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五·先天要論(下) (9)
卷之五·先天要論(下) (9)
1. 瀉利並大便不通論
臟腑瀉利。其證多端。大抵皆因脾胃而作。東垣先生制脾胃論一篇。專以補中益氣湯。升提清氣為主其間治脾泄之證。庶無餘蘊矣。特未及乎腎泄也。是故以其濕也。利水以分之。以其風也。助風以平之。以其實也。下之。以其虛也。補之。寒則溫之。熱則清之。有食者化之。
有積者祛之。凡五行之相勝。與六氣之加臨。莫不以生剋制化之法治之。然而經年經月。不得一效者何耶。仲景云。下利不止。醫以理中湯與之。利益甚。理中者理中焦也。此利在下焦。當以理下焦法則愈矣。昔趙以德有云。予聞先師言泄瀉之病。其類多端。得於六淫五邪飲食所傷之外。
復有雜合之邪。似難執法而治。乃見先師治氣暴脫而虛。頓瀉不知人事。口眼俱閉。呼吸甚微幾欲絕者。急灸氣海。飲人參膏十餘斤而愈。治積痰在肺。致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。湧出上焦之痰。則肺氣下降。而大腸之虛自復矣。治憂思太過。脾氣結而不能升舉。陷入下焦而成泄瀉者。
開其鬱結。補其脾胃。使穀氣升發也。治陰虛而腎不能司禁固之權者。峻補其腎而愈也。凡此之類甚多。因問先生治病何神也。先生曰無他。圓機活法。內經熟自得之矣。
經曰。腎主大小便。又曰。腎司開闔。又曰。腎開竅於二陰。可見腎不但主小便。而大便之能開而復能閉者。腎操權也。今腎既虛衰。則命門之火熄矣。火熄則水獨治。故令人多水瀉不止。其瀉每在五更天將明時。必洞泄二三次。此其故何也。蓋腎屬水。其位在北。於時為亥子。
五更之時。正亥子水旺之秋。故特甚也。惟八味丸以補真陰。則腎中之水火既濟。而開闔之權得宜。況命門之火旺。火能生土。而脾亦強矣。故古方有椒附丸五味子散。皆治腎泄之神方。不可不考也。考之薛案云。脾胃虛寒下陷者。用補中益氣湯。加木香肉果補骨脂。若脾氣虛寒不禁者。
用六君子湯。加炮姜肉桂。若命門火衰。脾土虛寒者。用八味丸。若脾胃氣血俱虛者。用十全大補湯。送四神丸。若大便滑利。小便閉澀。或肢體漸腫。喘嗽唾痰。為脾腎虧損。宜金匱加減腎氣丸。
秦越人難經。有五泄之分。曰胃泄。曰脾泄。曰大腸泄。曰小腸泄。曰大瘕泄。夫所謂大瘕泄者。即腎泄也。注云。裡急後重。數至圊而不能便。莖中痛。世人不知此證。誤為滯下治之。禍不旋踵。(滯下即今所謂痢疾也。)此是腎虛之證。欲去不去。似痢非痢。似虛努而非虛努。
蓋痢疾後重。為因邪壓大腸墜下。故大腸不能升舉而重。治以大黃檳榔輩。瀉其所壓之邪而愈。又有久瀉大腸虛滑。元氣下陷。不能自收而重。乃用粟殼等澀劑。以固其脫升其墜而愈。其虛坐努責。此痢後積已去盡。無便而但虛坐耳。此為亡血過多。倍用歸芎以和之而愈。惟腎虛後重者。
白話文:
瀉利並大便不通論
