便不利,服用其他藥物無效。這是因為腎虛,氣滯血凝。用土牛膝搗汁,酒送服兩碗,小便排出長三寸、寬六寸的兩條蟲子而痊癒。

丹溪還治療一位患淋證已久的男子,陰囊腫大如球,陰莖腫脹如槌,因為服用太多利尿藥物,疼痛劇烈,脈象微弱如絲線。於是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,加肉桂、元胡各一錢,以及木通、山梔子、赤芍藥、赤茯苓、炙甘草等藥物。一劑藥後疼痛略微減輕,兩劑後小便仍然不通暢,四劑後痊癒。

薛立齋治療大尹劉天錫,內有濕熱,大便溏瀉,小便澀滯。服用清利滲濕的藥物後,小便更加點滴不暢,小腹、腿膝都腫脹,雙眼脹痛。這是腎經虛熱在下焦,清利滲濕的藥物損傷了陽氣,陰氣無法化生。於是用地黃滋腎丸,小便仍然如故,又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麥冬、五味子,同時服用後痊癒。

我認為服用利尿藥物過多,脈象微弱如絲線,方法一定應該補益。但同時又加入延胡索、赤芍藥、木通、赤茯苓、山梔子等利血利水的藥物,是因為症狀仍然疼痛劇烈。這可以看出淋證多數宜用利尿藥物治療。但是薛氏案例所描述的病因和病情,必須使用他所用的三個方劑。用滋腎丸是因為小便仍然澀滯。如果真是陽虛脈微,又當用金匱腎氣丸,知母、黃柏不宜使用。至於葉氏治療淋證,

有虎杖、麝香、大黃、牽牛子、兩頭尖、威喜丸、連翹、柏子仁、膽南星、蘆薈、人參、鹿茸、八味丸等方劑,比薛氏的療法更多也更完善。

孫東宿治療丁耀川的母親,四十四歲,經常患胃脘痛,守寡茹素十五年。七月間因動怒吐血一碗,數日後痊癒。九月間再次動怒,又吐血如前,並伴有腹痛。到次年二月,突然裡急後重,肛門劇痛,兩胯也痛,小便短澀,僅能點滴而出,疼痛難忍,腰腹部熱如滾燙,只能仰臥不能側臥,一側臥則左胯和腿部疼痛加劇。

小便疼痛則肛門疼痛減輕,肛門疼痛則小便疼痛減輕。遇到驚嚇,則肛門墜脹疼痛加劇。經期停滯兩個月,以往月經來潮時,腰腹部必痛,排出紫黑色血塊很多,現在又白帶如注。口渴,整夜睡不着覺,不想吃東西,易怒,面部和手腳浮腫,喉嚨有痰梗阻感,肌肉消瘦。孫氏診脈,脈象只有四次,寸關脈軟弱,右關脈滑,左關脈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