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獻可

《醫貫》~ 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4)

1. 濕論

有在天之濕。雨露霧是也。在天者本乎氣。故先中表之榮衛。有在地之濕。泥水是也。在地者本乎形。故先傷肌肉筋骨血脈。有飲食之濕。酒水乳酪是也。胃為水穀之海。故傷於脾胃。有汗液之濕。謂汗出沾衣。未經解換者是也。有太陰脾土所化之濕。不從外入者也。陽盛則火勝。

白話文:

濕氣有來源於天空的,比如雨、露、霧。在天空的濕氣,本質是來自氣,所以它先傷害中焦的身體表裡,也就是榮衛。濕氣有來源於地面上的,比如泥水。在地面上的濕氣,是由於外形的原因導致,所以它先傷害肌肉筋骨血脈。濕氣有來源於飲食的,比如酒水、乳酪。胃是水穀之海,所以它傷害脾胃。濕氣還有來源於汗液的,比如汗水沾濕衣服,沒有及時更換。另有一種濕氣,是脾土所化,不從外界侵入身體。如果陽氣過旺,火就會過盛。

化為濕熱。陰盛則水勝。化為寒濕。其證發熱惡寒。身重自汗。筋骨疼痛。小便秘澀。大便溏泄。腰痛不能轉側。跗腫肉如泥。按之不起。

白話文:

陰虛則火旺,化為濕熱。陰盛則水旺,化為寒濕。陰虛火旺的證狀是發熱、惡寒、身體沉重、自汗、筋骨疼痛、小便不通暢、大便溏泄、腰痛不能轉動身體、腳腫脹,肉軟如泥,按下去不會恢復。

經曰。因於濕首如裹。濕氣蒸於上。故頭重。又曰。濕傷筋。故大筋緛短。小筋弛長。緛短為拘。弛長為痿。又曰。濕勝則濡泄。故大便溏泄。大便泄故小便澀。又曰。濕從下受之。故跗腫。又曰。諸濕腫滿。皆屬脾土。故腹脹肉如泥。濕氣入腎。腎主水。水流濕。各從其類。故腰腎痛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,濕氣入侵體內,會讓人出現頭部像裹著東西一樣的感覺。這是因為濕氣蒸騰到頭部,導致頭部沉重。

《靈樞》中說,濕氣會損傷筋脈。大筋收縮短小,小筋鬆弛伸長。大筋收縮短小,會導致筋脈拘急;小筋鬆弛伸長,會導致筋脈痿軟。

《素問》中說,濕氣盛則會導致泄瀉。大便溏泄,小便澀滯。這是因為濕氣從下肢進入體內,所以會導致足跗腫脹。

《黃帝內經》還說,各種濕腫滿,都與脾土有關。所以,會出現腹脹,肌肉鬆軟如泥。濕氣進入腎臟,而腎臟主水,水液流動緩慢,各自歸於其類,因此會導致腰腎疼痛。

治法在上者當微汗。羌活勝濕湯。在下者當利小便。五苓散。夫脾者。五臟之至陰。其性惡濕。今濕氣內客於脾。故不能腐熟水穀。致清濁不分。水入腸間。虛莫能制。故濡泄。法當除濕利小便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:

在上焦的病症,應該微微發汗。使用羌活勝濕湯。

在下焦的病症,應該利小便。使用五苓散。

脾臟是五臟中最陰的,它最怕濕氣。

現在濕氣侵犯了脾臟,所以脾臟不能腐熟水穀,導致水穀不能分清濁。

水分進入腸道,虛弱的脾臟不能制約,所以腹瀉。

治療方法應該除濕,利小便。

東垣曰。治濕不利小便。非其治也。又曰。在下者引而竭之。聖人之言。雖布在方策。其不盡者。可以意求耳。夫濕淫從外而入里。若用淡滲之劑以除之。是降之又降。是復益其陰。而重竭其陽。則陽氣愈削。而精神愈短矣。是陰重強陽重衰。反助其邪之謂也。故用升陽風藥即瘥。

白話文:

東垣說:治療濕邪不利小便,這不是治病的正確方法。他又說:在下部蓄積的痰濕,引導出來、排除掉。聖人的話語,雖然記載在書籍中,但其中沒有說完的,可以通過思考去求得。濕邪從外部侵犯人體內部,如果用淡滲的藥物來治療,這是讓濕邪下降又下降,這樣就會進一步加重陰氣,而嚴重消耗陽氣,導致陽氣更加虛弱,精神也更加萎靡。這是陰氣過重、陽氣過弱,反而助長了濕邪的勢力。所以用升陽風藥來治療,就可以治癒。

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。防風根半錢。炙甘草半錢。水煎熱服。大法云。濕淫所勝。助風以平之。又曰。下者舉之。得陽氣升騰而愈矣。又曰。客者除之。是因曲而為之直也。夫聖人之法。可以類推。舉一而知百也。

白話文:

用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升麻各一錢。防風根半錢。炙甘草半錢。用水煎服。中醫經典中說:濕氣盛行時,幫助風氣升發來平息濕氣。又說:沉降的病氣要把它升提起來。這樣就能讓陽氣升騰而痊癒了。又說:外來的病邪要把它驅除出去。這是根據彎曲而把它扳直的道理。聖人的方法,可以類推。舉一反三,就可以知道很多道理了。

有腳氣。類傷寒。發熱惡寒。必腳脛間腫痛。俱從濕治。千金方有陰陽之分。陰腳氣。脛處腫而不紅。陽腳氣。腫而紅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患有腳氣,類似於傷寒的症狀。身體發熱、怕冷,腳脛之間必定腫脹疼痛。都應從濕氣去治療。千金方中,將腳氣分成陰陽兩種。陰腳氣是指脛部腫脹但不紅。陽腳氣是指腫脹發紅。

有濕熱發黃者。當從郁治。凡濕熱之物。不鬱則不黃。禁用茵陳五苓散。凡見用五苓茵陳者。十不一生。當用逍遙散。方見郁論。

白話文:

有濕熱病症而發黃的,應該從鬱滯著手治療。凡是濕熱之邪,如果不鬱滯,就不會發黃。禁用茵陳五苓散。凡是看見使用五苓茵陳的,十個病人中沒有一個能活下來。應該使用逍遙散。這就說明瞭鬱證的理論。

凡傷寒必惡寒。傷風必惡風。傷濕必惡雨。如傷濕而兼惡寒無汗。骨節疼痛者。仲景有甘草附子湯

白話文:

凡是傷寒病必定會怕冷。傷風病必定會怕風。傷濕病必定會怕雨。假若得了傷濕病,而又有怕冷、而且沒有汗水,骨骼和關節疼痛的症狀,那麼仲景有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
甘草附子湯

甘草(炙一錢),附子(錢半),白朮(二錢),桂枝(四錢),水煎。作一服。

白話文:

甘草(經過炙烤,一錢重),附子(一錢半重),白朮(二錢重),桂枝(四錢重),一起用清水煎煮。作為一劑藥服用。

金匱防己湯,治濕勝身重陽微。中風則汗出惡風。故用黃耆炙。甘草以實表。防己白朮以勝濕。

白話文:

金匱防己湯,用來治療濕氣過重,身體沉重,陽氣微弱的情況。如果合併中風,則會出現汗出畏風的症狀。因此使用炙黃耆來補益元氣。甘草具有固表的作用。防己和白朮則用來勝濕。

防己(三錢),甘草(錢半炙),白朮(二錢),黃耆(三錢半),加生薑大棗。水煎作一服。

白話文:

防己(三錢)、甘草(一錢一半,要炙過)、白朮(二錢)、黃耆(三錢半),再加生薑和大棗。以水煎成一服藥。

羌活勝濕湯,通治濕證。

羌活,獨活,藁本,防風,甘草,川芎(各一錢),蔓荊子(三分)如身重腰痛沉沉然。經中有寒也。加酒防己五分。附子五分。

白話文:

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防風、甘草、川芎(各一錢),蔓荊子(三分),適用於身體感覺沉重,腰部疼痛的情形。由於經絡中存在寒氣。可酌情追加酒防己五分,附子五分。

