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獻可

《醫貫》~ 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7)

1. 血症論

地黃滋陰之品。故為對證。今方書中所載云。如無犀角。以升麻代之。犀角升麻氣味形性。迥不相同。何以代之。曰此又有說焉。蓋緣任沖二脈。附陽明胃經之脈。亦入鼻中。火鬱於陽明而不得泄。因成衄者。故升麻可代。升麻陽明藥。非陽明經衄者。不可代。衄亦有陰虛火衰者。

其血必點滴不成流。須用壯火之劑。不可概用犀角。有傷寒病五六日。但頭汗出。身無汗。劑頸而還。小便自利。渴飲水漿。此瘀血證也。宜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。看上下虛實。用犀角地黃湯治上。桃仁承氣湯治中。抵當湯丸治下也。

有血從齒縫中。或牙齦中出。名曰齒衄。亦系陽明少陰二經之證。蓋腎主骨。齒者骨之標。其齦則屬胃土。又上齒止而不動屬土。下齒動而不止屬水。凡陽明病者。口臭不可近。根肉腐爛。痛不可忍。血出或如湧。而齒不動搖。其人必好飲。或多啖炙煿肥甘。豢養所致。內服清胃湯。

外敷石膏散。甚者服調胃承氣湯。下黑糞而愈。或有胸虛熱者。以補中益氣加丹皮黃連亦得。少陰病者。口不臭。但浮動。或脫落出血。或縫中痛而出血。或不痛。此火乘水虛而出。服安腎丸而愈。余嘗以水虛有火者。用六味加骨碎補。無火者八味加骨碎補。隨手而應。外以雄鼠骨散敷之。

齒動復固。又有齒痛連腦者。此係少陰傷寒。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不可不知。又小兒疳證。出血口臭肉爛者。蘆薈丸主之。

有怒氣傷肝。而成吐衄者。其人必唇青面青脈弦。須用柴胡梔子清肝散。

有鬱氣傷脾者。須用歸脾湯。加丹皮山梔。推而廣之。世人因鬱而致血病者多。凡郁皆肝病也。木中有火。郁甚則火不得舒。血不得藏而妄行。但郁之一字。不但怒為郁。憂為郁。怒與憂固其一也。若其人素有陰虛火證。外為風寒暑濕所感。皮毛閉塞即為郁。鬱則火不得泄。

血隨火而妄行。鬱於經絡。則從鼻而出。鬱於胃脘。則從吐而出。凡系郁者。其脈必澀。其人必惡風惡寒。不知者便以為虛而溫補之。誤矣。須視其面色必滯。必喜嘔。或口苦。或口酸。審有如是證。必當舒散其鬱為主。木鬱則達之。火鬱則發之是也。其方惟逍遙散為的藥。

外加丹皮茱連。隨手而應。血止後。若不用六味地黃以滋其陰。翌日必發。余於五郁論中。言之詳矣。

有飲酒過多。傷胃而吐血。從吐後出者。以葛花解酲湯。加丹皮倍黃連。使之上下分消。酒病愈。血亦愈矣。有過啖炙煿辛熱等物而得者。上焦壅熱。胸腹滿痛。血出紫黑成塊者。可用桃仁承氣湯。從大便導之。此釜底抽薪之法。

以上二證。雖屬內傷。猶作有餘之證。可用前法。

有婦人發熱。經水適來適止。譫語晝輕夜重。如見鬼。小便利或不禁。此名熱入血室。須用小柴胡湯。加紅花生地丹皮官桂歸尾破血之劑。詳見傷寒門。

白話文:

血症論

地黃是滋陰的藥物,所以用它來治療是對症的。現在醫書上記載,如果沒有犀角,可以用升麻代替。但犀角和升麻的氣味、形態和藥性完全不同,為什麼可以用升麻代替呢?這也有解釋:因為任脈和衝脈與陽明胃經相連,也通入鼻腔。陽明經的火鬱結而不能宣洩,就會導致鼻出血,所以升麻可以代替犀角。升麻是陽明經的藥物,如果不是陽明經引起的鼻出血,就不能用升麻代替。鼻出血也可能由於陰虛火衰引起,這種情況下出血量少,點滴而下,不成流狀,需要用溫熱性質強烈的藥物治療,不能一概使用犀角,以免造成傷害。

