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五·先天要論(下)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·先天要論(下) (7)

1. 氣虛中滿論

而不走氣。與茯苓同功。強陰益精,令人有子。牛膝治老人失溺,補中續絕,壯陽益精。病人虛損,加而用之。方見金匱要略,故名金匱腎氣丸。

前所論證治,乃脾腎兩虛者。至於純是脾虛之證,既以參耆四君為主,亦須以八味丸兼補命門火。蓋脾土非命門火不能生,虛則補母之義,不可不知。

又有一等純是陰虛者。其證:腹大、臍腫、腰痛;兩足先腫;小水短澀;喘嗽有痰,不得臥;甚至頭面皆腫;或面赤口渴。但其人飲食知味,大便反燥。醫見形腫、氣喘,水證標本之疾,雜用利水之藥而益甚。殊不知陰虛,三焦之火旺,與衝脈之屬火者,同逆而上。由是水從火溢,上積於肺而嗽。

甚則為喘呼不能臥;散聚於陰絡而為跗腫。隨五臟之虛者,入而聚之,為五臟之脹。皆相火氾濫其水而生病也。以六味地黃加門冬、五味大劑服之。余親試有驗,故錄。

又有一等火鬱者。其證:口苦、脅痛、惡寒;目黃、面黃、嘔酸等證。須用逍遙散舒其鬱,繼以六味、腎氣滋其陰。亦禁用分利。

白話文:

氣虛中滿論

氣無法正常運行,茯苓能改善此症狀,並具有壯陽益精、助孕的作用。牛膝則能治療老年人尿失禁,具有補益中氣、強壯陽氣、益精的作用。病人虛損時,可酌情添加使用,相關處方可見於《金匱要略》,故名為金匱腎氣丸。

前面所論述的治療方法,適用於脾腎兩虛的患者。如果是單純脾虛,雖然以參、耆、四君子湯為主方,但也需要配合八味丸來補益命門之火,因為脾土的生化功能離不開命門之火的溫煦,補益母體的道理不可不知。

還有一種類型是純陰虛的患者,其症狀表現為腹部膨大、肚臍腫脹、腰痛、雙腳先腫、小便短少澀滯、喘咳有痰、無法平臥,甚至頭面都腫脹,或者面紅口渴。但這些患者的飲食還能感覺到味道,大便反而乾燥。醫生看到患者腫脹、氣喘、水腫等症狀,便誤以為是標本兼顧的疾病,濫用利水藥物,反而加重病情。殊不知這是陰虛體質,三焦之火旺盛,與衝脈等屬火部位的火氣逆衝上行,導致水液被火氣逼迫上溢,積聚在肺部而咳嗽,嚴重則喘息不能平臥;水液散佈在陰經絡脈而導致腳腫;並根據五臟虛弱的部位,積聚而造成五臟脹滿。這些都是相火(命門之火)氾濫而損傷水液所致。治療此症,應當服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子。我親自試驗過,效果很好,故將此記錄下來。

還有一種類型是肝火鬱結的患者,其症狀表現為口苦、脅肋疼痛、惡寒、目黃、面黃、嘔酸等。這類患者需要服用逍遙散疏解肝鬱,然後再服用六味地黃湯、金匱腎氣丸滋養陰液。同樣也禁用瀉利之藥。

2. 噎膈論

噎膈、翻胃、關格三者。名各不同,病原迥異,治宜區別,不可不辨也。 噎膈者:飢欲得食,但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,在胃口之上,未曾入胃,即帶痰涎而出。若一入胃下,無不消化,不復出矣。唯男子年高者有之,少無噎膈。 翻胃者:飲食倍常,盡入於胃矣;但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或一兩時而吐,或積至一日一夜,腹中脹悶不可忍而復吐。原物酸臭不化。此已入胃而反出,故曰翻胃。男女老少皆有之。 關格者:粒米不欲食;渴喜茶水飲之,少頃即吐出,復求飲復吐;飲之以藥,熱藥入口即出,冷藥過時而出;大小便秘。名曰關格。關者,下不得出也;格者,上不得入也。唯女人多有此證。

論噎膈。丹溪謂得之七情六淫,遂有火熱炎上之化。多升少降,津液不布,積而為痰為飲。被劫時暫得快,不久復作;前藥再行,積成其熱。血液衰耗,胃脘乾槁。其槁在上:近咽之下,水飲可行,食物難進,食亦不多,名之曰噎。其槁在下:與胃為近,食雖可入,難盡入胃,良久復出,名之曰膈,亦曰反胃。大便秘少,若羊矢然。必外避六淫,內節七情,飲食自養,滋血生津,以潤腸胃。則金無畏火之炎,腎有生水之漸,氣清血和,則脾氣運健,而食消傳化矣。丹溪之論甚妙。但噎膈翻胃,分別欠明。余獨喜其「火熱炎上之化」、「腎有生水之漸」二句,深中病源。惜其見尤未真,以潤血為主,而不直探乎腎中先天之原。故其立方,以四物中牛羊乳之類,加之竹瀝韭汁化痰化瘀,皆治標而不治本也。豈知《內經》原無多語,唯曰:「三陽結謂之膈。」三陽者:大腸、小腸、膀胱也。結謂結熱也。大腸主津,小腸主液;大腸熱結則津涸,小腸熱結則液燥。膀胱為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;膀胱熱結,則津液竭。然而,三陽何以致結熱?皆腎之病也。蓋腎主五液,又腎主大小便,腎與膀胱為一臟一腑。腎水既干,陽火偏盛,熬煎津液,三陽熱結。則前後閉澀;下既不通,必反於上,直犯清道,上衝吸門喉咽,所以噎食不下也。何為水飲可入,食物難下?蓋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反引動胃口之火,故難入;水者陰類也,同氣相投,故可入口。吐白沫者:所飲之水,沸而上騰也。糞如羊矢者:食入者少,渣滓消盡,腸亦干小而不寬大也。此證多是男子年高五十以外得之,又必其人不絕色欲。潛問其由,又諱疾忌醫。曰:「近來心事不美,多有鬱氣而然。」予意郁固有之,或以郁故,而為消愁解悶之事,不能無也。此十有八九,亦不必深辨。但老人天真已絕,只有孤陽,只以養陰為主。王太僕云:「食入即出,是無水也;食久反出,是無火也。無水者,壯水之主;無火者,益火之源。」褚侍中雲:

