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六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1)

1. 便濁

亦以元氣得補。才能升舉其精。不使滲漏耳。惟夏月冒暑便濁。用辰砂六一散。及筋疝之白物如精。隨溲而下。用龍膽瀉肝湯。二條方是溺病。然與赤白濁情形原有別也。

白話文:

身體元氣充足才能提升精氣,避免精氣外洩。只有夏天中暑引起的便濁,才使用辰砂六一散。若小便中排出像精液一樣的白濁物,則使用龍膽瀉肝湯。這兩個方子都是治療小便異常的,但它們針對的赤白濁症狀類型有所不同。

2. 五淋

吳茭山治一婦。患淋數而疼痛。身煩躁。醫以熱淋治之。用八正散、連子飲。服之愈劇。吳診脈沉數無力。知氣與火轉鬱於小腸故也。遂與木通、夌藁節、車前子、淡竹葉、麥冬、燈心、甘草梢、腹皮之類。服之而安。蓋小腸乃多氣少血之經。今病脈系氣鬱。反用大黃、梔、芩味厚苦寒之藥。

寒極傷氣。病轉加矣。不知血中有熱者。乃有形之熱。為實熱也。氣中有熱。乃無形之熱。為虛熱也。凡氣中有熱者。當行清涼薄劑。無不獲效。更分氣血多少之經。辨溫涼厚薄之味。審察病機。斯無失也。

中書右丞合剌合孫。病小便數而少。日夜約二十餘行。臍腹脹滿。腰腳沉重。不得安臥。至元癸未季春。羅謙甫奉旨診之。脈沉緩。時時帶數。常記小便不利者有三。不可一例而論。若津液偏滲於腸胃。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。一也。宜分利而已。若熱摶下焦津液。則熱澀而不行。

二也。必滲泄則愈。若脾胃氣澀。不能通利水道。下輸膀胱而化者。三也。可順氣令施化而出也。今右丞平素膏粱濕熱內蓄。不得施化。膀胱竅澀。是以起數而見少也。當須緩之泄之。必以甘淡為主。遂用茯苓為君。滑石甘寒。滑以利竅。豬苓、琥珀之淡。以滲泄而利水道。

三味為臣。脾惡濕。濕氣內蓄。則脾氣不治。益脾勝濕。必用甘為助。故以甘草、白朮為佐。鹹入腎。鹹味下泄為陰。澤瀉之咸以瀉伏水。腎惡燥。急食辛以潤之。津液不行。以辛散之。桂枝味辛。散濕潤燥。此為因用。故以二物為使。煎用長流甘瀾水。使下助其腎氣。大作湯劑。

令直達於下而急速也。兩服減半。旬日良愈。

震按前兩案論治淋道理。最為明白曉暢。後兩案乃淋證別因。雖由問而知之。而唐公之靈悟。更不可及。

羅又治劉太保淋疾。劉問曰。近夏月來。同行人多有淋證。氣運使然。抑水土耶。羅曰。此間別無所患。獨公有之。殆非氣運水土使然。繼問公近來多食何物。曰。宣使賜木瓜百餘對。遂多蜜煎之。每客至。以此待食。日三五次。曰。淋由此也。內經曰。酸多食之。令人癃。

奪飲則已。曰。醋味致淋。其理安在。曰。小便主氣。經云。酸入於胃。其氣澀以收。上之兩焦。弗能出入也。不出則留胃中。胃中和溫。則下注膀胱之胞。胞薄以懦。得酸則縮蜷。約而不通。水道不行。故癃而澀。乃作淋也。果如言而愈。

唐與正治吳巡檢。病不得前溲。臥則微通。立則不能涓滴。醫遍用通小腸藥。不效。唐因問吳。常日服何藥。曰。常服黑錫丹。問何人結砂。曰。自為之。唐灑然悟曰。是必結砂時鉛不死。硫黃飛去。鉛砂入膀胱。臥則偏重。猶可溲。立則正塞水道。以故不能通。令取金液丹三百粒。

白話文:

五淋

吳茭山治療一位婦女,患淋症,小便次数多且疼痛,身體煩躁不安。醫生用治療熱淋的方法,使用八正散、連子飲,結果病情更加嚴重。吳茭山診脈後發現脈象沉而數,但無力,判斷是氣與火鬱結於小腸所致。於是處方木通、萹蓄、車前子、淡竹葉、麥冬、燈芯草、甘草梢、豬苓等藥物,服用後病情好轉。因為小腸經脈氣多血少,此病脈象顯示氣鬱,反而使用大黃、梔子、黃芩等味厚苦寒的藥物,寒性太過傷及元氣,反而加重病情。這是因為沒有辨別血中之熱(有形之實熱)和氣中之熱(無形之虛熱)。凡是氣中之熱,應該使用清涼輕淡的藥物治療,效果一定很好。治療時更要區分氣血多少的經脈,辨別藥物的溫涼厚薄,仔細審察病機,這樣就不會出錯了。

中書右丞合剌合孫患病,小便頻數但量少,日夜約二十多次,臍腹脹滿,腰腳沉重,無法安臥。至元癸未年春季末,羅謙甫奉旨診治,診脈沉緩,時而脈數較快。羅謙甫指出小便不利有三個原因,不能一概而論:一、津液過度滲入腸胃,大便瀉洩而小便澀少,宜用分利之法;二、下焦熱邪阻滯津液,則小便熱澀不通,必須滲泄才能痊癒;三、脾胃氣滯,不能通利水道,輸送至膀胱轉化,可用順氣的方法使之通利。右丞平素飲食肥甘厚膩,濕熱內蓄,無法正常代謝,膀胱氣機不利,所以小便頻數而量少。因此需要緩和洩熱,以甘淡藥物為主,用茯苓為君藥,滑石甘寒,利竅,豬苓、琥珀甘淡,滲泄利水道,三味為臣藥。脾臟喜燥惡濕,濕邪內蓄,則脾氣失調,所以用甘草、白朮來益脾燥濕。鹹味入腎,有下泄陰液的作用,澤瀉鹹味以瀉伏水。腎臟喜潤惡燥,需用辛味藥物來潤燥,津液不通,用辛味藥物來疏通。桂枝辛味,能散濕潤燥,作為引經藥,二物為使藥。煎藥用長時間煮沸的甘甜清水,以助腎氣,加大藥量,使藥力直達下焦,療效迅速。服藥兩劑後減半,十天痊癒。

震按:前面兩個病例的治療淋症的道理,講得非常明白透徹。後面的兩個病例是淋證的不同病因,雖然是通過詢問得知的,但唐公(指唐代名醫)的靈悟力,更讓人難以企及。

羅謙甫又治療劉太保的淋病,劉太保問道:最近夏天以來,同行很多人都有淋症,是氣候使然,還是水土不服?羅謙甫說:這裡其他人沒有患病,只有您患病,大概不是氣候或水土的問題。接著問劉太保最近多吃什麼東西,劉太保說:宣使送來一百多對木瓜,都用蜂蜜煎煮,每次有客人來,都用它款待,每天三五次。羅謙甫說:淋病就是這樣引起的。《內經》說:酸味多吃,令人小便不利。醋味導致淋病,其道理何在?羅謙甫說:小便屬肺氣,經書說:酸味入胃,其氣收斂,使上焦氣機不利,不能出入,不出則留在胃中,胃中溫和,則下注膀胱,膀胱薄弱,遇到酸味則收縮,水道不通,所以小便不利而澀滯,形成淋病。果然如此,病癒。

唐代名醫(與文中羅謙甫相對應)治療吳巡檢,病症是不能自行排尿,臥下時稍微可以排尿,站立時則一滴也排不出來。醫生都使用通利小腸的藥物,無效。唐代名醫就問吳巡檢,平時服用什麼藥物,吳巡檢說:平時服用黑錫丹。問誰人煉製的,吳巡檢說:自己煉製的。唐代名醫頓時明白了,一定是煉丹時鉛未完全煉化,硫黃揮發掉了,鉛砂進入膀胱,臥下時鉛砂偏墜,所以可以排尿;站立時鉛砂堵塞水道,所以不能排尿。於是讓吳巡檢服用金液丹三百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