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六 (8)
卷六 (8)
1. 遺精
人參每服三錢,溲精減半矣;又月餘,加人參至五錢,尋愈。
盛啟東治郁文質遺精,形體羸弱,兼痰嗽交作,日夕不能休;群醫治之轉劇。盛視之曰:「此陽脫也,急治則生,緩則死,非大料重劑則不能療。」於是以附子、天雄,合參、苓、白朮,晝夜服之。自秋徂冬,約服附子百餘枚,厥疾乃廖。
震閱葉案治項姓者夢遺,色黃食少,腹脹便溏,用生菟絲、覆盆、蛇床、五味、韭子、益智、補骨脂、龍骨,以建蓮粉丸。較之此案,溫熱稍輕,而靈巧更勝矣。一友仿之治一夢遺久者,色悴食減,常加傷風咳嗽,服諸補腎澀精藥無效;乃用巴戟、蓯蓉、骨脂、鹿茸、陽起石、桂、附等而愈。
是又善學盛御醫者。葉天翁又治一人遺滑,月五六作,兼有腹痛,觸冷即痛,痛極昏暈;初以荊公妙香散不應;乃用鹿茸二錢、人參一錢、雄羊腎十枚去膜研、茯神龍骨各一錢五分、金櫻膏三錢;十劑而愈。
江篁南治一壯年患遺精;醫用滋陰降火罔效。更醫,用龍、牡等止澀藥,其精愈泄。又服芩、連、知、柏等藥甚多,兼服小便,亦罔效。又或作痰火治,作濕熱治,蓋年餘矣。江診之,左脈浮濡無力,右寸浮散近快,兩尺尤弱,不任尋按。其人頭暈、腰痛骨酸、畏風、小便黃、腹中時鳴。乃以熟地、遠志、人參、歸身、桑螵蛸、石蓮、茯神、石菖蒲、甘草。十餘帖後,精固;惟筋骨猶酸,小便猶黃,腹或至晚猶鳴;前方再加黃柏。兼用補陰丸,加人參、鹿茸、菟絲、桑螵蛸、茯神之類丸服;兩月而愈。
李士材治武科張寧之,稟質素強,縱飲無度;忽小便畢,有白精數點;自以為有餘之疾,不肯醫治。經三月以來,雖不小便,時有精出,覺頭目眩運。因服固精澀脫之劑,治療兩月,略不見功。李診之,六脈滑大;此由酒味濕熱,不幹精藏。遂以白朮、茯苓、橘紅、甘草、乾葛、白蔻,加黃柏少許;兩劑即效,不十日而康復如常人。
周慎齋治一人:知飽不知飢,胸膈飽悶,脾虛也;常起火,喉痛、口唇生瘡、牙根作脹、齒縫出血,火在上,上盛也;骨痠痛,不能久立,雞鳴精自遺,下虛也。上盛下虛,所謂陽精下降其人夭,名曰下消。善治不若善養,用補中益氣湯以散上焦之火,六味湯以實下焦之腎,所以斂火歸本也。
震按:向來醫書咸云:「有夢而遺者,責之心火;無夢而遺者,責之腎虛。」二語誠為括要。以予驗之,有夢無夢,皆虛也;不虛則腎堅精固,交媾猶能久戰,豈有一夢即遺之理?故治此證者,惟濕熱鬱滯二項勿以虛治;而二項又各分二種:曲糵之濕熱,宜端本丸;膏粱之濕熱,宜豬䐗丸。積痰之鬱滯,宜滾痰丸、神芎丸;伏火之鬱滯,宜滋腎丸、豬苓丸。除此二項,必須人參,如荊公妙香散以治心虛,桑螵蛸散以治腎虛,三才封髓丹以治陰虛,固精丸以治陽虛;或分用,或合用。再參之以熟地、萸肉、湘蓮、芡實、五味、牡蠣、線膠、金櫻膏而已,無餘蘊矣。
白話文:
遺精
服用人參三錢,遺精的情況減輕了一半。一個多月後,增加人參用量至五錢,不久便痊癒了。
盛啟東治療郁文質遺精。患者形體瘦弱,兼有痰嗽,日夜不得安寧。許多醫生治療後病情反而加重。盛啟東診斷為陽氣脫落,認為必須緊急治療才能痊癒,延誤則會危及生命,必須用大劑量的藥物才能奏效。於是處方附子、天雄、人參、茯苓、白朮,晝夜服用。從秋天到冬天,大約服用了百餘枚附子,病情才有所好轉。
