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四·先天要論(上) (3)
卷之四·先天要論(上) (3)
1. 六味丸說
腎虛不能制火者。此方主之。腎中非獨水也。命門之火併焉。腎不虛。則水足以制火。虛則火無所制。而熱證生矣。名之曰陰虛火動。河間氏所謂腎虛則熱是也。今人足心熱。陰股熱。腰脊痛。率是此證。乃咳血之漸也。熟地黃山茱萸。味厚者也。經曰。味厚為陰中之陰。故能滋少陰補腎水。
澤瀉味鹹。咸先入腎。地黃山藥澤瀉。皆潤物也。腎惡燥。須此潤之。此方所補之水。無形之水。物之潤者亦無形。故用之。丹皮者。牡丹之根皮也。丹者南方之火色。牡而非牝屬陽。味苦辛。故入腎而斂陰火。益少陰。平虛熱。茯苓味甘而淡者也。甘從土化。土能防水。淡能滲泄。
故用之以制水臟之邪。且益脾胃而培萬物之母。壯水之主。以鎮陽光。即此藥也。
白話文:
六味丸主要針對腎虛導致無法控制火氣的情況。腎臟不單單只有水,還包含命門的火。腎臟如果不虛弱,水就能夠制衡火,如果虛弱,火就沒有東西可以控制,就會產生熱的症狀,這叫做「陰虛火動」,就像河間學派說的「腎虛就會發熱」一樣。現在人常有腳底發熱、大腿內側發熱、腰背疼痛等症狀,大多屬於這種情況,也是咳血的前兆。
熟地黃和山茱萸,味道濃厚,中醫經典說「味道濃厚的屬於陰中之陰」,因此能夠滋養少陰經、補充腎水。
澤瀉味道鹹,鹹味先入腎,而地黃、山藥、澤瀉這些藥材都具有滋潤的特性。腎臟不喜歡乾燥,需要這些藥材來滋潤。這個方子所補充的水,是無形的水,而滋潤的東西也是無形的,因此使用這些藥材。丹皮,是牡丹的根皮,丹是南方火的顏色,牡丹是雄性屬陽,味道苦辛,因此能進入腎經,收斂陰火,增益少陰,平息虛熱。茯苓味道甘淡,甘味來自於土,土能防水,淡味可以滲泄,因此用來控制水臟的邪氣,並且可以增強脾胃,培養萬物的根基,強壯水的主宰,以鎮定陽氣,這也是這帖藥的功效所在。
2. 八味丸說
君子觀象於坎。而知腎中具水火之道焉。夫一陽居於二陰為坎。此人生與天地相似也。今人入房盛而陽事易舉者。陰虛火動也。陽事先痿者。命門火衰也。真水竭則隆冬不寒。真火息則盛夏不熱。是方也。熟地山萸丹皮澤瀉山藥茯苓。皆濡潤之品。所以能壯水之主。肉桂附子。
辛潤之物。能於水中補火。所以益火之原。水火得其養。則腎氣復其天矣。益火之原。以消陰翳。即此方也。蓋益脾胃而培萬物之母。其利溥矣。
白話文:
君子觀察坎卦的象徵,就知道腎臟中同時具備水與火的道理。陽氣居於兩陰之間,構成坎卦的意象,這就像人與天地之間的相似之處。現在的人如果性慾旺盛、容易勃起,這是因為陰虛導致火氣妄動;如果陽事不振、容易早洩,則是命門的火氣衰退。真正的腎水枯竭,那麼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感到寒冷;真正的腎火熄滅,那麼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不會感到熱。這個方子,用了熟地、山萸肉、丹皮、澤瀉、山藥、茯苓,這些都是滋潤的藥材,所以能夠壯大腎水的功能。再用肉桂、附子,這些辛溫滋潤的藥材,能夠在水中補足火氣,所以能夠增益腎火的根源。腎中的水與火得到滋養,那麼腎氣就能恢復其正常的狀態。增益腎火的根源,就能夠消除陰氣的阻礙,這個方子的作用就在於此。這個方子同時也能夠補益脾胃,以培養孕育萬物之母,它的好處非常廣泛。
3. 滋降火論
節齋云。人之一身。陰常不足。陽常有餘。況節欲者少。縱欲者多。精血既虧。相火必旺。火旺則陰愈消。而癆瘵咳嗽咯血吐血等證作矣。故宜常補其陰。使陰與陽齊。則水能制火。而水升火降。斯無病矣。故丹溪先生。發明補陰之說。謂專補左尺腎水也。古方滋補藥。皆兼補右尺相火。
