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2)
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2)
1. 血症論
六淫中雖俱能病血,其中獨寒氣致病者居多,何也?蓋寒偽榮,風傷衛,自然之理。又太陽寒水、少陰腎水,俱易以感寒。一有所感,皮毛先入,肺主皮毛,水冷金寒,肺經先受,血亦水也,故經中之水與血,一得寒氣,皆凝滯而不行,咳嗽帶痰而出,問其人必惡寒,切其脈必緊。
視其血中間,必有或紫或黑數點,此皆寒浮之驗也。醫者不詳審其證,便以為陰虛火動,而概用滋陰降火之劑,病日深而死日迫矣。余嘗用麻黃桂枝湯而愈者數人,皆一服得微汗而愈。蓋汗與血一物也,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余讀蘭室秘藏而得此意,因備記以廣其傳。
一貧者冬天居大室中,臥大熱炕,得吐血,求治於余。余料此病大虛弱而有火,熱在內,上氣不足,陽氣外虛,當補表之陽氣,瀉其里之虛熱,是其法也。冬天居大室,衣蓋單薄,是重虛其陽,表有大寒壅遏,裡熱火邪不得舒伸,故血出於口。憶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中一證:太陽傷寒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,遂成衄血,卻以麻黃湯,立愈。
獨有傷暑吐衄者,可用河間法。必審其證:面垢口渴喜飲,乾嘔腹痛或不痛,發熱或不發熱,其脈必虛大汗出者。黃連解毒湯主之,甚者白虎湯。
金匱方云: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者,瀉心湯主之。大黃二兩,黃連黃芩各一兩,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此正謂手少陰心經之陰氣不足,本經之陽火亢甚,無所輔,肺肝俱受其火而病作,以致陰血妄行而飛越。故用大黃泄去亢甚之火,黃芩救肺,黃連救肝,使之和平,則陰血自復而歸經矣。
愚按暑傷心,心氣既虛,暑氣故乘而入之。心主血,故吐衄。心既虛而不能主血,恐不宜過用寒涼以瀉心。須以清暑益氣湯中,加丹皮生地,兼犀角地黃治之。蓋暑傷心,亦傷氣,其人必無氣以動,脈必虛。以參耆助氣,使氣能攝血,斯無弊也。
客問曰:既雲鬚分陰陽,則吐衄血者,陰血受病,以四物湯補血是矣。參耆補氣,奚為用之?而復有謂陽虛補陽之說何耶?曰:子正溺於世俗之淺見也。自王節齋制本草集要,有云陰虛吐血者,忌人參,服之則陽愈旺,而陰愈消,過服人參者死。自節齋一言,而世之受病治病者,無問陽虛陰虛而並棄之若砒毒矣。冤哉!冤哉!蓋天地間之理:陽統乎陰,血隨乎氣。故治血必先理氣,血脫必先益氣,古人之妙用也。
凡內傷暴吐血不止,或勞力過度,其血妄行,出如湧泉,口鼻皆流,須臾不救即死。急用人參一兩或二兩為細末,入飛羅面一錢,新汲水調如稀糊,不拘時啜服。或用獨參湯亦可。古方純用補氣,不入血藥何也?蓋有形之血,不能速生,無形之氣,所當急固,無形自能生有形也。
若有真陰失守,虛陽泛上,亦大吐血。又須八味地黃湯固其真陰,以引火歸原。正不宜用人參。及火既引之而歸矣,人參又所不禁。陰陽不可不辨,而先後之分,神而明之,存乎人耳。
白話文:
血症論
六淫邪氣都能致病出血,但寒邪致病者最多。這是因為寒邪傷及營氣,風邪傷及衛氣,這是自然規律。此外,太陽經的寒水和少陰經的腎水,都容易感受寒邪。一旦感受寒邪,首先侵犯皮毛,肺主皮毛,寒邪傷肺,肺經首當其衝。血液也是水,因此經絡中的水和血,一旦遇到寒邪,都會凝滯不通,於是咳嗽帶痰,患者必定惡寒,脈象必定緊緊的。