有一友宦遊京師。病腿痛發熱。不能履地。眾以為腿癰。延予視之。扶掖而出見。予曰。非癰也。以補中益氣湯。加羌活防風各一錢。一服如失。次日乘馬來謝。

白話文:

有一位朋友在京城裏做官。他患有腳痛發熱的症狀。不能行走於地。眾人皆以爲腳腫,便請我去診視。扶着他出去相見。我說:「不是腳腫。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羌活與防風各一錢。服一劑以後如失。次日,他便騎馬前來道謝。

餘一日患陰丸一個腫如鴨卵。發熱。以濕熱證治之。不效。細思之。數日前從定海小船回。有濕布風帆在坐下。比上岸始覺。以意逆之。此感寒濕在腎丸也。乃用六味地黃。加柴胡吳茱萸肉桂各一錢。獨活五分。一服而熱退。再服而腫消。後有患偏墜者。此方多妙。

白話文:

有一天,我得了陰囊腫大如鴨蛋的病,還發燒了。我按照濕熱證治療,但是沒有效果。仔細想了想,幾天前我從定海的小船回來,坐在濕布風帆上。直到上岸後才發現。我就猜想,這是因為寒濕侵入了我的腎丸。於是我用了六味地黃,再加上柴胡、吳茱萸、肉桂各一錢,獨活五分。服用一劑後,發熱退了;再服用一劑,腫脹消了。後來有患偏墜症的人,用這個方子也很有效。

2. 瘧論

或問曰。經云夏傷於暑。秋必病瘧。前人雖備言之。旨殊未暢。盍明示諸。曰不發於夏。而發於秋。此亢則害承乃制。子來救母之義。蓋暑令當權。君火用事。肺金必受傷克。火位之下。水氣承之。腎水為肺之子。因母受火傷。子來承之。以制火救母。於是水火相戰。陰陽交爭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道,經書上說,夏天受到暑邪損傷,秋天必定會得瘧疾。前人也曾詳細解釋過,但其中的道理還沒有說得透徹。請您詳細解釋一下。

我說,瘧疾不是在夏天發病,而是在秋天發病,這是因為暑邪亢盛,水氣來制約它。這就像兒子來救母親一樣。夏天的時候,暑令當權,君火用事,肺金必定會受到傷害。在火位的下方,是水氣承載著。腎水是肺的兒子,因為母親受到火邪的傷害,兒子來承擔,以此來制約火邪,救助母親。於是,水火相戰,陰陽交爭。

大勝則大復。小勝則小復。此陰陽勝復之常理。瘧之所由作也。然而有病有不病者。蓋邪之所湊。其氣必虛。故其人元氣不固者。暑邪得以乘之。所以治瘧。以扶元氣為主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陽氣大幅勝過陰邪,身體就會徹底恢復健康。如果身體陽氣小幅勝過陰邪,身體就會小幅恢復健康。這是陰陽勝復的規律。瘧疾由此產生。不過,有些人會得瘧疾,有些人則不會。這是因為陰邪喜歡侵犯虛弱的地方。所以,元氣不牢固的人,暑邪就會趁虛而入。因此,治療瘧疾,應該以扶助元氣為主。

發在夏至後處暑前者。此三陽受病。傷之淺者。近而暴也。發在處暑後冬至前者。此三陰受病。傷之重者。遠而深也。

白話文:

發病在夏至後、處暑前的人,是三陽受病。如果是輕微的病症,那麼病程時間短、症狀猛烈。發病在處暑後、冬至前的人,是三陰受病。如果是嚴重的病症,那麼病程時間長、症狀緩和。

發在子半之後午之前。是陽分受病。其病易愈。發於午後者。是陰分受病。其病難愈。

或問曰。有一日一發。有間日一發。有三日一發。何也。曰在陽則發早。在陰則發晏。淺則日作。深則間日。夫人榮衛之氣。一日一周。歷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之界分。每一界各有一舍。榮衛之有舍。猶行人之傳舍也。邪氣客於榮衛之舍。與日行之衛氣相接。則病作。離則病退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說,有些人發病在某一天,有些人隔天發病,還有些人三天發作一次。這是為什麼?

