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四·先天要論(上) (6)
卷之四·先天要論(上) (6)
1. 痰論
王節齋云。痰之本水也,原於腎。痰之動濕也,主於脾。古人用二陳湯,為治痰通用。然以治濕痰寒痰則是矣。若夫陰火炎上,熏於上焦,肺氣被郁,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,凝結而成痰,腥穢稠濁,甚則有帶血而出者,此非中焦脾胃濕痰寒痰之所比,亦非半夏枳殼南星之所治。
惟用清氣化痰,須有效耳。噫。節齋論痰而首揭痰之本於腎,可為發前人所未發,惜乎啟其端而未竟其說。其所制之方,皆治標之藥,而其中寒涼之品甚多,多致損胃。惟仲景先生云,氣虛有痰,用腎氣丸補而逐之。吳茭山諸證辨疑又云,八味丸治痰之本也。此二公者,真開後學之矇聵,
濟無窮之夭枉。蓋痰者病名也,原非人身之所有。非水泛為痰,則水沸為痰。但當分有火無火之異耳。腎虛不能制水,則水不歸源,如水逆行,洪水氾濫而為痰,是無火者也。故用八味丸,以補腎火。陰虛火動,則水沸騰動於腎者,猶龍火之出於海,龍興而水附。動於肝者,
猶雷火之出於地,疾風暴雨,水隨波湧而為痰,是有火者也。故用六味丸以配火。此不治痰之標,而治痰之本者也。然有火無火之痰,何以辨之。曰無火者純是清水,有火者中有重濁白沫為別耳。善用者,若能於腎虛者,先以六味八味,壯水之主益火之原,復以四君子或六君子,
補脾以制水。於脾虛者,既補中理中,又能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,子母互相生克,而於治痰之道,其庶幾矣。
龐安常有言。有陰水不足,陰火上升,肺受火侮,不得清肅下行,徭是津液凝濁,生痰不生血者,此當以潤劑,如門冬地黃枸杞之屬滋其陰,使上逆之火,得返其宅而息焉,則痰自清矣。投以二陳,立見其殆。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原,原出而不納則積,積而不散則痰生焉。八味丸主之。龐公之見甚確,錄之以為案。
蒙筌謂地黃泥膈生痰,為痰門禁藥,以薑汁炒之。嗟乎。若以薑汁炒之,則變為辛燥,地黃無用矣。蓋地黃正取其濡潤之品,能入腎經。若雜於脾胃藥中,土惡濕,安得不泥膈生痰。八味六味丸中諸品,皆少陰經的藥,群隊相引,直入下焦,名曰水泛為痰之聖藥。空腹服之,壓以美膳,不留胃中。此仲景制方立法之妙,何必固疑。
白話文:
王節齋說,痰的根本是水,源於腎臟;痰的產生是濕氣的活動,主導在脾臟。古代醫家使用二陳湯來治療各種痰,這對於治療濕痰和寒痰是有效的。但是,如果是由於陰虛火旺,火氣上炎熏灼上焦,導致肺氣鬱結,使得身體的津液隨著氣機上行而凝結成痰,這種痰會腥臭、濃稠混濁,嚴重時甚至會帶血,這就不能與中焦脾胃的濕痰、寒痰相提並論,也不是半夏、枳殼、南星等藥物可以治療的。
只有用清氣化痰的方法,才可能有效。唉!王節齋論述痰時,首先指出痰的根源在於腎,這可說是發掘了前人未曾提出的觀點,可惜他只是提出觀點而沒有深入說明。他所制定的藥方,都只是治標的藥,而且其中寒涼的藥物很多,容易損傷脾胃。只有仲景先生說過,氣虛導致的痰,要用腎氣丸來補氣並去除痰。吳茭山在《諸證辨疑》中也說,八味丸是治療痰的根本之藥。這兩位先生,真是開啟了後學的迷茫,解救了無數因誤治而夭折的生命。
痰,只是一種病名,原本不是人體所有的東西。不是水液過多變成痰,就是水液沸騰變成痰。我們應該區分有無火的差異。腎虛不能控制水液,導致水液不歸源,就像水逆流一樣,洪水氾濫而形成痰,這是沒有火的情況。所以要用八味丸來補腎火。陰虛火動,水液在腎中沸騰,就像龍火從海中升起,龍興起而水跟隨,在肝中活動時,就像雷火從地上升起,暴風雨來襲,水波濤洶湧而形成痰,這是有火的情況。所以要用六味丸來配伍來降火。這不是治療痰的表象,而是治療痰的根本。
那麼,如何區分痰是有火還是無火呢?答案是,無火的痰純粹是清水,有火的痰則混有濃濁的白色泡沫。善用藥的人,如果遇到腎虛的人,應先用六味丸或八味丸來強盛水的主力,增益火的來源,再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來補脾,以控制水液。如果遇到脾虛的人,則既要補中理中,又要用六味丸或八味丸來制水,以滋養母親(脾)並使子(腎)也得益,使母子互相生化制約,這樣來治療痰,就差不多可以成功了。
龐安常曾說,有陰液不足,陰火上炎,肺受到火的侵侮,不能清肅下降,因此津液凝濁,產生痰而不產生血液。這種情況應當用滋潤的藥物,如麥門冬、地黃、枸杞等來滋養陰液,使上逆的火氣回到它原來的位置而平息,這樣痰自然就清除了。如果用二陳湯來治療,會立刻看到病情惡化。還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元,氣散出而不能納入,就會積聚,積聚不散就會產生痰。這種情況要用八味丸來治療。龐安常的觀點非常精確,記錄下來作為參考。
蒙筌說地黃會使脾胃停滯產生痰,是治療痰證的禁藥,要用薑汁炒過才能用。唉!如果用薑汁炒過,地黃就會變成辛燥的藥性,就失去它的作用了。地黃之所以有用,正是因為它有濡潤的特性,可以進入腎經。如果把它混在脾胃藥中,脾胃厭惡濕氣,怎麼不會使脾胃停滯而產生痰呢?八味丸、六味丸中的藥物,都是少陰經的藥,它們一起引導藥力直達下焦,可稱之為治療水泛為痰的聖藥。空腹服用這些藥,再吃美味的食物,就不會停留在胃中。這是仲景先生制定藥方和使用藥物的精妙之處,何必固執地懷疑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