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5)

1. 血證

東垣治一貧者。脾胃虛弱。氣促。精神短少。衄血吐血。以麥門冬二分。人參、歸身各三分。黃耆、白芍、甘草各一錢。五味五枚。作一服。水煎。稍熱服愈。繼而至冬。天寒居密室。臥大熱炕。而吐血數次。再求治。此久虛弱。外有寒形。而有火熱在內。上氣不足。陽氣外虛。

當補表之陽氣。瀉里之虛熱。夫冬寒衣薄。是重虛其陽。表有大寒。壅遏裡熱。火邪不得舒伸。故血出於口。憶仲景傷寒論云。太陽傷寒。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。遂成衄。卻與麻黃湯立愈。此法相同。遂用之。以麻黃桂枝湯。人參益上焦元氣而實其表。麥門冬保肺氣。各三分。

桂枝以補表虛。當歸身和血養血。各五分。麻黃去根節。去外寒。甘草補脾胃之虛。黃耆實表益衛。白芍藥各一錢。五味三枚。安其肺氣。臥時熱服。一服而愈。

震按此案認病制方。其義最精。藥之分兩甚輕者。因受病在衛在肺。皆系親上部位。經云。補上治上制以緩。緩則氣味薄也。然系久虛之體。熱為寒束。故用法若此。體不虛而熱為寒束者。又當以麻杏甘膏湯。加血藥以治之。

丹溪治一壯年。患嗽而咯血。發熱肌瘦。醫用補藥數年而病甚。脈澀。此因好色而多怒。精神耗少。又補塞藥多。榮衛不行。瘀血內積。肺氣壅遏。不能下降。治肺壅。非吐不可。精血耗。非補不可。唯倒倉法二者兼備。但使吐多於瀉耳。兼灸肺俞二穴。在三椎骨下橫過各一寸半。灸五次而愈。

震按肺俞灸法。今人頗用之。然效甚尠。倒倉法無敢用者。德清邑宰查公。諱克薩。吐血成癆。曾用之。亦無效。丹溪此案。以補藥數年。瘀血內積。尚非死證。故以二法奏功。

滑伯仁治一人。盛暑出門。途中吐血數口。亟還則吐甚。胸拒痛。體熱頭眩。病且殆。或以為勞心焦思所致。與茯苓補心湯。仁至。診其脈洪而滑。曰。是大醉飽。胃血壅遏。為暑迫血上行。先與犀角地黃湯。繼以桃仁承氣湯去瘀血宿積。後治暑即安。

震按此條為孫東宿二案之祖。可以並看。

陳鬥嚴治薛上舍。高沙人。素無恙。驟吐血半缶。陳診之曰。脈弦急。此薄厥也。病得之大怒。氣逆。陰陽奔並。飲六郁湯而愈。

震按上條逐瘀清暑。此條開鬱。皆治暴病吐血法。類案原本載吳茭山治吐血不止。即以吐出之血炒黑與服。亦是第一回暴起吐血法。

薛立齋治一童子。年十四。發熱吐血。薛謂宜補中益氣以滋化源。不信。用寒涼降火。愈甚。始謂薛曰。童子未室。何腎虛之有。參耆補氣。奚為用之。薛曰。丹溪云。腎主閉藏。肝主疏泄。二藏俱有相火。而其繫上屬於心。心為君火。為物所感則易動。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。

雖不交會。其精暗耗矣。又精血篇云。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。則五臟有不滿之處。異日有難狀之疾。遂用補中益氣及地黃丸而瘥。

白話文:

血證

一位貧困患者,脾胃虛弱,氣喘,精神不振,經常鼻出血和吐血。醫生用麥門冬、人參、當歸各少許,黃耆、白芍、甘草適量,五味子幾顆,煎水服用,稍熱飲用後病情好轉。但到了冬天,患者住在溫暖的密室裡,睡在熱炕上,卻又多次吐血。再次求醫,醫生診斷為久病體虛,外感寒邪,內有虛熱,肺氣不足,陽氣虛弱。

治療應當補益體表陽氣,瀉去裡面的虛熱。冬天穿衣單薄,更加損傷陽氣,體表寒邪壅塞內熱,導致火邪不得舒展,所以血從口中而出。這與《傷寒論》中太陽傷寒,應該用麻黃湯發汗,如果不發汗,就會導致鼻出血,而用麻黃湯則能立即治癒的情況相似。於是醫生採用了麻黃桂枝湯,用人參益氣,麥門冬滋陰潤肺,當歸補血養血,麻黃發汗祛寒,甘草健脾益胃,黃耆益氣固表,白芍柔肝斂陰,五味子斂肺氣,讓患者臥床休息,溫服藥湯,服藥一次即痊癒。

這個病例的診斷和處方都非常精妙,藥量很輕,因為病在衛氣和肺,都是人體上部,經書上說,治療上焦的病應該用平和的藥物,所以藥物劑量輕,但患者體虛,虛熱被寒邪阻塞,所以採用這種方法。如果體質不虛,只是虛熱被寒邪阻塞,就應該使用麻杏甘草石膏湯,再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。

另一位壯年男子,咳嗽咯血,發熱消瘦,服用補藥多年病情反而加重,脈象澀滯。這是因為他縱慾過度,耗傷精血,又服用過多壅塞的補藥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積,肺氣壅塞,不能下降。治療肺氣壅塞,必須要使其吐出瘀血,但精血耗損,也必須要補益。所以採用了既能吐血又能補益的方法,但吐血量要多於瀉下,同時灸刺肺俞穴(在第三胸椎下,左右各一寸半處),灸五次痊癒。

肺俞穴的灸法現在很多人使用,但療效很少。倒倉法(指瀉下與補益兼施的方法)幾乎沒有人敢用。德清縣令查公也曾因吐血成癆用此法,但無效。丹溪這個病例,因為服用補藥多年,瘀血內積,還不是絕症,所以用這兩種方法才奏效。

滑伯仁治療一位患者,盛夏出門,途中吐血數口,回家後吐血加劇,胸悶疼痛,身體發熱頭暈,病情危急。有人認為是勞心焦慮所致,想用茯苓補心湯治療。滑伯仁診脈,發現脈象洪滑,判斷是因大醉飽食,胃中瘀血阻塞,暑熱迫使血液上行,先用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,然後用桃仁承氣湯去除瘀血,最後治療暑邪,病情就好了。

這個病例是孫東宿兩個病例的先例,可以一起參考。

陳鬥嚴治療薛上舍,素體健康,突然吐血很多,陳鬥嚴診脈弦急,認為是氣血逆亂,陰陽失衡所致,用六鬱湯治療痊癒。

這個病例是疏肝解鬱,治療急性吐血。類似的病例還有吳茭山治療吐血不止,用吐出的血炒黑後服用,這也是治療急性吐血的方法。

薛立齋治療一個十四歲的男孩,發熱吐血。薛立齋認為應該用補中益氣湯滋補元氣,但家人不相信,用寒涼藥物降火,病情反而加重。後來才相信薛立齋,因為孩子未婚,何來腎虛?參、黃耆補氣,為什麼要用?薛立齋說,丹溪說,腎主閉藏,肝主疏泄,兩者都有相火(指命門之火),但都屬於心,心為君火,容易受到外邪影響而導致心火動,心火動則相火隨之,即使沒有房事,精血也會暗耗。又《精血篇》說,男子精氣未足就房事,會耗損精血,日後容易生病。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和地黃丸治療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