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四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4)

1. 衄血

滑伯仁治一婦,體肥而氣盛,自以無子,嘗多服暖宮藥,積久火盛,迫血上行為衄。衄必數升余,面赤,脈躁疾,神恍恍如癡。醫者猶以上盛下虛,丹劑鎮墜之。伯仁曰:「經云:『上者下之。』今血氣俱盛,溢而上行,法當下導,奈何實實耶?」即與桃仁承氣湯三四下,積瘀去,繼服既濟湯,二十劑而愈。

項彥章治一婦,患衄三年許。醫以血得熱則淖溢,服瀉心涼血之劑,益困。衄才數滴,輒昏。六脈微弱,寸為甚。曰:「肝藏血而心主之。今寸口脈微,知心虛也。心虛則不能司其血,故逆而妄行。法當養心,仍補脾,實其子,子實則心不虛矣。」以琥珀諸補心藥,遂安。

許學士云:「一人膏粱嗜飲,常病衄。醫曰:『諸見血者為熱。』以清涼飲子投之,即止。越數日,其疾復作。醫又曰:『藥不勝病故也。』遂投黃連解毒湯,或止或作。易數醫,皆用寒苦之劑,俱欲勝其熱而已。飲食起居,浸不及初,肌寒而時躁,言語無聲,口氣臭穢,惡吸冷風,其衄之餘波,則未絕也。」

或曰:「諸見血者熱,衄,熱也。熱而寒之,理也。今不愈而反害之,何耶?」內經曰:「以平為期,又言下工不可不慎也。」彼惟知見血為熱,而以苦寒攻之;抑不知苦瀉土,土,脾胃也。脾胃,人之所以為本者。今火為病而瀉其土,火未嘗除而土已病矣。土病則胃虛,虛則榮氣不能滋榮百脈。元氣不循天度,氣隨陰化而無聲肌寒也。噫,粗工嘻嘻,以為可治,熱病未已,寒病復起,此之謂也。

汪石山治一人,形魁偉,色黑善飲,年五十餘,病衄如注,喘嗽,喘不能伏枕。醫以四物湯加麥冬、阿膠、桑白皮、黃柏、知母進之,愈甚。診之脈大如指。脈訣云:「鼻衄失血沉細宜,設見浮大即傾危。」據此,法不救。所幸者色黑耳。脈大非熱,乃肺氣虛也。此金極似火之病。若補其肺氣之虛,則火自退矣。醫用寒涼降火之劑,是不知亢則害,承乃制之旨。遂用人參三錢,黃耆二錢,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神麯、麥冬、歸身甘溫之藥進之,一帖病減,十帖病愈。

震按以上四案:首條是實熱;次條為心脾兩虛;三條病因是熱,而過用苦寒;四條脈形是熱,而實由氣虛。不同如此,臨證者可不細辨乎?

又一人形近肥而脆,年三十餘,內有寵妻。三月間,因勞感熱,鼻衄久而流涕不休,鼻穢難近。漸至目昏耳重,食少體倦。醫用四物涼血,或用參耆補氣,罔有效者。診之脈濡而滑,按皆無力。曰:「病不起矣。初因水不制火,肺為火擾,流涕不休。經云:『肺熱甚則出涕是也。』」金體本燥,津液日泄,則燥者枯矣。久則頭面諸陽之液,因以走泄。經云:「枯澀不能流通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是也。」月餘,面目耳旁,果作癰瘡而卒。後見流涕者數人,多不救。

白話文:

衄血

滑伯仁治療一位肥胖且氣盛的婦女,她因久無子嗣,服用過多溫補藥物,導致體內積熱,迫使血液上湧而致鼻出血,每次出血量都很多,臉色發紅,脈搏急促有力,精神恍惚如痴呆。其他醫生認為是上盛下虛,用寒涼的丹藥來鎮壓。伯仁說:「經書上說,上盛者當下之。現在她的血氣都旺盛,溢出而向上走,應該往下引導,怎麼還能用溫補的方法呢?」於是給她服用桃仁承氣湯三四劑,排出積聚的瘀血後,再服用既濟湯二十劑,病就好了。

