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6)
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6)
1. 痢疾論
世人一見滯下。不分寒熱陰陽虛實。便以大黃湯盪滌之。是重劑也。其次以黃芩芍藥湯和之。是輕劑也。香蓮丸是常藥也。當歸芍藥和其血。檳榔枳殼調其氣。見有血色者。紅花生地地榆以涼其血。黃連黃柏以清其火。朝夕更醫。出入增減。不過如此。已瀕於危。猶曰血色依然。腹痛未減。誰敢溫補。死而無悔。傷哉傷哉。
凡腹痛後重。小便短少。口渴喜冷飲。大腸口燥辣。是為挾熱下痢。前法固宜。若腹痛口不渴。喜熱飲。小便清長。身不熱。腹喜熱手熨者。是為挾寒下痢。須理中薑桂溫之。至於初起受病。原系熱痢。遷延日久。各證不減。或反加重。理當別治。竟作虛看。須用補中益氣一升一補。
倍加參耆溫補。如小腹重墜。切痛奔豚。此兼屬少陰症。急加吳萸肉桂破故紙肉果。甚則加附子。如有純血者。加炒黑乾薑。虛回而利自止。若必待血清利止而後補。亦晚矣。
世間似痢非痢者多。東垣云。飲食有傷。起居不時。損其胃氣。則上升清華之氣。反從下降。是為飧泄。久則太陰傳少陰。而為腸澼。裡急後重。膿血交錯。數至圊而不能即便者。專用補中益氣湯為主。使升降之道行。其痢不治而自消矣。余法東垣。凡有熱者。加姜炒黃連。
有寒者加薑桂。兼小腹痛者。用建中湯。有風濕者。加防風羌活。肝氣乘脾者。倍柴胡。加芍藥木香。滑泄者。加粟殼訶子。如此溫補不愈。又當別治。經曰。熱之不熱。是無火也。無火者。益火之原。急補命門之火。以生脾土之母。此萬舉萬全之策也。
又有一等陰虛似痢者。即五泄中大瘕泄者。是也。經曰。裡急後重。數至圊而不能便。必莖中痛。褚氏云。陰已耗而復竭之。則大小便牽痛。愈痛則愈便。愈便則愈痛。其證紅白相雜。裡急後重。悉似痢疾。必小便短澀而痛。或不通而痛。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脫。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遺。
兩便牽引而痛。此腎虛之危證。急以八味地黃。加補骨脂肉豆蔻阿膠。兼理中湯加升麻桂附。相繼間服。庶可挽回。世以痢藥致斃者。不可枚舉。其詳見先天要論泄瀉條內。
有一等積滯已少。但虛坐努責。此為下多亡血。倍用當歸為主。生血藥為佐。血生自安。此是血虛陰證。
後重有二。邪氣墜下者。圊後不減。虛努不收者。圊後隨減。此可以辨虛實。
有一等噤口痢者。湯藥入口隨出。在下纏住急迫。多因熱毒熾盛。逆沖胃口。胃氣伏而不宣。急用黃連以吳茱萸炒過。揀去茱萸。共人參等分。加糯米一撮。濃煎一盞。細口一匙一匙潤下。但得二三匙嚥下。便不復吐矣。如吐再服。有一等寒氣逆上者。用溫補之藥調之。其病易治。
有一等休息痢者。經年累月。愈而復發。此係寒積在大腸底。諸藥所不到。獨巴豆一味研炒。蠟丸如龍眼大。空腹服之。再不復發。此亦通因通用之法也。
白話文:
痢疾論
古人見人患痢疾,不分寒熱虛實,便用大黃湯猛烈瀉下,這是重劑。其次用黃芩芍藥湯調和,這是輕劑。香蓮丸是常用藥。當歸、芍藥補血,檳榔、枳殼理氣。若見血便,則用紅花、生地、地榆涼血,黃連、黃柏清熱。每日多次診治,加減藥物,大致如此。若病人已瀕臨危險,仍見血便、腹痛未減,誰敢溫補?死了也無可奈何,實在令人惋惜!
凡是腹痛、裡急後重、小便短少、口渴想喝冷飲、大腸燥熱者,這是熱痢,上述方法都適用。若腹痛但口不渴、想喝熱飲、小便清長、身體不發熱、腹部喜歡熱敷者,這是寒痢,需用理中湯、加薑桂溫中。若一開始是熱痢,久拖不治,症狀未減反加重,則應另作治療,視為虛證,需用補中益氣湯大劑量溫補,加參、耆以增強溫補作用。若小腹墜痛劇烈,這是兼夾少陰症,需急用吳茱萸、肉桂、破故紙、肉果,嚴重者加附子;若純是血便,加炒黑乾薑,虛證得以恢復,痢疾自然停止。若等到血止便止後才補益,就太晚了。
世間許多看似痢疾卻非痢疾的病症,東垣先生說:飲食傷損,起居不規律,損傷胃氣,則清陽之氣下陷,導致飧泄,日久則太陰傳少陰,而為腸澼,裡急後重,膿血混雜,多次便意卻不能順利排便者,宜專用補中益氣湯,使升降有序,痢疾不治自愈。我沿用東垣先生的療法,凡是熱證,加薑炒黃連;寒證加薑桂;兼有小腹痛者,用建中湯;有風濕者,加防風、羌活;肝氣犯脾者,倍加柴胡,加芍藥、木香;滑泄者,加粟殼、訶子。若溫補後仍不見效,則需另作治療。《內經》說:「熱而不熱,是無火也」,無火者,應益火之源,急補命門之火,以生脾土之母,這是萬全之策。
還有一種陰虛似痢疾者,即五泄中的大瘕泄,症狀為裡急後重,多次便意卻不能順利排便,必定伴隨莖中疼痛。褚氏說:陰氣已耗竭,則大小便牽引疼痛,愈痛愈想排便,愈排便愈痛,症狀為紅白相間的便血,裡急後重,都像痢疾,必定小便短澀疼痛,或不通而痛,或想小便卻先排出大便,或想大便卻先失禁小便,大小便都牽引疼痛,這是腎虛的危急症狀,需急用八味地黃丸,加補骨脂、肉豆蔻、阿膠,再加理中湯及升麻、桂枝、附子,交替服用,庶幾可以挽回。因服用痢疾藥而致死的,不勝枚舉,詳見《先天要論》泄瀉條。
有一種積滯已少,只是因用力排便而耗損,這是因下痢失血過多,需倍加當歸為主藥,配合生血藥,血足則自安,這是血虛陰證。
裡急後重有兩種:邪氣下墜者,排便後症狀不減;虛損用力者,排便後症狀減輕,以此可以辨別虛實。
有一種噤口痢,服藥入口即吐,藥物停留在下焦,急迫難忍,多因熱毒熾盛,逆衝胃口,胃氣閉塞不通,需急用黃連與吳茱萸炒過,去茱萸,與人參等分,加糯米少許,濃煎一碗,少量多次服用,只要服下二三匙,就不再嘔吐了,若嘔吐再服。有一種寒邪逆上者,用溫補藥調治,病易治癒。
還有一種休息痢,經年累月反覆發作,這是寒邪積聚在大腸底部,藥物難以到達,唯獨巴豆一味,研末炒制,做成蠟丸,如龍眼大小,空腹服用,不再復發,這也是通因通用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