不知左尺原虛。右尺原旺。若左右平補。依舊火勝於水。只補其左制其右。庶得水火相平也。右尺相火。固不可衰。若果相火衰者。方宜補火。但世之人火旺致病者。十之八九。火衰成病者。百無一二。且少年腎水正旺。似不必補。然欲心正熾。妄用太過。至於中年。欲心雖減。
然少年斫喪既多。焉得復實。及至老年。天真漸絕。只有孤陽。故補陰之藥。自少至老。不可缺也。節齋先生髮明先聖之旨。以正千載之訛。其功盛哉。但水衰者固多。火衰者亦不少。先天稟賦若薄者。雖童子尚有火衰之證。焉可獨補水哉。況補陰丸中。以黃柏知母為君。天麥門冬為佐。
蓋黃柏苦寒泄水。天門寒冷損胃。服之者。不惟不能補水。而且有損於腎。故滋陰降火者。乃謂滋其陰。則火自降。當串講。不必降火也。然二尺各有陰陽水火互相生化。當於二臟中各分陰陽虛實。求其所屬而平之。若左尺脈虛弱而細數者。左腎之真陰不足也。用六味丸。右尺脈遲軟。
或沉細而數欲絕者。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。用八味丸。至於兩尺微弱。是陰陽俱虛。用十補丸。此皆滋其先天之化源。實萬世無窮之利。自世之補陰者。率用黃柏知母。反戕脾胃。多致不起。不能無遺憾於世。予特表而出之。以廣前人之未備。使醫者病者加意於六味八味二方云。
附錄十補丸,治腎虛冷。足寒膝軟。
五味子,附子(各二兩),山萸,山藥,丹皮,桂心,茯苓,澤瀉,制鹿茸(各一兩)
白話文:
節齋先生說,人的一身,陰氣常常不足,陽氣常常有餘。何況能節制慾望的人少,放縱慾望的人多,精血虧損後,相火一定會旺盛。火旺盛則陰氣更加消損,於是就產生了虛勞、咳嗽、咯血、吐血等病症。所以應該經常補養陰氣,使陰氣和陽氣達到平衡,這樣水就能制約火,而水升火降,就能沒有疾病。因此丹溪先生發明了補陰的理論,認為專門補養左尺的腎水。古代的滋補藥方,都兼顧補養右尺的相火。
卻不知道左尺本來就虛,右尺本來就旺盛。如果左右都平均補養,仍然會是火勝於水的狀態。只有補養左尺而制約右尺,才能使水火達到平衡。右尺的相火固然不可衰弱,如果相火真的衰弱,才應該補火。但是世上的人因為火旺而生病的,十個中有八九個,因為火衰而生病的,一百個中連一兩個都不到。而且少年時腎水正旺盛,似乎不需要補養,但是慾望正強烈,妄用過度,到了中年,慾望雖然減少,但少年時的損耗已經太多,又怎麼能恢復充實呢?到了老年,天真的元氣逐漸耗盡,只有孤立的陽氣,所以補養陰氣的藥物,從少年到老年都不能缺少。節齋先生闡發了先賢的旨意,糾正了千百年來的錯誤,他的功勞真是太偉大了。但是水衰的人固然很多,火衰的人也不少。先天稟賦較差的人,即使是孩童也可能有火衰的症狀,怎麼能只補養水呢?何況補陰丸中,以黃柏、知母作為主要藥材,天門冬、麥門冬作為輔助藥材,黃柏苦寒,會耗損水份,天門冬寒涼,會損傷脾胃。服用這些藥物,不但不能補養水,反而會損傷腎臟。所以說滋陰降火,是指滋養陰氣,火自然就會下降,應該這樣理解,不必刻意去降火。然而左右兩尺各有陰陽,水火互相生化,應該在兩個臟腑中分別辨別陰陽虛實,找出其所屬而加以調平。如果左尺的脈象虛弱、細小而跳動快,是左腎的真陰不足,應該使用六味丸。右尺的脈象遲緩、軟弱,或是沉細而跳動幾乎消失,是命門的相火不足,應該使用八味丸。至於兩尺的脈象都微弱,是陰陽俱虛,應該使用十補丸。這些都是滋養先天元氣的來源,實在是對萬世都有無窮的好處。而世上一般補陰的人,大多使用黃柏、知母,反而傷害了脾胃,導致病情加重,令人感到遺憾。我特地將這些問題提出,以擴充前人的不足,讓醫生和病人更加注意六味丸和八味丸這兩個藥方。
附錄 十補丸,治療腎虛寒冷、腳冷膝軟的症狀。
五味子、附子(各二兩),山茱萸、山藥、丹皮、桂心、茯苓、澤瀉、制鹿茸(各一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