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獻可

《醫貫》~ 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4)

1. 瘧論

六味丸方

熟地(八兩),山藥(四兩),山萸肉(四兩),丹皮(三兩),茯苓(三兩),澤瀉(三兩),加肉桂(一兩)

建中湯方

人參(一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一錢),肉桂(七分),大棗,飴糖

又有一等郁證似瘧者。其寒熱與正瘧無異。但其人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。面青脅痛耳鳴脈澀。須以逍遙散。加茱連貝母。倍柴胡。作一服。繼以六味地黃。加柴胡芍藥調理而安。

至於三陰瘧者。惟太陰瘧。當用理中湯。必加肉桂。若少陰厥陰。非八味地黃不效。

逍遙散,治郁瘧。

柴胡(一錢),芍藥(一錢),陳皮(一錢),牡丹皮(一錢),茯神(一錢),當歸(一錢),白朮(一錢),貝母(一錢),薄荷(七分),黃連(五分每一兩用吳茱萸二錢水拌炒焦色合用)。

青皮飲

青皮,厚朴,白朮,柴胡,草果仁,茯苓,黃芩,半夏,甘草,此方以柴胡為主。大抵寒熱往來。屬少陽經證。故用以為君。草果厚朴所以化食。青皮半夏所以祛痰。寒多者。可加肉桂。熱多者。可加黃連。

草果飲,治脾胃有郁痰伏涎者。元氣壯強者可用。虛者莫用。

草果,常山,知母,烏梅,檳榔,甘草,穿山甲

趙以德云。知母性寒。入足陽明藥。用治陽明獨盛之火熱。使其退就太陰也。草果性溫藥。治足太陰獨盛之寒。使其居於陽明也。二經合和。則無陰陽交錯之變。是為君。常山主吐胸中痰結。是為臣。甘草和諸藥。烏梅去痰。檳榔除痰癖。破滯氣。是佐藥。穿山甲者。以其穿山而居。遇水而入。則是出陰入陽。穿其經絡於榮分。以破暑結之邪。為之使也。

白虎湯加桂方,治癉瘧。若脈虛弱不宜。

石膏(一斤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),桂枝(去皮三兩),糯米(二合),每服五錢。

蜀漆散,治牝瘧。見金匱。

蜀漆(燒去腥),雲母(燒三夜),龍骨(各等分),上為散。未發前。以漿水服半錢匕。如溫瘧加蜀漆一錢。臨發時服一錢匕。

牡蠣湯,治牡瘧。

牡蠣(四兩熬),麻黃(去節),蜀漆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水八升。先煮蜀漆麻黃去沫。得六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溫服一升。若吐則勿更服。

理中湯,此方專治大陰瘧。必加肉桂一錢乃效。

人參(二錢),白朮(二錢),乾薑(錢半),炙甘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[瘧論]

六味丸方:熟地八兩、山藥四兩、山茱萸肉四兩、丹皮三兩、茯苓三兩、澤瀉三兩,加肉桂一兩。

建中湯方:人參一錢、芍藥二錢、甘草一錢、肉桂七分、大棗、飴糖。

還有一種鬱證,症狀類似瘧疾,寒熱與瘧疾相同,但病人會口苦、嘔吐清水或苦水,面色青白,脅肋疼痛,耳鳴,脈象澀滯。這需要服用逍遙散,再加茱萸、貝母,柴胡加倍,服用一劑後,再用六味地黃丸,加柴胡、芍藥調理,即可痊癒。

至於三陰瘧,只有太陰瘧需用理中湯,一定要加肉桂。如果是少陰或厥陰瘧,則非八味地黃丸無效。

逍遙散:治鬱瘧。柴胡一錢、芍藥一錢、陳皮一錢、牡丹皮一錢、茯神一錢、當歸一錢、白朮一錢、貝母一錢、薄荷七分、黃連五分(每兩用吳茱萸二錢,水拌炒至焦黃色後混合使用)。

青皮飲:青皮、厚朴、白朮、柴胡、草果仁、茯苓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。此方以柴胡為主藥,大多數寒熱往來屬於少陽經證,所以柴胡為君藥;草果、厚朴用以化食;青皮、半夏用以祛痰。寒證較重者,可加肉桂;熱證較重者,可加黃連。

草果飲:治脾胃鬱滯,痰涎壅盛者。元氣旺盛者可用,虛弱者禁用。草果、常山、知母、烏梅、檳榔、甘草、穿山甲。趙以德說:知母性寒,入足陽明經,用於治療陽明經獨盛的火熱,使其退而歸於太陰;草果性溫,用於治療足太陰經獨盛的寒邪,使其轉入陽明。兩經調和,則陰陽不會交錯紊亂,所以知母、草果為君藥;常山主治吐出胸中痰結,為臣藥;甘草調和諸藥;烏梅、檳榔去除痰飲、破除滯氣,為佐藥;穿山甲因其穿山而居,遇水而入,出入陰陽,穿行經絡,以破除暑邪,為使藥。

白虎湯加桂方:治瘧疾,脈象虛弱者不宜使用。石膏一斤、知母六兩、甘草二兩、桂枝(去皮)三兩、糯米二合,每次服用五錢。

蜀漆散:治牝瘧(女性瘧疾),見於《金匱要略》。蜀漆(燒去腥味)、雲母(燒三夜)、龍骨(各等分),研為細末。未發病前,用米湯送服半錢;若為溫瘧,加蜀漆一錢;發病時服用一錢。

牡蠣湯:治牡瘧(男性瘧疾)。牡蠣(四兩,熬製)、麻黃(去節)、蜀漆(各三兩)、甘草(二兩),水八升。先煮蜀漆、麻黃,去沫,取六升;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二升,溫服一升。若嘔吐則停止服用。

理中湯:此方專治太陰瘧,必須加肉桂一錢才有效。人參二錢、白朮二錢、乾薑一錢半、炙甘草一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