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1)
卷之三·絳雪丹書 (1)
1. 卷之三·絳雪丹書
2. 血症論
客有問於余曰:「失血一證,危急駭人,醫療鮮效;或暴來而頃刻即逝,或暫止而終亦必亡。敢問有一定之方,可獲萬全之利否?」 余曰:「是未可以執一論也,請備言之。」
凡血證,先分陰陽。有陰虛,有陽虛;陽虛補陽,陰虛補陰。此直治之法,人所共知。 又有真陰真陽;陽根於陰,陰根於陽。真陽虛者,從陰引陽;真陰虛者,從陽引陰。 復有假陰假陽,似是而非,多以誤人。此真假二字,曠世之所不講,舉世之所未聞;在雜病不可不知,在血證為尤甚也。汝知之乎?
既分陰陽,又須分三因。 風寒暑濕燥火,外因也。(過食生冷、好啖炙煿、醉飽無度,外之內也。) 喜怒憂思恐,內因也。(勞心好色,內之內也。) 跌撲閃朒、傷重瘀蓄者,不內外因也。
既分三因,而必以吾身之陰陽為主。 或陰虛而挾內外因也,或陽虛而挾內外因也。 蓋陰陽虛者,在我之正氣虛也;三因者,在外之邪氣有餘也。 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;不治其虛,安問其餘?
客問曰:「吐衄血者,從下炎上之火,暑熱燥火,固宜有之,何得有風寒之證?」 曰:「此六淫之氣,俱能傷人。暑熱者十之一二,火燥者半,風寒者半;而火燥之後,卒又歸於虛寒矣。」
《內經》曰:「歲火太過,炎暑流行,肺金受刑,民病血溢血泄。」 又曰:「少陽之復,火氣內發,血溢血泄。是火氣能使人失血也。」 而又云:「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血變於中,民病嘔血、血泄、鼽衄、善悲。」 又太陽在泉,寒淫所勝,民病血見。是寒氣能使人失血也。 又云:「太陰在泉,濕淫所勝,民病血見。」
是濕氣使人失血也。 又云:「少陰司天之政,水火寒熱持於氣交;熱病生於上,冷病生於下;寒熱凌犯,能使人失血者也。」 太陰司天之政,初之氣,風濕相薄,民病血溢。是風濕相搏血溢也。 又云:「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民病反側咳逆,甚而血溢。」 是燥氣亦能使人血溢也。 六氣俱能使人血溢。
何獨火乎? 況火有陰火、陽火之不同。日月之火與燈燭之火不同,壚中之火與龍雷之火不同。 又有五志過極之火:驚而動血者,火起於心;怒而動血者,火起於肝;憂而動血者,火起於肺;思而動血者,火起於脾;勞而動血者,火起於腎。 能明乎火之一字,而於血之理,思過半矣。
劉河間先生,特以五運六氣暑火立論,故專用寒涼以治火,而後人宗之。 不知河間之論,但欲與仲景《傷寒論》對講,各發其所未發之旨耳,非通論種種不同之火也。 自東垣先生出,而論脾胃之火,必須溫養,始禁用寒涼。 自丹溪先生出,而立陰虛火動之論,亦發前人所未發。 可惜大補陰丸、補陰丸二丸中,
俱以黃柏、知母為君,而寒涼之弊又盛行矣。 嗟乎!丹溪之書不息,岐黃之道不著。 余特撰陰陽五行之論,以申明火不可以水滅,藥不可以寒攻也。
白話文:
血症論
有人向我請教說:失血這一症狀,危急可怕,治療效果甚微,有的突然發作,頃刻間就死去;有的暫時停止,最終也必定死亡。請問是否有確定的方法,可以獲得萬全的療效呢?我說:這不能只從單一角度論述,請詳細說明情況。
所有血症,首先要區分陰陽,有陰虛,有陽虛。陽虛則補陽,陰虛則補陰,這是直接治療的方法,眾所周知。但還有真陰真陽,陽氣根源於陰,陰氣根源於陽。真陽虛者,需從陰氣引導陽氣;真陰虛者,需從陽氣引導陰氣。還存在假陰假陽,看起來像卻不是,常常誤導人。這真假二字,是歷代醫家很少探討,世人未曾聽聞的,在各種雜病中不可不知,在血症中尤其重要。你知道嗎?
區分陰陽之後,還要區分三因:風寒暑濕燥火是外因(過食生冷、嗜吃炙烤之物、飲酒過度飽食,是外因導致內部病變);喜怒憂思恐是內因(勞心費神、縱慾無度,是內因導致內部病變);跌撲閃挫、傷重瘀血者,則既非外因亦非內因。
區分了三因之後,必須以自身陰陽為主。可能是陰虛夾雜內外因,也可能是陽虛夾雜內外因。總之,陰陽虛者,在於自身的正氣虛弱;三因者,在於外邪過盛。邪氣所聚集之處,其氣必定虛弱。不治療其虛弱,又何必問其他原因呢?
有人問道:吐血衄血者,是下焦之火上炎,暑熱燥火,固然如此,為何會有風寒之症?我說:這六淫之邪氣,都能傷人。暑熱者佔十分之一二,燥熱者佔一半,風寒者佔一半,而且燥熱之後,又會轉變成虛寒。
《內經》說:歲運之火過盛,炎熱流行,肺金受損,人民就會患血溢血泄的疾病。又說少陽氣復,火氣內發,就會血溢血泄,這是火氣能讓人失血。又說太陽主司天,寒邪盛行,血液在體內發生變化,人民就會患嘔血、血泄、鼻衄、善悲的疾病;又說太陽在泉,寒邪盛行,人民就會患出血的疾病,這是寒氣能讓人失血。又說太陰在泉,濕邪盛行,人民就會患出血的疾病,這是濕氣能讓人失血。又說少陰主司天,水火寒熱之氣交錯,熱病生於上,寒病生於下,寒熱交替侵犯,也能讓人失血。太陰主司天,最初的氣候,風濕相搏,人民就會患血溢的疾病,這是風濕相搏導致血溢。又說歲運之金過盛,燥氣流行,人民就會患反覆咳嗽、逆氣,嚴重者就會血溢,這是燥氣也能讓人血溢。六氣都能讓人血溢,
為何單獨說是火呢?況且火還有陰火陽火的不同,太陽的火與燈燭的火不同,爐灶中的火與雷電的火不同,還有五志過極而生的火:驚恐而致出血,火起於心;憤怒而致出血,火起於肝;憂愁而致出血,火起於肺;思慮而致出血,火起於脾;勞累而致出血,火起於腎。能明白“火”這個字的含義,對於血症的道理,就理解了一大半了。
劉河間先生,特別以五運六氣中的暑熱燥火立論,所以專用寒涼之法治療火症,後人奉為圭臬。卻不知河間的論述,只是想與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對比闡述,各自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而已,並不是通論各種不同的火症。自從李東垣先生出現,論述脾胃之火,必須溫養,才禁用寒涼。自從朱丹溪先生出現,提出陰虛火旺的理論,也開闢了前人的未解之謎。可惜的是,他大補陰丸、補陰丸兩丸藥方,都以黃柏、知母為主藥,寒涼之弊又盛行了。唉!丹溪的醫書流傳不息,而岐黃之道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闡述。我特地撰寫陰陽五行之論,以說明火不可以水滅,藥物不可以寒涼攻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