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1)

1. 吞酸吐酸

丹溪治一人。因心痛。久服熱藥多。兼患吞酸。以二陳湯加芩、連、白朮、桃仁、郁李仁、澤瀉。服之累湧出酸苦黑水如爛木耳者。服久。心痛既愈。酸仍頻作。有酸塊自胸膈間築上咽喉甚惡。以黃連濃煎冷。候酸塊欲升。即與數滴飲之。半日許。下數次而愈。乃罷藥。淡粥調之一月。

時已交春節旬余。中脘處微脹急。面帶青。氣微喘。時天尚寒。蓋脾土久病衰弱。遇木氣行令。脾受肝凌也。急以索矩六和湯與之。四日而安。

立齋治一儒者。面色痿黃。胸膈不利。吞酸噯腐。頻服理氣化痰之藥。大便不實。食少體倦。此脾胃虛寒也。用六君加炮薑、木香。漸愈。兼用四神丸而元氣復。

震按二條治熱治寒。各極其妙。朱案不用左金之反佐。識見最高。薛案之四神。不若去五味、肉果。換以參、朮、薑、附為更妥也。薛又有一案。現證皆同。更加足指腫痛。指縫出水。其人先服二陳、二妙、黃連、枳實。薛用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而愈。真絲絲入扣之方矣。

蓋脾虛挾寒。脾虛挾濕。同中有異耳。周慎齋治吞酸。專用吳茱萸。歷敘其效。則又單管得寒濕二字。

白話文:

案例一:

朱丹溪曾經治療一個人,因為心痛,長期服用許多熱性藥物,還患有吞酸(胃酸逆流)。他使用二陳湯這個方子,再加入黃芩、黃連、白朮、桃仁、郁李仁、澤瀉。病人服藥後,多次吐出像腐爛木耳一樣的酸苦黑色液體。持續服藥後,心痛治好了,但吞酸仍然頻繁發作。甚至有酸塊從胸口升到咽喉,令人感到非常不舒服。這時,朱丹溪用濃煎的黃連冷卻後,等酸塊要升上來時,就給病人喝幾滴,大約半天,病人腹瀉幾次就好了,於是就停止服藥。之後用清淡的粥調理了一個月。

此時已過春節十多天,病人的中脘部位(胃部)微微脹痛、緊繃,臉色發青,呼吸也有些急促。當時天氣仍然寒冷,這是因為病人脾土(脾胃)長期虛弱,遇到春季木氣旺盛時,脾臟受到肝臟的壓制所導致。朱丹溪立刻用索矩六和湯治療,四天後病人就痊癒了。

案例二:

薛立齋曾經治療一位讀書人,他面色枯黃,胸膈不舒暢,經常吞酸、噯氣,還伴有腐臭味。他頻繁服用理氣化痰的藥物,但大便仍然不成形,食慾不振,身體疲倦。這是脾胃虛寒的表現。薛立齋用六君子湯再加入炮薑、木香,病人逐漸康復。之後又搭配四神丸來調理,使元氣恢復。

評論:

這兩個案例,一個用藥治療熱症,一個用藥治療寒症,都非常精妙。朱丹溪的案例沒有使用左金丸的相反藥物來輔助,這顯示他的見識非常高明。而薛立齋的案例,使用四神丸,如果能去掉五味子和肉豆蔻,換成黨參、白朮、生薑、附子,效果可能會更好。薛立齋還有一個案例,症狀與上述案例相似,但病人還伴有腳趾腫痛,指縫流出液體。這個病人之前服用過二陳湯、二妙散、黃連、枳實等藥物。薛立齋改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茯苓、半夏,病人就痊癒了。這真是絲絲入扣的處方啊!

