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23)
卷五 (23)
1. 喘
朱丹溪治一人。病喘不得臥。肺脈沉而澀。此外有風涼濕氣。遏其內熱不得舒。以黃芩、陳皮、木通各一錢五分。蘇葉、麻黃、桂枝各一錢。生薑、黃連各五分。甘草二分。煎服數帖而愈。
又治吳輝妻孕時足腫。七月初旬。產後二日。因洗浴即氣喘。但坐不得臥者五月矣。惡寒。得暖稍寬。兩關脈動。尺寸皆虛無。百藥不效。朱以丹皮、桃仁、桂枝、茯苓、乾薑、五味、枳實、厚朴、桑皮、紫蘇、栝蔞實煎服。一服即寬。三服得臥。病如失。蓋作汙血感寒治之也。
震按首案宜用定喘湯。此方尚未妥貼。以黃連與沉澀脈不合也。次案用藥似雜。而與病情恰對。毫無可議。丹溪尚有一案。身痛與氣喘並作。已收在痛風門。可以同閱。
汪石山治一人。體肥色白。年近六十。痰喘聲如曳鋸。夜不能臥。汪診之。脈浮洪。六七至中或有一結。曰。喘病脈洪。可治也。脈結者。痰礙經隧耳。宜用生脈湯加竹瀝。服之至十餘帖。稍定。患者嫌遲。更醫用三拗湯、五拗湯。勢漸危。於是復以前方。服至三四十帖。病果如失。
又治一婦人。年五十餘。素有嗽病。忽一日大喘。痰出如泉。身汗如油。脈浮而洪。似命絕之狀。令速用生脈散一帖。喘定汗止。三帖後。痰亦漸少。再於前方加栝蔞實、白朮、黃芩、當歸、芍藥。服二十帖而安。
又一人年逾六十。病氣喘。汪診之。脈皆縈縈如蛛絲。曰。病不出是夜矣。果如期而逝。
震按石山三案。以脈洪為可治。脈微細為不治。所當著眼。
又一人形長。色蒼瘦。年四十。每秋涼病痰嗽氣喘不能臥。春暖即安。病此多年。醫用紫蘇、薄荷、荊芥等以發表。用桑皮、石膏、半夏等以疏內。雖暫輕可。不久復作。汪診之。脈頗洪滑。此內有鬱熱也。秋涼則皮膚緻密。內熱不能發泄。故病作矣。內熱者。病本也。今不治其本。
徒用發散以虛其外。則愈不能當風寒。疏內以耗其津。則愈增鬱熱之勢。遂進三補丸加大黃、貝母、栝蔞。丸服。仍令每年立秋。先服滾痰丸四十粒。病漸安。
又一婦年五十。形色脆弱。每遇秋冬。痰嗽氣喘。自汗體倦。或噁心作嘔。汪診之。脈皆浮緩而濡。曰。表虛不御風寒。激內之鬱熱而然。遂用參、耆各三錢。麥冬、白朮各一錢。黃芩、歸身、陳皮各七分。甘草、五味各五分。煎服十餘帖而安。次年秋間。滯下。腹痛後重。
脈皆濡細稍滑。汪曰。此內之鬱熱欲下也。體雖素弱。經云。有故無殞。遂以小承氣利兩三次。腹痛稍除。後重未退。再以補中益氣加枳殼、黃芩、芍藥煎服。仍用醋澆熱磚。布裹。坐之而愈。
震按秋涼喘嗽之證。近日甚多。若外寒束其內熱。不過此證中之一種耳。然已虛實不同如此。故必辨之以脈。乃無差誤。
白話文:
喘
朱丹溪治療一位病人,患有喘息症,無法平臥,肺脈沉而澀,此外還有風寒濕邪,阻遏內熱不得舒暢。他用黃芩、陳皮、木通各一錢五分,蘇葉、麻黃、桂枝各一錢,生薑、黃連各五分,甘草二分煎服,服用了幾劑就痊癒了。
