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貫》~ 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3)
卷之六·後天要論 (3)
1. 中暑傷暑論
中暑者。面垢自汗口燥。悶倒昏不知人。背冷手足微冷。或吐或瀉或喘或滿是也。當是時。切勿便與冷水。或臥冷地。如行路暍死者。即置日中熱地上。以小便溺熱土上。取熱土罨病人臍上。急以二氣丹同蘇合香丸。湯調灌下。如無二氣丹。研蒜水灌之亦可。蓋中傷暑毒。外陽內陰。
諸暑藥多用暖劑。如大順散之用薑桂。枇杷葉散之用丁香。蒜亦辛熱之物。又蒜氣臭烈。能通諸竅也。
東垣分陰陽動靜而治之。
靜而得之者。為陰證。或深堂水閣。過處涼室。以傷其外。或浮瓜沉李。過食生冷。以傷其內。所謂因暑而傷暑者也。其病必頭痛惡寒。肢節疼痛而煩心。肌膚大熱無汗。腹痛吐瀉。為房室冷物之陰寒所遏。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。以大順散主之。
動而得之者。為陽證。或行人或農夫。於日中勞役得之。為熱傷元氣。其病必苦頭疼發燥惡熱。捫之肌膚大熱。必大渴引飲。汗大泄齒燥。無氣以動。乃為暑傷氣。蒼朮白虎主之。若人元氣不足。用前藥不應。惟清暑益氣湯。或補中益氣湯為當。大抵夏月陽氣浮於外。陰氣伏於內。
若人飲食勞倦。內傷中氣。或酷暑勞役。外傷陽氣者多患之。法當調補元氣為主。而佐以解暑。若陰寒之證。用大順散桂附大辛熱之藥。此內經舍時從證之良法。不可不知。今人患暑證歿而手足指甲或肢體青黯。此皆不究其因。不溫其內。而泛用香薷飲之類所誤也。夫香薷飲。
乃散陽氣導真陰之劑也。須審有是證而服之。斯為對證。今人平日間恐患暑病。而先服此以預防。適所以招暑也。若人元氣素虛。或房勞過度而飲之者。為禍尤不淺。若欲預防。惟孫真人生脈散。為夏令最宜。
暑乃六氣中之一。即天上火。惟此火可以寒水折之。非比爐中火與龍雷火也。凡傷暑腹痛吐瀉交作者。一味冷井水。加清蒿汁飲之立愈。暑毒從小便中泄矣。名曰臭靈丹。
暑喜傷心。心屬南方火。從其類也。小腸為心之府。利心經暑毒。使由小腸出。故青蒿香薷為要。
有因傷暑。遂極飲冷水。或醫者過投冷劑。致吐利不止。外熱內寒。煩躁多渴。甚欲裸形。狀如傷寒。此陰盛格寒。宜用溫藥。香薷次中加附子。浸冷服。
又有因冒暑。吐極胃虛。百藥不入。粒米不下。入口即吐。病甚危篤。急用人參一錢。黃連五分。薑汁炒焦。糯米一撮。水一鍾。煎一小酒盞。候冷用茶匙徐徐潤下。少頃再入一匙。得入數匙不吐。盡一小盞。便可投藥食矣。
暑病與熱病相似。但熱病脈盛。暑病脈虛為辨耳。
二氣丹,治伏暑傷冷。二氣交錯。中脘痞結。或吐或瀉。
硝石,硫黃(各等分),上為細末。石器內火炒令黃色。再研。用糯米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四十丸。
大順散,治冒暑伏熱。引飲過多。脾胃受濕。水穀不分。霍亂嘔吐。臟腑不調。
甘草(三兩),乾薑,杏仁,肉桂(四兩),上先將甘草炒八分黃色。次入乾薑同炒。令姜裂。次入杏仁同炒。令杏仁不作聲為度。用篩篩淨後。同作一處搗羅。每服二錢。水一鍾。煎七分溫服。如煩躁。井花水調服。不拘時。
香薷飲,治伏暑引飲。口燥咽乾。或吐或瀉。並皆治之。
香薷(半斤),白扁豆(炒四兩),厚朴(薑汁炒四兩),黃連(薑汁炒二兩),
上㕮咀。每服三錢。水一鍾。入酒少許。煎七分溫服。
十味香薷飲,消暑氣。和脾胃。
香薷(一兩),人參,陳皮,白朮,茯苓,黃耆,白扁豆,木瓜,厚朴(薑汁炒),甘草(炙),以上各半兩。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。冷水調下。
清暑益氣湯
黃耆(一錢),蒼朮(錢半),升麻(一錢),人參,白朮,陳皮,神麯,澤瀉(各五分),甘草,黃柏,葛根,青皮,當歸,麥門冬(各三分),五味子(九粒),水二鍾。煎至一鍾。
內經曰。陽氣者。衛外而為固也。熱則氣泄。今暑邪干衛。故身熱自汗。以黃耆甘溫補之為君。人參陳皮當歸甘草。微溫補中益氣為臣。蒼朮白朮澤瀉。滲利而除濕。升麻葛根苦甘平。善解肌熱。又以風勝濕也。熱則食不消。而作痞滿。故以炒曲甘辛。青皮辛溫。消食快氣。
腎惡燥。急食辛以潤之。故以黃柏苦寒。借其氣味。瀉熱補水。虛者滋其化源。故以麥門冬五味子酸甘微寒。救天暑之傷庚金為佐。此病皆由飲食勞倦。傷其元氣。乘天暑而發也。元氣不虛。暑邪從何處而入哉。
一小兒患嘔吐瀉利。煩躁搐搦。或以為驚。或以為風。余見其口燥。手指茶壺。腹中鳴。出對諸醫曰。易治也。借藥籠中三味藥足矣。用黃連五分。甘草三分。人參五分。水煎冷服。下咽頃刻。即睡而安。或問曰。黃連甘草解毒善矣。又加人參五分。謂何。余曰若不用參。此兒當病氣弱數日。得參明後日復如無病人矣。次日果然。
白虎湯
石膏,知母,甘草,人參,糯米
此方是暑月熱病發熱之正方。名曰白虎者。西方之金神也。將來者進。成功者退。使秋金之令行。則火令退聽。石膏寒中之藥。淡而辛。能汗能利。必審其人有大汗而渴齒燥。其脈洪而長。時當夏月可用。若無汗不渴。脈虛而不洪長。或重按全無。雖壯熱口渴。象白虎湯證。
此係脾胃氣虛。元陽不足。誤服白虎必死。又有一等大失血後。或婦人產後。壯熱喘促。面赤引飲。脈虛。名曰血虛發熱。最忌白虎。須用當歸補血湯則安。
夷堅甲志云。昔虞丞相自渠川被召。途中冒暑。得疾泄痢連月。蘿壁間有韻語云。暑毒在脾。濕氣連腳。不泄則痢。不痢則瘧。獨煉雄黃。蒸餅和藥。甘草作湯。服之安樂。別作治療。醫家大錯。如方制服。其疾隨愈。引此為例。余可類推。