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6)
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6)
1. 血症論
薛立齋遇星士張東谷談命時。出中庭。吐血一二口。云久有此證。遇勞即發。余意此勞傷肺氣。其血必散。視之果然。與補中益氣湯。加門冬五味山藥熟地茯神遠志。服之而愈。翌早請見。云服四物黃連山梔之類。血益多而倦益甚。得公一匕。吐血頓止。精神如故。何也。薛曰脾統血。肺主氣。此勞傷脾肺。致血妄行。故用前藥。健脾肺之氣。而噓血歸元耳。
一男子咳嗽吐血。熱渴痰盛。盜汗遺精。用六味地黃料。加門冬五味治之愈。後因勞怒。忽吐紫血塊。先用花蕊石散。化其紫血。又用獨參湯漸愈。後勞則咳血一二口。脾肺腎三脈。皆洪數。用歸脾湯六味丸而全愈。
一童子年十四。發熱吐血。余謂宜補中益氣。以滋化源。不信。用寒涼降火愈甚。始謂余曰。童子未室。何腎虛之有。參耆用之奚為。余述丹溪云。腎主閉藏。肝主疏泄。二臟俱有相火。而其繫上屬於心。為物所感。則易於動。心動則相火翕然而起。雖不交會。其精已暗耗。
又褚氏精血篇云。男子精未滿而御女。以通其精。則五臟有不滿之處。異日必有難狀之疾。遂與補中益氣六味地黃而瘥。
愚謂童子之證。須看先天父母之氣。而母氣為尤重。凡驚風痘疹。腎虛發熱。俱以母氣為主。如母有火者。其子必有火。母脾虛者。子必多脾病。母火衰者。子必從幼有腎虛證。如齒遲語遲行遲囟門開大腎疳等證。皆先天不足。從幼填補。亦有可復之天。不必如上所言暗泄。方有血證。客問曰。吐血衄血。同是上炎之火。一出於口。一出於鼻。何也。
東垣云。衄血出於肺。從鼻中出也。嘔血出於胃。吐出成碗成盆也。咯唾血者。出於腎。血如紅縷。在痰中唾中。咳咯而出也。痰涎血者。出於脾。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而出也。
東垣論雖如此。然肺不特衄血。亦能咳血唾血。不特胃嘔血。肝亦嘔血。蓋肺主氣。肝藏血。肝血不藏。亂氣自兩脅中。逆而出之。然總之是腎水隨相火炎上之血也。腎主水。水化液為痰為唾為血。腎脈上入肺。循喉嚨。挾舌本。其支者從肺出絡心。注胸中。故病則俱病也。
但衄血出於經。衄行清道。吐血出於胃。吐行濁道。喉與咽二管不同也。蓋經者走經之血。走而不守。隨氣而行。火氣急。故隨經直犯清道而出於鼻。其不出於鼻者。則為咳咯。從肺竅而出於咽也。胃者守營之血。守而不走。存於胃中。胃氣虛不能攝血。故令人嘔吐。從喉而出於口也。
今人一見吐衄。便以犀角地黃為必用之藥。然耶否耶。曰犀角地黃乃是衄血之的方。若陰虛火動吐血與咳咯者。可以借用成功。若陽虛勞力及脾胃虛者。俱不宜。蓋犀水獸也。焚犀可以分水。可以通天。鼻衄之血。從任督而至巔頂。入鼻中。惟犀角能下入腎水。由腎脈而上引。
白話文:
血症論
薛立齋與星士張東谷談論命理時,在庭院中吐血一兩口,說自己很久就有這個症狀,勞累時就會發作。薛立齋認為這是勞累損傷了肺氣,導致血散佈,觀察後果然如此,便給他開了補中益氣湯,再加入麥門冬、五味子、山藥、熟地黃、茯神、遠志。服藥後痊癒。第二天早上,病人來謝診,說服用四物湯、黃連、山梔子等藥後,反而出血更多,更疲倦,服用了薛立齋一劑藥後,吐血立即停止,精神也恢復了。這是為什麼呢?薛立齋解釋說:脾主統攝血液,肺主氣,這次是勞累損傷了脾肺,導致血液妄行,所以用之前的藥方,是為了健脾益肺之氣,讓血液回歸正常。