若患傷寒病五六天,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不出汗,汗液沿頸部而下,小便通暢,口渴想喝水,這是瘀血的症狀,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、桃仁承氣湯。根據病情虛實,犀角地黃湯治療上焦,桃仁承氣湯治療中焦,抵當湯丸治療下焦。

從牙縫或牙齦出血,稱為齒衄,這是陽明經和少陰經的病症。腎主骨,牙齒是骨骼的外露部分,牙齦屬於胃土。上牙齒固定不動屬於土,下牙齒能動卻不能停止屬於水。凡是陽明經的病症,口臭難聞,牙根和牙肉腐爛,疼痛難忍,出血量多,像湧出來一樣,但牙齒不鬆動,患者通常嗜酒,或經常食用烤炙、油膩肥甘的食物,這是飲食不節造成的。內服清胃湯,外敷石膏散,嚴重者服用調胃承氣湯,排出黑色大便後就會痊癒。如果患者胸部虛弱而發熱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丹皮、黃連。少陰經的病症,口不臭,牙齒鬆動,可能脫落出血,或牙縫疼痛出血,或不痛,這是由於火乘水虛而導致出血,服用安腎丸可以痊癒。我曾經治療水虛有火的人,使用六味地黃丸加骨碎補,沒有火的人用八味地黃丸加骨碎補,靈活應對,外敷雄鼠骨散。

牙齒鬆動後又能固定。如果牙痛還連及腦部,這是少陰經傷寒的症狀,應該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不可不知。小兒疳證,出血、口臭、牙肉腐爛,用蘆薈丸治療。

因為生氣傷肝而導致嘔吐和鼻出血,患者嘴唇和臉色青紫,脈象弦細,應該使用柴胡梔子清肝散。

因為鬱氣傷脾,應該使用歸脾湯,加丹皮、山梔。推而廣之,很多人因為鬱結而導致血症。凡是鬱結,都是肝病,肝屬木,木中有火,鬱結嚴重,火氣不能宣洩,血液就不能正常運行而妄行。鬱結不只是生氣,憂慮也是鬱結,生氣和憂慮只是其中一部分。如果患者本來就有陰虛火旺的症狀,又受到風寒暑濕的侵襲,毛孔閉塞就形成鬱結。鬱結則火氣不能宣洩,血液隨著火氣妄行,鬱結在經絡,就從鼻子出血;鬱結在胃脘,就從口中嘔吐出來。凡是鬱結的症狀,脈象一定澀滯,患者一定怕風怕冷。不懂的人就會認為是虛弱,而用溫補的方法治療,這是錯誤的。應該觀察患者面色滯塞,喜歡嘔吐,或口苦或口酸,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就應該以疏散鬱結為主,肝木鬱結就疏通它,心火鬱結就發散它。最適合的藥方就是逍遙散,再加丹皮、黃連,靈活應對。血止之後,如果不服用六味地黃丸滋陰,第二天就會復發。我在五鬱論中詳細闡述過。

因為飲酒過度,傷及脾胃而吐血,從口中吐出,用葛花解酲湯,加丹皮、倍量黃連,使上下焦都能消散,酒病痊癒,出血也就好了。因為過度食用烤炙辛辣熱的食物而導致出血,上焦壅塞,胸腹脹滿疼痛,出血量多,血色紫黑成塊,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,從大便排出,這是釜底抽薪的方法。

以上兩種症狀,雖然屬於內傷,但仍屬有餘之證,可以用上述方法治療。

婦女發熱,月經來去正常,神志不清,白天輕微,晚上加重,像看到鬼一樣,小便通暢或失禁,這叫做熱入血室,應該使用小柴胡湯,加紅花、生地、丹皮、官桂、歸尾等破血的藥物,詳見傷寒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