項彥章治療一位患鼻出血三年多的婦女,其他醫生認為出血是因血熱而導致血液溢出,便給她服用瀉火涼血的藥物,反而讓她的病情加重,每次出血量只有幾滴,就昏迷過去,脈搏微弱,寸脈尤其微弱。項彥章說:「肝臟藏血,心臟主血,現在寸口脈微弱,說明心氣虛弱,心虛則不能控制血液,所以血液逆行妄動。治療方法應當養心,同時補脾,使脾胃之氣充足,脾胃充足了,心氣就不會虛弱了。」於是用琥珀等補益心臟的藥物,病人就痊癒了。

許學士說:有一位喜好美食美酒的人,經常鼻出血。醫生認為凡是出血都是熱證,就用清涼的藥方治療,出血暫時止住了,但幾天後又復發。醫生又說藥效不夠,就用黃連解毒湯治療,出血時止時發,反覆不定。病人換了好幾個醫生,都用寒涼的藥物,只想要祛除體內的熱,結果飲食起居都大不如前,身體冰冷卻又煩躁不安,說話聲音低微,口氣臭穢,不喜歡吹冷風,鼻出血的後遺症也沒有完全消除。有人說,凡是出血都是熱證,鼻出血是熱證,用寒涼的方法治療是對的,但為什麼現在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加重了呢?《內經》說:「治療要以平和為準則」,又說:「下藥要謹慎」。那些醫生只知道出血是熱證,就用苦寒的藥物攻治,卻不知道苦寒瀉土,土指的是脾胃,脾胃是人體的根本。現在是熱證作祟,卻瀉掉脾胃之氣,熱證還沒有消除,脾胃卻已經受損了。脾胃受損,胃氣虛弱,則營養物質不能滋養全身經脈,元氣不能正常運行,所以才會聲音低微、身體冰冷。唉,這些粗心的醫生,以為可以治好病,結果熱證沒有消除,又生了寒證,這就是所謂「熱病未已,寒病復起」啊。

汪石山治療一位身材魁梧、膚色黝黑、嗜酒的五十多歲男子,鼻出血如注,還伴有咳嗽喘息,喘息得厲害,晚上不能平臥。其他醫生用四物湯加入麥冬、阿膠、桑白皮、黃柏、知母等藥物治療,結果病情反而加重。汪石山診脈發現,他的脈搏又大又有力。《脈訣》說:「鼻出血失血,脈沉細為宜,如果脈搏浮大就是病情危急。」根據這個原則,之前的治療方法是錯誤的。幸好患者膚色黝黑,脈搏有力並不是熱證,而是肺氣虛弱,這是金氣過盛類似於熱證的病症。如果補益他的肺氣,熱證自然會退去。其他醫生用寒涼藥物來降火,是不懂「亢則害之,承乃制之」的道理。於是汪石山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神麴、麥冬、熟地黃等溫補藥物,一劑藥後病情減輕,十劑藥後痊癒。

震按:以上四個病例,第一個是實熱,第二個是心脾兩虛,第三個是熱證,但使用了過多的苦寒藥物,第四個脈象是熱證,但實際上是氣虛。這些病例病因不同,臨證者不可不細辨啊!

還有一個人,身材肥胖但體質虛弱,三十多歲,家中嬌妻寵愛,三月以來,因勞累受熱,鼻出血久治不愈,還流涕不止,鼻孔污穢不堪,漸漸出現眼睛昏花、耳朵沉重、食慾不振、身體疲倦等症狀。醫生有時用四物湯涼血,有時用人參黃耆補氣,都沒有效果。診脈發現,他的脈搏濡弱而滑利,按之無力。我說:「這個病沒救了!」一開始是因為水不制火,肺部受火擾亂,所以流涕不止。《內經》說:「肺熱嚴重就會流涕。」金屬屬性本就乾燥,津液不斷流失,乾燥之氣就會枯竭,時間長了,頭面部的陽氣之液就會外洩。《內經》說:「乾燥澀滯,不能通行,逆於肉裡,就會生癰腫。」一個多月後,他的面部、耳旁果然長了癰瘡而死。後來我又見過幾個流涕不止的病人,大多都救治無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