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8)

1. 血症論

有墜車墜馬,跌撲損折,失血瘀蓄腫痛發熱者。先以桃仁、大黃、川芎、當歸、赤芍、丹皮、紅花,行血破瘀之劑,折其銳氣;而後區別治之以和血消毒之藥。張子和嘗以通經散、神祐丸,大下數十行,病去如掃,不致有癃殘跛躄之患。又嘗以此法治杖瘡痛腫發熱絕者,十餘行而腫退熱消,真不虛語也。

有產後惡露未盡、兒枕作痛者。須用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丹皮等,行血破血之藥,加薑、桂辛熱,以行其瘀。又有虛痛無瘀血者,當另行溫補,不可概用破血之劑。且以今時之弊言之:夫人之吐衄,非陰虛則陽虛,余備言矣。今人一見血證,以為陰虛者,血虛也;舍四物何法乎?

火動者,熱也;非芩、連、梔、柏,何藥乎?咳嗽者,火也;非紫菀、百部、知母、貝母,何物乎?丹溪、節齋,俱有明訓,豈能外之?誰知陰虛之證,大抵上熱下寒者多。始而以寒涼進之,上焦非不爽快,醫者病者無不以為道在是矣。稍久則食減,又以為食不化,加神麯、山楂;再久而熱愈盛,痰嗽愈多。

煩躁愈甚,又以藥力欠到,寒涼增進,而泄瀉腹脹之證作矣。乃以枳殼、大腹皮寬中快氣之品進矣。至此不斃,將待何時?是故:咳嗽吐血,時時發熱,未必成瘵也;服四物、黃柏、知母之類不已,則瘵成矣。胸滿膨脹,悒悒不快,未必成脹也;服山楂、神麯之藥不已,則脹成矣。面浮胕腫,小便秘澀,未必成水也;服滲利之藥不已,則水成矣。氣滯膈塞,未必成噎也;服青皮、枳殼寬快之藥不已,則噎成矣。成則不可復藥及阽於危,乃曰病犯條款,雖對證之藥,無可奈何也。

白話文:

血症論

跌打損傷,失血瘀積,腫痛發熱者,先用桃仁、大黃、川芎、當歸、赤芍、丹皮、紅花等活血化瘀的藥物,以消散瘀血,減輕症狀。之後再根據情況,使用和血解毒的藥物調理。張子和曾用通經散、神祐丸等大劑量下藥,療效甚佳,避免了殘疾的後果。他也用此法治療杖傷腫痛發熱,十幾劑藥後腫痛消退,熱也退了,確實有效。

產後惡露不盡,產婦頭疼者,需用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丹皮等活血化瘀的藥物,再加入薑、桂等溫熱藥物促進瘀血排出。若是虛痛而非瘀血,則需溫補,不能一概而用破血藥物。現在很多人治婦女的吐血、鼻出血,不論是陰虛還是陽虛,都一概用四物湯,這是錯誤的。

發熱是火熱之症,需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等清熱藥物;咳嗽也是火熱之症,需用紫菀、百部、知母、貝母等藥物。丹溪、節齋等醫家都有明確的論述,不可忽視。陰虛證多見上熱下寒,初期用寒涼藥物,症狀雖能緩解,但時間長了,會出現食慾減退,消化不良,進而加重發熱、咳嗽、痰多等症狀。之後又可能因為藥力不足,寒涼藥物用得過多,導致腹瀉、腹脹。此時再用枳殼、厚樸等理氣藥物,如果到這一步還沒好,那病就非常危險了。所以,咳嗽吐血,時常發熱,不一定是肺癆;但長期服用四物湯、黃柏、知母等藥物,反而可能導致肺癆。胸悶、膨脹、鬱鬱不樂,不一定是痞脹;但長期服用山楂、神曲等藥物,反而可能導致痞脹。面部浮腫,小便不通,不一定是水腫;但長期服用利尿藥物,反而可能加重水腫。氣滯,不一定是噎膈;但長期服用理氣藥物,反而可能導致噎膈。病到了這個程度,就難以治療,危及生命,即使對症下藥,也無能為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