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四 (28)
卷四 (28)
1. 溺血
薛立齋治一婦人,小便血,因怒氣寒熱,或頭痛,或脅脹,用加味逍遙散,諸證稍愈。惟頭痛,此陽氣虛,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痊。後鬱怒,小腹內㽲痛,次日尿痛熱甚,仍用加味逍遙散加龍膽草,並歸脾湯,將愈。因飲食所傷,血仍作,徹夜不寐,怔忡不寧,此膽血尚虛,用前湯而愈。
一婦人尿血,久用寒涼止血藥,面色萎黃,肢體倦怠,飲食不甘,晡熱作渴,三年矣。此前藥復傷脾胃,元氣下陷而不能攝血也。蓋病久鬱結傷脾,用補中益氣以補元氣,用歸脾湯以解脾郁,使血歸經,更用加味逍遙以調養肝血,不月,諸證漸愈,三月而痊。
震按:內經謂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,故溺血證屬熱者多。實熱則脈洪數有力,宜導赤散加梔、芩、淡竹葉、鮮小薊,調滑石末,沖生藕汁。虛熱則脈洪數無力,宜生地、歸、芍、梔、芩、牛膝、麥冬、黃連等,調發灰,或茅根汁。若夏月有感暑熱者,六一散加黃連、生地。若少年有血虛挾瘀者,阿膠、三七二味多服。若阻塞不通,並可加冬葵子、生蒲黃以化之。若多怒人有肝家鬱火者,龍膽瀉肝湯,甚則當歸龍薈丸。惟久而不止則為虛,歸脾、補中益氣酌用。或老年及久病人,始雖熱證,久變虛寒,並可用八味地黃丸、四味鹿茸丸等方。然用至此種藥小愈仍復發者,多不救。
予選二案,又恐人止狃於屬熱治法,故取立齋以療庸淺之通病。
白話文:
薛立齋治療一位婦人,小便出血,起因於生氣,導致忽冷忽熱,有時頭痛,有時兩脅脹痛。使用加味逍遙散後,大部分症狀稍微好轉,只有頭痛持續。這屬於陽氣虛弱,改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蔓荊子後痊癒。之後婦人又因情緒抑鬱生氣,小腹內感到悶痛,隔天小便時疼痛且發熱嚴重,再次使用加味逍遙散加上龍膽草,並搭配歸脾湯,病情將要痊癒時,因為飲食不當又復發,整夜失眠、心悸不安,這屬於膽血虛弱,再次服用之前的藥方才痊癒。
另一位婦人尿血,長期使用寒涼的止血藥,導致面色蠟黃、四肢疲倦、食慾不佳,午後發熱口渴,這種情況持續了三年。這是因為之前的藥物傷害了脾胃,導致元氣下陷無法控制血液。根本原因是病情拖久,導致情緒鬱結傷到脾,因此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補充元氣,並使用歸脾湯來疏解脾的鬱結,使血液回到正常的經絡運行。再加上加味逍遙散來調養肝血,不到一個月,所有症狀逐漸好轉,三個月後完全康復。
作者認為,《內經》提到,膀胱移熱會導致小便出血,所以小便出血的病症多半屬於熱。如果是實熱,脈象會呈現洪大且快速有力,適合使用導赤散加上梔子、黃芩、淡竹葉、鮮小薊,並搭配滑石粉,沖入新鮮藕汁服用。如果是虛熱,脈象會呈現洪大但快速無力,適合使用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梔子、黃芩、牛膝、麥冬、黃連等藥材,並搭配頭髮燒成的灰服用,或者用茅根汁送服。如果在夏季感受到暑熱,可以使用六一散加上黃連、生地。