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獻可

《醫貫》~ 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1)

1. 濕論

有在天之濕。雨露霧是也。在天者本乎氣。故先中表之榮衛。有在地之濕。泥水是也。在地者本乎形。故先傷肌肉筋骨血脈。有飲食之濕。酒水乳酪是也。胃為水穀之海。故傷於脾胃。有汗液之濕。謂汗出沾衣。未經解換者是也。有太陰脾土所化之濕。不從外入者也。陽盛則火勝。

化為濕熱。陰盛則水勝。化為寒濕。其證發熱惡寒。身重自汗。筋骨疼痛。小便秘澀。大便溏泄。腰痛不能轉側。跗腫肉如泥。按之不起。

經曰。因於濕首如裹。濕氣蒸於上。故頭重。又曰。濕傷筋。故大筋緛短。小筋弛長。緛短為拘。弛長為痿。又曰。濕勝則濡泄。故大便溏泄。大便泄故小便澀。又曰。濕從下受之。故跗腫。又曰。諸濕腫滿。皆屬脾土。故腹脹肉如泥。濕氣入腎。腎主水。水流濕。各從其類。故腰腎痛。

治法在上者當微汗。羌活勝濕湯。在下者當利小便。五苓散。夫脾者。五臟之至陰。其性惡濕。今濕氣內客於脾。故不能腐熟水穀。致清濁不分。水入腸間。虛莫能制。故濡泄。法當除濕利小便也。

東垣曰。治濕不利小便。非其治也。又曰。在下者引而竭之。聖人之言。雖布在方策。其不盡者。可以意求耳。夫濕淫從外而入里。若用淡滲之劑以除之。是降之又降。是復益其陰。而重竭其陽。則陽氣愈削。而精神愈短矣。是陰重強陽重衰。反助其邪之謂也。故用升陽風藥即瘥。

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。防風根半錢。炙甘草半錢。水煎熱服。大法云。濕淫所勝。助風以平之。又曰。下者舉之。得陽氣升騰而愈矣。又曰。客者除之。是因曲而為之直也。夫聖人之法。可以類推。舉一而知百也。

有腳氣。類傷寒。發熱惡寒。必腳脛間腫痛。俱從濕治。千金方有陰陽之分。陰腳氣。脛處腫而不紅。陽腳氣。腫而紅者是也。

有濕熱發黃者。當從郁治。凡濕熱之物。不鬱則不黃。禁用茵陳五苓散。凡見用五苓茵陳者。十不一生。當用逍遙散。方見郁論。

凡傷寒必惡寒。傷風必惡風。傷濕必惡雨。如傷濕而兼惡寒無汗。骨節疼痛者。仲景有甘草附子湯。

甘草附子湯

甘草(炙一錢),附子(錢半),白朮(二錢),桂枝(四錢),水煎。作一服。

金匱防己湯,治濕勝身重陽微。中風則汗出惡風。故用黃耆炙。甘草以實表。防己白朮以勝濕。

防己(三錢),甘草(錢半炙),白朮(二錢),黃耆(三錢半),加生薑大棗。水煎作一服。

羌活勝濕湯,通治濕證。

羌活,獨活,藁本,防風,甘草,川芎(各一錢),蔓荊子(三分)如身重腰痛沉沉然。經中有寒也。加酒防己五分。附子五分。

有一友宦遊京師。病腿痛發熱。不能履地。眾以為腿癰。延予視之。扶掖而出見。予曰。非癰也。以補中益氣湯。加羌活防風各一錢。一服如失。次日乘馬來謝。

白話文:

濕論

自然界中的濕氣有兩種,一種是存在於天空中的,像是雨、露、霧;這些濕氣本質上屬於「氣」,所以會先影響身體表面的衛氣和營氣。另一種是存在於地面的,像是泥、水,這些濕氣本質上屬於「形」,所以會先傷害肌肉、筋骨、血管。還有一種濕氣是來自飲食,像是酒、水、乳酪,因為胃是消化食物的場所,所以這些濕氣會傷害脾胃。另外,汗液也是一種濕氣,如果汗濕衣服沒有及時更換也會造成影響。還有一種是脾臟自身運化水濕而產生的,不是從外來的濕氣。

當體內的陽氣旺盛時,就容易產生濕熱;當陰氣旺盛時,就容易產生寒濕。這些濕氣會導致發熱、怕冷、身體沉重、容易出汗、筋骨疼痛、小便不順暢、大便稀溏、腰痛到無法轉動身體、腳踝腫脹像泥土一樣,按下去不容易彈回來。

