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13)
卷五 (13)
1. 噎膈
丹溪治一少年:食後必吐出數口,卻不盡出;隔上時作聲;面色如平人。病不在脾胃,而在膈間。其得病之由,乃因大怒未止,輒食麵,故有此證。想其怒甚,則死血菀於上,積在膈間,礙氣升降,津液因聚,為痰為飲,與血相搏而動,故作聲也。用二陳加韭汁、蘿蔔子。二日以瓜蒂散吐之,再一日又吐之,痰中見血一盞。次日復吐之,見血一鍾而愈。
又一人:不能頓食,喜頻食。一日忽咽膈壅塞;大便燥結;脈澀,似真臟脈。喜其形瘦而色紫黑;病見乎冬,卻有生意。以四物加白朮、陳皮濃煎,入桃仁十二粒研,再沸飲之。更多食諸般血以助藥力。四十餘帖而便潤;七十帖而食進;百帖而安。
震按丹溪治噎膈反胃數條,皆以瘀血治而效。如一人因跌僕後,中脘即痛而起。一人食入必屈曲下膈,梗澀微痛,由臘月常飲點剁酒而起。其脈皆澀,皆以韭汁冷飲得愈。然系噎膈之漸,未成真病也。又如一人:勤勞而有艾妻,且喜酒;病反胃半年;脈澀不勻,重取大而無力。
用新溫牛乳細飲之,日夜八九盞,以滋精血。佐甘蔗汁以解酒毒,而安。一人多服金石房中藥,病噎膈,得吐則快;脈澀,重取弦大。用竹瀝御米煮為粥,頻頻少與之。遂不吐。繼以米粥入竹瀝。又繼以四物加陳皮。月餘而安。此皆病重藥輕,不知何以奏捷如此。及考汪石山治噎膈案。
一曰:面青性急,肝木盛也。脈緩而弱,脾土虛也。用異功加神麯,少佐黃連。一曰:脈皆浮洪弦虛,得之酒與勞,年逾六十,大虛證也。用人參三錢,白朮、歸身、麥冬各一錢,陳皮七分,香附六分,黃芩五分,白芍八分,乾薑四分,黃連三分。煎服五帖,而脈斂膈寬,飲食能進。
方為堂堂之陣,正正之旗,後當仰則於此。
汪石山見一人:形瘦而蒼,年逾五十;診其脈皆弦澀而緩,尺脈浮而無根。曰:尺脈當沉反浮,病主腎水虧乏。其餘脈皆弦澀而緩者:弦脈屬木;澀為血少;緩,脾脈也。以脈論之,乃肝木凌脾而血液枯槁,當成噎膈證也。問之,胸膈微有礙。曰:不久膈病成矣,病成非藥可濟。後果病膈而卒。
震按石山論脈,最為精細。若今人診得弦澀而緩,必謂緩為有胃氣,則生也。至如尺脈之浮而無根,或匆匆不及致群矣。
虞天民治一人:年五十餘,夏秋間得噎證;胃脘痛;食不下,或食下良久復出;大便燥結;人黑瘦甚。右手關前弦滑而洪;關後略沉小;左三部俱沉弦;尺帶芤。此中氣不足;木來侮土;上焦濕熱,鬱結成痰;下焦血少,故大便結燥;陰火上衝吸門,故食不下。用四物以生血;四君以補氣;二陳以祛痰。三合成劑,加姜炒黃連、枳實、栝蔞仁,少加砂仁。又間服潤腸丸,或服丹溪墜痰丸。半年服煎藥百餘帖而全愈。
白話文:
噎膈
丹溪治療一個少年,飯後必吐出幾口食物,但吐不乾淨,隔一段時間會發出聲音,面色卻像正常人一樣。病不在脾胃,而在膈間。他生病的原因,是因為大怒之後沒有平息,就吃麵,所以有了這個症狀。想來他當時怒氣很盛,導致淤血停滯在上,積聚在膈間,阻礙氣的升降,津液因此停聚,形成痰飲,與血互相搏動,所以會發出聲音。於是使用二陳湯加韭汁、蘿蔔子,兩天後用瓜蒂散催吐,又隔一天再催吐一次,痰中見到約一碗的血。第二天再次催吐,見到約一盅的血後就痊癒了。
