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四 (25)
卷四 (25)
1. 衄血
震按流涕鼻穢。即鼻淵之屬。何以斷其必死。要之脈濡滑而無力。昔賢謂滑脈類數。仲景所云數脈不時。則生惡瘡也。脈無力者。石山必用參、耆。今參、耆罔效。無路可尋矣。況流涕不休。定然枯澀。故以營氣不從。逆於肉裡。為是病之指歸。魏注云。用滋水生肝養肺藥誠佳。然以治流涕不休者。恐亦難效。
朱聖卿鼻衄如崩。三日不止。較之向來所發之勢。最劇。服犀角、地黃、芩、連、知、柏、石膏、山梔之屬。轉盛。第四日。邀石頑診之。脈弦急。如循刀刃。此陰火上乘。載血於上。得寒涼之藥。轉傷胃中清陽之氣。所以脈變弦緊。與生料六味加五味子作湯。另用肉桂末三錢。
飛羅麵糊。分三丸。用煎藥調下。甫入喉。其血頓止。少頃。口鼻去血塊數枚而愈。自此數年之患。絕不再發。
〔附〕一人衄血不已。醫皆以為熱。沈宗常投以參附而愈。人駭問之。曰。脈小而衰。非補之不可。
震按此二條相同。但微有不同者。一系溫補元氣。一系導火歸元也。
〔附〕徐德古治一人。患衄尤急。灸項後髮際兩筋間宛宛中三壯。立止。蓋血自此入腦。注鼻中。常人以綿勒頸後。尚可止衄。此灸宜效。
震按是乃截其血之來路也。與濕紙搭囟門者同義。若邵村張教官衄。道人教以生藕一枝。搗貼顱囟。再以海巴燒存性。吹鼻二三次。饒州民季七衄。醫用蘿蔔汁和無灰酒飲之立止。復發。用人中白新刮者。置瓦上焙乾。溫湯調下。又止。是皆偶合一時之病機。並非諸衄之定法。
白話文:
衄血
鼻涕不止,鼻腔污穢,屬於鼻淵一類。為何斷定必死?關鍵在於脈象濡滑而無力。古人說滑脈類似數脈,仲景所說數脈不調則生惡瘡。脈象無力,石山常用人參、黃耆,但現在人參、黃耆無效,已無藥可尋。況且鼻涕不斷,必然是體內津液枯竭,這是因為營氣不能正常運作,逆流於肌膚之中,這是此病的根本原因。魏氏註解說,使用滋陰生津、養肝潤肺的藥物是好的,但用於治療鼻涕不止,恐怕也難見效。
朱聖卿鼻出血如崩塌一般,三日不止,比以往發作更加嚴重。服用犀角、生地黃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、石膏、山梔子等藥物,病情反而加重。第四天,邀請石頑診治,脈象弦急,如同刀刃一般,這是陰火上炎,血液上涌。服用寒涼藥物,反而損傷了胃中清陽之氣,所以脈象變得弦緊。於是用生薑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煎湯服用,另用肉桂末三錢,用飛羅麵糊作成三丸,用煎藥送服。藥物入口,出血立刻停止,一會兒,口鼻排出幾塊血塊後痊癒。從此幾年來的病症再也沒有復發。
附:一人鼻出血不止,醫生都認為是熱症,沈宗常用人參、附子治療而痊癒。人們驚訝地詢問原因,他說脈象微弱衰敗,非補不可。
震按:這兩個案例相似,但略有不同。一個是溫補元氣,一個是引導陰火歸元。
附:徐德古治療一人,鼻出血十分緊急,在項後髮際兩筋之間,灸三壯,立刻止血。因為血液從此處入腦,再流到鼻中。常人用棉花綁住頸後,也能止血,所以灸此處療效顯著。
