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二·主客辨疑 (13)
卷之二·主客辨疑 (13)
1. 郁病論
蓋水之所畏者。土也。土衰不能制之。而寡於畏。故妄行。茲惟補其脾土。俾能制水。則水道自通。不利之利。即所謂瀉之也。如此說。則折字與瀉字。於上文接續。而折之之義益明矣。內經五法之注。乃出自張子和之注。非王啟玄舊文。故多誤。予既改釋其誤。又推廣其義。
以一法代五法。神而明之。屢獲其效。故表而書之。蓋東方先生木。木者生生之氣。即火氣。空中之火。附於木中。木鬱則火亦鬱於木中矣。不特此也。火鬱則土自郁。土鬱則金亦郁。金鬱則水亦郁。五行相因。自然之理。唯其相因也。予以一方治其木鬱。而諸郁皆因而愈。
一方者何。逍遙散是也。方中唯柴胡薄荷二味最妙。蓋人身之膽木。乃甲木少陽之氣。氣尚柔嫩。象草穿地始出而未伸。此時如被寒風一郁。即萎軟抑遏。而不能上伸。不上伸則下克脾土。而金水並病矣。唯得溫風一吹。鬱氣即暢達。蓋木喜風。風搖則舒暢。寒風則畏。溫風者。
所謂吹面不寒楊柳風也。木之所喜。柴胡薄荷辛而溫者。辛也故能發散。溫也故入少陽。古人立方之妙如此。其甚者方中加左金丸。左金丸止黃連吳茱萸二味。黃連但治心火。加吳茱萸氣燥。肝之氣亦燥。同氣相求。故入肝以平木。木平則不生心火。火不刑金。而金能制木。
不直伐木。而佐金以制木。此左金之所以得名也。此又法之巧者。然猶未也。一服之後。繼用六味地黃加柴胡芍藥服之。以滋腎水。俾水能生木。逍遙散者。風以散之也。地黃飲者。雨以潤之也。木有不得其天者乎。此法一立。木火之郁既舒。木不下克脾土。且土亦滋潤。無燥熇之病。
金水自相生。予謂一法。可通五法者如此。豈惟是哉。推之大之。千之萬之。其益無窮。凡寒熱往來。似瘧非瘧。惡寒發熱嘔吐吞酸嘈雜。胸痛胠痛。小腹脹悶。頭暈盜汗。黃疸溫疫。疝氣飧泄等證。皆對證之方。推而傷風傷寒傷濕。除直中外。凡外感者。俱作郁看。以逍遙散加減出入。
無不獲效。如小柴胡湯四逆散羌活湯。大同小異。然不若此方之響應也。神而明之。變而通之。存乎人耳。倘一服即愈。少頃即發。或半日或一日又發。發之愈頻愈甚。此必屬下寒上熱之假證。此方不宜復投。當改用溫補之劑。如陽虛以四君子湯加溫熱藥。陰虛者。則以六味湯中加溫熱藥。
其甚者。尤須寒因熱用。少以冷藥從之。用熱藥冷探之法。否則拒格不入。非惟無益。而反害之。病有微甚。治有逆從。玄機之士。不須予贅。
白話文:
郁病論
水之所以令人害怕,是因為土的關係。土衰弱了,就不能制約水,水便少了畏懼,而恣意妄行。所以治療的關鍵在於補益脾土,使脾土能夠制約水,則水道自然暢通。這看似不利,實際上是有利的,也就是所謂的「瀉」。如此說來,「折」字與「瀉」字在上文中就連貫起來了,「折」的意義也更加明瞭了。《內經》五法之注,出自張子和的注釋,而非王啟玄的舊文,所以有很多錯誤。我已經改正了這些錯誤,並進一步闡發其義理,以一法代替五法,精妙而明晰,屢試不爽,因此記錄下來。
東方屬木,木具有生生之氣,也就是火氣,空中之火附著於木中,木鬱則火也鬱於木中。不僅如此,火鬱則土也鬱,土鬱則金也鬱,金鬱則水也鬱。五行相生相克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正因為五行相生相克,我用一方藥來治療木鬱,其他鬱證也隨之痊癒。
這一方法是什麼呢?就是逍遙散。方中柴胡、薄荷二味最妙。人體的膽屬木,是甲木少陽之氣,氣尚柔嫩,如同草穿地而出尚未伸展。此時如果遇上寒風,便會萎軟受抑,不能向上伸展,不能向上伸展就會下克脾土,而金水也同時生病。只要溫風一吹,鬱氣就會舒暢。因為木喜風,風吹則舒暢,寒風則畏懼。溫風,指的是「吹面不寒楊柳風」,這是木所喜愛的。柴胡、薄荷辛溫,辛能發散,溫能入少陽,古人立方之妙就在於此。
病情嚴重者,方中可加左金丸。左金丸只有黃連、吳茱萸二味。黃連只治心火,吳茱萸氣燥,肝之氣也燥,同氣相求,故能入肝平木。木平則不生心火,火不克金,而金能制木,不直接伐木,而是佐以金來制木,這就是左金丸名稱的由來。這又是用藥巧妙之處。然而,這還不夠。一劑藥服下之後,接著服用六味地黃丸加柴胡、芍藥,以滋補腎水,使水能生木。逍遙散是用風來疏散,地黃飲是用雨來滋潤。木氣得不到調養嗎?這一方法確立後,木火的鬱滯得以舒解,木不再下克脾土,而且土也得到滋潤,沒有燥熱的病症。金水自然相生。我認為這一方法可以通達五法,豈止於此?推而廣之,其益處無窮。
凡是寒熱往來,似瘧疾而非瘧疾,惡寒發熱、嘔吐、吞酸嘈雜、胸痛、脅痛、小腹脹悶、頭暈、盜汗、黃疸、溫疫、疝氣、飧泄等症,都是對證的方劑。推而廣之,傷風、傷寒、傷濕,除了直中之外,凡外感者,都可視為鬱證,用逍遙散加減使用,無不奏效。像小柴胡湯、四逆散、羌活湯等,大同小異,然而不如此方療效顯著。精妙而明晰,變化而通達,全在於醫生自己。
如果一劑藥就痊癒了,過了一會兒又發作,或者半天或一天又發作,而且發作越來越頻繁、越來越嚴重,這一定是下寒上熱的假象,此時不宜再服用此方,應改用溫補之劑。陽虛者,用四君子湯加溫熱藥;陰虛者,則用六味地黃湯加溫熱藥。病情嚴重者,尤其需要寒者熱治,少用寒涼藥,用熱藥冷探的方法,否則藥物難以奏效,非但無益,反而有害。病情有輕有重,治療也有順逆之分,醫道精深的醫生,不必我多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