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9)

1. 腫脹

又治一人,年三十餘,病水腫,面光如胞,腹大如箕,腳腫如槌,飲食減少。汪診之,脈浮緩而濡,兩尺尤弱。曰:「此得之酒色,宜補腎水。」家人駭曰:「水勢如此,視者不曰通利,則曰滲泄,先生乃欲補之,水不益深耶?」汪曰:「經云:『水極似土』,正此病也。水極者,本病也。」

似土者,虛象也。今用通利滲泄,則下多亡陰,腎水益耗,是愈傷其本病,而增濕土之勢矣。豈知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之旨乎?遂令空腹服地黃丸,再以四物湯加黃柏、木通、厚朴、陳皮、參、術,煎服十餘帖,腫遂減半,三十帖而愈。

震按:汪公論病甚佳,用藥非是。就此脈證,宜六君子湯送濟生腎氣丸。何反用地黃丸、四物湯陰濕柔黏之藥?豈以脈之緩濡為濕熱,故更佐以黃柏耶?三十帖愈,未敢深信。

一婦形弱瘦小,脈細濡近快;一婦身中材頗肥,脈緩弱無力。俱病鼓脹,大如箕,垂如囊,立則遮攔兩腿,有礙步履。石山視之,曰:「腹皮寬,縋已定,非藥可斂也,惟宜安心寡欲,以保命耳。」後皆因產而卒。或曰:「病鼓脹有孕,何也?」汪曰:「氣病而血未病也。產則血亦病,陰陽兩虛,安得不亡?」又一婦鼓脹如前,越十餘年無恙者,由寡居無所損也。

震按:此案可以警世。女子如此,則男子有脹病而不絕欲者,豈不速其死耶?

趙氏或問曰:「松江一男子,年三十餘,胸腹脹大,發煩躁渴,面赤不得臥而足冷。余以其人素飲酒,必酒後入內,奪於所用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上逆。逆則陰氣在上而為䐜脹;其上焦之陽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於上,故發煩躁。此因邪從下上而盛於上者也。於是用吳茱萸、附子、人參輩以退陰逆。」

冰冷飲之,以解上焦之浮熱。入咽覺胸中頓爽,少時腹中氣轉如牛吼,泄氣五七次,明日其證愈矣。

震按:準繩及《治法匯》皆引此條,以其議論高爽,能發《內經》之精微也。惜不言脈。愚意其脈必細而緊,或沉而澀也;若滑大數實,則此方不可用矣。喻嘉言治劉泰來:年三十二歲,面白體豐,夏月常用冷水灌汗,坐臥巷曲當風,新秋病瘧截早,變成脹滿,二便俱閉,氣喘不食,能坐不能臥。

能俯不能仰,勢甚危急。醫以二便不通,服下藥不應,商用大黃二兩作一劑。喻曰:「傷寒病因發熱,致津液枯槁,腸胃乾結,乃用下藥以開其結。然有不轉失氣者,『不可攻之』戒,正恐誤治太陰經之腹脹也。此病因腹中之氣散亂不收,故津水隨氣橫決四溢而作脹,全是太陰不能統攝。」

一散一結,相去天淵。再用大黃猛劑,大散其氣,若不脹死,定須腹破矣。」病者曰:「大黃服過二劑,尚未見行,奈何?」喻曰:「腹中真氣漸散,今晚子丑二時,陰陽交剝之界,必大汗暈眩,難為力矣。急投理中湯,用人參至三錢。次日略加黃連,其脹大減,猶以不大便為憂。」喻曰:「

白話文:

腫脹

一位三十多歲的病人,患水腫,臉腫得像氣球一樣光亮,腹部腫得像簸箕,腳腫得像槌子,食慾減少。汪醫生診脈,發現脈象浮緩而濡弱,寸關尺三部脈中,尤其尺脈很弱。汪醫生說:「這是由於縱慾傷身引起的,應該補益腎水。」家屬驚訝地說:「腫脹這麼厲害,一般醫生都會用利水通便的方法治療,您卻要補益腎水,難道不會使病情加重嗎?」汪醫生解釋說:「醫書上說,水腫極盛時,會呈現像土一樣的虛象。現在如果使用利水通便的方法,會損耗很多陰氣,腎水更加虧虛,這樣反而加重了本病,增加了濕土的勢頭。難道不知道水腫到了極點就會造成傷害,應該採取抑制的方法嗎?」於是讓病人空腹服用地黃丸,再用四物湯,加入黃柏、木通、厚朴、陳皮、人參、白術,煎服十幾劑後,腫脹減輕了一半,服用三十劑後痊癒。

震按:汪醫生論病很精妙,但用藥卻未必恰當。根據脈象和症狀,應該用六君子湯送服濟生腎氣丸,為什麼反而用地黃丸、四物湯這些滋陰的藥物呢?難道是因為脈象緩濡,就認為是濕熱,所以才加入黃柏嗎?三十劑才痊癒,我不敢完全相信。

一位體弱瘦小的婦女,脈象細弱濡滑而略快;另一位身材中等偏胖的婦女,脈象緩弱無力;兩人均患鼓脹,腹部腫得像簸箕,下垂像口袋,站立時遮擋雙腿,行走困難。石山醫生診斷後說:「腹部皮膚鬆弛,已經成定局,藥物無法收斂,只能安心少慾,保全性命。」她們後來都因生產而死。有人問:「患鼓脹卻懷孕,為什麼會這樣?」汪醫生回答說:「是氣虛了,血還沒虛,生產則血也虛,陰陽都虛了,怎麼能不死呢?」還有一位婦女患同樣的鼓脹,十多年都安然無恙,是因為她寡居,沒有受到任何損害。

震按:這個病例可以警示世人。女子如此,男子患脹病而不節慾,豈不加速死亡嗎?

趙氏問道:「松江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,胸腹部脹大,煩躁口渴,面紅不能臥,腳冷。我認為他平素嗜酒,必定是酒後房事,損傷精氣,邪氣從下往上逆,所以出現了脹滿。上焦的陽氣被下逆的邪氣阻塞,所以煩躁。這是邪氣從下往上逆,盛於上焦的病症。」於是用吳茱萸、附子、人參等藥物來治療陰氣逆上,用冰冷的飲料來消除上焦的浮熱。藥物入口,患者感到胸中頓時舒暢,一會兒腹部氣機轉動,像牛吼一樣,放屁五六次。第二天病情好轉了。

震按:許多醫書都引用這個病例,因為其論述精闢,闡明了《內經》的精微之處。可惜沒有提到脈象。我認為他的脈象必定細緊,或者沉澀。如果脈象滑大數實,就不能用這個方子。

喻嘉言治療劉泰來,三十二歲,面色白淨,體格豐滿。夏天常用冷水沖澡,常坐在巷道裡吹風,新秋患瘧疾,很快變成脹滿,大小便不通,氣喘不能進食,能坐不能臥,能俯不能仰,病情危急。醫生認為大小便不通,服用下藥無效,商量用大黃二兩作一劑。喻嘉言說:「傷寒病因發熱,導致津液枯竭,腸胃乾燥,可以用下藥來通便。但是,如果不能轉化,就會耗損氣血,不可攻之,擔心誤治太陰經的腹脹。這種病是因為腹中之氣散亂不收,所以津液隨著氣機橫溢而導致脹滿,全是太陰經不能統攝。通便和腹脹,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病症。再次使用大黃猛藥,會大量耗損氣機,如果不死於脹滿,必定會腹破而死。」病人說:「大黃服用了兩劑,還沒有通便,怎麼辦?」喻嘉言說:「腹中真氣漸漸散失,今晚子醜時分,陰陽交替的時候,必定會大汗淋漓,頭暈眼花,非常危險。趕緊服用理中湯,人參用量到三錢,第二天稍微加一點黃連。」脹滿減輕很多,但仍然擔心大便不通。喻嘉言說:「……」(原文已結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