回答說,在陽的那一邊,病發作的早,在陰的那一邊,病發作的晚。病淺,隔天就會發作,病深,隔幾天才會發作。

人的榮衛之氣,一天環繞人體一週,經過五臟六腑和十二經絡的交界處。每一個交界處都有榮衛之氣的停留點。榮衛之氣停留的地方,就像路上的驛站。邪氣客住在榮衛之氣停留的地方,和人體正常衛氣相遇,就會發病。邪氣和衛氣分開,病就會退去。

故一日一周。有止發之定期。其間日而作者。氣之舍深。內薄於陰。陽氣獨發。陰氣內著。陰與陽爭。不得出。故間日而作也。三日一作者。邪入於三陰也。作於子午卯酉日者。少陰也。寅申已亥日者。厥陰也。辰戌丑未日者。太陰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發作的時間是一天或一週。身體會固定在某一天發作。在這期間,邪氣深藏體內,內部慢慢侵蝕陰經,陽氣獨自發作,陰氣內部積聚。陰氣與陽氣爭鬥,無法外出,所以每隔一天發作一次。三天發作一次的,是邪氣侵入了三條陰經。在子午卯酉日發作的,是少陽經。寅申已亥日發作的,是厥陰經。辰戌醜未日發作的,是太陰經。

凡治瘧必先問其寒熱多寡。而參之脈證。有寒多熱少者。有熱多寒少者。大抵寒熱往來。皆屬少陽經證。治法當以小柴胡為主。若寒多者。小柴胡加桂枝。有但熱不寒者。名曰癉瘧。有但寒不熱者。名曰牝瘧。金匱云。陰氣孤絕。陽氣獨發。則熱而少氣煩冤。手足熱而欲嘔。

白話文:

凡是治療瘧疾,必須先了解患者的寒熱證狀的多少。並且結合脈象和症狀,來判斷。有些患者寒症狀多、熱症狀少;有些是熱症狀多、寒症狀少。總體而言,寒熱交替出現的,都屬於少陽經的證狀。治療的方法,應該以小柴胡湯為主。如果寒症狀特別多,可以將小柴胡湯加入桂枝。如果只有熱症狀,沒有寒症狀,稱之為陽瘧,也有稱為癉瘧。如果只有寒症狀,沒有熱症狀,稱之為陰瘧,也有稱為牝瘧。《金匱要略》上說:陰氣孤獨脆弱,而陽氣獨自發作,就會出現熱症狀而氣少胸悶,並且手腳發熱、想嘔吐。

名曰癉瘧。邪氣內藏於心肺。外舍於分肉之間。令人消爍脫肉。又云。溫瘧者。其脈如平。人身無寒但熱。骨節疼煩。時時嘔逆。以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但寒者。名曰牡瘧。蜀漆散主之。此寒熱多寡之定法也。然亦有不可執者。當察其脈之虛實何如。若但寒者。其脈或洪實或滑。

白話文:

這被稱為瘧疾。邪氣藏於心肺之間,在皮膚與肌肉之間的外層作祟,使人消瘦脫肉。此外,溫瘧的人,脈搏平緩,人體沒有寒冷但會發熱,骨關節疼痛煩躁,時常嘔吐。宜用白虎湯加桂枝湯治療。但寒冷的人,稱為牡瘧,宜用蜀漆散治療。這是有關寒熱虛實的多寡的規定治療方法。但是也有不可執著的。應觀察脈搏的虛實如何。如果是隻怕冷的人,脈搏可能洪實或滑動。

當作實熱治之。若但熱者。其脈或空虛或微弱。當作虛寒治之。仲景云。瘧脈自弦。弦數者多熱。弦遲者多寒。弦小緊者可下。弦遲者可溫。弦緊者可發汗及針灸也。弦數者。風痰發也。以飲食消息止之。

白話文:

辨別患者是否虛寒或實熱,以決定治療方法。如果患者是實熱,就需要以降溫祛熱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患者僅僅是發熱,脈搏空虛或微弱,則需要以溫補藥物來治療。

仲景說,瘧疾患者的脈搏會出現弦狀。脈搏弦數的患者大多是實熱,脈搏弦遲的患者大多是虛寒。脈搏弦小緊的患者可以瀉下,脈搏弦遲的患者可以溫補。脈搏弦緊的患者可以使用發汗法和針灸治療。

脈搏弦數的患者,可能是因為風痰引起的。治療時需要透過調整飲食習慣,來緩解症狀。

凡瘧將發之時。與正發之際。慎勿施治。治亦無效。必待陰陽並極而退。過此邪留所客之地。然後治之。且當病未發二三時前。迎而奪之可也。

白話文:

每逢瘧疾即將發作,或正在發作之時,都要謹慎不要急於給予治療,治療也是徒勞無功。必定要等到陰陽之氣同時達到極點而開始減退,越過邪氣滯留所寄居的部位,然後才能治療。而且要在症狀發作前二、三天之前,採取措施將其預防掉,纔能有效治癒。

古今治瘧證候。有風寒暑濕不同治療。有汗吐下各異方術。無慮千百。不能盡述。獨無痰不成瘧。無食不成瘧。深得致瘧之因。無汗要有汗。散邪為主。有汗要無汗。扶正氣為主。深得治瘧之法。以青皮飲一方。治秋時正瘧。隨證加減。屢用屢效。若胃中有郁痰伏結者。以草果飲一服即愈。

白話文:

古今以來治療瘧疾的症候,有風寒暑濕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有出汗、嘔吐、瀉等等,各種不同的方法。總計起來是數不清的,不能完全說出。但有一條是肯定的,沒有痰就沒有瘧疾,沒有食積就沒有瘧疾。深入瞭解到引起瘧疾的原因,就可以依據是否出汗,以散邪為主。若有汗水就要止汗,以扶正氣為主。深刻了解治療瘧疾的方法,用青皮飲一方,能治療秋天正瘧。隨著症狀加減藥物,多次使用屢屢見效。如果胃中有鬱痰伏結的人,以草果飲一帖就治癒了。

服前方不應。當以補中益氣湯。倍柴胡加半夏生薑。養正而邪自除。薛立齋先生云。凡人久瘧。諸藥不效。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。用人參一兩。煨姜五錢。此不截之截也。一服即愈。

白話文:

吃前面的方劑治療瘧疾無效時,應該改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倍柴胡和半夏、生薑的劑量,以增強人體的正氣,邪氣自然會消失。薛立齋先生說,凡是瘧疾長久不癒,各種藥物都無效時,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,用一人參兩,煨姜五錢。這是一種截斷瘧疾的方法。一劑即可見效。

仁齋云。有人臟腑久虛。大便常滑。忽得瘧疾。嘔吐異常。以二陳加人參白豆蔻。進一二服。病人自覺氣脈頓平。寒熱不作。蓋白豆蔻流行三焦。元氣榮衛一轉。寒熱自平。繼今遇有嘔吐發瘧之證。或其人素虛者。慎勿用常山等藥。以上專論秋時正瘧之法也。世間似瘧非瘧者多。

白話文:

仁齋說,有的人臟腑虛弱已久,大便經常通暢。忽然得瘧疾,嘔吐不止。用人參、白豆蔻加入二陳湯,連續服用一兩劑後,病人自覺氣血順暢,寒熱症狀消失。白豆蔻用於治療三焦,元氣、榮衛一轉動,寒熱症狀自然消失。從此以後遇到嘔吐、發瘧的病症,或者身體虛弱的人,慎重使用常山等藥物。以上專門討論的是秋季正瘧的治療方法。世間上有很多類似瘧疾但不是瘧疾的病症。

世人一見寒熱往來。便以截瘧丹施治。一截不止則再截。再截而止。止而復發復截。以致委頓。甚或因而致斃者有之。是不可不辨也。經曰。陽虛則惡寒。陰虛則惡熱。陰氣上入於陽中。則惡寒。陽氣下陷於陰中。則惡熱。凡傷寒後大病後產後勞瘵等證。俱有往來寒熱。似瘧非瘧。