白話文:

噎膈論

噎膈、翻胃、關格,名稱雖不同,病因卻大相徑庭,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,不可混為一談。

噎膈是指飢餓時想吃東西,卻在咽喉、胸膈之間卡住,食物尚未進入胃部就伴隨著痰涎吐出來。一旦食物進入胃中,就能消化,不會再吐出來。這種病症多見於年長的男性,年輕人很少患此病。

翻胃是指進食量正常,食物也全部進入胃裡,但卻總是早飯晚吐,晚飯早吐,或者隔一兩個小時就吐,甚至積累到一整天一夜才吐。吐出的食物殘渣酸臭,沒有消化,說明食物已經進入胃中卻又被吐出來了,所以稱為翻胃。男女老少都可能患有此病。

關格是指一點米飯都不想吃,卻口渴想喝茶水,喝下後不久就吐出來,反覆喝水反覆吐,即使喝藥也是如此,熱藥入口即吐,冷藥過一段時間才吐出來,大小便都祕結,這就是關格。關是指下行不通,格是指上行不入。這種病症多見於女性。

關於噎膈,丹溪先生認為這是由於七情六慾的損傷,導致體內產生火熱上炎的病理變化,氣機升降失調,津液不能正常佈散,積聚成痰飲。雖然治療後暫時好轉,但不久又會復發,反复用藥後,體內熱邪加重,血液消耗,胃脘變得乾燥枯槁。如果乾燥的部位在上,靠近咽喉下方,則水可以喝進去,但食物卻難以下嚥,食量也不多,稱為噎;如果乾燥的部位在下,靠近胃部,則食物雖然可以入口,但難以完全進入胃中,過不久又吐出來,稱為膈,也叫反胃。大便乾燥稀少,像羊屎一樣。必須避免外邪侵襲,調攝情志,飲食調養,滋養血液,滋生津液,滋潤腸胃。這樣,金氣就不會被火熱所傷,腎氣就能逐漸生水,氣血調和,脾胃運化功能就會恢復正常。丹溪先生的論述非常精妙,只是在噎膈、翻胃的區分上不夠明確。我個人非常讚賞他“火熱炎上之化”和“腎有生水之漸”這兩句話,深刻地揭示了病因。但遺憾的是,他的見解還不夠透徹,過於注重潤血,而沒有深入探究腎臟先天之氣的不足。因此,他所用的藥方,大多是四物湯加牛羊乳等,再加竹瀝、韭汁化痰化瘀,都是治標不治本。

其實,《內經》中並沒有很多相關論述,只說“三陽結謂之膈”,三陽是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。結指的就是熱結。大腸主津,小腸主液,大腸熱結則津液枯竭,小腸熱結則液體乾燥,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膀胱熱結則津液耗竭。那麼,三陽為什麼會熱結呢?這都是腎臟的病變造成的。因為腎臟主宰五液,又主宰大小便,腎臟與膀胱是一臟一腑。腎水不足,陽火偏盛,就會熬煎津液,導致三陽熱結,前後通路阻塞,下行不通,必然逆流向上,直犯咽喉,所以食物難以下嚥。

為什麼水可以喝進去,而食物卻難以下嚥呢?因為食物屬陰,入胃後能生長陽氣,反而會激動胃部的火氣,所以難以下嚥。而水是陰性的,同氣相求,所以可以喝下去。吐白沫是因為喝進去的水沸騰上湧。大便像羊屎一樣,是因為食物攝入少,渣滓都消化掉了,腸道也乾燥狹窄。這種病症多見於五十歲以上且有性生活的男性,並且患者往往隱瞞病情,諱疾忌醫。如果仔細詢問,他們通常會說最近心事不順,鬱鬱寡歡。我的看法是,鬱結之氣確實存在,或許是為了排解憂愁而做了某些事,這很正常。這種情況佔了大多數,不必深究。但是老年人天癸已絕,只有孤陽,所以治療應以滋陰為主。

王太僕說,食物入口即吐,是因為沒有水;食物很久才吐出來,是因為沒有火。沒有水就要補益腎水,沒有火就要增強腎陽。褚侍中也……(此處原文缺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