震按:這是截斷血液流向鼻子的路徑,與用濕紙貼囟門的道理相同。邵村張教官鼻出血,道人教他用生藕一枝搗爛貼在囟門上,再用海巴燒成灰,吹入鼻中兩三次,就止住了。饒州人季七鼻出血,醫生用蘿蔔汁和無灰酒給他喝,立刻止血,但又復發,於是用人中白(即人中穴位處的皮膚)新鮮刮下來的,放在瓦片上焙乾,用溫水調服,又止住了。這些都是偶然符合當時病情的方法,並非治療所有鼻出血的固定方法。
2. 下血
東垣治一人。宿有陽明血證。因五月大熱。吃杏。腸澼下血。唧遠散漫如篩。腰沉沉然。腹中不和。血色黑紫。病名濕毒腸癖。陽明少陽經血證也。以芍藥一錢五分。升麻、羌活、黃耆各一錢。生熟地黃、獨活、牡丹皮、炙甘草、柴胡、防風各五分。歸身、葛根各三分。桂少許。作二服。
震按腰沉沉然。腹中不和。濕也。血色紫黑。濕兼熱也。方中用風藥以勝濕。不用涼藥以清熱者。欲其行春生升發之令。使血不下走。無取苦寒之降沉也。加桂少許。如風熏日暖。不特血止。胃氣亦旺矣。
羅謙甫治真定總管史侯男。年四十餘。肢體本瘦弱。於至元辛巳。因秋收租。佃人致酒味酸。不欲飲。勉飲數杯。少時腹痛。次傳泄瀉無度。日十餘行。越旬。便後見血紅紫。腸鳴腹痛。醫曰。諸見血者為熱。用芍藥柏皮丸治之。不愈。仍不欲食。食則嘔酸。形體愈瘦。面色青黃不澤。
心下痞。惡冷物。口乾。時有煩躁。不得安臥。羅診之。脈弦細而微遲。手足稍冷。內經曰。結陰者。便血一升。再結二升。三結三升。又云。邪在五臟。則陰脈不和。而血留之。結陰之病。陰氣內結。不得外行。無所稟。滲腸間。故便血也。以蒼朮、升麻、熟附子各一錢。
地榆七分。陳皮、厚朴、白朮、乾薑、白茯苓、乾葛各五分。甘草、益智仁、人參、當歸、神麯、炒白芍藥各三分。上十六味作一服。加薑、棗煎。溫服食前。名曰平胃地榆湯。此藥溫中散寒。除濕和胃。數服。病減大半。仍灸中脘三七壯。乃胃募穴。引胃上升。滋榮百脈。
次灸氣海百餘壯。生髮元氣。灸則強食羊肉。又以還少丹服之。則喜飲食。添肌肉。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壯。壯脾溫胃。生髮元氣。此穴乃胃之合穴也。改服芳香之劑良愈。
震按此條證因易辨。脈又可憑。無甚疑難。妙在制方。升溫通補分量輕重合宜。的屬東垣高弟。
丹溪治一老婦。性沉多怒。大便下血十餘年。食減形困。心搖動。或如煙燻。早起面微浮。血或暫止。則神思清。忤意則復作。百法不治。脈左浮大虛甚。久取滯澀而不勻。右沉澀細弱。寸沉欲絕。此氣鬱生涎。涎郁胸中。心氣不升。經脈壅遏不降。心血絕。不能自養故也。
非開涎不足以行氣。非氣升則血不歸隧道。以壯脾藥為君。二陳湯加紅花、升麻、歸身、酒黃連、青皮、貝母、澤瀉、黃耆、酒芍藥。每帖加附子一片。煎服。四帖後血止。去附。加乾葛、丹皮、梔子。而煙燻除。乃去所加藥。再加砂仁、炒曲、熟地黃、木香。倍參、耆、術。
服半月愈。
震按此條脈證。似虛似實。非寒非熱。較之羅案。難辨多矣。及觀其講病源與用藥法。及藥之輕重去取。俱有精義。又極平和。十年之病。半月而愈。仙乎仙乎。
白話文:
下血
一位醫師治療一位病人,長期患有陽明經的出血症狀。五月天氣炎熱,病人吃了杏子後,大便出血,血流不止,像篩子一樣稀疏分散,腰部沉重,腹部不適,血色黑紫。醫師診斷為濕毒腸癖,屬於陽明、少陽經的出血症狀。處方:芍藥1.5錢,升麻、羌活、黃耆各1錢,生地黃、熟地黃、獨活、牡丹皮、炙甘草、柴胡、防風各0.5錢,歸身、葛根各0.3錢,桂枝少許,分兩劑服用。
