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獻可

《醫貫》~ 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3)

1. 血症論

凡失血之後。必大發熱。名曰血虛發熱。古方立當歸補血湯。用黃耆一兩。當歸六錢。名曰補血。而以黃耆為主。陽旺能生陰血也。如丹溪於產後發熱。用參耆歸芎黑姜以佐之。或問曰。乾薑辛熱。何以用之。曰姜味辛。能引血藥入氣分。而生新血。神而明之。不明此理。見其大熱。

六脈洪大。而誤用發散之劑。或以其象白虎湯證。而誤用白虎。立見危殆。慎之哉。

客又問曰。陽能統陰。聞命矣。傷寒吐血。亦聞命矣。然除傷寒外。或者寒涼之藥。不能不少加一二。以殺其火氣。至於辛熱之品。以火濟火。恐一入口而直衝不止。奈何。寧和平守中。以免謗怨。何如。若丹溪產後用乾薑者。為有惡露凝留。故用之以化其瘀。未必可為典耍也。

余見先生治血證。不惟不用寒涼。而反常用大辛熱之藥。屢以奏功。不已霸乎。曰子之言。不讀古書。不窮至理。不圖活人之命者也。試檢古人已驗之名言以示之。

金匱方云。吐血不止。柏葉湯主之。柏葉乾姜各二兩。艾三把。以水五升。取馬通一升。合煮取一升。分溫再服。

凡吐血不已。則氣血皆虛。虛則生寒。是故用柏葉。柏葉生而西向。乃稟兌金之氣而生。可制肝木。木主升。金主降。取其升降相配。夫婦之道和。則血得以歸藏於肝矣。故用是為君。乾薑性熱。炒黑則止而不走。用補虛寒之血。艾葉之溫。能入內而不炎於上。可使陰陽之氣。

反歸於里。以補其寒。用二味為佐。取馬通者為血生於心。心屬午。故用午獸之通。主降火消停血。引領而行為使。仲景治吐血準繩。可以觸類而長之。

仁齋直指云。血遇熱則宣流。故止血多用涼藥。然亦有氣虛挾寒。陰陽不相為守。榮氣虛散。血亦錯行。所謂陽虛陰必走耳。外必有虛冷之狀。法當溫中。使血自歸於經絡。可用理中湯加南木香。或乾薑甘草湯。其效甚著。又有飲食傷胃。或胃虛不能傳化。其氣逆上。亦能吐衄。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。出血諸證。每以胃藥收功。

曹氏必用方。吐血須煎乾姜甘草作湯與服。或四物理中湯亦可。如此無不愈者。若服生地黃藕汁竹茹。去生便遠。

三因方云。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。以其方最理中脘。分別陰陽。安定氣血。按患人果身受寒氣。口受冷物。邪入血分。血得冷而凝。不歸經絡而妄行者。其血必黑黯。其色必白而夭。其脈必微遲。其身必清涼。不用薑桂而用涼血之劑。殆矣。臨病之工。宜詳審焉。

褚氏遺書云。喉有竅咳血傷人。腸有竅便血殺人。便血猶可治。咳血不易醫。飲溲溺百不一死。服寒涼百不一生。血雖陰類。運之者其陽和乎。玩陽和二字。褚氏深達陰陽之妙者矣。

海藏云。胸中聚集之殘火。腹裡積久之太陰。上下隔絕。脈絡部分陰陽不通。用苦熱以定於中。使辛熱以行於外。升以甘溫。降以辛潤。化嚴肅為春溫。變凜冽為和氣。汗而愈也。然餘毒土苴。猶有存者。周身陽和。尚未泰然。胸中微燥而思涼飲。因食冷物服涼劑。陽氣復消。

白話文:

血症論

凡是失血之後,必定會發高燒,稱為血虛發熱。古方使用當歸補血湯,以黃耆一兩、當歸六錢為主藥,稱為補血。因為陽氣旺盛才能滋生陰血。就像丹溪先生治療產後發熱,會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炮薑來輔助治療。有人問:乾薑辛熱,為什麼要用它?因為薑味辛辣,能引導補血藥物進入氣分,生長新的血液。這是很精妙的道理,不明白這個道理,見到病人高燒,脈象洪大,就誤用發散的藥物,或者誤認為是白虎湯證而使用白虎湯,馬上就會危及生命,要小心謹慎啊!

