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3)
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3)
1. 補中益氣湯論
又曰。溫能除大熱。大忌苦寒之藥。損其脾胃。今立補中益氣湯主之。夫因飢飽勞役。損傷脾胃。或專因飲食不調。或專因勞力過度。或飢飽之後。加之勞力。或勞力之後。加之飢飽。皆為內傷。脾胃一虛。肺氣先絕。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。不令自汗。損其元氣。上喘氣短。
人參以補之。心火乘脾。須炙甘草之甘。以瀉大熱。而補脾胃中元氣。若脾胃急痛。並大虛腹中急縮者。宜多用之。經曰。急者緩之。白朮苦甘溫。除胃中熱。利腰臍間血。胃中清氣在下。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。引黃耆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。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。又緩帶脈之縮急。
二味皆苦平。味之薄者。陰中之陽。引胃中清氣升於陽道。及諸經生髮之氣。以滋春氣之和也。氣亂於胸中。為清濁相干。用去白陳皮以理之。清升而濁自降矣。胃氣虛不能升浮。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。榮血大虧。榮氣不營。陰火熾起。日漸熬煎。血氣日減。心主血。減則心無所養。
致使心亂而煩。故以當歸和之。如煩猶未止。加服地黃丸。以補腎水。水旺而心火自降。以手捫之。而肌表熱者。表證也。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。得微汗則已。非止發汗。乃陰陽氣和。自然汗出也。
如精神短少。倍加人參五味子。如頭痛。加蔓荊子。如頭痛有痰沉重。乃太陰痰厥頭痛。加半夏天麻。如腹中痛者。加白芍藥。如惡寒冷痛。更加桂心。如惡熱喜寒熱痛。更加黃連。如腹中痛惡寒。而脈弦者。是木來剋土也。小建中湯主之。蓋芍藥味酸。於土中瀉木為君。如脈沉細腹痛。以理中湯主之。乾薑葉熱。於土中瀉水。以為主也。
臍下痛者。加熟地黃。如不已。乃大寒也。更加肉桂。凡小腹痛。多屬腎氣奔豚。惟桂泄奔豚。故加之。如脅痛。或脅下縮急。俱加柴胡芍藥。如體重肢節痛。或腹脹自利。脈來濡緩者。濕勝也。加蒼朮厚朴主之。如風濕相搏。一身盡痛。加羌活防風藁本。別作一服。病去勿再服。以諸風藥損人元氣也。
如冬月惡寒發熱無汗。脈浮而緊。本方加麻黃桂枝。(如麻黃五分用參耆各一錢。)如冬月惡風發熱有汗。脈浮而緩。加桂枝芍藥。傷寒必惡寒。傷風必惡風。傷食必惡食。傷寒惡寒。烈火不能熱。重綿不能溫。內傷者。得就暖處。著綿溫火。便不惡矣。內傷飲食。口不知味。
不思飲食。傷寒者。雖不能食。未嘗不知味也。勞力內傷者。身體沉重。四肢困倦。百節煩疼。心滿氣短。懶於言語。若傷寒者。太陽則頭痛。少陽則脅痛。陽明則目痛。不若內傷之怠惰嗜臥也。傷寒發熱。拂拂如羽毛之熱。熱在皮毛。內傷者。肌體壯熱。捫之烙手。右手氣口脈大於左手人迎三倍。
白話文:
補中益氣湯論
溫熱可以去除大熱,但絕對禁忌使用苦寒的藥物,以免損傷脾胃。現在制定補中益氣湯來治療。因為飢飽、勞役損傷脾胃,可能是單純飲食不調,也可能是單純勞力過度,或者飢飽之後又勞動,或者勞動之後又飢飽,這些都屬於內傷。脾胃虛弱,肺氣就會先衰竭,所以用黃耆來益補皮毛,閉合毛孔,防止自汗損傷元氣,導致上喘氣短。
人參用來補益,如果心火犯脾,則需要炙甘草的甘味來瀉去大熱,並補益脾胃的元氣。如果脾胃劇烈疼痛,並且腹部 сильно收縮,則應該多用人參。經書說:「急則緩之」。白朮味苦甘溫,可以去除胃中熱邪,通利腰臍間的瘀血,胃中清氣在下陷時,必須加入升麻、柴胡來引導它上升,引導黃耆、甘草甘溫的藥性上升,能夠補益衛氣,使其散解而充實肌表,同時緩解帶脈的縮緊。
升麻、柴胡兩種藥物都味苦性平,味道較淡,屬於陰中之陽,可以引導胃中清氣上升到陽經,以及滋養各經絡生髮之氣,以滋養春季陽氣的平和。胸中氣機紊亂,是因為清濁之氣相干擾,所以用陳皮來調理,清氣上升,濁氣自然下降。胃氣虛弱不能上升,是因為陰火損傷了生髮之氣,導致營血大虧,榮氣不能滋養,陰火熾盛,日漸煎熬,血氣日漸減少。心主血,血少則心臟沒有營養,
導致心神不安而煩躁,所以用當歸來調和。如果煩躁仍然未止,再服用地黃丸來補益腎水,腎水充足,心火自然下降。用手觸摸肌膚,如果肌表發熱,是表證,只要服用補中益氣湯一兩劑,微微出汗就可以了,這不是單純的發汗,而是陰陽氣機調和,自然汗出。
如果精神萎靡,則加倍人參和五味子;如果頭痛,則加蔓荊子;如果頭痛伴有痰飲沉重,是太陰痰厥頭痛,則加半夏、天麻;如果腹部疼痛,則加白芍藥;如果惡寒冷痛,則加桂心;如果惡熱喜寒,疼痛,則加黃連;如果腹部疼痛惡寒,並且脈象弦緊,這是肝木克脾土,用小建中湯治療。因為芍藥味酸,在脾土中瀉肝木,為君藥;如果脈象沉細,腹部疼痛,則用理中湯治療,乾薑溫熱,在脾土中瀉腎水,為主藥。
臍下疼痛,則加熟地黃,如果仍然疼痛,是寒邪較重,則再加肉桂。凡是小腹疼痛,大多是腎氣奔豚,只有桂枝可以瀉去奔豚之氣,所以加桂枝。如果脅痛,或者脅下縮緊,都加柴胡、芍藥;如果身體沉重,關節疼痛,或者腹部脹滿,大便溏瀉,脈象濡緩,是濕邪盛,則加蒼朮、厚朴;如果風濕相搏,全身疼痛,則加羌活、防風、藁本,另煎一劑服用,病癒後不要再服用,因為這些祛風藥會損傷元氣。
如果冬季惡寒發熱,無汗,脈象浮緊,本方加麻黃、桂枝(麻黃五分,黃耆、人參各一錢)。如果冬季惡風發熱,有汗,脈象浮緩,則加桂枝、芍藥。傷寒必惡寒,傷風必惡風,傷食必惡食。傷寒惡寒,烈火都不能使其感到溫暖,厚重的棉被也不能使其溫暖,內傷的人,只要到溫暖的地方,穿著棉衣,靠近溫暖的火,就不會惡寒了。內傷飲食,口不知味,不思飲食;傷寒的人,雖然不能進食,但是仍然知道味道。勞力內傷,身體沉重,四肢疲倦,百節疼痛,心滿氣短,懶於說話,而傷寒的人,太陽經病則頭痛,少陽經病則脅痛,陽明經病則目痛,不像內傷那樣嗜睡懶動。傷寒發熱,熱度像羽毛一樣輕微,熱在皮毛;內傷則肌體壯熱,摸起來像烙鐵一樣燙手,右手氣口脈大於左手人迎脈的三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