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四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7)

1. 下血

不塞不流。不行不止。今之瘀。實由塞之行也。不可再澀。古人治痢。必先下之。亦此意也。即用桃仁承氣湯加丹參、五靈脂、荷葉蒂。水煎夜服。五更下黑瘀血半桶。其日血竟不來。乃以理脾藥養之。過五日。復用下劑。又下黑瘀如前者半。乃以補中益氣湯、參苓白朮散。

調理全愈。

震按便血日二三下。已三年之久。而敢用逐瘀下藥。非有確見。不可漫試。

周慎齋治一人。患腸風。血大下不止。頭暈倒地。三四年不愈。皆曰不可治。周診脈。左手沉細。右手豁大。此因內傷寒涼太過。致陽不鼓。故右脈沉細。血不歸絡。火浮於中。故尺脈豁大。用補中益氣湯十帖。再用荊芥四兩。川烏一兩。醋麵糊丸。空心服愈。

震按此丸名烏荊丸。恰與臟連丸為對待之方。一熱一寒。判如裘葛。用得其宜。神應無比。

〔附〕洛陽一女子。年十七。耽飲無度。多食魚蝦。蓄毒在臟。日夜二三十次。大便與膿血雜下。大腸肛門痛不堪任。醫以止血痢藥。不效。又以腸風藥。則益甚。蓋腸風有血無膿也。如此半年。氣血漸弱。食漸減。肌肉漸消。稍服熱藥。則腹愈痛。血愈下。稍服涼藥。則泄注氣羸。

粥食愈減。服溫平藥。則如不知。將期歲。醫告術窮。待斃而已。或教服人參樗皮散。謾試之。一服知。二服減。三服膿血皆定。不十服而愈。乃求其方。云治大腸風虛。飲酒過度。挾熱下利膿血。疼痛。多日不瘥。樗根白皮、人參各二兩為末。二錢匕。空心溫酒調下。不飲酒。

以溫米飲下。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魚蒜等。

震按此方。治久病則可。治暴病則不可。以補澀之藥。恐留痼病邪也。葉案有用餘糧石脂者。亦主固澀下煎。或佐以人參、木瓜、炒烏梅、炒粳米。取甘酸合固澀。使陽明主闔也。或佐以萸肉、五味、黃柏、地榆。各炒成炭。取酸苦合固澀。可熄風堅陰也。皆從人參樗皮散化出。

〔附〕嘉興府尊王竺廬公祖辦事勤敏。凡案牘書稟。靡不親閱手裁。積勞而得便血證。初用天王補心丹及玉女煎、知柏地黃丸等方。屢愈屢發。至丙申三月漸劇。食減面黃形瘦。精神衰弱。無錫龔商年兄用補中益氣湯。以醋炒升麻、歸身而血止。半月後。偶食青菜腐湯。血復下。

龔謂寒濕傷脾。用蒼朮理中湯。遂愈。十月中。值府考閱卷過勞。血又大發。龔診其脈。弦勁帶數。腹脹不思食。易怒。進加味逍遙散。不應。改用桃花散、歸脾湯。轉加口乾咳嗽。佐以阿膠、熟地。又溏瀉腸鳴不食。困憊難支。值撫憲薦胡灝軒先生來。毅然曰。歸脾須合右歸。

重用人參則效。定方人參五錢。山藥三錢。枸杞、菟絲、棗仁各四錢。茯神、白芍、文蛤炒各錢半。炙草、炮姜各七分。地榆炭八分。烏梅、大棗各二枚。一劑而血止。遞加耆、朮、熟地。再去地榆、文蛤。佐以附子。而谷納漸增。病遂全愈。斯真得力於景岳者。

白話文:

下血

出血不止,是因為瘀血阻塞不通造成的。不能再用收斂止血的方法。古人治療痢疾,必定先要瀉下,也是這個道理。可以用桃仁承氣湯,再加入丹參、五靈脂、荷葉蒂,水煎服,晚上服用,五更時分就能排出半桶黑色的瘀血,當天就不再出血了。然後用調理脾胃的藥物調養。五天后,再次使用瀉下藥,又能排出和之前一樣多的黑色瘀血。然後再用補中益氣湯、參苓白朮散調理,就痊癒了。

