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獻可

《醫貫》~ 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2)

1. 濕論

餘一日患陰丸一個腫如鴨卵。發熱。以濕熱證治之。不效。細思之。數日前從定海小船回。有濕布風帆在坐下。比上岸始覺。以意逆之。此感寒濕在腎丸也。乃用六味地黃。加柴胡吳茱萸肉桂各一錢。獨活五分。一服而熱退。再服而腫消。後有患偏墜者。此方多妙。

白話文:

濕論

我曾經遇到一位病人,他的陰囊腫大,像鴨蛋一樣大,並且發燒。我一開始用濕熱證的治療方法,但沒有效果。仔細思考後,發現幾天前他從定海搭乘小船回來,船上濕的帆布曾壓在他的身上,上岸後才開始出現症狀。我推測這是寒濕入侵腎臟所致。於是,我用六味地黃丸,再加入柴胡、吳茱萸、肉桂各一錢,獨活五錢的藥方。服用一次後,發燒就退了;服用第二次後,腫脹也消退了。以後遇到陰囊腫痛下墜的病人,這個藥方都非常有效。

2. 瘧論

或問曰。經云夏傷於暑。秋必病瘧。前人雖備言之。旨殊未暢。盍明示諸。曰不發於夏。而發於秋。此亢則害承乃制。子來救母之義。蓋暑令當權。君火用事。肺金必受傷克。火位之下。水氣承之。腎水為肺之子。因母受火傷。子來承之。以制火救母。於是水火相戰。陰陽交爭。

大勝則大復。小勝則小復。此陰陽勝復之常理。瘧之所由作也。然而有病有不病者。蓋邪之所湊。其氣必虛。故其人元氣不固者。暑邪得以乘之。所以治瘧。以扶元氣為主。

發在夏至後處暑前者。此三陽受病。傷之淺者。近而暴也。發在處暑後冬至前者。此三陰受病。傷之重者。遠而深也。

發在子半之後午之前。是陽分受病。其病易愈。發於午後者。是陰分受病。其病難愈。

或問曰。有一日一發。有間日一發。有三日一發。何也。曰在陽則發早。在陰則發晏。淺則日作。深則間日。夫人榮衛之氣。一日一周。歷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之界分。每一界各有一舍。榮衛之有舍。猶行人之傳舍也。邪氣客於榮衛之舍。與日行之衛氣相接。則病作。離則病退。

故一日一周。有止發之定期。其間日而作者。氣之舍深。內薄於陰。陽氣獨發。陰氣內著。陰與陽爭。不得出。故間日而作也。三日一作者。邪入於三陰也。作於子午卯酉日者。少陰也。寅申已亥日者。厥陰也。辰戌丑未日者。太陰也。

凡治瘧必先問其寒熱多寡。而參之脈證。有寒多熱少者。有熱多寒少者。大抵寒熱往來。皆屬少陽經證。治法當以小柴胡為主。若寒多者。小柴胡加桂枝。有但熱不寒者。名曰癉瘧。有但寒不熱者。名曰牝瘧。金匱云。陰氣孤絕。陽氣獨發。則熱而少氣煩冤。手足熱而欲嘔。

名曰癉瘧。邪氣內藏於心肺。外舍於分肉之間。令人消爍脫肉。又云。溫瘧者。其脈如平。人身無寒但熱。骨節疼煩。時時嘔逆。以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但寒者。名曰牡瘧。蜀漆散主之。此寒熱多寡之定法也。然亦有不可執者。當察其脈之虛實何如。若但寒者。其脈或洪實或滑。

當作實熱治之。若但熱者。其脈或空虛或微弱。當作虛寒治之。仲景云。瘧脈自弦。弦數者多熱。弦遲者多寒。弦小緊者可下。弦遲者可溫。弦緊者可發汗及針灸也。弦數者。風痰發也。以飲食消息止之。

凡瘧將發之時。與正發之際。慎勿施治。治亦無效。必待陰陽並極而退。過此邪留所客之地。然後治之。且當病未發二三時前。迎而奪之可也。

古今治瘧證候。有風寒暑濕不同治療。有汗吐下各異方術。無慮千百。不能盡述。獨無痰不成瘧。無食不成瘧。深得致瘧之因。無汗要有汗。散邪為主。有汗要無汗。扶正氣為主。深得治瘧之法。以青皮飲一方。治秋時正瘧。隨證加減。屢用屢效。若胃中有郁痰伏結者。以草果飲一服即愈。

白話文:

瘧論

有人問道:「經典上說夏天受暑傷,秋天必定會得瘧疾,前人雖然都詳細說明了,但意思還不夠透徹,能否詳細說明呢?」

我說:「瘧疾不發於夏天,卻發於秋天,這是因為亢盛之氣傷害了承繼之氣,這是兒子來救母親的意思。原來,暑氣當令,心火旺盛,肺金必然受到克傷。火位之下是水氣承載,腎水是肺的兒子,因為母親受了火傷,兒子便來承擔,以制伏火氣來救母親。於是水火相戰,陰陽爭鬥,大勝則病癒得快,小勝則病癒得慢,這就是陰陽勝負的常理,瘧疾的發生原因就是如此。然而,有的人會得病,有的人卻不會得病,這是因為邪氣的聚集,其氣必定虛弱,所以元氣不足的人,暑邪才能乘虛而入。因此,治療瘧疾,應以扶持元氣為主。

瘧疾發病在夏至之後,處暑之前,這是三陽經受病,病邪較輕,病程較短而發作迅速。發病在處暑之後,冬至之前,這是三陰經受病,病邪較重,病程較長而深入。

發病在子時後半到午時前半,這是陽分受病,容易痊癒;發病在午時後半,這是陰分受病,難以痊癒。

有人問道:「有的瘧疾一日一發,有的間日一發,有的三日一發,這是為什麼呢?」我說:「在陽分則發病早,在陰分則發病晚;病邪淺則每日發作,病邪深則間日發作。人體的榮衛之氣,一日運行一周,經過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的界限,每一界限都有一個停留的地方,榮衛之氣的停留,如同行人傳舍一樣。邪氣停留在榮衛氣所停留的地方,與每日運行的衛氣相遇,則疾病發作;離開則疾病消退。

所以,一日一週期,有疾病發作的固定時間。間日發作的,是氣的停留較深,內在偏向陰分,陽氣獨自發作,陰氣內在停滯,陰陽爭鬥,不得外泄,所以間日發作。三日一發作的,是邪氣侵入了三陰經。發病在子、午、卯、酉日的,是少陰經;寅、申、巳、亥日的,是厥陰經;辰、戌、丑、未日的,是太陰經。

凡是治療瘧疾,必須先詢問其寒熱的多少,並參照脈象和證候。有的寒多熱少,有的熱多寒少。大體上,寒熱往來,都屬於少陽經的證候,治療方法應該以小柴胡湯為主。如果寒邪較多的,小柴胡湯加桂枝;如果只有熱而沒有寒,稱為癉瘧;如果只有寒而沒有熱,稱為牝瘧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,則發熱而少氣、煩躁、心煩、手足發熱而想嘔吐,稱為癉瘧。邪氣藏於心肺,外在分佈於肌肉之間,使人消瘦、肌肉萎縮。又說,溫瘧,脈象平和,身體沒有寒邪,只有發熱,骨節疼痛煩躁,時常嘔逆,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。只有寒邪的,稱為牡瘧,用蜀漆散治療。這是寒熱多少的確定方法,但也不一定完全適用,應該觀察脈象的虛實如何。如果只有寒邪,脈象卻洪大有力或滑利,應該用治療實熱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只有熱邪,脈象卻虛弱無力,應該用治療虛寒的方法治療。張仲景說:瘧疾的脈象是弦脈,弦脈有力而數的,多是熱邪;弦脈遲緩的,多是寒邪;弦脈細小而緊的,可以瀉下;弦脈遲緩的,可以溫補;弦脈緊的,可以發汗或針灸;弦脈有力而數的,是風痰引起的,可以用飲食調節來止住。

凡是瘧疾將要發作的時候,和正在發作的時候,都不要施治,治療也沒有效,必須等到陰陽都達到極點而消退,過了這個時候,邪氣停留在它所寄居的地方,然後再治療。而且,應該在疾病發作前二三個小時,預先採取措施,可以阻止疾病的發作。

古今治療瘧疾的證候,風寒暑濕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,汗吐下等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,大概有成千上百種,不能全部都講述。但是,沒有痰就不能成瘧疾,沒有飲食積滯也不能成瘧疾,這深刻地說明了致病的原因。沒有汗就要出汗,以散發邪氣為主;有汗就要止汗,以扶持正氣為主,這深刻地說明了治療瘧疾的方法。用青皮飲一方,治療秋季的正瘧,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,屢次使用屢次有效。如果胃中有鬱積的痰濁,用草果飲一劑就能痊癒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