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7)
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7)
1. 痢疾論
不肖體素豐。多火善渴。雖盛寒。床頭必置茗碗。或一夕盡數甌。又時苦喘急。質之先生。為言此屬鬱火證。常令服茱連丸。無恙也。丁巳之夏。避暑檀州酷甚。朝夕坐冰盤間。或飲冷香薷湯。自負清暑良劑。孟秋痢大作。初三晝夜下百許。次紅白相雜。絕無渣滓。腹脹悶。
絞痛不可言。或謂宜下以大黃。先生弗顧也。竟用參朮薑桂漸愈。猶白積不止。服感應丸而痊。後少嘗蟹螯。復瀉下委頓。仍服八味湯。及補劑中重加薑桂而愈。夫一身歷一歲間耳。黃連苦茗。曩不輟口。而今病以純熱瘥。向非先生。或投大黃涼藥下之。不知竟作何狀。又病室孕時。
喘逆不眠。用逍遙散立安。又患便血不止。服補中黑姜立斷。不再劑。種種奇妙。未易殫述。噫。先生隔垣見人。何必飲上池水哉。聞之善贈人者以言。其永矢勿諼者。亦以言。不肖侏儒未足為先生重。竊以識明德云爾。四明弟子徐陽泰頓首書狀。
世有瘧後痢。有痢後瘧者。夫既為瘧後發泄已盡。必無暑熱之毒。復為痢疾。此是元氣下陷。脾氣不能升舉。似痢非痢也。既為痢後下多則亡血。氣又隨痢散。陰陽兩虛。陽虛則惡寒。陰虛則惡熱。故寒熱交戰。似瘧非瘧也。俱作虛論。俱用補中益氣加溫補。其病自愈。
有一孕婦瘧痢齊發。醫治兩月餘。瘧止而痢愈甚。又加腹痛飲食少進。延余視之。余曰虛寒也。以補中益氣加薑桂。一服痢止太半。再一服而反加瘧病大作。主人驚恐。余曰此吉兆也。曏者瘧之止。乃陰盛之極。陽不敢與之爭。今服補陽之劑。陽氣有權。敢與陰戰。再能助陽之力。陰自退聽。方中加附子五分。瘧痢齊愈。大服補劑。越三月產一子。產後甚健。
大黃湯
用大黃(一兩銼碎),好酒二大盞。浸半日。煎至一盞半。去渣分作二服。痢止勿服。如未止再服。取利為度。
芍藥湯
芍藥(一兩),當歸,黃連,黃芩(各五錢),肉桂(二錢半),大黃,甘草,檳榔,木香(一錢),上九味。每服五錢。水二鍾。煎至一鍾。
香蓮丸
黃連(淨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焦檢去茱萸不用),木香(五兩不見火),上為細末。醋糊丸。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。米飲下。
感應丸,新舊冷積並可治。此方神妙不可言。雖有巴豆不令人瀉下。其積自然消化。
南木香,肉豆蔻,丁香(各一兩半),乾薑(炮一兩),百草霜(二兩),巴豆(七十粒去皮心膜研去油),杏仁(一百四十粒去皮尖),上前四味為末。外入百草霜研。巴豆與杏仁另研細末同和勻。用好黃蠟六兩。溶化成汁。以重絹濾去渣。更以好酒一升。於砂鍋內。煮蠟數沸傾出。
酒冷其蠟自浮於上。取蠟稱用。丸用清油一兩。銚內熬令香熟。次下蠟四兩。同化成汁。就銚內乘熱拌和前藥末。捏作錠子。丸如豆大。每服三十丸。薑湯空心送下。
白話文:
痢疾論
這位病人體質強壯,多火,很愛喝水。即使天氣很冷,床邊也必定放著茶碗,有時一夜喝掉好幾碗。而且常常氣喘吁吁。我診斷這是鬱火證,便讓他服用茱連丸,病就好了。
