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25)
卷五 (25)
1. 喘
孫起伯肺脹。服耗氣藥過多。張路玉診之。脈浮大而重按豁然。飲食不入。幸得溺清便堅。與局方七氣。每劑用人參三錢。肉桂、半夏曲、炙甘草各一錢。生薑四片。四劑霍然。蓋肺脹實證居多。此脈虛大。不當以尋常論也。
又治一尼肺脹。喘鳴肩息。服下氣止嗽藥不應。漸至胸腹脹滿。脈得氣口弦細而澀。此必勞力氣上。誤飲冷水傷肺。肺氣不能收斂所致也。遂與越脾湯減麻黃。加細辛、葶藶。大瀉肺氣而安。
震按此方加減最巧。上案用七氣湯成方亦巧。觀其論脈溯因。而細心體貼之。乃知其巧。予邑有友範君。哮喘已久。向用金匱腎氣丸。時效時不效。吳門繆松心先生診之曰。伏飲內踞有年。明是陽衰濁泛。但綿延日久。五旬外。痰中雜以血點。陰分亦漸損傷。偏剛偏柔。用藥兩難措置。
仿金水六君煎意。用熟地炭四錢。當歸炭一錢。茯苓三錢。炙草四分。川貝一錢半。青鹽、陳皮一錢。淡菜漂三錢。杏仁三錢去皮尖鹽水炒。半月後復診。晨用金匱腎氣丸以治本。晚服苓桂術甘加味以治標。生於術米泔浸切片曬三兩。粗桂木曬八錢。炒半夏二兩。雲苓三兩。
炙草六錢。杏仁霜一兩六錢。鹿脊骨三兩。用麻黃四錢煎湯。炙北細辛三錢曬。水泛丸。此證向來背脊畏寒。甚則哮發。服此方而畏寒除。隔三年。忽起淋濁。莖中痛脹。繆曰。此新病。以瀉丙出壬為正治。但素有痰飲。滋膩之品。傷陽助濕。究非所宜。當變法治。庶與本證無礙。
羊脊骨五錢。小木通一錢。鹽水炒黃柏三分。生甘草梢五分。赤白茯苓各半三錢。水飛辰砂五分。調入服。三劑淋濁即愈。半年後改定丸方。曰。飲踞中焦。歷年已久。前主溫煦太陽寒水之臟。與病機極合。用藥可無事更張。第溺管有精淋。由來已非旦夕。雖云腎氣不堅所致。
其降多而升少。亦非所宜。今造一方以兼顧之。嫩毛鹿角二兩鎊。羊脊骨三兩炙黃打碎。生菟絲子三兩曬。北細辛三錢曬。生黃耆皮一兩五錢曬。蜜水炙麻黃三錢。桂枝粗木七錢曬。生於術米泔水浸曬乾三兩。茯苓三兩曬。炙黑甘草五錢炒黃。半夏一兩五錢。杏霜一兩五錢。
橘紅一兩曬。為末。用苡仁煮漿糊丸。後隔數年。已六旬余。換丸方用熟地四兩水煮。歸身一兩五錢。製半夏炒黃一兩半。雲苓三兩。橘紅曬一兩。炙黑甘草五錢。生臺術三兩米泔水浸生用。嫩毛鹿角一兩五錢。蛤蚧兩對去頭足炙。熟附子七錢。淮牛膝一兩四錢。生左牡蠣二兩研細水飛。
羊脊骨三兩炙黃打碎。杏仁三兩去皮尖油。北細辛三錢曬。澤瀉一兩五錢炒。為末。苡仁煮漿搗丸。以上諸方。攝納腎陽。溫通督脈。疏刷肺氣。開豁濁痰。標本悉能照顧。巧更極矣。宜乎服之而宿疾全瘳也。
白話文:
孫思邈治癒一位肺脹患者,此人因服用耗氣藥過多導致病情加重。診脈發現脈象浮大,重按則豁然鬆弛,且飲食不進,但小便清澈,大便堅實。於是醫生處方七氣湯,並調整人參用量,使其迅速痊癒。此例說明,即使脈象虛大,也要根據實際病情辨證論治,不可一概而論。
另一位尼姑患肺脹,喘息不止,服用下氣止嗽藥無效,胸腹脹滿,脈象細弱而澀。診斷為勞累傷肺,誤飲冷水加重病情,導致肺氣不能收斂。醫生遂調整越脾湯,減去麻黃,加入細辛、葶藶,大瀉肺氣,使病情得以好轉。此方加減巧妙,體現了醫生精湛的醫術和對病情的深入理解。
作者又提及一位友人患哮喘多年,曾服用金匱腎氣丸,療效不佳。另一位醫生診斷為多年伏飲,陽氣衰弱,濁氣上泛,久病傷陰,痰中帶血。由於病情複雜,難以單純使用溫補或清泄的方法。於是醫生仿金水六君煎的思路,制定藥方,先服用半月,再配合金匱腎氣丸和苓桂術甘湯治療,標本兼治。
後來,友人出現淋濁,醫生認為這是新發疾病,應以瀉法治療。但考慮到其痰飲體質,滋膩的藥物會傷陽助濕,因此調整藥方,用藥溫和,以達到治療淋濁而不影響原有疾病的目的。
數年後,友人病情又變,醫生再次調整藥方,考慮到其多年伏飲,需溫煦腎陽,又兼顧其精淋症狀,因此新方兼顧溫陽、利水,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。
幾年後,友人年過六旬,醫生再次調整藥方,方中加入補益腎陽、溫通督脈、疏散肺氣、化解痰飲的藥物,最終使友人宿疾痊癒。這些病例都說明了醫生精湛的醫術,以及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