另一人不能一次吃飽,喜歡多次少量進食,有一天突然咽膈阻塞,大便乾燥,脈象澀滯,像是真臟的脈象。他身形消瘦,面色紫黑,生病在冬天,但卻還有生機。於是用四物湯加白朮、陳皮濃縮煎煮,加入研磨好的桃仁十二粒,再煮沸服用,並多吃一些補血的食物來增強藥效。服藥四十多劑後大便通暢,七十劑後食慾增加,一百劑後痊癒。
丹溪治療噎膈反胃的案例很多,都用治療瘀血的方法而有效。例如,一人因跌倒後,中脘立即疼痛;一人每次進食後,食物必在膈下彎曲,梗阻澀滯且輕微疼痛,這都是因為臘月時常飲用一種烈酒引起的,他們的脈象都澀滯,都用韭汁冷飲就治癒了。然而,這只是噎膈的初期,還未成為真正的疾病。又例如,一人工作勞累,妻子又愛使喚他,還喜歡喝酒,患反胃病半年,脈象澀滯不勻,重按脈象大而無力。
於是用新鮮溫熱的牛奶少量頻頻服用,每天夜裡喝八九碗,以滋養精血,並佐以甘蔗汁解酒毒,然後就痊癒了。一人服用很多金石類和房中藥,患噎膈病,能吐出來就舒服,脈象澀滯,重按則弦大。於是用竹瀝米煮粥,少量頻頻地給他吃,就不再嘔吐了。接著再用加竹瀝的米粥,然後再用四物湯加陳皮,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。這些病例都是病情嚴重卻用藥輕微,卻不知為何如此見效。考究汪石山的治療噎膈的案例,
有一個是面色青白,性情急躁,屬於肝木旺盛;脈象緩弱,脾土虛弱,於是用異功散加神麴,少量佐以黃連。有一個是脈象浮洪弦虛,是因酒和勞累所致,年齡超過六十歲,是大虛證,於是用人參三錢、白朮、歸尾、麥冬各一錢、陳皮七分、香附六分、黃芩五分、白芍八分、乾薑四分、黃連三分,煎服五劑,脈象就變得平穩,膈間舒暢,飲食也能進食了。
這方子是堂堂正正的藥方,以後應當以此為準。
汪石山見到一人,身形消瘦而蒼白,年齡超過五十歲,診脈弦澀而緩,尺脈浮而無根。他說,尺脈應該沉而反浮,此病主要由於腎水虧乏;其餘脈象弦澀而緩,弦脈屬於肝木,澀則血少,緩則為脾脈。從脈象分析,是肝木克脾,導致血液枯竭,將要形成噎膈證。詢問他,胸膈略有不適,汪石山說不久就會形成噎膈病,病成之後藥物就無能為力了。結果後來果然因噎膈而死。
丹溪評論石山的論脈,最為精細。如果現代人診到弦澀而緩的脈象,一定認為緩為有胃氣,是有生機的。至於尺脈浮而無根,可能就匆匆忙忙地忽略了。
虞天民治療一人,年齡五十多歲,夏秋之間患噎膈病,胃脘疼痛,食慾不振,或者食物很久之後才吐出來,大便乾燥,人又黑又瘦,右手寸口脈弦滑而洪大,關脈略微沉小,左手三部脈都沉弦,尺脈帶芤。這是中氣不足,肝木克脾,上焦濕熱,鬱結化痰,下焦血少,所以大便乾燥;陰火上衝,所以食慾不振。於是用四物湯以生血,四君子湯以補氣,二陳湯以祛痰,三者合為一劑,再加入薑炒黃連、枳實、栝蔞仁,少加砂仁;間歇服用潤腸丸,或者服用丹溪墜痰丸。半年服用煎藥一百多劑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