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2)

1. 嘔吐

時時食之,醫莫能治。史曰:此證內經有之,名曰食掛。凡人之肺:六葉舒張,蓋覆於脾,子母氣和則進食;一或有戾,則肺不能舒,脾為之蔽,故不嗜食。遂用清氣潤肺藥,服三日,病者鼻聞肉味覺香,取啖之甚美。此係邪說。江篁南謂非記者假託,即史公之妄言欺世,誠然。

景岳治胡宅小兒。年甫三歲,偶因飲食不調,延幼科診治,所用之藥,無非清火化滯等劑,因而更損胃氣,反致嘔吐溏泄。復加清利,遂致吐蛔。初止數條,漸至數十條,細如燈草,甚至成團攪結而出。早晚不絕。所下者亦如之。羸困至極。求治於張。先與溫胃飲二三劑,其蟲朝夕不止。

其多如故。初不識其何所從來,而神化之速,一至如此。乃翁切懇先逐此蟲。張弗聽,且曰:公之所畏者,蟲也;予之所畏者,胃氣也。凡逐蟲之藥,無有不傷胃氣者。若胃氣再傷,非惟不能逐蟲,而命必隨之矣。仍用前藥,倍加人參佐附子。二三劑而嘔吐漸稀,瀉亦隨止。

瀉止後,乃以理陰煎、溫胃飲,出入間用,十餘日而蟲漸少,一月餘而飲食進,肌肉生,復元如故矣。蓋此兒因涼藥傷脾,脾胃虛寒,陰濕內淫,以致生蟲。但使脾胃日強,則拔去化蟲之源,病方全愈也。

〔附〕吳參軍煮鮮蘑菇。多食之,大吐大瀉。醫謂:速宜解毒。用黃連、桔梗、黑豆、甘草、枳實之屬。連進而病益甚。胸腹大脹,口乾氣喘,水飲皆不能受,危窘已甚。景岳視之曰:毒有不同,豈必黃連、甘、桔乃可解耶?蘑菇一物:必產於沉坑枯井,或沉寒極陰之處,其得陰氣最盛,故肥白最嫩也。公中此陰寒之毒,而復解以黃連之寒,病更增耶?遂用人參、白朮、炙草、乾薑、附子、茯苓等。一劑而嘔少止,再劑而脹少殺。隨大加熟地,以兼救其瀉亡之陰。前後凡二十餘劑,復元如故。

又,竇氏全書載:一人春月將熟豬羊肉露放月臺之上,明日治以燕客,凡二十餘人,皆吐嘔不安。惟二三人不吐嘔,蓋食肉少而飲酒多也。一老醫云:此夜露之毒也。露惟秋夜之氣清,故不毒;若春夏俱有毒。以甘草煎湯飲之,即愈。

震按:此說,亦不可不知。然露後不再蒸煮所致。若加烹飪,露之毒豈能存乎?

白話文:

嘔吐

古籍記載許多嘔吐的病例及治療方法。有些嘔吐的原因不明,即使醫生也束手無策,古書中稱之為「食掛」。當時認為,肺部六葉舒張覆蓋脾臟,肺脾氣血調和才能正常進食,若其中一方受損,肺部不能舒張,脾臟受阻,就會厭食。因此,有人嘗試用清氣潤肺的藥物治療,服藥三日後,病人聞到肉味覺得香,想吃,但這被認為是錯誤的治療方法,是後人杜撰的謬論。

景岳醫生曾治療一個三歲小孩嘔吐。小孩因飲食不調,服用其他醫生開的清火化滯藥物後,反而損傷胃氣,導致嘔吐腹瀉,甚至吐出許多細如燈草,甚至結成團的蛔蟲,日夜不止,小孩極度虛弱。張醫生診治後,先用溫胃的藥方,但蛔蟲依然很多。張醫生認為,其他醫生害怕蟲子,但他害怕損傷胃氣,因為驅蟲藥都會傷胃氣,胃氣再受損,性命堪憂。於是,他繼續用溫胃的藥方,並加重人參、附子,幾劑藥後,嘔吐和腹瀉漸止。

嘔吐腹瀉停止後,張醫生改用理陰和溫胃的藥方,交替使用,十多天後蟲子減少,一個多月後,小孩恢復飲食,肌肉長回來,完全康復。張醫生認為,小孩是因為涼藥傷了脾胃,導致脾胃虛寒,陰濕內侵,才生蟲。只要脾胃強健,就能去除生蟲的根源,疾病自然痊癒。

另有一例,吳參軍吃了很多鮮蘑菇後,嘔吐腹瀉,醫生用黃連等寒涼藥物解毒,結果病情加重,腹脹氣喘,連水都喝不下。景岳醫生認為,蘑菇多生長在陰冷潮濕的地方,屬陰寒之物,用黃連等寒涼藥物反而加重病情。於是,他用人參、白朮等溫熱藥物治療,一劑藥後嘔吐減少,兩劑藥後腹脹減輕,之後又加服熟地黃補益陰血,前後二十多劑藥,病人痊癒。

此外,《竇氏全書》記載,有人春天將熟豬羊肉放在露天月台上,第二天招待客人,二十多人吃了都嘔吐不適,只有少數人沒事,因為他們吃肉少喝得多。一位老醫生說這是春夜露水有毒,只有秋夜露水無毒,可用甘草湯治療。但作者認為,這可能是因為肉沒有再加熱,如果烹飪後,露水之毒就不存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