白話文:

人們一遇到寒熱往來交替的症狀,便服用截瘧藥治療。第一次服後病情沒有好轉,就再服一次。再次服藥後病情好轉了,可過段時間病情又復發,就再服用截瘧藥。如此反覆,導致身體虛弱,甚至因此死亡的也有。所以不能不弄清楚其中的道理。經典醫書上說:陽氣虛則惡寒,陰氣虛則惡熱。陰氣跑到陽氣分佈的部位,就會惡寒;陽氣跑到陰氣分佈的部位,就會惡熱。凡是傷寒後、大病後、生產後、勞累過度或虛勞等症狀,都有寒熱往來的表現,類似瘧疾,但不是瘧疾。

或一日二三度發。並作虛治。但有陽虛陰虛之別。陽虛者補陽。如理中湯六君子湯。補中益氣湯加薑桂。甚則加附子。諸方中必用升麻柴胡。以提出陰中之陽。水升火降而愈。醫書中有論及之者矣。至於陰虛者。其寒熱亦與正瘧無異。而陰瘧中又有真陰真陽之分。人所不知。

白話文:

瘧疾有時候一天會發作兩、三次,治療時應以虛證下去治療,但陽虛跟陰虛的治療是有分別的。陽虛的話補陽氣,比如理中湯、六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加薑、桂,嚴重的話可以加附子,而這類藥方中一定會用升麻、柴胡,以把陰中的陽氣向上提升,這樣水以上升、火以下降,就能治癒。醫書上也有提到這類藥方。至於陰虛的瘧疾,症狀跟普通的瘧疾一樣,但陰虛的瘧疾還可以分為真陰虛和真陽虛兩種,這個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。

經曰。晝見夜伏。夜見晝止。按時而發。是無水也。晝見夜伏。夜見晝止。倏忽往來。時作時止。是無火也。無水者。壯水之主。以鎮陽光。六味湯主之。無火者。益火之原。以消陰翳。八味湯主之。世人患久瘧而不愈者。非瘧不可愈。乃治之不如法也。丹溪云。夜發者邪入陰分。

白話文:

醫經上說:晝發夜晚平息的瘧疾,夜晚發作白天停止的瘧疾,按時發作是沒有水的緣故。晝發夜晚平息的瘧疾,夜晚發作白天停止的瘧疾,忽然來往的瘧疾,時而發作時而停止的瘧疾,是沒有火的緣故。沒有水的瘧疾,可用壯水之主藥的六味湯治療。沒有火的瘧疾,可用益火之原藥的八味湯治療。世間有患久瘧而不能治癒的人,並不是瘧疾不能治癒,而是治法不對。丹溪說:夜間發作瘧疾,邪氣已入侵身體陰部。

宜用血藥引出陽分。當歸川芎紅花生地黃柏治之。亦未及真陰真陽之至理。遍考諸書瘧論。並未能露其意。且余常試有神驗。故特表而出焉。余見發瘧有面赤口渴者。俱作腎中真陰虛治。無不立應。凡見患者寒來如冰。熱來如烙。惟面赤如脂。渴欲飲水者。以六味地黃加柴胡芍藥肉桂五味。

白話文:

應該使用活血藥物來引陽氣出表。當歸、川芎、紅花、生地黃柏可以治療。但仍未徹底明白真正的陰陽之理。遍查有關瘧疾的醫書。都不能顯露出他的想法。而且我常常嘗試都有奇效。所以特地表述出來。我看到發瘧疾的人,臉面發紅口渴的。都當作腎中真陰不足來治療。沒有不馬上見效的。凡是看到病人怕冷的時候像冰一樣。發熱的時候像被烙鐵燙過一樣。只有臉面發紅潤澤。渴想喝水的人。用六味地黃丸加上柴胡、芍藥、肉桂、五味子。