分析:腰部沉重,腹部不適是濕邪,血色紫黑是濕熱兼夾。處方使用祛風藥物以克服濕邪,不用寒涼藥物以清熱,目的是促進陽氣上升,使血液不往下流,避免使用苦寒藥物導致氣血下沉。加入少許桂枝,如同溫暖的陽光,不僅止血,還能增強胃氣。
另一位醫師羅謙甫治療真定總管史侯的兒子,年約四十多歲,體質瘦弱。至元辛巳年,因秋收租稅,佃農送來酸酒,他不願飲用,勉強喝了几杯後,不久腹部疼痛,接著腹瀉不止,每天十多次,持續十多天后,大便出血,血色紅紫,腸鳴腹痛。其他醫生認為出血是熱證,用芍藥柏皮丸治療,但沒有效果。病人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嘔吐酸水,身體越來越瘦,面色青黃無光澤,心下痞悶,怕冷,口乾,經常煩躁不安,無法安睡。
羅謙甫診脈,脈象弦細而微遲,手腳略微冰冷。《內經》記載:「陰氣結聚,則大便出血一升;再次結聚,則出血二升;三次結聚,則出血三升。」又云:「邪氣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,導致血液停滯。」陰氣結聚的疾病,陰氣內結不能排出,滲入腸道,所以大便出血。處方:蒼朮、升麻、熟附子各1錢,地榆0.7錢,陳皮、厚朴、白朮、乾薑、白茯苓、乾葛各0.5錢,甘草、益智仁、人參、當歸、神麴、炒白芍藥各0.3錢,共十六味藥,一劑藥,加薑、棗煎服,溫熱服用,飯前服用,名為平胃地榆湯。此藥溫中散寒,除濕和胃。服用幾劑後,病情減輕一半。然後在中脘穴(胃募穴)灸37壯,引導胃氣上升,滋養全身經脈;接著在氣海穴灸一百多壯,以生髮元氣。灸後,病人可以吃羊肉,服用還少丹,於是食欲增加,肌肉增長。春天再在足三里穴灸27壯,以壯脾溫胃,生髮元氣,因為足三里是胃的合穴。改服芳香類藥物後痊癒。
分析:這個病例的症狀和脈象很容易辨別,沒有什麼疑難之處,妙在於處方,溫補通利,用藥劑量恰到好處,不愧是東垣的得意門生。
另一位醫師丹溪治療一位老年婦女,性格沉鬱易怒,大便出血十多年,食欲減退,身體虛弱,心悸,有時感覺像被煙燻一樣,早上起床臉部略微浮腫,出血有時暫停,精神就清爽,一旦情緒不佳就又會出血,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見效。脈象:左脈浮大虛弱,久按感覺滯澀不勻;右脈沉細弱,寸脈沉而欲絕。這是因為氣鬱導致痰涎產生,痰涎鬱結於胸中,心氣不能上升,經脈阻塞不通,心血不足,不能滋養自身。
必須先化解痰涎才能使氣機運行,氣機上升才能使血液迴歸經脈。處方以健脾藥為主,二陳湯加紅花、升麻、歸身、酒黃連、青皮、貝母、澤瀉、黃耆、酒芍藥,每劑加附子一片,煎服。四劑後出血停止,去附子,加乾葛、丹皮、梔子,煙燻感消失,然後去掉新增藥物,再加砂仁、炒麥芽、熟地黃、木香,加倍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。服用半個月痊癒。
分析:這個病例的脈象看似虛實夾雜,非寒非熱,比羅謙甫的病例更難辨別。但是,從其分析病因和用藥方法,以及用藥的輕重加減,都非常精妙,而且非常平和。十年之久的疾病,半個月就痊癒了,真是神乎其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