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四·先天要論(上)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·先天要論(上) (5)

1. 陰虛發熱論

世間發熱類傷寒者數種,治各不同。傷寒、傷風及寒疫也,則用仲景法;溫病及瘟疫也,則用河間法。此皆論外感者也。

今人一見發熱,皆認作傷寒,率用汗藥以發其表;汗後不解,又用表藥以涼其肌。柴胡、涼膈、白虎、雙解等湯,雜然並進。若是虛證,豈不殆哉!自東垣出,而發內傷補中益氣之論。

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者也。至於勞心好色,內傷真陰;真陰既傷,則陽無所附,故亦發熱。其人必面赤煩躁、口渴引飲、骨痛脈數而大,或尺數而無力者是也。惟丹溪發明補陰之說,以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。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。世襲相因,屢用不效何耶?蓋因陰字認不真,誤以血為陰耳。當作腎中之真陰,即先天也。

《內經》曰:「諸寒之而熱者,取之陰;諸熱之而寒者,取之陽。」所謂求其屬也。王太僕先生注云:「大寒而盛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;大熱而盛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。」又云:「倏忽往來,時發時止,是無火也;晝見夜伏,夜見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水也。」當求其屬而主之。無火者,宜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;無水者,宜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。必須六味、八味二丸,出入增減,以補真陰,屢用屢效。若泥黃柏、知母苦寒之說,必致損傷脾陰而斃者,不可勝舉。

大抵病熱作渴,飲冷便秘,此屬實熱,人皆知之。或惡寒發熱,引衣蜷臥,四肢逆冷,大便清利,此屬真寒,人亦易知。至於煩擾狂越,不欲近衣,欲坐臥泥水中,此屬假熱之證。其甚者:煩極發燥、渴飲不絕、舌如芒刺、兩唇燥裂、面如塗朱、身如焚燎、足心如烙、吐痰如湧、喘急、大便秘結、小便淋瀝、三部脈洪大而無倫。當是時也,卻似承氣證,承氣入口即斃;卻似白虎證,白虎下咽即亡。若用二丸,緩不濟事;急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,內肉桂一兩,以水頓煎五六碗,水冷與飲,諸證自退。翌日必畏寒脈脫,是無火也,當補其陽。急以附子八味丸料,煎服自愈。此證與脈俱變其常,而不以常法治之者也。

若有產後,及大失血後,陰血暴傷,必大發熱,亦名陰虛發熱。此陰字正謂氣血之陰。若以涼藥正治,立斃。正所謂象白虎湯證,誤服白虎湯必死。當此之時,偏不用四物湯。有形之血,不能速化;幾希之氣,所宜急固。須用獨參湯,或當歸補血湯,使無形生出有形來。此陽生陰長之妙用,不可不知也。

或問曰:「子之論則詳矣,氣虛血虛,均是內傷,何以辨之?」予曰:「悉乎子之問也。蓋陰虛者,面必赤,無根之火,載於上也。若是陽證,火入於內,面必不赤。其口渴者,腎水乾枯,引水自救也。但口雖渴,而舌必滑;脈雖數,而尺必無力;甚者尺雖洪數,而按之必不鼓,此為辯耳。雖然,若問其人曾服過涼藥,脈亦有力而鼓指矣。」

戴復庵云:「服涼藥而脈反加數者,火鬱也。宜升宜補,切忌寒涼,犯之必死。」臨證之工,更宜詳辨。毫釐之差,柱人性命。慎哉!慎哉!

白話文:

世間發熱的狀況,類似傷寒的有好幾種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。如果是傷寒、傷風或寒疫,就用張仲景的方法;如果是溫病或瘟疫,就用劉河間的方法。這些都是討論外感發熱的情況。現在的人一看到發熱,都認為是傷寒,一律用發汗藥來解表。如果發汗後沒好,又用寒涼的解表藥來降溫,例如柴胡湯、涼膈散、白虎湯、雙解散等等,胡亂一起用。如果是虛證,這樣做豈不是要送命嗎?自從李東垣提出內傷用補中益氣的理論,是使用補氣藥來補氣不足的情況。至於那些因為勞心、縱慾過度而損傷真陰的人,真陰受損後,陽氣就會沒有依附,所以也會發熱。這種人一定會臉色發紅、煩躁不安、口渴想喝水、骨頭痠痛、脈搏快速而且有力,或者尺脈快而無力。只有朱丹溪提出補陰的說法,用四物湯加上黃柏、知母,這是使用補血藥來補血不足的情況。後人承襲相傳,但屢次使用都不見效果,這是為什麼呢?原因在於對「陰」這個字的理解不夠透徹,誤以為血就是陰。應該把「陰」理解為腎中的真陰,也就是先天之本。

