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4)

1. 噎膈

震按:此與石山用人參三錢之案,大同小異。

王中陽治一村夫。因食新筍羹,咽納間,忽一噎,延及一年,百藥不效。王以蓽茇、麥芽、青皮、人參、苦梗、柴胡、白蔻、木香、良薑、半夏曲為末,每一錢,水煎熱服。次日,病家來報曰:「病人近日,自己津唾亦咽不下;昨藥幸納之,胸中沸然作聲,覺有生意。」王遂令其以米作粉,煮粥入藥,再煎勻啜之。一吸而盡。連服數日,得回生,因名其方曰還魂散。

震按:風、勞、鼓、膈四大惡病,而噎膈尤惡,十有九死。此云村夫食筍成噎,想不過阻其氣道耳,亦必無一年之久。若一年,則胃氣垂絕矣。些微之人參,豈敵青皮、麥芽、木香、桔梗、柴胡、薑、茇等之辛燥攻散耶?至如華元化以蒜酢吐蟠胸之蛇;絳州僧以藍靛化破喉之魚;南唐烈祖食飴而噎,吳廷紹之用楮實;外臺王燾幼年反胃,衛士之用驢溺。凡屬醫書,無不詳載;然求其驗者殊少。要知返魂散及此種單方,非以治七情酒色之噎膈也。若憂鬱憤懣,或縱酒肆欲而成者,惟人參為主,合對證之藥投之,十中猶救一二。余皆宛轉就死,無法可施也。孫兆用附子一個,刳中,納丁香四十九粒,浸以生薑自然汁,煮乾末服。想治陰寒之膈。嵩崖用黃連濃煎,遞入金銀、田螺、蘿菔、韭、梨、柏葉四汁,再加竹瀝、童便、人、羊、牛三乳熬膏。想治熱燥之膈。方可並驅,效難操券也。張雞峰謂須內觀靜養。丹溪王案,詳載坐功運氣二說,有至理存焉。猶恐迫不及待耳。

李士材治邑宰張孟端夫人。憂怒之餘,得食輒噎,膈中隱隱痛。李曰:「脈緊且滑,痰在上脘。」用二陳加薑汁、竹瀝。曰:「半夏燥乎?」李曰:「濕痰滿中,非此不治。」遂用四劑,病尚不減。改大半夏湯。服四帖,胸痛乃止;又四帖,而噎亦減。服二十劑而安。

又治江右太學方春和。年近五旬,多欲善怒,患噎三月。日進粉飲一鍾,腐漿半鍾,且吐其半。六脈細軟,此虛寒之候也。用理中湯加人乳、薑汁、白蜜、半夏。一劑便減。十劑,而日進糜粥。更以十全大補加竹瀝、薑汁四十帖,諸證皆愈。嘉定錢遠之,二十五歲,以鼓盆之戚,悲哀過度,不能食飲。又十餘日,粥亦不能食,隨食隨吐。二便閉澀,自謂必死。求診於李。李曰:「脈按有力,非死證也。」以酒蒸大黃加桃仁、當歸、砂仁、陳皮,蜜丸與服。凡五服,而下燥屎乾血甚多,病若失矣。數日之間,能食倍常。

震按:此非噎膈,不過憂忿而氣閉血瘀,暫時關格耳。其所以易愈者,病暴起而脈有力也。若前二案,未必見效。

易思蘭治一人。胸膈胃脘飽悶,腹仍飢而不能食,腰腿痠疼,坐立戰搖,日夜臥榻,大便燥結。每日雖進清粥一二鍾,食下即嘔吐酸水,醋心。眾作膈治,不效。易診左右寸關俱沉大有力,兩尺浮中沉三候俱緊,按之無力。乃曰:「此氣膈病也。兩寸居上,其脈當浮,今卻沉大。」

白話文:

噎膈

這篇記載與石山用人參三錢治療噎膈的案例大同小異。

王中陽曾治癒一位村民,因食用新筍羹,咽喉突然噎住,持續一年,各種藥物都無效。王中陽用蓽茇、麥芽、青皮、人參、桔梗、柴胡、白蔻、木香、良薑、半夏曲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熱水煎服。第二天,病人家人來報,說病人近日連唾液都吞咽不下,幸好昨天服用的藥物能順利吞嚥下去,胸中沸騰作響,感覺病情好轉。王中陽於是讓病人用米磨成粉,煮成粥,再加入藥粉,充分攪拌後服用,一口氣喝完。連續服用數日後,病人痊癒,因此將此方命名為「還魂散」。

