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9)
卷五 (9)
1. 痞滿
及細為揣摸。則正在章門穴也。章門為脾之募。為臟之會。且乳下肋間。正屬虛里大絡。乃胃氣所出之道路。而氣實通於章門。因悟其日輕夜重。本非有形之積。而按此連彼。則病在氣分無疑也。必須經火則氣散。乃以艾灸章門十四壯。兼制神香散。使日服三四次。脹果漸平。
食亦漸進。始得保全。
震按灸法可佐吐下補三法所不及。然亦有效有不效。此能效者。想其尚屬少年耳。
陳武塘曰。余長子揆。向患遺精。於天啟丁卯冬。遺證大作。腎竅漏氣。出如煙霧。時作時止。眠食漸減。形瘁骨痿。大便艱澀。其色頗黑。用豬膽汁入大黃、皂角末導之。初用甚快利。並上部諸火亦覺清息。延至戊辰六月。則愈導愈秘。因思膽汁、大黃苦寒。皂角刮削脂膏。
故求潤而彌燥。乃以豬膽去汁。入蜜同溫水滿之以為導。導久而便始不艱。然至戊辰八月後。不能起床。又至己巳五月。肌肉愈瘦。眠食愈減。胸膈如有物踞之。腹則空虛。上則痞悶。每食少許。輒停留不下。隔六七時猶噯。呼吸之氣。亦礙而不暢。以為因虛致滯。則服人參必增懣。
以為稠痰蓄血。用疏快之劑又全無功。身常畏寒。夏令猶掩重幃。惟身不熱。口不渴。聲音雖輕而不變。面色白而不赤不黑。每日僅用粥餌二盞。或終日不食。旁人疑在旦暮。卻又綿延兩載。時名醫高果哉、孫見心辰夕診治無功。又延姑蘇柯生。柯、大言人也。乍聞其論。不勝喜。
及治罕效。乃追憶從前。大腸氣數不禁。遂覺胸膈痞悶。繼因過防衄證。日飲童便及滋清藥太多。大便漸順。然大便後即覺腹中虛怯。而胸膈分毫不寬。若大便所下甚多。則胸膈痞悶愈甚。於是疏上補下。茫無措手。遠延鎮江張承溪至。張診二次。而曰男子久病。以太谿衝陽脈決其死生。
今六部無險。太谿衝陽有根。必不死之脈也。其證名為下脫。凡陽氣上絕。陰氣不得上交於陽。則為下脫。陰竅漏氣是也。陰氣下絕。陽氣不得下交於陰。則為上脫。耳中出氣是也。方家以失血之證。為錯經妄行。而不知氣證亦有錯經妄行者。蓋腎納氣。過瀉成虛。則腎氣不能自納。
遂錯行而妄漏。經云。醉飽入房。五臟反覆。五臟部位。寧有反覆之理。正謂其氣錯亂也。今未能提其氣。復使歸經。所以時漏不止。漏則氣虛。氣虛於下。則痰結於上。故飲食難化。而成鬱結痞悶之證。今用藥宜疏導鬱滯。不宜誤用滋陰。宜有提有降合成疏通。不宜專用順氣。
若認此為陰虧之證。遂謂虛勞不受補者不治。則大誤也。陰虛生內熱。豈有陰分大虛。臥床一年有半。而不發骨蒸潮熱者乎。滋陰之藥。不惟無功。且於開胸膈。進飲食。有大礙。今但使膈間日寬一日。穀氣日增一日。則陰不補而自補矣。氣色可指日而待。煎方用蘇子、山楂各二錢。
白話文:
痞滿
細細摸索,發現病症位於章門穴。章門穴是脾的募穴,也是臟腑氣血匯聚之處,且位於乳房下方肋骨之間,正是虛里大絡(身體重要的經脈通道)所在,也是胃氣出入的通道。氣血充盈阻塞在章門穴,因此發現病情白天輕、晚上重,並不是臟腑有實質性的腫塊積聚,而是按壓此處會影響到其他部位,可知病在氣分(人體氣機運行)毫無疑問。必須用溫熱的方法使氣血散開,於是用艾灸章門穴十四壯,並配合服用神香散,每日服用三四次。脹滿的情況果然逐漸減輕,食慾也逐漸恢復,最終得以痊癒。
震按:灸法可以輔助吐瀉補三種治療方法所不能及的地方,但也並非總是有效。這次之所以有效,可能是因為患者年紀尚輕。