觀察患者的血液,必定會有紫黑色斑點,這是寒邪浮於體表的表現。醫生如果不仔細辨證,就認為是陰虛火旺,而一味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,病情就會日益加重,很快就會死亡。我曾經用麻黃桂枝湯治療數人,都只服一劑,微微出汗就痊癒了。因為汗液與血液同源,傷血則無汗,傷汗則無血。我讀《蘭室秘藏》而領悟到這個道理,因此記錄下來,以便廣泛傳播。
曾經有個貧困的人,冬天住在寬敞的屋子裡,睡在溫熱的土炕上,結果吐血,來求我治療。我判斷他的病情是因體虛有火,內有熱邪,上氣不足,陽氣虛弱,應該補益表面的陽氣,瀉去裡面的虛熱,這就是治療的方法。冬天住在寬敞的屋子裡,衣被單薄,這是嚴重損傷了陽氣,體表有寒邪壅塞,裡面的熱邪無法舒展,所以血液從口中吐出。我記得張仲景所著《傷寒論》中的一個病例,太陽傷寒應該用麻黃湯發汗,如果不發汗,就會導致鼻出血,而用麻黃湯治療,則立即痊癒。
只有中暑吐血鼻出血的患者,可以用河間派的治療方法。必須仔細辨證,觀察患者的面色、口渴、喜飲、乾嘔、腹痛(或不痛)、發熱(或不發熱),脈象必定虛弱,汗出較多,則用黃連解毒湯,病情嚴重者用白虎湯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,心氣不足,吐血鼻出血者,用瀉心湯治療。大黃二兩,黃連、黃芩各一兩,水三升,煮成一升,一次服下。這正是指手少陰心經的陰氣不足,心經的陽火亢盛,沒有得到滋養,肺肝都受到陽火之邪而致病,導致陰血妄行而奔溢,所以用大黃瀉去亢盛的陽火,黃芩救肺,黃連救肝,使之平和,則陰血自然會恢復而歸經。
我認為,暑熱傷及心臟,心氣已虛,暑邪乘虛而入,心主血,所以吐血鼻出血。心氣虛弱,不能統攝血液,恐怕不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瀉心,應該用清暑益氣湯,再加丹皮、生地,並用犀角地黃湯治療。因為暑熱傷及心臟,也傷及氣,患者必定氣虛乏力,脈象必定虛弱,用人參、黃耆益氣,使氣能攝血,這樣就不會有害處。
有人問道:既然說要辨別陰陽,那麼吐血鼻出血者,是陰血受病,用四物湯補血就可以了,人參、黃耆補氣,為什麼還要用呢?又有人說陽虛要補陽,這是什麼道理呢?我說:你這是被世俗膚淺的見解所迷惑了!自從王清任《本草求真》說陰虛吐血者忌用人參,服用人參則陽氣更旺盛,陰氣更衰弱,過量服用人參會死。自從王清任提出這一點後,世人治療疾病,不論是陽虛還是陰虛,都把人參當作砒霜一樣拋棄,真是冤枉啊!天地間的道理是,陽氣統攝陰氣,血液依附於氣,所以治療出血必須先調理氣,失血必須先益氣,這是古代醫家的妙用。
凡是內傷導致暴吐不止,或者勞力過度,血液妄行,出血如湧泉,口鼻皆流,片刻不救就會死亡,急需用人參一兩或二兩研成細末,加入飛羅面一錢,用新汲水調成稀糊狀,不拘時服用,或者用獨參湯也可以。古代方劑純用補氣,不用補血藥物,這是什麼道理呢?因為有形的血液不能快速生成,無形的氣則需要緊急固攝,無形之氣可以生有形之血。
如果真陰虧損,虛陽上浮,也會大量吐血,則需要用八味地黃湯滋補真陰,引火歸元,此時不宜用人參。等陽火歸元後,人參就可以使用了。陰陽必須分辨清楚,更要區分先後順序,這微妙的道理,存在於人的智慧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