如果年輕人因血虛且帶有瘀血,可以使用阿膠和三七這兩味藥材。如果阻塞不通,可以加入冬葵子、生蒲黃來化解。如果是容易發怒的人,有肝火鬱結,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,嚴重的話可以使用當歸龍薈丸。但是,如果尿血久治不癒,多半屬於虛證,可以酌情使用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湯。或者老年人或久病患者,初期可能是熱證,久了會轉變成虛寒,可以使用八味地黃丸或四味鹿茸丸等方劑。但是,如果用這些藥物效果不佳或反覆發作,大多難以治癒。作者在此選取了兩個案例,也擔心人們只會用治療熱證的方法來處理尿血,所以引用薛立齋的醫案,來解釋一般常見但較為淺顯的病因及治療方法。
2. 汗
東垣治一人。二月天氣,陰雨寒濕,又因飲食失節,勞役所傷。病解之後,汗出不止,沾濡數日。惡寒,重添厚衣,心胸間時煩熱,頭目昏憒,上壅,食少減。此胃中陰火熾盛,與天雨之濕氣相合,濕熱太甚,則汗出不休,兼見風化也。以助東方甲乙之風藥以去其濕,甘寒以瀉其熱。
生芩、酒芩、人參、炙草、羌、獨、藁、防、細辛、川芎、蔓荊子各三分。黃耆、生甘草、升、柴各五分。薄荷一分。煎服即愈。
震按:汗出不止,尚用諸般風藥,非東垣不能。故錄之以見病情之變化無窮,不專以斂澀為止汗定法也。
慎齋治一人。自汗,足冷不能行動。尺脈沉大。此脾氣下陷也。故肺失養而汗出。足乃脾腎經行之地,脾陽不舒,腎氣亦郁,所以冷也。以啟脾養肺為本,溫腎為標。
用參、耆、山藥。補脾陰固表扶肺。稍加桂溫之而愈。
震按:自汗而足冷不能行動,顯系下焦虛寒矣。尺脈當沉細,何反沉大?粗工舍脈憑證,必將溫補肝腎而用熟地、枸杞、蓯蓉、鹿茸、桂、附等藥;繆工憑脈論證,或認下焦濕熱而用二妙散、防己、黃耆等方,俱與脾氣下陷隔一層也。慎齋善用溫補,此案只稍加肉桂,亦以尺脈之沉大也。
張景岳曰:余嘗治一衰翁,年逾七旬,陡患傷寒。初起即用溫補調理。至十日之外,正氣將復,忽爾作戰,自且至晨,不能得汗。寒慄危甚,告急於余。余用六味回陽飲,入人參一兩,薑、附各三錢,使之煎服。下咽少頃,即大汗如浴。時將及午,而浸汗不收,身冷如脫,鼻息幾無。
復以告余。余令以前藥復煎與之。告者曰:「先服此藥,已大汗不堪;今又服此,尚堪再汗乎?」余笑謂曰:「此中有神,非爾所知也。」急令再進。遂汗收神復,不旬日而起矣。嗚呼!發汗用此,而收汗復用此,無怪乎人之疑之也。而不知汗之出,與汗之收,皆元氣為之樞機耳。人能如闔闢之權,其放與收,有所以主之者,則無惑矣。
震按:景岳之言,的系醫宗三味。誠能悟此,則線索在手,操縱咸宜矣。但所選三案,皆取高超者以示模範,非全法也。如陽虛自汗,用參附、耆附、黃耆建中;陰虛盜汗,用當歸六黃湯、地黃湯,加白芍、牡蠣、浮小麥、糯稻根鬚;表虛,用玉屏風散;心虛,用歸脾湯;肝火,用左金、白芍、龍、牡;胃火,用涼膈散、白虎湯;風勝,用桂枝湯;濕勝,用羌活勝濕湯;痰用導痰、溫膽;暑用清暑益氣;以及麻黃根、敗蒲扇、封臍藥、外撲法,法宜遍求。他如頭汗、陰汗、心窩汗、飲食汗,方各另採。總宜多閱諸書,固難備述是編。
白話文:
[汗]