有人又問:陽氣能統攝陰氣,這個道理我明白了。傷寒吐血,我也明白了。但是,除了傷寒之外,有時還是需要加用一些寒涼的藥物,以瀉去火氣。至於辛熱的藥物,用火攻火,恐怕一入口就直衝不止,怎麼辦呢?寧可平和守中,以免招致怨言,比較好。丹溪先生產後使用乾薑,是因為有惡露凝滯,所以用它來化瘀,未必可以作為通用的方法。

我見先生治療血證,不僅不用寒涼藥物,反而常用大辛熱的藥物,屢屢奏效,是不是太過霸道了?先生說:你這話是沒有讀過古書,沒有探究到至理,沒有想過救人命的說法。讓我用古人驗證過的論述來給你看看。

《金匱要略》說:吐血不止,用柏葉湯主治。柏葉、乾薑各二兩,艾葉三把,用水五升,煮到只剩下一升,分溫服兩次。

凡是吐血不止,都是氣血都虛,虛則生寒。所以用柏葉,柏葉生長在西方,秉承兌金之氣而生,可以制伏肝木。木主升,金主降,取其升降相配,如同夫婦之道協調,血才能歸藏於肝。所以用柏葉為主藥。乾薑性熱,炒黑後能止血而不走散,用來補虛寒的血液。艾葉溫和,能深入內部而不炎上,可以使陰陽之氣歸於內里,補其寒氣。乾薑和艾葉為佐藥。用馬通,是因為血生於心,心屬午,所以用午獸(馬)的通利之性,主降火、消停血,引導藥力行動。仲景治療吐血的方法,可以類推應用。

《仁齋直指》說:血遇熱則擴散流通,所以止血多用涼藥。但是,也有氣虛夾寒,陰陽不能相互守護,營氣虛散,血液也錯行,所謂陽虛則陰氣必然外洩。外表一定有虛寒的症狀,方法應該溫中,使血液自行歸於經絡。可以用理中湯加南木香,或者乾薑甘草湯,療效很好。還有飲食傷胃,或者胃虛不能運化,其氣逆上,也能吐衄。木香理中湯、甘草乾薑湯治療出血諸證,常常靠胃藥取得療效。

《曹氏必用方》說:吐血一定要煎乾薑甘草湯服用,或者四物湯、理中湯也可以,這樣沒有不好的。如果服用生地黃、藕汁、竹茹,則效果很差。
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說: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,因為這個方子最能調理中脘,分別陰陽,安定氣血。如果病人確實是受了寒氣,吃了冷東西,邪氣入侵血分,血液受寒凝滯,不歸經絡而妄行,其血必然黑黯,面色必然蒼白,脈象必然微弱遲緩,身體必然清涼,這時候不用薑桂而用涼血的藥物,就錯了。臨症的醫生,應該詳細審察。

《褚氏遺書》說:喉嚨有竅,咳血傷人;腸道有竅,便血殺人。便血還可以治療,咳血不容易治。喝尿液,一百個人中未必死一個;服用寒涼藥物,一百個人中未必活一個。血雖然屬於陰,但運行它的是陽氣啊。玩味“陽和”二字,褚氏先生深達陰陽之妙啊!

《海藏》說:胸中積聚的餘熱,腹裡積久太陰之氣,上下隔絕,脈絡不通,用苦熱的藥物來安定中間,用辛熱的藥物來疏通外邊。用甘溫的藥物使之升提,用辛潤的藥物使之下降,化嚴寒為溫暖,變凜冽為和煦,出汗就好了。但是餘毒殘留,還有一些存在。周身陽氣和煦,還沒有完全恢復正常,胸中稍微乾燥而想喝涼的東西,因而吃冷東西或服用涼藥,陽氣又消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