大劑一服便愈。

有渴甚者。每發時飲湯不絕。必得五六大壺方可。余以六味丸一料。內肉桂一兩。水十碗。作四砂鍋。煎五六碗。以水探冷。連進代茶。遂熟睡渴止而熱愈。

白話文:

有個特別口渴的病人,每次口渴發作時就拼命喝湯,直到喝了五六大壺才感到舒服。我用六味丸一帖藥,裡面加了一兩肉桂,用十碗水熬成四鍋藥湯,煎到五六碗,等到藥湯冷卻後,讓他當茶一直喝。結果他睡得很熟,口渴的症狀也消失了,發燒也好了。

又有惡寒惡熱。如瘧無異。面赤如脂。口渴不甚。吐痰如湧。身以上熱如烙。膝以下自覺冷。此真陽泛上。腎虛之極。急以附子八味地黃湯。大劑冷飲而熱退。繼以人參建中湯調理。

白話文:

此外,惡寒惡熱,像瘧疾一樣。臉色紅潤如油脂,口渴不嚴重。痰液湧出不止。身體以上部位熱如烙鐵,膝蓋以下卻覺得寒冷。這是真陽浮於上而腎虛至極。趕快以附子八味地黃湯,大量服用冷飲來退燒。之後以人參建中湯來調理。

加減地黃方,腎肝同治之法。

熟地(四錢),山藥(二錢),山茱萸肉(二錢),丹皮(錢半),茯苓(錢半),澤瀉(一錢),五味子(一錢),柴胡(一錢),芍藥(一錢),肉桂(一錢),水三鍾。煎一鍾服。

白話文:

熟地黃(四錢),山藥(二錢),山茱萸肉(二錢),丹皮(一錢五分),茯苓(一錢五分),澤瀉(一錢),五味子(一錢),柴胡(一錢),芍藥(一錢),肉桂(一錢),水三碗。煎成一碗服用。

八味地黃方,即六味地黃分兩。外加附子一錢。肉桂一錢。

補中益氣湯加半夏方

人參,黃耆甘草,當歸,白朮,柴胡,升麻,陳皮,半夏,加煨姜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補氣養血,滋陰益精,提神益智,增強免疫力。

  • 黃耆:補氣固表,益氣養血,增強免疫力。

  • 甘草:補中益氣,健脾益氣,潤肺止咳,清熱解毒。

  • 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,潤腸通便,消腫止痛。

  • 白朮:健脾益氣,燥濕利水,止瀉固腸。

  • 柴胡:疏肝解鬱,清熱退燒,利膽退黃。

  • 升麻:發汗解表,透疹退熱,清熱解毒。

  • 陳皮: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,止咳化痰。

  • 半夏:燥濕化痰,降逆止嘔,消積導滯。

  • 加煨姜:溫中止瀉,散寒止痛,殺菌消炎。

六味丸方

熟地(八兩),山藥(四兩),山萸肉(四兩),丹皮(三兩),茯苓(三兩),澤瀉(三兩),加肉桂(一兩)

白話文:

熟地(400公克),山藥(200公克),山萸肉(200公克),丹皮(150公克),茯苓(150公克),澤瀉(150公克),再加入肉桂(50公克)。

人參(一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一錢),肉桂(七分),大棗飴糖

白話文:

人參(五公克),芍藥(十公克),甘草(五公克),肉桂(三點五公克),大棗、飴糖

又有一等郁證似瘧者。其寒熱與正瘧無異。但其人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。面青脅痛耳鳴脈澀。須以逍遙散。加茱連貝母。倍柴胡。作一服。繼以六味地黃。加柴胡芍藥調理而安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鬱證像瘧疾。它的寒熱症狀與正瘧疾沒有區別。但患者口苦、嘔吐清水或苦水。面青、脅痛、耳鳴、脈澀。這時需要用逍遙散,加上茱萸、貝母,加倍柴胡。做成一劑。然後服用六味地黃丸,加上柴胡、芍藥來調理身體,就可以安然無恙了。