總的來說,脾虛兼有寒症,脾虛兼有濕症,雖然都是脾虛,但情況還是有所不同。周慎齋治療吞酸,專門使用吳茱萸,並詳細闡述了其療效,這說明吳茱萸主要針對寒濕兩種情況。

2. 嘈雜

孫東宿治葉潤齋。年近四十。心鬲嘈雜。好啖肉。尤好雞。一日不能缺。缺即身浮力倦。神魂無措。必急得肉。見則大嚼。及入腹。腹又大痛。痛極則吐酸水稠涎然後定。稍定又思肉啖也。人疑為祟。孫診之。六脈大小不等。觀其色唇紅臉黃。問之。則曰痛雖苦。尚能熬。若嘈雜則遍身淫淫蘇蘇。

左右無可奈何。手足無所把捉。有近於死。急需肉以救命。孫曰。據色脈。乃蟲證。非祟也。先予雄黃丸一服。不瘳。改以膩粉五分。使君子末一錢。用雞子打餅。五更空心飼之。辰刻下長蟯十條。內有二大者。長尺余。下午又下小蟲百餘。自此不喜肉。而嘈雜良愈。

震按嘈雜證。丹溪謂是痰因火動。乃噎膈之漸。故多用黃連、山梔、蒼朮、半夏、白芍之類。然亦有思慮傷血者。有腎陰虛而胃火旺者。又宜用生地、阿膠、柏子仁、麥冬、石斛、蘆根之類。若此案乃蟲蝕脂膏。嘈雜門中所未載。故特選之。昔年曾見葉天翁治一婦人胸痞心嘈。

用鹽水煮石決明三錢。經霜桑葉二錢。丹皮一錢。黑梔一錢。三角黑胡麻二錢。細生地三錢。四帖而愈。此又肝火鬱於胃之嘈雜也。

白話文:

孫東宿治療葉潤齋。他將近四十歲,胸口總是感到嘈雜不適,喜歡吃肉,尤其愛吃雞,一天都不能沒有,只要一天沒吃肉,就會全身虛浮無力、精神恍惚,好像丟了魂一樣,一定要趕快吃到肉,看到肉就大口吞食,但肉一下肚,肚子又會劇痛,痛到極點就會吐出酸水和濃稠的口水,這樣才會稍微好一點,稍微好轉後又開始想吃肉。大家懷疑他是被邪魔附身。孫醫師診斷後,發現他的六脈強弱不一,觀察他的氣色,嘴唇紅潤但臉色蠟黃,問他情況,他說:「雖然肚子痛很難受,但還可以忍受,如果胸口感到嘈雜不適,就會全身發麻,感覺好像快要死了,手腳不知道該怎麼擺放,非常痛苦,需要趕快吃肉才能活命。」孫醫師說:「根據你的氣色和脈象,你這是蟲症,不是被邪魔附身。我先給你服用雄黃丸一劑,但沒有效果。我改用膩粉五分、使君子末一錢,用雞蛋打成餅,在清晨空腹時給你吃。辰時(早上七點到九點)就排出十條長蛔蟲,其中有兩條很大的,長度超過一尺。下午又排出了上百條小蟲。從此以後,他就不再喜歡吃肉,胸口的嘈雜感也完全好了。」

震按:關於嘈雜這種病症,朱丹溪認為是痰阻礙氣機,火氣上炎所導致,是噎膈的前兆,所以常常使用黃連、山梔子、蒼朮、半夏、白芍等藥材。但也有因思慮過度而傷及血脈的,也有因腎陰虛而胃火旺的,這些情況就適合使用生地、阿膠、柏子仁、麥冬、石斛、蘆根等藥材。而這個案例,是因為蟲子啃食脂肪所造成的,在嘈雜的病症中沒有記載過,所以特別提出。以前曾經看過葉天翁治療一位婦人,她胸悶、心煩、胸口嘈雜,用鹽水煮石決明三錢、經霜桑葉二錢、丹皮一錢、黑梔子一錢、三角黑胡麻二錢、細生地三錢,四帖藥就好了。這又是肝火鬱結於胃而引起的嘈雜。

3. 嘔吐

虞天民治一婦。年三十。產後因食傷。致胃虛不納穀。四十餘日矣。聞穀氣則噁心而嘔。聞藥氣亦嘔。虞用順流水二盞煎沸。泡伏龍肝。研細攪渾放澄清。取一盞。入參、苓、白朮各一錢。甘草二分。陳皮、藿香、砂仁各五分。炒神麯一錢。陳米一合。加薑、棗。同煎至七分。