一個男子咳嗽吐血,伴隨口渴、痰多、盜汗、遺精等症狀,服用六味地黃丸,加入麥門冬、五味子治療,病癒。後來因為勞累動怒,突然吐出紫色的血塊,先用花蕊石散化解紫血,再用獨參湯,漸漸痊癒。之後只要勞累就會咳血一兩口,脾、肺、腎三經脈都洪數有力,服用歸脾湯和六味地黃丸後完全康復。
一個十四歲的男孩發熱吐血,薛立齋認為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滋養根本,但男孩不信,用寒涼的藥物瀉火,反而病情加重。於是男孩才說:「我還是個孩子,哪裡來的腎虛?為什麼要用參、耆?」薛立齋解釋說:丹溪先生說過,腎主閉藏,肝主疏泄,兩個臟腑都有相火,而相火上繫於心,如果受到外邪,就容易被激發,心動則相火就會突然起來,即使沒有房事,精氣也已經暗耗了。
褚氏的《精血篇》也說:男子精氣未滿就與女子行房,洩漏精氣,五臟就會有不滿的地方,將來一定會有嚴重的疾病。於是薛立齋給他服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,病就好了。
我認為,孩子的病症,必須考慮先天父母的精氣,而母氣尤為重要。例如驚風、痘疹、腎虛發熱,都以母氣為主。如果母親有火,孩子一定有火;母親脾虛,孩子一定多脾病;母親火衰,孩子從小就會有腎虛的症狀,例如出牙晚、說話晚、走路晚、囟門開大、腎疳等,都是先天不足,從小就應該補充,這樣也有恢復的可能。不必像上面說的精氣暗耗才會有血症。有人問:吐血和鼻出血,都是上焦炎症,一個從口出,一個從鼻出,為什麼不一樣?
東垣先生說:鼻出血是從肺出的,從鼻孔流出;嘔血是從胃出的,吐出來可以裝滿碗或盆;咯血是從腎出的,血像紅線一樣,在痰液和唾液中,咳嗽時咳出來;痰涎帶血是從脾出的,在涎唾液中有少量血液散漫地流出。
雖然東垣先生這樣說,但是肺不只會鼻出血,還會咳血、唾血;不只有胃會嘔血,肝也會嘔血。因為肺主氣,肝藏血,肝血不能藏,氣亂就會從兩脅逆上而出。但總的來說,都是腎水隨相火上炎而導致的出血。腎主水,水化生為痰、唾、血,腎脈上通於肺,循喉嚨,挾舌根,它的支脈從肺出來絡於心,注於胸中,所以這些臟腑都容易同時生病。
但是,鼻出血是經血,鼻出血是清道,吐血是從胃出,吐血是濁道,喉嚨和咽喉兩個通道不一樣。經血是行走的血,走而不守,隨著氣而行,火氣急,所以隨著經絡直接犯上清道,從鼻孔流出來。如果不能從鼻孔出來,就會咳嗽咯血,從肺竅出來,經過咽喉。胃是守營之血,守而不走,存在於胃中,胃氣虛弱不能攝血,所以會嘔吐,從喉嚨出來,經過口腔。
現在的人一見吐血、鼻出血,就認為犀角地黃湯是必須用的藥,這樣對嗎?犀角地黃湯是治療鼻出血的特效藥方,如果陰虛火旺導致吐血或咯血,可以用它,效果很好。但如果陽虛勞累,或者脾胃虛弱,就不適合用。因為犀牛是水獸,燒犀角可以分水,可以通天,鼻出血的血,從任脈、督脈到頭頂,再進入鼻孔,只有犀角能下降腎水,由腎脈向上引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