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2)
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2)
1. 補中益氣湯論
本系無形。不得已而強立此名,以為主宰先天之體,以為流行後天之用。東垣先生獨會其宗,而於補中益氣方中,用柴胡、升麻者,正以升發先天之氣於脾土之中,真萬世無窮之利。余所以諄諄為言也。蓋人身以脾胃為主,人皆知之,而先天隱於無形者,舉世置而弗論,故余既立先天要論矣。
後於後天論中,發明東垣脾胃論,亦用先天無形者為主。讀脾胃論者,讀至人受水穀之氣以生,所謂清氣、營氣、衛氣、元氣、穀氣、春升之氣,皆胃氣之別名,則可見矣。飲食入胃,猶水穀在釜中,非火不熟。脾能化食,全借少陽相火之無形者在下焦蒸腐,始能運化也。此時若用寒涼之藥,
飲食亦不運化矣。蓋脾胃中之火,土中之火,納音所謂爐中火。養爐中火者,須頻加煤炭,蓋以熱灰溫養其火,而火氣自存。一經寒水,便成死灰,將以何者蒸腐水穀?以何者接引燈燭?舉目皆地獄光景,可不戒哉!經曰:「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。」正取溫養之義也。
東垣曰:「岐伯曰:『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而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故內熱。』」舉痛論云:「勞則氣耗。勞則喘且汗出,內外皆越,故氣耗。」夫喜怒不節,起居不時,有所勞傷,皆損其氣。氣衰則火旺,火旺則乘其脾土。脾主四肢,故困熱無氣以動,懶於語言,
動作喘乏,表熱自汗,心煩不安。當病之時,宜安心靜坐,以養其氣;以甘寒瀉其熱火;以酸味收其散氣;以甘溫補其中氣。經言「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」是也。金匱要略云:「平人脈大為勞,脈極虛亦為勞。夫勞之為病,其脈大,手足煩熱,春夏劇,秋冬瘥,以黃耆建中湯治之。」
此亦溫之之意也。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,所謂清氣、營氣、元氣、衛氣、春升之氣,皆胃氣之別名也。夫胃氣為水穀之海。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;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、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。若飲食失節,寒溫不適,
脾胃乃傷。喜怒憂恐,損耗元氣。脾胃氣衰,元氣不足,而火獨盛。火者,陰火也,起於下焦,元氣之賊也。壯火食氣,少火生氣。火與元氣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。脾胃氣虛,則下流肝腎,名曰重強。陰火得以乘其土位,故脾證始得,則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其脈洪大而頭痛,
或渴不止,其皮膚不任風寒,而生寒熱。蓋脾胃之氣下流,使穀氣不得升浮,是春生之令不行,則無陽以護其榮衛,遂不任風寒,而生寒熱。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。然與外感風寒之證,頗同而實異。內傷脾胃,乃傷其氣;外感風寒,乃傷其形。傷其外則有餘,有餘者瀉之。
傷其內則不足,不足者補之。汗之、下之、吐之、克之之類,皆瀉也;溫之、和之、調之、養之之類,皆補也。內傷不足之病,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證,而反瀉之,則虛其虛也。實實虛虛,如此死者,醫殺之耳。然則奈何?唯當以辛甘溫劑補其中,而升其陽則愈矣。經曰:「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。」
白話文:
補中益氣湯論
本文原本沒有名稱,不得已才取名如此。其用意是將先天之氣視為人體的主宰,後天之氣的運用則以此為基礎。東垣先生獨具慧眼,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柴胡、升麻,正是為了提升先天之氣於脾土之中,這對後世醫學貢獻良多,所以我才要詳細說明。人體以脾胃為根本,人人都知道,但先天之氣卻隱而不顯,世人卻很少重視。因此,我既已闡述先天之氣的重要性,
接著在後天之氣的論述中,也以先天無形的氣為主導來闡釋東垣先生的脾胃理論。讀到「人受水穀之氣以生」,所謂的清氣、營氣、衛氣、元氣、穀氣、春升之氣,都是胃氣的不同名稱,就能理解了。飲食進入胃中,就像水穀在鍋中一樣,沒有火就煮不熟。脾臟能消化食物,完全依靠少陽相火(無形的火)在下焦蒸煮腐熟,才能運化。此時若使用寒涼藥物,
飲食便無法運化了。因為脾胃之火,土中之火,如同爐中之火,要維持爐中之火,需要不斷添加煤炭,用熱灰來溫養它,火氣才能保存。一旦遇到寒水,就會變成死灰,又如何蒸煮水穀,又如何像燈燭般照亮呢?到處都是地獄景象,不可不慎!經書說:「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」,正是取其溫養的意義。
東垣先生說,岐伯說:「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而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故內熱。」《舉痛論》也說:「勞則氣耗,勞則喘且汗出,內外皆越,故氣耗。」喜怒不節,起居不時,有所勞傷,都會損耗元氣。元氣衰弱則火旺,火旺則侵犯脾土,脾主四肢,所以會感到疲倦、發熱、無力,懶於言語,
動作費力、喘息、自汗、心煩不安。此時應當安心靜坐,以養元氣,用甘寒之藥瀉去熱火,用酸味收斂散氣,用甘溫之藥補益中氣。經書所言「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平人脈大為勞,脈極虛亦為勞。」勞倦成病,脈象洪大,手足煩熱,春夏加重,秋冬減輕,可用黃耆建中湯治療,
這也是溫養的用意。人體依靠水穀之氣而生,所謂清氣、營氣、元氣、衛氣、春升之氣,都是胃氣的不同名稱。胃氣是水穀的海洋,飲食入胃,精氣遊溢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遍布全身,五經並行,配合四時,五臟陰陽,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。如果飲食失節,寒溫不適,
脾胃就會受損;喜怒憂恐,都會耗損元氣。脾胃氣虛,元氣不足,而陰火獨盛。陰火起於下焦,是元氣的敵人。壯火耗氣,少火生氣,火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,一方強盛,另一方就會衰弱。脾胃氣虛,則氣向下流注肝腎,稱為「重強」,陰火得以侵犯脾土的位置,於是脾胃病症就開始出現:氣逆而喘,身體發熱而煩躁,脈象洪大而頭痛,
或口渴不止,皮膚不耐風寒,而產生寒熱。這是因為脾胃之氣下陷,使穀氣不能上升,春季生發之氣運行受阻,就沒有陽氣來保護榮衛,所以不耐風寒,而產生寒熱。這些都是脾胃之氣不足造成的。然而,它與外感風寒的症狀相似卻有區別:內傷脾胃,是傷了元氣;外感風寒,是傷了形體。傷於外則有餘,有餘者瀉之;
傷於內則不足,不足者補之。汗、下、吐、剋等方法,都是瀉法;溫、和、調、養等方法,都是補法。內傷不足的疾病,如果誤認為是外感有餘的證候而反用瀉法,就會更加虛弱。因為實實虛虛,這樣死的人,都是醫生殺死的。那麼該怎麼辦呢?只有用辛甘溫的藥物補益脾胃,提升陽氣,才能痊癒。經書說:「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