陳武塘說:我的長子揆,以前患有遺精,在明熹宗天啟丁卯年冬天,遺精症狀加重,腎氣外洩,如同煙霧一般,時有時無,食慾和睡眠都逐漸減少,身體消瘦,骨骼痿弱,大便乾燥困難,顏色發黑。曾用豬膽汁、大黃、皂角末來通便,開始效果很好,上焦的熱症也感覺減輕了。但到了戊辰年六月,越是通便越是便秘。我考慮到膽汁、大黃性寒,皂角則能刮削油脂,因此反而會加重乾燥,於是改用去除膽汁的豬膽,加入蜂蜜和溫水,作為通便藥。用了很久,大便才不再乾燥。然而到了戊辰年八月後,他便不能起床了;到了己巳年五月,肌肉更加消瘦,食慾和睡眠更加減少,胸膈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壓著一樣,腹部卻空虛,上腹部痞悶,每次吃一點東西就停留在胃中下不去,隔六七個小時還打嗝,呼吸也覺得不暢快。我認為這是由於虛弱導致氣滯,服用人參反而會加重不適。
我認為是稠痰和瘀血阻塞,用了疏通的藥物也沒有效果。他經常畏寒,即使在夏天也要蓋著厚厚的被子,但是身體並不發熱,也不口渴,聲音雖然輕但沒有變化,面色蒼白,不紅也不黑。每天只能吃兩碗粥,或者一整天都不吃。旁人都以為他活不成了,但他卻又綿延兩年之久。當時名醫高果哉、孫見心都診治過,但都沒有效果。又請來了姑蘇的柯生,柯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,剛聽到他的診斷,我非常高興。
然而治療效果卻很差。於是我回想以前,他大腸氣經常不受控制,於是就感覺胸膈痞悶,後來又因為過度預防鼻出血,天天喝童子尿和服用滋陰清熱的藥物過多,大便漸漸通暢了,但是大便後就感覺腹部空虛害怕,胸膈卻一點也不舒暢。如果大便排得很多,胸膈痞悶反而更嚴重。因此,我試圖既疏導上焦,又滋補下焦,卻茫然無措。我遠遠地請來了鎮江的張承溪,張承溪診治兩次後說,男子久病,要從太谿穴和衝陽穴來判斷生死。
現在六經脈氣並沒有嚴重受損,太谿穴和衝陽穴還有氣血,這是不死之脈。他的症狀叫做下脫,凡是陽氣不能上達,陰氣不能上交於陽氣,就叫做下脫,陰竅漏氣就是這個道理;陰氣不能下達,陽氣不能下交於陰氣,就叫做上脫,耳中出氣就是這個道理。一般醫生認為失血的症狀是經絡錯亂,卻不知道氣的症狀也有錯亂的時候。因為腎臟主納氣,過度洩瀉導致虛弱,腎氣就無法自行收納,
於是錯亂而妄洩。經書上說:「醉飽入房,五臟反覆。」五臟的位置,怎麼會有反覆的道理呢?這正是指氣機錯亂。現在還不能提昇他的氣機,使之歸於正經,所以漏洩不止。漏洩就氣虛,下焦氣虛,就導致痰濁凝聚在上焦,所以飲食難以消化,形成鬱結痞悶的症狀。現在用藥應該疏導鬱滯,不應該誤用滋陰的藥物,應該既有提昇又有下降,使氣機通暢,不應該單純使用順氣的藥物。
如果認為這是陰虛的症狀,認為虛勞不能補益就不治了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陰虛會產生內熱,怎麼可能陰氣大虛,臥床一年半卻不發骨蒸潮熱呢?滋陰的藥物不但沒有效果,反而會阻礙胸膈的舒暢和飲食的進食。現在只要讓膈間每天舒暢一點,胃氣每天增強一點,那麼即使不補陰,陰氣也會自行恢復,氣色也能指日可待。處方用蘇子、山楂各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