丁巳年的夏天,我在檀州避暑,天氣酷熱,我整天坐在冰盤旁,還喝冷香薷湯,自以為是清暑良方。沒想到孟秋時節,卻得了嚴重的痢疾,第一天一夜就拉了百餘次,之後拉的便血是紅白相間的,完全沒有渣滓,肚子脹悶,絞痛難忍。有人建議用大黃瀉下,但我沒有採用,而是用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桂枝慢慢調理,病情有所好轉,但白濁仍然不止,服用感應丸後才痊癒。後來稍微吃了一些蟹黃,又瀉下虛脫,再次服用八味湯,並在補劑中加重薑桂用量才痊癒。
總共歷時一年,期間我不斷服用黃連和茶水,但最終病癒是依靠溫補的方法。如果不是那位先生,恐怕我會使用大黃等寒涼藥物瀉下,結果不堪設想。懷孕期間,我曾患喘逆失眠,服用逍遙散後症狀穩定。又曾患便血不止,服用補中益氣湯加黑薑後立即止血,沒有再服用其他藥物。這些神奇的治療經歷,一時難以盡述。唉,先生隔牆就能診斷病情,何必非要親自喝池塘水呢?聽說善於贈予他人恩惠的人,會以言語贈予;永遠不忘恩惠的人,也是以言語表達。我這個矮小的讀書人,不足以讓先生費心,只是想表達一下我的敬仰之情罷了。
四明弟子徐陽泰頓首敬書。
世上有人瘧疾痊癒後得痢疾,也有人痢疾痊癒後得瘧疾。瘧疾痊癒後發病的痢疾,由於瘧疾已將暑熱之毒發洩殆盡,並非暑熱所致,而是元氣下陷,脾胃之氣不能升舉,看似痢疾,卻非真正的痢疾。痢疾痊癒後,若下痢過多則失血,氣也隨之散失,陰陽兩虛。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惡熱,故寒熱交戰,看似瘧疾,卻非真正的瘧疾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虛證,都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溫補藥物,疾病自然會痊癒。
有一位孕婦同時患有瘧疾和痢疾,治療了兩個多月,瘧疾好了,痢疾卻加重了,還伴有腹痛、食慾不振。請我診治,我判斷是虛寒,便用補中益氣湯加薑桂,一劑藥下去,痢疾好了一大半,第二劑藥後瘧疾卻加重了。主人很驚慌,我說這是好兆頭。之前瘧疾痊癒是因為陰盛到了極點,陽氣不敢與之爭。現在服用補陽的藥物,陽氣有了力量,敢與陰氣抗衡。再次增強陽氣的力量,陰氣自然會退卻。方劑中再加附子五分,瘧疾和痢疾都痊癒了。她服用大量的補益藥物,過了三個月生了一個孩子,產後身體非常健康。
大黃湯:
大黃(一兩,銼碎),好酒(二大盞)。浸泡半日,煎至一盞半,去渣,分作兩服。痢疾止住就不要再服,如果還沒止住就再服,以瀉下為度。
芍藥湯:
芍藥(一兩),當歸、黃連、黃芩(各五錢),肉桂(二錢半),大黃、甘草、檳榔、木香(各一錢)。每服五錢,水二鍾,煎至一鍾。
香蓮丸:
黃連(淨二十兩,與吳茱萸十兩同炒焦,揀去茱萸不用),木香(五兩,不用火)。研成細末,用醋糊做成丸藥,如桐子大小。每服三十丸,米飲送服。
感應丸:
新舊冷積皆可治療。此方神妙不可言,雖然含有巴豆,卻不會讓人瀉下,積滯會自然消化。
南木香、肉豆蔻、丁香(各一兩半),乾薑(炮製一兩),百草霜(二兩),巴豆(七十粒,去皮心膜,研去油),杏仁(一百四十粒,去皮尖)。前四味藥研成末,再加入百草霜研磨。巴豆和杏仁另研細末,混合均勻。用好黃蠟六兩,熔化成汁,用重絹濾去渣滓,再用好酒一升,在砂鍋內煮沸幾次,倒出。酒冷後,蠟自然浮在上面,取蠟稱用。丸藥用清油一兩,在銚內熬製至香熟,然後加入蠟四兩,熔化成汁,趁熱在銚內拌和藥末,捏成錠狀,丸藥如豆子大小。每服三十丸,薑湯空腹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