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8)
卷五 (8)
1. 痞滿
滑伯仁治一人,苦胸中痞滿,憒憒若怔忡狀;頭目昏痛,欲吐不吐;忽忽善忘,時一臂偏痹。脈之,關以上溜而滑,按之沉而有力。曰:「積飲滯痰,橫於胸膈,蓋得之厚味醇酒、肥膩炙爆,蓄熱而生濕;濕聚而痰涎宿飲皆上甚也。」王冰云:「上甚不已,吐而奪之。」但冬月降沉之令,未可行此法。
乃候至春日晴朗,以藥探吐之。大吐異色痰如膠飴者三四升。一二日更吐之,三四次則胸中洞爽矣。
震按:此病認為痰飲,皆人所能;惟冬月降沉之令,未可湧吐,乃先聖成法,守得極是。
孫東宿治陳光祿松奕翁,常五更胸膈脹疼,寒熱溫涼,遍嘗不效。診之,右寸軟弱,左平,兩尺亦弱。孫曰:「此肺腎二經之不足也;補而斂之,可無恙矣。」以人參、補骨脂、山茱萸各三兩;鹿角膠、鹿角霜五兩;杜仲、巴戟、茯苓、車前各一兩五錢;山藥二兩;鹿角膠酒化為丸。
空心淡鹽湯送下。又以御米殼三兩,去筋膜,蜜水炒;訶子麵煨去核一兩;陳皮一兩五錢;蜜丸。五更枕上白湯送下一錢。服一月,病不再發。
震按:人參鹿膠之丸,人猶能用;粟殼訶子之方,夢想不到矣;與陳武塘噙化丸,可比熊掌猩唇,各一異味。
李古愚每食後即大便,腹皮稍脹急,胸膈飽悶。醫與參、術,則痞悶愈甚。小水清而長。孫脈之,左寸澀,右寸滑,按之如黃豆大,且鼓指;關尺之脈皆弦小;左尺脈迢迢有神氣。據脈,乃積痰鬱滯於肺莫能出,以致大腸之氣不固也。法當效丹溪治乃叔用吐,吐去上焦痰積,而大便自實矣。
先用苦梗、萊菔子各三錢;白蔻仁、橘紅、山梔仁各一錢;川芎五分;生薑三片;蔥三根;煎服探吐。不能盡出。又以萊菔子一合擂漿水,加蜂蜜,與半碗飲之。始吐膠痰二碗。平日每小水則大便並行,吐後小水始能獨利。連行三四次而胸腹寬舒。初亦以吐為懼,至是豁然稱快。大便亦不頻下矣。再以二陳湯加白朮、旋覆花、麥芽,調理而全安。
震按:右寸滑而有力,故知肺有積痰;左尺迢迢有神,故可吐而不傷。
景岳治一少年素日飲酒,亦多失飢傷飽。一日偶因飯後脅肋大痛。自服行氣化滯等藥,復用吐法,盡出飲食。吐後逆氣上升,脅痛雖止,而上壅胸膈,脹痛更甚,且加嘔吐。再用行滯破氣等藥,嘔痛漸止。而左乳胸肋之下結聚一塊,脹實拒按;臍腹膈閉,不能下達。每於戌亥子醜之時,則脹不可當。因其嘔吐既止,已可用下。凡大黃、芒硝、稜、莪、巴豆等藥;及菔子、朴硝、大蒜、橘葉搗罨等法;毫不能效,而愈攻愈脹。因疑為脾氣受傷,用補,尤覺不便。湯水不入者,凡二十餘日,無計可施,窘劇待斃。只得用手揉按其處。彼云:肋下一點,按著則痛連胸腹。
白話文:
痞滿
一位病人因胸部痞悶不適而求診。症狀包括胸悶、心慌意亂如受驚嚇,頭昏眼花、想吐但吐不出來、記憶力減退,偶爾一隻胳膊麻痺。醫生診脈發現關脈以上滑利,按之沉而有力,判斷為積飲和痰滯阻於胸膈,是因經常食用肥甘厚味、醇酒、炙烤油膩食物,導致積熱生濕,濕聚成痰飲而加重病情。 醫生原想在病情嚴重時採用催吐的方法,但因時值冬季,體內氣機下降,不宜催吐,便等到春天晴朗的日子,才用藥物催吐,吐出大量膠飴狀痰涎,幾次後胸部才感覺舒暢。古籍記載,冬季不宜催吐,此乃先賢的經驗之談。
另一位病人經常在凌晨五點左右胸膈脹痛,寒熱交替,服用各種藥物均無效。醫生診脈發現右寸脈軟弱,左寸脈平和,兩尺脈也軟弱,判斷為肺腎兩經虛弱,於是處方補益斂肺腎之藥,病人服藥後痊癒。
又有一位病人,每次飯後即大便,腹部略微脹滿緊迫,胸膈飽悶。曾服用人參、白術等藥物,但症狀反而加重,尿液清長。醫生診脈發現左寸脈澀,右寸脈滑,按之如黃豆大小,且有搏動感,關、尺脈皆弦細,左尺脈有力。判斷為痰飲鬱滯於肺,無法排出,導致大腸氣虛。醫生採用催吐的方法,先用藥物探吐,未能完全吐出,再用萊菔子擂漿加蜂蜜飲用,才吐出大量膠狀痰涎。吐後小便才能正常,不再與大便同時排出,胸腹也舒暢許多。之後再服用調理脾胃的藥物,痊癒。古籍記載,右寸脈滑有力,說明肺部有痰飲;左尺脈有力,說明可以催吐而不傷身體。
最後一位年輕病人平時飲酒過量,飲食無節制。某日飯後脅肋劇痛,自行服用行氣化滯藥物並催吐,吐出食物後,逆氣上逆,脅痛雖止,但胸膈脹痛加劇,並伴有嘔吐。之後又服用行氣藥物,嘔吐停止,但左乳下方肋骨處結塊,脹滿堅硬,按之疼痛,腹部也脹滿,無法通暢,尤其在戌時至丑時(晚上七點到凌晨一點)脹痛難忍。各種攻下藥物均無效,反而加重病情。醫生懷疑脾氣受損,但補益藥物也無效,病人已二十多天不能進食,病情危急。最後,醫生建議病人用手揉按患處,病人表示按壓肋下某一點時,疼痛會蔓延至胸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