稍冷服。此藥遂納而不吐。別以陳米煎湯。時時咽之。日進前藥二三服。漸能納粥而安。後以此法治人。悉驗。

薛立齋見一人嘔吐痰涎。發熱作渴。胸膈痞滿。或用清氣化痰降火。前證益甚。痰涎自出。薛曰。嘔吐痰涎。胃氣虛寒也。發熱作渴。胃不生津也。胸膈痞滿。脾氣虛弱也。須用參、耆、歸、術之類。溫補脾胃。生髮陽氣。諸病自退。不信。仍服前藥。虛證悉至。復請治。薛曰。

飲食不入。呃逆不絕。泄瀉腹痛。手足逆冷。是謂五虛。煩熱作渴。虛陽發於外也。脈洪大。脈欲絕也。死期迫矣。或曰。若然。殞於日乎。殞於夜乎。薛曰。脈洪大。當殞於晝。果然。

震按此條與張克明咳嗽吐痰證治相同。彼以溫補而愈。此以清削而死。薛公之善用溫補。與戴人之善用湧泄。皆舉一可以例百也。

王中陽治一宦家婦人。忽患心腹冷痛。遂嘔吐。去盡宿汁不已。而又吐清涎。如雞子清之狀。一嘔一二升許。少頃再嘔。百藥不納。嚥唾亦不能順下。已經三日。但聰明不昧。吩咐家事以待就木。王診其脈。六部弦細而長。令服滾痰丸三十丸。並不轉逆。須臾坐寐。移時索粥食之。次日再進三十丸。兼服局方茯苓半夏湯。再服錢氏白朮散。飲食如舊。

李士材治兵尊高元圃。久患嘔吐。李診之曰。氣口大而軟。此穀氣少而藥氣多也。且多犯辛劑。可以治表實。不可以治中虛。可以理氣壅。不可以理氣弱。用熟半夏五錢。人參三錢。陳倉米一兩。白蜜五匙。甘瀾水煎服。十劑全安。

又治屯院孫瀟湘。夏月食瓜果過多。得食輒嘔。二十日弗止。困頓床褥。手足如冰。舉家驚惶。李曰。兩尺按之有神。胃氣縷縷不絕。只因中氣本弱。復為寒涼所傷耳。遂用紅豆丸。連進三服。至明日。便能食粥。兼與理中湯加丁香、沉香。旬日之間。飲食如常矣。孫東宿治邵姓者。

年五十。嘔吐物如爛豬肺狀。胸背脹。前醫以翻胃治。不效。反加潮熱煩躁。飲食不入。因謂肺壞。辭不治。孫診之。兩寸滑數。左關尺澀。乃曰。若果肺壞。聲音當啞。今聲亮而獨胸背作脹。由於酒後忿怒。瘀血痰飲。積於胸膈為病耳。以滑石、茜草、桃仁、小薊、歸尾、香附、貝母、山梔仁、枳殼、甘草。

十帖而全安。

震按千金方載粥食湯藥皆吐不停者。灸手間使穴三十壯。若四肢厥。脈沉絕不至者。灸之便通。查手間使穴。乃手厥陰穴。在掌後三寸。此如今人遇嘔而不能納藥者。以手緊捻病人兩手脈息。即可嚥下。其法暗合。又宋人小說載。史載之治朱思古。聞葷腥即嘔。惟以湯沃淡飯些少。

白話文:

嘔吐

虞天民治療一位三十歲的婦女,產後因飲食不當,導致胃虛弱,無法進食,已經四十多天了。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嘔吐,聞到藥味也嘔吐。虞天民用兩碗清水煎煮沸騰,泡入伏龍肝,研磨細緻攪拌均勻後靜置澄清,取一碗,加入人參、茯苓、白朮各一錢,甘草二分,陳皮、藿香、砂仁各五分,炒神麴一錢,陳米一合,再加入生薑、大棗,一起煎煮至七分熟。稍涼後服用。服用此藥後,便能進食而不嘔吐了。另用陳米煎湯,隨時少量服用。每天服用前面所述的藥方兩到三次,逐漸能吃粥,身體也康復了。後來用這個方法治療其他人,都非常有效。