一位病人,在二月時節,天氣陰雨寒濕,又因為飲食不當、過度勞累,病好之後,卻汗流不止,持續好幾天,身體又怕冷,需要多穿厚衣服。心胸時常覺得煩熱,頭昏腦脹,感覺有東西往上衝,食慾也變得不好。這是因為胃裡的陰火太旺盛,加上天氣的濕氣,導致濕熱太重,才會汗流不止,同時也可能受到風邪的影響。應該用能疏散風邪的藥來去除濕氣,用甘涼的藥來瀉火熱。
開的藥方是:生黃芩、酒黃芩、人參、炙甘草、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防風、細辛、川芎、蔓荊子各三分,黃耆、生甘草、升麻、柴胡各五分,薄荷一分。用水煎服後病就好了。
我(震)認為,汗流不止的情況,竟然還用疏散風邪的藥,不是李東垣這樣高明的人做不到。所以記錄下來,是想讓大家知道病情變化無常,不能只用收斂固澀的方法來止汗。
另一個案例,病人自己說流汗,而且腳很冷,沒辦法走路,把脈發現尺脈沉而大。這是因為脾氣下陷,導致肺部失養,所以才流汗。腳是脾經和腎經經過的地方,脾陽不順暢,腎氣也會鬱滯,所以腳才會冷。治療的重點應該是健脾養肺,再溫腎。用人參、黃耆、山藥來補脾陰、固表扶正、補養肺氣,稍微加點肉桂溫熱一下就痊癒了。
我(震)認為,自汗而且腳冷到無法走路,很明顯是下焦虛寒。尺脈應該是沉細的,為什麼反而是沉大呢?有些醫術不精的人,只看症狀就認定是虛寒,會用熟地、枸杞、肉蓯蓉、鹿茸、肉桂、附子等藥來溫補肝腎。有些醫師則是只看脈象,認為是下焦濕熱,會用二妙散、防己、黃耆等藥,這些都沒能針對脾氣下陷的根本問題。慎齋很會用溫補的藥,這個案例只是稍稍加點肉桂,也是因為尺脈是沉大的緣故。
張景岳說,我曾經醫治一位年紀超過七十歲的老翁,突然得了傷寒。剛開始就用溫補的方法調理,十天之後,正氣快要恢復的時候,突然發冷發抖,從半夜到早晨都沒辦法出汗,非常危險。他趕緊來求我醫治。我用了六味回陽飲,加入人參一兩,薑、附子各三錢,讓他煎服。喝下去沒多久就大量出汗,像洗澡一樣。快到中午時,汗還流不停,身體冰冷,幾乎要虛脫,呼吸也快沒了。
又有人來告訴我這個狀況,我讓他把藥再煎一次給老翁喝。那人說,他剛喝這個藥就已經大量出汗,現在又喝,還可以再流汗嗎?我笑著說,這裡面有奧妙,你不會懂的。趕快讓他再喝。結果汗就止住了,精神也恢復了,不到十天就能下床走路了。哎呀!發汗用這個藥,止汗又用這個藥,難怪大家會懷疑。但是大家不知道,汗的排出和汗的停止,都是元氣在掌控的啊。人如果能像門戶一樣,控制開關,該放的時候放,該收的時候收,就沒什麼好疑惑的了。
我(震)認為,張景岳說的話,真的是醫學的精髓。如果能領悟到這些,就能掌握治療的關鍵,運用自如。但是他選的這三個案例,都是比較高深的,只能當作學習的榜樣,不是全部的方法。像是陽虛自汗,要用人參附子、黃耆附子、黃耆建中湯;陰虛盜汗,要用當歸六黃湯、地黃湯,再加白芍、牡蠣、浮小麥、糯稻根鬚;表虛,要用玉屏風散;心虛,要用歸脾湯;肝火,要用左金丸、白芍、龍骨、牡蠣;胃火,要用涼膈散、白虎湯;風邪,要用桂枝湯;濕邪,要用羌活勝濕湯;有痰,要用導痰湯、溫膽湯;暑邪,要用清暑益氣湯。還有麻黃根、敗蒲扇、封臍藥、外敷法等等,都要廣泛學習。其他像是頭汗、陰汗、心窩汗、飲食汗等,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,最好多看醫書。這些內容很難在這邊全部講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