據記載,風勞、鼓膈都是四大惡疾,而噎膈尤其凶險,十之八九都會死亡。這位村民因吃筍噎住,想來只是氣道受阻,不可能持續一年。如果持續一年,胃氣恐怕已經衰竭了。少量的人參,怎能抵擋青皮、麥芽、木香、桔梗、柴胡、薑、蓽茇等辛燥攻散之品的藥性呢?像華元化用蒜醋吐出蟠踞胸中的蛇,絳州僧用藍靛溶解卡在喉嚨的魚,南唐烈祖因為吃飴糖噎住,吳廷紹用楮實,外臺王燾幼年反胃,衛士用驢尿治療……這些記載在醫書中都有詳述,但真正有效的卻很少。總之,還魂散及其他類似單方,並非用於治療因七情、酒色導致的噎膈。如果是因為憂鬱、憤懣,或縱情酒色所致,則需以人參為主藥,配合其他針對病症的藥物,十個病人中或許能救活一兩個,其餘大多數都會輾轉死去,無藥可救。孫兆用一個附子,剖開,放入四十九粒丁香,浸泡在生薑汁中,煮乾研磨成粉服用,想來是治療陰寒引起的噎膈;嵩崖用濃煎黃連,加入金銀花、田螺、蘿蔔、韭菜、梨、柏葉四種汁液,再加入竹瀝、童尿、人乳、羊乳、牛乳熬成的膏藥,想來是治療熱燥引起的噎膈。這些方法雖然可以嘗試,但效果難以保證。張雞峰認為應該內觀靜養,丹溪王氏的案例詳細記載了坐功運氣兩種方法,其中蘊含著至理,只是恐怕有人等不及。

李士材治療邑宰張孟端夫人,因憂怒導致進食即噎,膈中隱隱作痛。李士材診脈發現脈象緊而滑,痰在上脘,於是使用二陳湯加薑汁、竹瀝。有人問半夏燥性較強,李士材說濕痰充斥胸中,非此藥不可。連服四劑,病情沒有減輕,改用大半夏湯,服用四劑後,胸痛止住,再服四劑,噎嗝也減輕,服用二十劑後痊癒。

他又治療江右太學方春和,年近五十,好色易怒,患噎膈三月,每天只能喝少量米湯和豆漿,而且還會吐出一半。六脈細軟,屬於虛寒症狀。李士材使用理中湯,加入人乳、薑汁、蜂蜜、半夏,一劑藥後病情減輕,十劑藥後能吃稀粥,又用十全大補湯,加入竹瀝、薑汁,服用四十劑,諸症皆愈。嘉定錢遠之,二十五歲,因喪妻悲痛過度,不能飲食,十餘日後連稀粥都吃不下,一吃就吐,大小便不通,自認為必死無疑,向李士材求診。李士材診脈發現脈象有力,並非死症,於是用酒蒸大黃,加入桃仁、當歸、砂仁、陳皮,製成蜜丸服用。五劑藥後,瀉下燥屎和乾血很多,病情似乎好轉,數日內就能吃下比平常多一倍的食物。

這並非噎膈,只是憂慮憤怒導致氣機閉塞,血脈瘀滯,暫時阻礙食道而已。所以容易治癒,是因為病情發作迅速,且脈象有力。如果像前兩個案例,未必能見效。

易思蘭治療一人,胸膈、胃脘飽脹,腹部卻飢餓而不能進食,腰腿痠痛,坐立不安,日夜臥床不起,大便秘結。每天雖然喝一兩碗稀粥,但吃下去就嘔吐酸水,胃酸。很多人用治療噎膈的方法,都沒效果。易思蘭診脈發現左右寸關脈沉而有力,兩尺脈浮而中沉,三候皆緊,按之無力,於是說這是氣膈病,兩寸脈應當浮,現在卻沉而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