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獻可

《醫貫》~ 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6)

1. 傷飲食論

陰陽應象論云。水穀之寒熱。感則害人六腑。是飲食之傷。傷於寒熱也。痹論云。飲食自倍。腸胃乃傷。是飲食之傷。自傷於飢飽也。古人治法。分上中下三等而治之。在上者因而越之。瓜蒂散之類主之。中者消化。神麯麥芽山楂三稜廣朮之類主之。在下者引而竭之。硝黃巴豆牽牛甘遂之類主之。

古人又分寒熱而治之。傷熱物者。以寒藥治之。傷寒物者。以熱藥治之。如傷冷物二分。熱物一分。則用熱藥二停。寒藥一停。若備急丸是也。予意當隨證加減。大抵飲食之病。傷寒物一邊居多。以上法門。未必可為典要也。

當今方家。以平胃散為主。出入增減。亦可為脾胃之準繩。平胃者。胃中有高阜。則使平之。一平即止。不可過劑。過劑則平地反成坎矣。今人以平胃散。為常服補劑者。誤也。不若枳朮丸為勝。夫枳朮丸。乃潔古老人所制。用枳實一兩。白朮二兩。補藥多於消藥。先補而後消。

以荷葉裹飯。燒熟為丸。蓋取荷葉色青。得震卦之體。有仰盂之象。中空而清氣上升。燒飯為丸。以助穀氣。謂潔古枳朮一方。啟東垣末年之悟。補中益氣。自此始也。但潔古專為有傷食者設。今人以此丸為補脾藥。朝服暮餌。更有益之橘半番砂者。則又甚矣。吾恐枳實一味。

有推牆倒壁之功。而人之腸胃中。既已有傷。牆壁不固。能經幾番推倒乎。

至若山楂神麯麥芽三味。舉世所常用者。余獨永棄。蓋山楂能化肉積。凡年久母豬肉。煮不熟者。入山楂一撮。皮肉盡爛。又產婦兒枕痛者。用山楂二十粒。砂糖水煎一碗服之。兒枕立化。可見其破氣又破血。不可輕用。曲糵者。以米與水在瓷缸中。必借曲以釀成酒。必借糵以釀成糖。

脾胃在人身。非瓷缸比。原有化食之能。今食不化者。其所能者病也。只補助其能而食自化。何必用此消克之藥哉。大凡元氣完固之人。多食不傷。過時不飢。若夫先因本氣不足。致令飲食有傷矣。前藥一用。飲食雖消。但脾既已受傷。而復經此一番消化。愈虛其虛。明後日食復不化。

猶謂前藥已效。藥力欠多。湯丸並進。展轉相害。羸瘦日增。良可悲哉。余痛此弊。因申言之。凡太平丸保和丸肥兒丸之類。其名雖美。俱不敢用。蓋名之美者。其藥必惡。故以美名加之。以欺人耳目。非大方家可用也。故醫有貪賤之醫。有富貴之醫。膏粱之子弟。與藜藿之民不同。

太平之民。與瘡痍之民不同。鄉村閭巷頑夫壯士。暴有所傷。一服可愈。若膏粱子弟。稟受虛弱。奉養柔脆。概以此術施之。貽害不小。夫有醫術。有醫道。術可暫行一時。道則流芳千古。有古方。有今方。有聖方。有俗方。余以為今人不如古人。不敢自立一方。若脾胃惟東垣為聖。

白話文:

傷飲食論

《陰陽應象論》說,水穀的寒熱之氣,感受之後就會傷害人的六腑,這就是飲食傷損,傷於寒熱。 《痹論》說,飲食過量,腸胃就會受損,這也是飲食傷損,自己傷於飢飽。古人治療的方法,分為上中下三等。上等症狀,用促進排洩的方法治療,例如瓜蒂散之類。中等症狀,則以助消化為主,神麴、麥芽、山楂、三稜、廣朮之類藥物適用。下等症狀,則用峻下之法,硝石、黃連、巴豆、牽牛、甘遂之類藥物適用。

古人又根據寒熱來治療,傷於熱邪的,就用寒涼的藥物治療;傷於寒邪的,就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例如,傷寒之邪佔二分,傷熱之邪佔一分,就用溫熱藥兩份,寒涼藥一份,就像備急丸一樣。我認為應該根據具體症狀增減藥物。總體來說,飲食病多半是傷於寒邪。以上方法,未必可以作為標準。

現在的醫生,多以平胃散為主,加減用藥,也算是一種脾胃治療的準則。平胃,就是胃中如有高高隆起之處,就要使其平復,一旦平復就停止,不可用藥過量,過量的話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現在有人把平胃散當作常服的補藥,這是錯誤的,不如枳朮丸好。枳朮丸是潔古老人所制,用枳實一兩,白朮二兩,補藥多於消食藥,先補後消。

用荷葉包裹飯,燒熟製成丸藥。這是因為荷葉色青,符合震卦的特性,有向上盛滿的形狀,中間空虛,清氣上升。將飯燒熟製成丸藥,可以增強穀氣。潔古老人枳朮一方,啟發了東垣(李東垣)晚年的悟性,補中益氣,就是從此開始的。但是潔古老人專為有傷食的人所設,現在的人卻把這個丸藥當作補脾藥,早晚服用,甚至還有加橘半夏、番砂的,那就更過分了。我擔心枳實這一味藥,有破壞腸胃的作用,如果腸胃已經受損,就像牆壁已經破損,還能經得起幾次破壞呢?

至於山楂、神麴、麥芽這三味藥,雖然是世人常用的,但我卻完全不用。因為山楂可以化解肉積,凡是多年陳舊的豬肉,煮不熟的,加一點山楂,肉就會爛掉;產婦小孩枕部疼痛的,用山楂二十粒,加砂糖水煎一碗服用,枕部腫痛就會消退。可見它破氣又破血,不能輕易使用。曲、糵是用米和水在瓷缸中,依靠曲來釀酒,依靠糵來釀糖。

脾胃在人體內,可不是瓷缸可以比擬的,本來就有消化食物的功能。現在消化不良,是它本身的功能出現問題了,只要補充它的功能,食物自然就能消化,為什麼非要用這些消化的藥呢?大凡元氣充足的人,多食也不傷身,過時也不飢餓。但如果本來元氣不足,才會導致飲食不消化。之前用藥,雖然能消食,但脾胃已經受損,又經過一番消化,反而更加虛弱,明後天還是消化不良,還以為是藥效不夠,湯藥丸藥一起吃,反而互相損害,日漸消瘦,真是令人悲哀!我痛恨這種弊端,因此說出來。凡是太平丸、保和丸、肥兒丸之類,名字雖然好聽,我都沒敢用,因為名字好聽的藥,藥性往往不好,所以用好聽的名字來迷惑人,不是大方的醫生所為。所以醫生有貪圖便宜的,有追求富貴的,富貴人家的子弟,和貧苦百姓不一樣,太平盛世的人和飽受戰亂的人也不一樣。鄉村裡的農夫壯漢,突然受了傷,一服藥就能治好。但是富貴人家的子弟,身體虛弱,嬌生慣養,用這種方法治療,危害不小。有醫術,有醫道,醫術可以暫時行醫一時,醫道才能流芳百世。有古方,有今方,有聖方,有俗方,我認為現代人不如古人,不敢自己創造一方,如果說脾胃方面,只有李東垣才是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