至於三陰瘧者。惟太陰瘧。當用理中湯。必加肉桂。若少陰厥陰。非八味地黃不效。

逍遙散,治郁瘧。

柴胡(一錢),芍藥(一錢),陳皮(一錢),牡丹皮(一錢),茯神(一錢),當歸(一錢),白朮(一錢),貝母(一錢),薄荷(七分),黃連(五分每一兩用吳茱萸二錢水拌炒焦色合用)。

白話文:

柴胡(一錢):具有疏肝解鬱、退燒的功效。

芍藥(一錢):具有養陰清熱、緩解疼痛的功效。

陳皮(一錢):具有理氣健脾、燥濕化痰的功效。

牡丹皮(一錢):具有清熱涼血、活血化瘀的功效。

茯神(一錢):具有養心安神、益氣補脾的功效。

當歸(一錢):具有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的功效。

白朮(一錢):具有健脾益氣、燥濕利水的功效。

貝母(一錢):具有清熱化痰、止咳平喘的功效。

薄荷(七分):具有疏肝理氣、清熱解表的功效。

黃連(五分):具有清熱燥濕、解毒瀉火的功效。

吳茱萸二錢水拌炒焦色合用:具有溫中散寒、止痛止嘔的功效。

青皮

青皮,厚朴,白朮,柴胡,草果仁,茯苓,黃芩,半夏,甘草,此方以柴胡為主。大抵寒熱往來。屬少陽經證。故用以為君。草果厚朴所以化食。青皮半夏所以祛痰。寒多者。可加肉桂。熱多者。可加黃連。

白話文:

青皮、厚朴、白朮、柴胡、草果仁、茯苓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,這個藥方以柴胡爲主藥。大體上是寒熱往來,屬於少陽經的症狀。所以用它作爲君藥。草果和厚朴用來消化食物。青皮和半夏用來祛除痰。寒症多的人,可以加肉桂。熱症多的人,可以加黃連。

草果飲,治脾胃有郁痰伏涎者。元氣壯強者可用。虛者莫用。

草果,常山,知母烏梅檳榔,甘草,穿山甲

白話文:

現代

趙以德云。知母性寒。入足陽明藥。用治陽明獨盛之火熱。使其退就太陰也。草果性溫藥。治足太陰獨盛之寒。使其居於陽明也。二經合和。則無陰陽交錯之變。是為君。常山主吐胸中痰結。是為臣。甘草和諸藥。烏梅去痰。檳榔除痰癖。破滯氣。是佐藥。穿山甲者。以其穿山而居。遇水而入。則是出陰入陽。穿其經絡於榮分。以破暑結之邪。為之使也。

白話文:

無法理解您的問題。請嘗試重新表述。

白虎湯加桂方,治癉瘧。若脈虛弱不宜。

石膏(一斤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),桂枝(去皮三兩),糯米(二合),每服五錢。

白話文:

石膏(500克),知母(300克),甘草(100克),桂枝(去皮,150克),糯米(100克),每服5錢。

蜀漆,治牝瘧。見金匱。

蜀漆(燒去腥),雲母(燒三夜),龍骨(各等分),上為散。未發前。以漿水服半錢匕。如溫瘧加蜀漆一錢。臨發時服一錢匕。

白話文:

將四川產的漆(燒製後去除腥味),雲母(燒製三夜),龍骨(各種成分等量)磨成散劑。在(瘧疾)尚未來臨時,以米湯服用半錢勺。如果患有溫瘧症,可以添加一錢的蜀漆。在瘧疾發作時服用一錢勺。

牡蠣湯,治牡瘧。

牡蠣(四兩熬),麻黃(去節),蜀漆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水八升。先煮蜀漆麻黃去沫。得六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溫服一升。若吐則勿更服。

白話文:

牡蠣(四兩,先熬煮好),麻黃(去掉節巴),蜀漆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加水八升。先將蜀漆、麻黃煮沸後,去除浮沫。得到六升藥液。加入其餘藥材。繼續熬煮,取二升藥液。趁溫熱時服用一升。如果服用後有嘔吐現象,就不要再服用。

理中湯,此方專治大陰瘧。必加肉桂一錢乃效。

人參(二錢),白朮(二錢),乾薑(錢半),炙甘草(一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