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獻可

《醫貫》~ 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10)

1. 中暑傷暑論

大順散,治冒暑伏熱。引飲過多。脾胃受濕。水穀不分。霍亂嘔吐。臟腑不調。

甘草(三兩),乾薑,杏仁,肉桂(四兩),上先將甘草炒八分黃色。次入乾薑同炒。令姜裂。次入杏仁同炒。令杏仁不作聲為度。用篩篩淨後。同作一處搗羅。每服二錢。水一鍾。煎七分溫服。如煩躁。井花水調服。不拘時。

香薷飲,治伏暑引飲。口燥咽乾。或吐或瀉。並皆治之。

香薷(半斤),白扁豆(炒四兩),厚朴(薑汁炒四兩),黃連(薑汁炒二兩),

上㕮咀。每服三錢。水一鍾。入酒少許。煎七分溫服。

十味香薷飲,消暑氣。和脾胃。

香薷(一兩),人參,陳皮,白朮,茯苓,黃耆,白扁豆,木瓜,厚朴(薑汁炒),甘草(炙),以上各半兩。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。冷水調下。

清暑益氣湯

黃耆(一錢),蒼朮(錢半),升麻(一錢),人參,白朮,陳皮,神麯,澤瀉(各五分),甘草,黃柏,葛根,青皮,當歸,麥門冬(各三分),五味子(九粒),水二鍾。煎至一鍾。

內經曰。陽氣者。衛外而為固也。熱則氣泄。今暑邪干衛。故身熱自汗。以黃耆甘溫補之為君。人參陳皮當歸甘草。微溫補中益氣為臣。蒼朮白朮澤瀉。滲利而除濕。升麻葛根苦甘平。善解肌熱。又以風勝濕也。熱則食不消。而作痞滿。故以炒曲甘辛。青皮辛溫。消食快氣。

腎惡燥。急食辛以潤之。故以黃柏苦寒。借其氣味。瀉熱補水。虛者滋其化源。故以麥門冬五味子酸甘微寒。救天暑之傷庚金為佐。此病皆由飲食勞倦。傷其元氣。乘天暑而發也。元氣不虛。暑邪從何處而入哉。

一小兒患嘔吐瀉利。煩躁搐搦。或以為驚。或以為風。余見其口燥。手指茶壺。腹中鳴。出對諸醫曰。易治也。借藥籠中三味藥足矣。用黃連五分。甘草三分。人參五分。水煎冷服。下咽頃刻。即睡而安。或問曰。黃連甘草解毒善矣。又加人參五分。謂何。余曰若不用參。此兒當病氣弱數日。得參明後日復如無病人矣。次日果然。

白虎湯

石膏,知母,甘草,人參,糯米

此方是暑月熱病發熱之正方。名曰白虎者。西方之金神也。將來者進。成功者退。使秋金之令行。則火令退聽。石膏寒中之藥。淡而辛。能汗能利。必審其人有大汗而渴齒燥。其脈洪而長。時當夏月可用。若無汗不渴。脈虛而不洪長。或重按全無。雖壯熱口渴。象白虎湯證。

此係脾胃氣虛。元陽不足。誤服白虎必死。又有一等大失血後。或婦人產後。壯熱喘促。面赤引飲。脈虛。名曰血虛發熱。最忌白虎。須用當歸補血湯則安。

夷堅甲志云。昔虞丞相自渠川被召。途中冒暑。得疾泄痢連月。蘿壁間有韻語云。暑毒在脾。濕氣連腳。不泄則痢。不痢則瘧。獨煉雄黃。蒸餅和藥。甘草作湯。服之安樂。別作治療。醫家大錯。如方制服。其疾隨愈。引此為例。余可類推。

白話文:

中暑傷暑論

大順散,治療中暑、伏暑、飲水過多、脾胃受濕、水穀不化、霍亂嘔吐、臟腑失調等症。

配方:甘草三兩(先炒至八分黃),乾薑、杏仁、肉桂各四兩(依次與甘草同炒,乾薑炒至裂開,杏仁炒至無聲)。炒好後過篩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盅煎至七分溫服。若煩躁不安,可用井水調服。不拘時辰服用。

香薷飲,治療伏暑、飲水過多導致口乾舌燥、嘔吐或腹瀉等症。

配方:香薷半斤,炒白扁豆四兩,薑汁炒厚朴四兩,薑汁炒黃連二兩。將藥材研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盅,加少許酒煎至七分溫服。

十味香薷飲,消除暑氣,調理脾胃。

配方:香薷一兩,人參、陳皮、白朮、茯苓、黃耆、白扁豆、木瓜、薑汁炒厚朴、炙甘草各半兩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冷水調服。

清暑益氣湯

配方:黃耆一錢,蒼朮一錢半,升麻一錢,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神麴、澤瀉各五分,甘草、黃柏、葛根、青皮、當歸、麥門冬各三分,五味子九粒,水二盅,煎至一盅。

註解:內經記載,陽氣護衛肌表,暑熱則陽氣外泄。暑邪侵犯肌表,導致發熱自汗,故用黃耆甘溫補氣為君藥。人參、陳皮、當歸、甘草溫和補益中氣為臣藥。蒼朮、白朮、澤瀉利水滲濕。升麻、葛根解肌清熱,兼治風濕。暑熱則消化不良,導致痞滿,故用神麴甘辛,青皮辛溫消食快氣。腎臟怕燥熱,宜用辛味之品潤之,故用黃柏苦寒瀉熱,補益腎陰。體虛者需滋養腎氣,故用麥門冬、五味子酸甘微寒,以緩解暑熱對肺金的損傷為佐藥。此病多因飲食勞倦,損傷元氣,遇暑熱而發作。若元氣充足,暑邪便難以侵入。

案例:曾有一小兒嘔吐腹瀉,煩躁抽搐,有人誤認為驚癇或風證。我見其口乾舌燥,手指茶壺,腹部鳴響,便對眾醫生說:此病易治,藥籠中三味藥即可。我用黃連五分、甘草三分、人參五分,水煎冷服。服藥後不久,孩子便安然入睡。有人問:黃連、甘草解毒效果很好,為何還要加人參?我說:若不加人參,此兒病氣將虛弱數日;加了人參,明日即可恢復如常。果然,次日孩子痊癒。

白虎湯

配方: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人參、糯米。

此方是暑月熱病發熱的常用方劑。「白虎」指西方金神,能克制暑熱。此方適用於大汗淋漓、口渴齒燥、脈洪大、夏月發熱的患者。若無汗不渴,脈虛細或無力,即使發熱口渴,也不可使用此方,因為這多是脾胃氣虛、元陽不足,誤用白虎湯將危及生命。產後婦女或大失血後發熱喘促、面赤口渴、脈虛,稱為血虛發熱,更忌用白虎湯,應使用當歸補血湯。

典故:夷堅甲志記載,虞丞相途徑渠川時中暑,久瀉不止。牆壁上有詩句:「暑毒在脾,濕氣連腳,不瀉則痢,不痢則瘧。」他只用雄黃蒸餅、甘草湯,很快痊癒,說明單純使用其他治療方法是錯誤的。此案例可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