人體臟腑若出現瀉利(腹瀉),症狀繁多,大多源於脾胃功能失調。東垣先生的《脾胃論》專門論述此症,以補中益氣湯升提清氣為主,治療脾臟虛弱引起的腹瀉,使體內無多餘濕邪積聚。但這篇論述未涉及腎臟虛弱引起的腹瀉。因此,治療腎虛引起的腹瀉,需根據病症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方法:濕邪過重則利水消腫,風邪盛行則助風平息,實證則瀉下,虛證則補益,寒證則溫暖,熱證則清熱,有食物積滯則幫助消化,有積塊阻礙則去除積塊。總之,應運用五行相生相剋、六氣加減的原理來治療。然而,為何有些人經年累月治療,卻不見效呢?張仲景說,若腹瀉不止,可用理中湯治療,效果很好。理中湯治療的是中焦(脾胃),若腹瀉在下焦(小腸、膀胱),則應根據下焦的病理來治療。
以前趙以德說過,他聽先師說,瀉利病症繁多,除了因六淫、五邪、飲食所傷外,還可能有其他雜合邪氣,難以單一方法治療。他曾見先師治療一位氣血暴脫、虛弱,腹瀉不止、昏迷不醒,口眼緊閉,呼吸微弱,幾乎要斷氣的病人,先師立即灸刺氣海穴,並服用十多斤人參膏,病人最後痊癒。也曾治療一位因肺部痰積,導致大腸氣虛不固,痰液湧向上焦,使肺氣下沉,大腸虛弱得以恢復的病例。還有治療因憂思過度,脾氣鬱結不能升舉,下陷至下焦而導致腹瀉的病人,先師則開導其鬱結,補益脾胃,使穀氣上升。治療陰虛,腎臟不能收攝的功能失調的病人,則峻補腎陽而癒。
類似這樣案例很多,有人因此詢問先師治療的妙處,先師說沒有什麼秘訣,就是靈活運用醫理,熟讀內經便能自得其法。
《內經》說,腎主宰大小便,腎掌管著開闔,腎經的氣血循行開竅於二陰(尿道、肛門)。可見腎臟不僅主宰小便,大便的開閉也由腎臟掌控。若腎虛衰弱,命門之火熄滅,則水氣獨盛,導致水瀉不止,而且常在凌晨五更天將明時,必定腹瀉兩三次。這是因為腎屬水,位於北方,時間屬亥子時,五更天正是亥子時水氣最旺盛的時候,所以腹瀉尤為嚴重。服用八味丸補益真陰,則腎臟水火平衡,開闔功能正常。而且命門之火旺盛,火能生土,脾土也得到滋補。古方中的椒附丸、五味子散都是治療腎虛腹瀉的良方,不可忽視。
薛氏醫案記載:脾胃虛寒下陷者,用補中益氣湯,加木香、肉豆蔻、補骨脂;若脾氣虛寒不固者,用六君子湯,加炮姜、肉桂;若命門火衰,脾土虛寒者,用八味丸;若脾胃氣血俱虛者,用十全大補湯,配合四神丸;若大便滑利,小便閉澀,或肢體漸腫,喘嗽多痰,為脾腎虧損,宜用金匱要略加減腎氣丸。
秦越人《難經》將瀉利分為五種:胃泄、脾泄、大腸泄、小腸泄、大瘕泄。所謂大瘕泄,就是腎泄。注解說:裡急後重,多次想排便卻排不出來,會陰部疼痛。世人多不知此症,誤以為是滯下(痢疾)而治療,禍患很快就會發生。這是腎虛的症狀,想排便卻排不出來,像是痢疾又不是痢疾,像用力排便又不是用力排便。痢疾裡急後重,是因為邪氣壓迫大腸下墜,導致大腸不能上升而下墜,治療可用大黃、檳榔等藥物瀉下邪氣而癒。久瀉導致大腸虛滑,元氣下陷,不能收攝而下墜,則用粟殼等收澀藥物,以固攝元氣,提升下墜之氣而癒。如果只是虛坐努責(用力想排便),這是因為痢疾後積滯已去盡,沒有大便卻只是虛坐用力,這是因為失血過多,可加倍使用當歸、川芎等藥物來調理而癒。唯有腎虛引起的裡急後重,則需對症下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