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18)
卷五 (18)
1. 喑
丹溪治一人遺精。誤服參耆及升浮劑。遂氣壅於上焦而喑。聲不出。乃用童便浸香附為末。調服。疏通上焦以治喑。又用蛤粉、青黛為君。黃柏、知母、香附佐之為丸。填補下焦以治遺。十餘日良愈。
江云。本草言尿主久嗽失音。故治喑多用尿白。能降火故也。
一男子年近五十。久病痰嗽。忽一日感風寒。食酒肉。遂厥氣走喉。病暴喑。與灸足陽明別之豐隆二穴。各三壯。足少陰照海穴。各一壯。其聲立出。信哉聖經之言也。仍以黃芩降火為君。杏仁、陳皮、桔梗瀉厥氣為臣。訶子瀉逆。甘草和元氣為佐。服之良愈。
一鄉人力田辛苦。復飢甚。飲食驟飽。倦臥半響。醒後忽喑啞不言。如是者二十餘日矣。高鼓峰診之曰。勞倦傷脾。飢飽傷胃。陽明之氣遏而不升。津液不行。賁門擁澀。故語言不能出耳。以補中益氣湯十大劑與之。偶午睡覺。通身汗下。言語如常。
王惟一數年前雖有血證。而年壯力強。四月間。忽患咳嗽。服發散藥後。痰中見血數口。繼服滋陰藥過多。遂聲颯而啞。時覺胸中氣塞。遷延月餘。邀張路玉診之。脈雖沉澀。而按之益力。舉之應指。且體豐色澤。絕非陰虛之候。張曰。臺翁之聲啞。是金實不鳴。非金破不鳴之比。
因疏導痰湯。加人中黃、澤瀉。專一滌痰為務。四劑後。痰中見紫黑血數塊。其聲漸出而颯未除。更以秋石兼人中黃、棗肉丸服。經月而聲音清朗。始終未嘗用清理肺氣。調養營血藥也。
震按四條皆是喉喑。而治法各異。其異處仍合於古訓。切於病情。故能取效。若今人之用叫子、蘆衣等物。雖若新奇而與病無涉。效何由得。
白話文:
[喑]
丹溪治療一位遺精的病人,誤服補氣藥物(人參、黃耆)和升浮藥物,導致氣體壅塞在上焦而失音,聲音出不來。於是用童尿浸泡香附子磨成粉末服用,疏通上焦來治療失音。又用蛤粉、青黛為主藥,黃柏、知母、香附為輔藥製成丸藥,滋補下焦治療遺精。十多天後病就好了。
江氏說,《本草綱目》記載尿液可以治療久咳失音,所以治療失音常用童尿,因為它能降火。
一位將近五十歲的男子,長期患有痰嗽,有一天突然受寒,又吃了酒肉,導致厥氣(氣逆)上衝喉嚨,突然失音。於是用艾灸足陽明經的豐隆穴(每穴三壯)和足少陰經的照海穴(每穴一壯),聲音馬上就恢復了,可見經書記載是真實可信的。然後再用黃芩清熱降火為主藥,杏仁、陳皮、桔梗瀉下厥氣為輔藥,訶子瀉下逆氣,甘草調和元氣,服用後痊癒。
一位鄉下人,因用力耕田過度勞累,又非常飢餓,吃飯過飽,倦臥休息了一會兒,醒來後突然失音,持續了二十多天。高鼓峰醫生診斷認為:勞累傷了脾,飢飽傷了胃,陽明經的氣機受阻不能上升,津液運行不暢,賁門(胃的入口)緊縮,所以無法發聲。於是給他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劑,他剛好午睡睡著了,出了一身汗,說話就恢復正常了。
王惟一先生幾年前雖然有血證,但身體強壯有力。四月間,突然咳嗽,服用發散風寒的藥後,痰中帶血幾口,接著又服用過多滋陰的藥物,結果聲音嘶啞。經常感覺胸中氣塞,拖延了一個多月。他請張路玉醫生診治,脈象雖然沉澀,但按壓時有力,抬舉時能感到脈搏跳動,而且身體豐滿,面色紅潤,絕對不是陰虛的症狀。張醫生說:王先生的聲音嘶啞,是因為氣血充盈而不出聲,這和金屬堅固而不能發聲不同。
於是給他服用疏導痰濁的藥方,加入人中黃、澤瀉,專門清除痰濁。服藥四劑後,痰中出現幾塊紫黑色的血塊,聲音逐漸恢復,但仍然嘶啞。又服用用秋石、人中黃、棗肉製成的丸藥。經過一個月,聲音清朗,始終沒有用過治療肺氣和調養營血的藥物。
震按:以上四個病例都是喉嚨失音,但治療方法各不相同,這些不同的治療方法都符合古代醫學的原則,都針對病情的實際情況,所以都能取得療效。而現在有些人使用叫子、蘆衣等藥物,雖然看起來很新奇,但與疾病沒有關係,療效從何而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