薛立齋遇到一位嘔吐痰涎,發熱口渴,胸膈痞滿的病人。有人用清熱化痰降火的藥物治療,病情反而加重,痰涎更多。薛立齋說:嘔吐痰涎是胃氣虛寒,發熱口渴是胃不能生津,胸膈痞滿是脾氣虛弱。必須要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等藥物溫補脾胃,生髮陽氣,這樣各種症狀自然會消失。病人不信,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,結果虛證更加嚴重,又來求治。薛立齋說:飲食不進,呃逆不止,泄瀉腹痛,手足冰冷,這是五種虛證,煩熱口渴是虛陽外浮,脈洪大,脈象將要消失,生命垂危了。有人問:這樣的話,是白天死還是晚上死呢?薛立齋說:脈象洪大,將在白天死去。果然如此。

震按:這條記載與張克明治療咳嗽吐痰的案例相同,張克明用溫補的方法治癒,而薛立齋用清熱的方法卻導致病人死亡。薛立齋善於使用溫補的方法,就像戴人善於使用瀉下方法一樣,都是可以舉一反三的例子。

王中陽治療一位官宦人家的婦女,突然患上心腹冷痛,於是嘔吐不止,宿食都吐乾淨了,還吐出清亮的涎液,像雞蛋清一樣,每次嘔吐一升左右,過一會兒又嘔吐。各種藥物都無法服用,即使吞嚥唾液都無法順利下咽,已經三天了。雖然神志清醒,還能安排家務,但等待死亡到來。王中陽診脈,發現六脈弦細而長,於是讓她服用滾痰丸三十丸,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,一會兒就睡著了。過了一段時間,她要求吃粥。第二天再服用三十丸,同時服用局方茯苓半夏湯和錢氏白朮散,飲食恢復正常。

李士材治療一位名叫高元圃的軍官,長期患有嘔吐症。李士材診斷說:氣口大而軟,這是胃氣不足,藥氣過多的緣故,而且服用過多的辛味藥物。辛味藥物可以治療表實證,但不能治療中虛證,可以治療氣機壅滯,但不能治療氣虛。於是用熟半夏五錢,人參三錢,陳倉米一兩,白蜜五匙,用甘草水煎服。服用十劑後痊癒。

他又治療屯院的孫瀟湘,夏天吃瓜果過多,每次進食都嘔吐,已經二十天沒有停止,臥床不起,手腳冰冷,全家人都很驚慌。李士材說:兩寸脈按之有力,胃氣綿綿不斷,只是因為中氣本來就虛弱,又受寒涼之邪所傷。於是用紅豆丸,連續服用三劑,第二天就能吃粥了,又給他服用理中湯加丁香、沉香。十天后,飲食恢復正常。孫東宿治療一位邵姓病人,

五十歲,嘔吐物像爛豬肺一樣,胸背脹痛。之前的醫生用治療反胃的方法治療,無效,反而加重了潮熱煩躁,飲食不進,認為是肺壞了,拒絕治療。孫東宿診脈,發現兩寸脈滑數,左關尺脈澀,於是說:如果真是肺壞了,聲音應該嘶啞,現在聲音洪亮,只有胸背脹痛,這是因為酒後發怒,瘀血痰飲積聚在胸膈造成的。於是用滑石、茜草、桃仁、小薊、當歸尾、香附、貝母、山梔仁、枳殼、甘草等藥物治療。服用十劑藥後痊癒。

震按: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服用粥食湯藥都嘔吐不止的病人,灸手間使穴三十壯。如果四肢厥冷,脈沉而無力,灸之就能通暢。查手間使穴,就是手厥陰穴,在掌後三寸。現在遇到嘔吐不能服藥的病人,可以用手用力捻按病人的兩手脈搏,就能嚥下藥物。這個方法暗合經絡。宋代小說記載,史載之治療朱思古,聞到腥味就嘔吐,只用淡米湯少量餵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