曾經有個病例,便血每天兩三次,已經三年了,卻敢用逐瘀瀉下的藥物治療,如果不是確有把握,千萬不可輕易嘗試。

周慎齋治療一個腸風患者,血大量下瀉不止,頭暈昏倒,三四年都沒治好,大家都說治不好了。周慎齋診脈後發現,左手脈沉細,右手脈卻豁大。這是因為內傷寒涼過度,導致陽氣不足,所以右脈沉細,血液不能迴歸經絡;而火邪浮於中焦,所以尺脈豁大。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十帖,再用荊芥四兩、川烏一兩,作成醋糊丸,空腹服用,就治好了。

這個方子叫做烏荊丸,剛好和臟連丸相對應,一個溫熱一個寒涼,如同裘衣與葛布一樣,用得恰當,效果奇佳。

附:洛陽一位十七歲的女子,嗜酒無度,又多吃魚蝦,導致體內積聚毒素,每天大便二三十次,大便夾雜膿血,大腸肛門疼痛難忍。醫生用止血和治療痢疾的藥物,都沒效果;用了治療腸風的藥物,病情反而加重了。(因為腸風帶血不帶膿)。這樣持續半年,氣血日漸衰弱,食慾減退,肌肉消瘦。稍微服用溫熱的藥物,肚子就更痛,出血更多;稍微服用寒涼的藥物,就腹瀉,氣虛體弱,粥都吃不下。服用溫和平緩的藥物,則沒有任何反應。將近一年,醫生都束手無策,只能等死。有人建議服用人參樗皮散,試著服用後,一服見效,兩服減輕,三服膿血就止住了,不到十服就痊癒了。於是求取方子,說是治療大腸風虛弱,因過度飲酒,夾雜熱邪導致下利膿血、疼痛,久治不愈的方子。方子是:樗樹白皮、人參各二兩,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溫酒送服,不喝酒則用溫米湯送服。忌油膩、濕面、青菜、水果、甜食、雞、魚、蒜等。

這個方子,治療久病有效,治療急性病則不可用。用補益和收斂的藥物,恐怕會留下病邪。葉案中用餘糧石脂,也是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,可以加入人參、木瓜、炒烏梅、炒粳米,取甘酸以固澀,使陽明經氣收斂;或加入萸肉、五味子、黃柏、地榆,炒炭後使用,取酸苦以固澀,可以熄風斂陰。這些都從人參樗皮散變化而來。

附:嘉興府尊王竺廬公,工作勤勉,所有公文都親自處理,積勞成便血。最初服用天王補心丹、玉女煎、知柏地黃丸等方,治癒後又反覆發作。到丙申三月病情加重,食慾減退,面色黃瘦,精神衰弱。無錫龔商年先生用補中益氣湯,用醋炒升麻、當歸,血就止住了。半個月後,偶然吃了點青菜豆腐湯,血又流下來了。龔先生認為是寒濕傷脾,用蒼朮理中湯,於是痊癒。十月中,因為府考閱卷過度勞累,血又大量流出。龔先生診脈,脈象弦勁而數,腹部脹滿,不想吃東西,容易發怒。於是先用加味逍遙散,無效;改用桃花散、歸脾湯,反而出現口乾咳嗽;加用阿膠、熟地,又出現溏瀉、腸鳴、不思飲食、疲憊不堪。於是請來胡灝軒先生,他果斷地說:歸脾湯必須和右歸丸合用,大量使用人參才能有效。於是制定了方子:人參五錢,山藥三錢,枸杞、菟絲子、棗仁各四錢,茯神、白芍、炒文蛤各一錢半,炙甘草、炮姜各七分,地榆炭八分,烏梅、大棗各兩枚。一劑藥就止血了。然後逐步加入黃耆、蒼朮、熟地,去掉地榆、文蛤,再加入附子,食慾就逐漸恢復,病也就痊癒了。這確實是繼承了張景岳的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