震閱葉氏醫案,記載治療一位姓項的患者夢遺,症狀為精液顏色發黃、食慾不振、腹脹便溏。處方生菟絲子、覆盆子、蛇床子、五味子、韭子、益智子、補骨脂、龍骨,製成建蓮粉丸。與此案相比,溫熱症狀較輕,但治療方法更巧妙。一位朋友仿照此方治療一位長期夢遺的患者,患者面色憔悴、食慾減退,經常感冒咳嗽,服用許多補腎澀精的藥物均無效。於是改用巴戟天、肉蓯蓉、補骨脂、鹿茸、陽起石、桂枝、附子等藥物,最終痊癒。
一位善於學習盛御醫經驗的醫生葉天翁,治療一位遺精滑精的患者,每月五六次,伴有腹痛,遇冷則痛加劇,疼痛劇烈時會昏厥。最初使用荊公妙香散無效,改用鹿茸二錢、人參一錢、雄羊腎十枚(去膜研磨)、茯神、龍骨各一錢五分、金櫻膏三錢,十劑藥後痊癒。
江篁南治療一位壯年遺精患者,先前醫生採用滋陰降火的治療方法無效,後又改用龍骨、牡蛎等收澀止精的藥物,結果精液泄漏更甚。之後又服用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、柏子仁等藥物很多,並服用利尿藥物,仍然無效。還嘗試過治療痰火、濕熱等方法,治療了一年多仍然沒有效果。江篁南診脈發現,左脈浮弱無力,右寸脈浮散而略快,兩尺脈極弱,按之不耐。患者頭暈、腰痛骨酸、怕風、小便黃、腹部時常鳴響。於是處方熟地黃、遠志、人參、當歸尾、桑螵蛸、石蓮子、茯神、石菖蒲、甘草。服用十餘帖後,遺精情況好轉,但筋骨酸痛、小便發黃、腹部鳴響等症狀仍未痊癒。於是前方再加黃柏,並服用補陰丸,再加入人參、鹿茸、菟絲子、桑螵蛸、茯神等藥物製成丸劑服用。兩個月後痊癒。
李士材治療武科張寧,患者體質素強,平時飲酒過度,某次小便後發現有少量白色精液排出,認為是輕微疾病,不肯治療。三個月後,即使沒有小便,也時常有精液排出,並出現頭暈目眩。於是服用固精澀精的藥物治療兩個月,幾乎沒有效果。李士材診脈發現六脈皆滑大,認為是酒味濕熱之邪,並非傷及精藏,於是處方白朮、茯苓、橘紅、甘草、葛根、白蔻仁,並加少量黃柏。服用兩劑藥後就見效,不到十天便恢復如常。
周慎齋治療一位患者,症狀是知道飽不知餓,胸膈飽悶(脾虛),經常上火,喉嚨痛,口唇生瘡,牙根腫脹,牙縫出血(上火),骨骼酸痛,不能久站(下虛),雞鳴時精液自行流出(下虛)。此為上盛下虛,陽精下泄,稱為下消。他認為治療不如調養,於是處方補中益氣湯散去上焦之火,六味地黃丸滋補下焦腎陽,以斂火歸元。
震按:以往醫書都認為夢遺是心火過旺,無夢遺是腎虛,這兩句話的確概括了要點。但根據我的經驗,無論有夢還是無夢,都是虛證。如果腎氣充實,精氣固守,即使房事也能持久,怎麼可能一做夢就遺精呢?所以治療此病,關鍵在於濕熱鬱滯,不可誤認為虛證而治療。濕熱又分兩種:脾胃濕熱宜用端本丸,膏粱厚味引起的濕熱宜用豬苓丸;痰濁鬱滯宜用滾痰丸、神芎丸;伏火鬱滯宜用滋腎丸、豬苓丸。除了濕熱鬱滯,還必須使用人參。比如荊公妙香散治療心虛,桑螵蛸散治療腎虛,三才封髓丹治療陰虛,固精丸治療陽虛,可以單獨使用,也可以合用。再輔以熟地黃、吳茱萸肉、湘蓮、芡實、五味子、牡蠣、鹿角膠、金櫻膏,就沒有其他需要添加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