古書說:「濕氣侵入頭部,就像頭被包裹起來一樣」,是因為濕氣往上蒸騰,所以會覺得頭重。又說:「濕氣傷害筋脈」,所以大筋會收縮變短,小筋會鬆弛伸長。收縮變短就產生拘攣,鬆弛伸長就產生痿軟。還說:「濕氣過盛就會導致大便稀溏」,所以大便會不成形,進而影響小便,造成小便不順暢。又說:「濕氣從下半身侵入」,所以會腳踝腫脹。又說:「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,都跟脾臟有關」,所以會腹脹、肌肉像泥土一樣鬆軟。濕氣進入腎臟,因為腎臟主管水分,水和濕氣同類相聚,所以會腰痛、腎痛。

治療方法,對於位於上半身的濕氣,應該用輕微發汗的方式來處理,可以用羌活勝濕湯;對於位於下半身的濕氣,應該用利尿的方式來處理,可以用五苓散。脾臟是五臟中最陰的臟器,它不喜歡濕氣,如果濕氣侵入脾臟,會導致脾臟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造成清濁不分,水分進入腸道,無法被控制,所以會導致大便稀溏,這時應該用祛濕和利尿的方法來治療。

名醫李東垣說:「治療濕氣不從小便入手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」還說:「對於在下半身的濕氣,應該引導它排出。」這些古人的話雖然寫在書上,但有些沒有說盡的地方,可以自己去體會。濕氣從外侵入體內,如果用淡滲的藥物來去除,等於是將濕氣向下引導,反而會加重陰氣,損耗陽氣,導致陽氣越來越虛弱,精神越來越差,這是陰氣過強而陽氣過於衰弱,反而幫助了邪氣。所以應該用升陽、祛風的藥物來治療,就能痊癒。

可以使用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升麻各一錢,防風根半錢,炙甘草半錢,用水煎熱服用。醫學經典說:「對於濕氣過盛引起的疾病,要用風藥來平衡它。」還說:「對於在下半身的濕氣,要用升提的方法來解決,讓陽氣上升就能痊癒。」又說:「對於外來的邪氣,要去除它,這就是把彎曲的東西矯正為筆直的道理。」這些古人的方法,可以通過類比來推廣運用,了解一個道理就能理解其他道理。

有些腳氣病,看起來像傷寒,會發熱怕冷,但必定是腳和小腿之間腫痛,都應該從濕氣的角度來治療。《千金方》把腳氣分為陰陽兩種,陰腳氣是小腿腫但不紅,陽腳氣是腫且發紅。

有些濕熱會導致皮膚發黃,應該用疏通鬱滯的方法來治療。凡是濕熱的物質,如果不鬱滯,就不會發黃。禁止使用茵陳和五苓散,凡是用了五苓散和茵陳的,十個病人中很少有活下來的,應該用逍遙散,具體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「鬱論」。

凡是傷寒都會怕冷,傷風都會怕風,傷濕都會怕下雨。如果傷濕還兼有怕冷、無汗、關節疼痛等症狀,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有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
甘草附子湯: 甘草(炙一錢)、附子(錢半)、白朮(二錢)、桂枝(四錢),用水煎服。

《金匱要略》的防己湯,可以治療濕氣過盛導致身體沉重、陽氣虛弱、中風、出汗怕風。所以用炙黃耆和甘草來鞏固體表,用防己和白朮來祛濕。

金匱防己湯: 防己(三錢)、甘草(炙錢半)、白朮(二錢)、黃耆(三錢半),加入生薑、大棗,用水煎服。

羌活勝濕湯: 可以普遍治療各種濕氣證。 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防風、甘草、川芎(各一錢),蔓荊子(三分)。如果身體沉重、腰痛,感覺沉重,這是體內有寒氣,可以加入酒防己五分、附子五分。

有一個朋友在京城當官,得了腿痛發熱的病,不能站立行走。大家都以為是腿部生了癰,請我去看。我扶著他走出來,看到情況後說:「這不是癰。」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羌活、防風各一錢,吃了一服藥病就好了。第二天他騎馬來感謝我。

我曾經有一次,陰囊的一個睪丸腫得像鴨蛋一樣,還發燒。我用治療濕熱的方法,但沒有效果。仔細回想,幾天前我從定海乘小船回來,當時船上有濕布做的風帆,我坐在下面,上岸後才感覺到,於是我推測這是因為寒濕侵入了睪丸。就用六味地黃丸,加上柴胡、吳茱萸、肉桂各一錢,獨活五分,吃了一服藥就退燒了,再吃一服藥腫就消了。後來有人得了疝氣,用這個方子也多有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