他又治療吳輝的妻子,孕期足腫,七月初旬生產,產後二日因沐浴而氣喘,只能坐不能臥,已經五個月了。病人惡寒,得暖則稍舒緩,兩關脈搏動,寸口脈皆虛弱,服用各種藥物均無效。朱丹溪用丹皮、桃仁、桂枝、茯苓、乾薑、五味子、枳實、厚朴、桑皮、紫蘇、栝蔞實煎服,一劑藥就見效,三劑藥就能平臥,病症如同消失。這是因為產後污血受寒引起的,所以這樣治療。
評論:第一個病例宜用定喘湯,這個方子不夠完善,因為黃連與沉澀脈不合。第二個病例用藥看似雜亂,但卻與病情恰當吻合,毫無可議之處。朱丹溪還有一個病例,身痛與氣喘同時發作,已經收錄在痛風門中,可以參考閱讀。
汪石山治療一位體型肥胖、面色白皙,將近六十歲的病人,痰喘聲音像拉鋸一樣,晚上無法平臥。汪石山診脈,脈象浮洪,每六七次脈搏中會有一個結滯,他說:喘病脈象浮洪,是可以治療的。脈象有結滯,是因為痰阻礙經絡。因此,他用生脈湯加竹瀝,服用十幾劑後,症狀稍有好轉。病人嫌緩慢,又換了其他醫生,服用三拗湯、五拗湯,病情卻日漸危急。於是又用回之前的方劑,服用三四十劑後,病症痊癒。
他又治療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,素有咳嗽病史,突然有一天大喘,痰液如泉湧出,渾身汗如油出,脈象浮洪,像是要斷氣的樣子。他立即用生脈散一劑,喘息平定,汗止,三劑後,痰液也漸漸減少。又在原方基礎上,加栝蔞實、白朮、黃芩、當歸、芍藥,服用二十劑後病癒。
還有一位六十多歲的病人,患有氣喘,汪石山診脈,脈象細弱如蛛絲,他說:這個病人在今晚就會去世,果然如期而亡。
評論:汪石山這三個病例,以脈象浮洪為可治,脈象微細為不可治,這是診斷的關鍵。
又有一位身材高長,面色蒼白消瘦,四十歲的病人,每到秋季天氣轉涼就患痰嗽氣喘,無法平臥,春天轉暖則症狀減輕,多年如此。醫生用紫蘇、薄荷、荊芥等發散風寒,用桑皮、石膏、半夏等疏通內熱,雖然能暫時減輕,但不久就會復發。汪石山診脈,脈象洪滑,認為這是體內有鬱熱。秋季涼爽,皮膚緻密,內熱不能發散,所以發病。內熱是病根,現在不治療病根,只用發散藥物耗損體表,則更不能抵禦風寒,用疏內藥耗傷津液,則更增加鬱熱。於是,他用三補丸加大黃、貝母、栝蔞實,製成丸劑服用,並囑咐每年立秋之前,先服用滾痰丸四十粒,病情漸漸好轉。
又有一位五十歲的婦女,形體瘦弱,每到秋冬季節就痰嗽氣喘,自汗體倦,有時噁心嘔吐。汪石山診脈,脈象浮緩而濡,說:這是表虛不禦風寒,刺激體內鬱熱而發病。於是,他用人參、黃耆各三錢,麥冬、白朮各一錢,黃芩、當歸、陳皮各七分,甘草、五味子各五分煎服,服用了十幾劑就好了。次年秋天,大便不通,腹痛,下墜感明顯。脈象濡細稍滑,汪石山說:這是體內鬱熱欲下泄。雖然體質素弱,但《內經》說:「有故無殞」,於是用小承氣湯通便兩三次,腹痛稍減,下墜感未退,又用補中益氣湯加枳殼、黃芩、芍藥煎服,再用醋澆熱磚,用布包好,讓病人坐著,病就好了。
評論:秋季涼爽引起的喘嗽症狀,近來很多。如果外寒束縛內熱,這只不過是這種病症中的一種而已。但虛實不同,所以必須辨證用脈,才能避免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