《內經》說:「用寒藥治療而發熱的,要用補陰的方法;用熱藥治療而發寒的,要用補陽的方法。」這就是所謂的要尋找病因的屬性。王太僕先生註解說:「大寒而出現熱盛,用熱藥治療卻不見效,這是因為沒有火;大熱而出現寒盛,用寒藥治療卻不見效,這是因為沒有水。」又說:「時而發熱,時而停止,這是因為沒有火;白天發熱,夜晚停止,夜晚發熱,白天停止,這是隨著時序而動的,這是因為沒有水。」應該根據病因的屬性來治療。沒有火的,應該補益火的源頭,來消除陰邪;沒有水的,應該壯大水的根本,來鎮壓陽氣。必須用六味丸或八味丸,根據情況增減藥材,來補益真陰,這樣用藥才能屢次見效。如果拘泥於黃柏、知母苦寒的藥性,必定會損傷脾陰而導致死亡,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。

一般來說,發熱口渴、想喝冷飲、大便乾結,這屬於實熱,大家都知道。如果惡寒發熱、蜷縮著身子蓋著衣服、四肢冰冷、大便清稀,這屬於真寒,大家也很容易分辨。至於那些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、不喜歡穿衣服、想坐在泥水裡的人,這屬於假熱的症狀。嚴重的人會煩躁到極點,感到燥熱、口渴想不斷喝水、舌頭像有芒刺、嘴唇乾燥裂開、臉色像塗了朱砂、身體像火燒一樣、腳心像烙鐵、吐痰像湧泉、喘氣急促、大便秘結、小便淋漓不暢,全身脈搏洪大而混亂,這時看起來很像承氣湯證,但是如果服用承氣湯就會立刻死亡;又很像白虎湯證,但如果服用白虎湯也會立刻死亡。如果用二丸湯藥,效果會太慢,應該立刻用加減的八味丸,用一斤藥材,加上一兩肉桂,用水煎成五六碗,放涼後給病人喝。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退。第二天病人一定會出現怕冷、脈搏微弱的情況,這是因為沒有火,應該補陽,立刻用附子八味丸的藥材煎服,就會痊癒。這種情況是症狀和脈象都出現了異常,不能用常規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有產後或大量失血後,陰血突然受損,一定會出現高熱,這也稱為陰虛發熱。這裡說的「陰」指的是氣血之陰。如果用寒涼藥來治療,會立刻死亡。這就如同看起來像白虎湯證,如果誤服白虎湯,一定會死亡。這時反而不能用四物湯,因為有形的血不能快速生成,需要用少量的氣來固本。應該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,讓無形的氣生出有形的血,這就是陽生陰長的奧妙之處,不可不知。

有人問說:「你的論述很詳細,但氣虛和血虛都是內傷,要如何分辨呢?」我說:「你問得很好。陰虛的人,臉色一定會發紅,這是因為無根之火浮在上面;如果是陽證,火熱內蘊,臉色一定不會發紅。至於口渴,是因為腎水枯竭,想喝水來自我救助。但是,雖然口渴,舌頭一定會是潤滑的,脈搏雖然快,但尺脈一定無力。嚴重的人,尺脈雖然洪大而快,但按下去卻沒有力量。這就是用來分辨的方法。但如果這個人曾經服用過寒涼藥,脈象也會有力而跳動。戴復庵說:「服用寒涼藥後,脈搏反而加快,這是因為火被鬱住了,應該用升發、補益的方法,切記寒涼,否則一定會死亡。」臨床的醫生更應該仔細辨別,稍微的差錯就會關係到病人的性命,要謹慎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